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子女學業壓力爆煲,家長怎辦?
香港教育制度受社會的競爭風氣影響,成績掛帥,「一試定生死」令莘莘學子喘不過氣。學生求學只是求分數,朋輩間互相比併,父母催谷比比皆是。成績彷彿是衡量個人成就的唯一準則,亦逐漸與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馳。
當成績凌駕於一切,就有如骨牌效應,一有閃失也會鑄成大錯。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2021年15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至1.7(即每10萬名15歲以下青少年,有1.7人死於自殺),創歷史新高,分析指大多與學業壓力有關。當子女如此重視學業成績時,作為家長又應如何幫助他們呢?
培養多元發展 發掘潛能
當子女分享正面臨的學業壓力時,家長切勿責怪或數落。一個已充滿氣的氣球,若再外加壓力,必定爆破。筆者明白家長們「愛之深,責之切」,但過度批評會令子女自卑,亦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當刻他們需要的,是一對願意傾聽的耳朵。傾聽是指用心聆聽及適當回應,讓子女坦誠地說出內心感受,並予以肯定及關注。勝敗乃兵家常事,子女願意主動分享已是踏出一大步,此時家長應先關注他們的情緒,再設身處地為他們分析壓力的來源,共同商討合適的解決方法,對症下藥。
縱然現今社會提供多元出路,很多家長仍然期望子女遵循傳統的升學方法。學業固然重要,但品格及興趣發展同樣重要。試想想,若子女成績優異,卻不懂待人接物,相信很快亦會被社會淘汰。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人的價值不止建基於讀書,多方面的發展亦相當重要。教育界一直提倡發展「多元智能」,讓學生從多元化的學習經驗中獲得滿足感及成就感。每個人各有專長,家長宜多協助子女發掘興趣及強項,更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逐步建構自我價值,說不定這些興趣能成為紓緩學習壓力的一大良藥。
調整期望 勿過於看重分數
父母望子成龍乃正常不過,即使節衣縮食也要安排最好的教育,盼望子女將來出人頭地。無奈的是,當家長對子女的評價取決於成績時,會無形地影響他們,令其潛移默化套用同一標準。筆者想分享一個實例,一個成績向來平平的學童,在期終數學考試獲取80分,滿心歡喜地向媽媽宣布好消息,得到的回應卻是:「今次有進步喎!但你嗰20分失喺邊到啊?下次要再努力!」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卻在學童內心揮之不去。學童逐漸以分數作為指標,每次測驗考試都以滿分為目標,深信只要獲取滿分便能得到家人的認可及讚賞,伴隨的卻是無比壓力。
從例子中可見,家長對子女有期望本是平常,但前提是要了解其能力及需要,繼而適當調整。壓力往往並非源自於成績不理想,而是沒法達到家人期望,令孩子感到挫敗。在分數主導的學習環境下,家長可考慮與子女共同訂立有效的學習目標及時間表,不要盲目跟隨社會的標準,過程中鼓勵子女建立自己的想法,並予以支持及欣賞。此外,家長亦要適時給予正面評價,讚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付出及盡力而為的態度,毋須過於介懷最終成績。
筆者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未經琢磨的玉石,需要按其形狀及特徵細心雕琢,過於急躁則弄巧反拙,造成永不磨滅的裂痕。壓力是雙面刃,適當的壓力可轉化為動力,有助推動我們更進一步;若在沒有壓力的情况下成長,同樣會助長人的惰性,失去挑戰自我的能力。當子女遇上壓力時,不妨嘗試多傾聽、多接納及多鼓勵,以行動表達對子女的愛與支持。
文:岑婉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荃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