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孩子好習慣由相信自己開始

近讀《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著,方智出版),有兩個觀點,頗發人深省。第一個我姑且稱為「突變不如漸變」理論,意思是,我們一般人以為,一個人(或一個孩子)要脫胎換骨,需要一件大事,或者一場教訓,如當頭棒喝,如醍醐灌頂,讓那人馬上開竅,突然開悟;但是,作者認為,一個人出類拔萃,不是因為得到奇遇,而是因為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每天努力一點,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更好,結果積年累月,最終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別人問他怎樣成為天才,茫然不知如何應對,因為那不是出於一次充滿戲劇張力的爆發,而是出於一個漫長、平平無奇而漸進的過程。

半職爸爸:孩子好習慣由相信自己開始
《原子習慣》(網上圖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不知不覺間變成「天才」

所以,父親病重,孩子洗心革面、發憤讀書的故事,不是沒有,只是「可遇不可求」。想改變自己或孩子,與其棒喝,令其頓悟,不如從培養習慣開始,無痛苦無痕迹地,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別人眼中的「天才」。孩子想英文進步,每天閱讀英文小說,一定比考試前才瘋狂操練試卷好。問題是,「養成好習慣」偏偏也是許多凡夫俗子覺得「這是天才才能做到」的天下第一難事。

那麼,作者第二個觀點,正好是上述第一個觀點的延伸解答。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既然養成習慣那麼重要,那麼,為何我們許多人都無法建立起良好的習慣?他的答案是,我們大部分人用了錯誤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太關注我們「要做些什麼」或者「要有什麼行為」,結果做着做着,就覺得很累,很辛苦,最後無奈放棄。作者指出,一個人之所以能養成閱讀習慣,不是因為他每天都強迫自己閱讀,而是因為這個人內心深處,深深地相信,自己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這個觀點,我姑且稱之為「做什麼事不重要,你相信自己是什麼人更重要」理論。

習慣的門檻不必太高

換言之,要讓孩子讀課外書,與其強迫他閱讀,不如讓孩子相信自己就是一個特別喜歡閱讀的人。當他有了這個「身分認同」,他自然就會對自己說:「啊,桌上有本書,我還未看過,讓我看看,我一定會喜歡!」作者認為,事實如何並不重要,你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就足夠了,而且要建立習慣,也不必把習慣的門檻定得太高,如每晚規定自己讀兩小時書,倒不如每晚只看兩頁。壓力太大,難度太高,反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習慣。

這可能也就是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另一層意思:歸根究柢,「樂之」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不必耗費任何精力的「身分認同」而已。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