善養救未來:自閉 心不閉

電話裏傳來國傑(化名) 的聲音,他從美國打電話來,告訴我他讀碩士的近况。這個孩子終於長大了。還記得他讀中學時讓媽媽和我多擔心。

國傑小時候便被診斷患有「高功能自閉症」和「過度活躍症」。那些年,他做事衝動,不懂人情世故,從中一開始便常常惹禍。例如當老師們英文發音不準,或是說錯什麼,他會從座位上大叫矯正錯處,讓老師尷尬不已——很多高功能自閉症學生非常講求準確,當聽到不準確或錯誤的說法會很不舒服,所以會選擇矯正別人。

他也由於不懂得社交的潛規則,經常受同學排擠。多年來他一直渴望交朋友,也一直努力。我們大約每兩星期見面一次,我知道他要從基本的溝通技巧學起——交談時要保持什麼距離?用手拍別人的時候,可以拍在什麼地方?用多大力度?我相信他現在還記得當年我傳授的「一指神功」和「二指神功」。

從示範到角色扮演,我希望讓他設身處地明白別人的感受。和別人交談,如何變得像打乒乓球那樣有來有往。我也不記得坐在辦公室裏陪伴他經歷了多少次操練,也聆聽了他多少次失望和沮喪的經歷。午飯時看見他總是一個人在偌大的校園裏茫茫然踱步,我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

慢慢地,經過無數挫敗、無數嘗試,他開始和低年級同學熟絡起來,終於、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朋友。午飯的時候他不再孤單一個,假日的時候更會邀請同學到他家裏打機。

「我見到我的同類!」

有一天,他走進我的房間跟我說:「Miss Chan,我見到我的同類!」

「你怎麼知道?」「他像從前的我,常常長篇大論,只顧發表自己的意見,又不懂得如何開展對話,同學都不喜歡他。 Miss Chan你可不可以見他,幫幫他?」

「他是你的同班同學?」「他是低年級的同學,不認識我,我只是在午飯時間常常在飯堂見到他。我知道他好像沒有人幫忙。」

聽到他這樣說,我心裏非常感動,他真的長大了。他來找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一個不相識的同學。他明白有相同症狀的同學在社交上的盲點,他明白這個低年級同學的處境和感受。

他接着說:「我不敢幫他說話,你也知道這些年我好不容易才交到一些朋友,我怕幫他會受牽連,我不敢冒這個風險,所以只好找你。」

我明白,我怎會不明白!這麼多年,因為他和別人的「不一樣」,吃了很多的苦。於是我二話不說就隨便編個藉口見那個同學,如他所說,像他一樣,是個患有「高功能自閉症」的學生,是一個沒有接受過任何診斷和治療的學生。

在往後的日子,當國傑在校園裏發現同類,他依然會來找我,竟也讓我多了一份給更多人明白「高功能自閉症」孩子的使命感。我由衷感謝他的信任。

當我們用心聆聽孩子的說話,他們會覺得受重視和接納,相信自己有價值。當孩子對自己有了信心,便不會輕言放棄,有勇氣面對挑戰,迎向世界。同時,他也從我們身上學懂如何帶着同感心去覺察他人的感受,以行動關顧他人的需要。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難嗎?不難 ——由我們接納和我們不一樣的孩子開始。

文:陳嘉詠(教育大同董事,註冊臨牀心理學家,特別關注童年經歷情感創傷人士及高功能自閉症患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