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醫學昌明又如何?
在我們一群中年人或更年長的人長大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會令長輩懷疑孩子是撞了邪。孩子到了兩、三歲都不太懂說話可以是中了什麼咒。孩子不時情緒失控又可以是鬼上身。孩子情緒上不懂得愛或不懂得有同理心都可以被認定為撞邪。在這些情況下,長輩不時會要孩子參與不同的驅魔儀式。 當然,這些儀式不時都帶一些恐怖成份或牽涉進食,喝下一些根本不宜讓其注入人體消化系統的東西。這一切很多時都只會把孩子更加嚇壞,令他們的情況更嚴重。換句話說,老幾輩人士的迷信是好心做壞事,無意地就把孩子推到去萬劫不復的境界。
隨着醫學的昌明,現在越來越多人明白,孩子上述的一切不常規表現其實都是一些醫學問題。不太懂說話可以是不同程度的自閉、溝通障礙或智商障礙。時常失控地大吵大鬧或不懂得有情緒可以是不同程度的過度活躍、情緒障礙、自閉等。只要這些症狀是及時發現,現在已經有很多輔導、心理治療、藥物等能控制、把病情減輕一點(有些個案是難以完全根治的),甚至在個別情況下根治症狀。
要真正令受影響的孩子得益,就要政府提供足夠資源,及社會不要就有關症狀掉以輕心
縱使如此,上述的一些症狀在香港都是難以得到正視、遑論受到廣泛處理或醫治。問題主要出自兩個來源。第一,香港政府在處理這類型症狀的資源不足。譬如說,我聽過一些朋友說,不少評估及治療上述症狀的服務都牽涉到要排期一年或以上。雖然這些症狀不涉及生命危險,但它們普遍都是一些過了約三、四歲就已經很難治理。而現實就是,香港父母不時都是孩子到了三、四歲才較全面留意到這方面的症狀,還要等一年或以上往往就是錯過了較有效地治理孩子的黃金時間。 這亦顯示第二個問題。香港父母對於孩子自閉、情緒問題、過度活躍等症狀的理解較少。這令到他們懷疑及發現問題的時候都較遲。
不要誤會,我不是怪責任何父母,這是社會風氣及有關資訊缺乏的問題。譬如說,如果一對父母擔心孩子為何兩歲還未懂得至少說一些單字、或表現得十分沉默,就總會有很多親友說「不同人的說話能力進度不同」或「可能是你們的孩子特別乖巧,不會嘈吵呢」。我不是說這兩個可能性不成立,但當社會假設了上述情況應該是沒有問題時,父母就很容易會相信、因而無意地錯過了早一點讓孩子接受有關測試的機會。 所以,縱使我們在各種兒童心智症狀已不再迷信、相信醫學,但要真正令受影響的孩子得益,就要政府提供足夠資源,社會不要就有關症狀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