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嘮嘈記

大仔向來較易暴躁,學習面對他這個特質,可說是我的恒常修煉。最近一次,我把當天發生的一幕記在文檔裏,偶然翻閱,一幅生活日常圖又彈出眼前——

「阿仔回家,大發脾氣。我嘗試道出他的心情,回應說:你好嬲,似乎有啲事令你好嬲,而且不單止嬲,仲有其他唔開心感覺。」

「他不理我,氣急敗壞的搬出功課,一邊急急做,一邊踢膠箱,還哭起來。初時聽不清楚他在罵什麼,後來聽到幾句,『咁多功課!點解做唔晒!好煩呀!我真係無用!』」

在此稍為補充,我孩子小學屬中庸一類,功課不算特別多;而他是超級摩打手,慣了在校內「殲滅」所有任務,在家99%時間都是游手好閒。然而,一旦未能在校內做完所有功課,那怕在家只需10分鐘就完成,他都難以忍受。

我當然知道他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及他忍耐力不足。但同時,作為學習過兒童為本溝通、渴望真正與孩子同行的媽媽,我還是選擇代入他的心境,明白他、說出他的心聲。

「我不斷回應:你真係好辛苦,好難受,好唔開心。你對自己要求好高,要求自己一早做完所有功課,今日做唔到,令你好失望,好嬲自己。真係好難受。」

「我明白你感覺。唔緊要,你真係嬲,嬲係無問題。我只係擔心你一邊嬲,一邊趕住寫,可能會有錯,之後要花時間修正。」

嬲不是問題 關鍵是行為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即使我們內心渴望孩子散發陽光,而不是霪雨連連,孩子的哀與怒都是合法、正常、沒問題;問題只是情緒出現後的行為是否有果效。當時孩子處於憤怒又焦急的狀態,衝鋒車似只求寫完功課,沒有冷靜地看有否寫錯,這種衝動鹵莽才是真正的問題。我在肯定他的情緒同時,也必須告訴他這是不良行為,可能帶來什麼後果。不過,他聽後還是選擇繼續寫,不肯等自己再冷靜些才做。我尊重他的選擇,也讓他自己體驗這個選擇的後果。

我在記事中寫道:「他做完功課後,我再次重申、肯定了他的嬲,沒有唱反調,說你唔使嬲吖、你好過好多同學之類……然後,他真正平息下來了。我再次提醒他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為自己激動出錯而承擔後果,可能要修改。他平靜地答我,知道。」

印象中,那天他在家做功課的時間才廿分鐘左右,卻表現出這麼強烈的情緒,吵得一屋子不寧。老實說,我真心覺得並不合比例。可是,這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他有他的天賦、也有他的弱點和需要。

大約一年半前,我認識到一個評量孩子九大類氣質的「氣質量表」,大仔屬於台灣人形容的「磨娘精型」,例如情緒本質傾向負面、固定性過高(只投入一種活動、不肯停止也不接受拒絕)、感官反應傾向敏感。這個理論的一大前提是,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孩子的氣質如何,並不是教養的錯,可能他不過是比較「高需求」的孩子,甚至他自己也可能不想自己這樣。

我既要放下身段,接受發怒是正常的,同時也得尊重自己內心不喜歡別人發脾氣的感覺

我這些年不斷學習,包括明白他的心事、確認他的情緒,確保跟他的關係足夠好,讓他願意聽我的話,同時在互動中適時教導。當中的平衡真的不易,例如面對孩子常發脾氣,我既要放下身段,接受發怒是正常的,同時也得尊重自己內心不喜歡別人發脾氣的感覺,和教導孩子不要亂發脾氣。

終於,我最近摸出一個答案——關鍵在於「發嘮嘈」。情緒沒有錯,孩子憤怒是可以的,問題是「嘮嘈」這個行為,令他容易衝動,也會擾亂所有人的安寧。例如在塞得像沙甸魚的車廂裏,焦躁不快是人之常情,但大部分乘客都會選擇默默忍受而不是「嘮嘈」。我跟孩子說,希望你多選擇冷靜、少選擇嘮嘈。期待有一天,我還會找到「嘮嘈」以外更好的表達。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