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今天乖不乖?有沒有聽媽媽話?」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經常問孩子的問題。其實如何界定孩子是乖還是頑皮?凡事聽從父母的「聽話小孩」就是教養最理想的成果嗎?
壞孩子標籤
日本榮格學派心理分析治療師兼作家河合隼雄,對治療情緒和行為表現有問題的小孩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特見解。在《孩子與惡》一書中,他提出孩子在成人眼中看為惡的表現(如:不聽話、反叛、破壞),未必完全是惡的。他訪問了十位日本知名人士,包括大學教授、作家、藝術家、教師、校長等,原來他們不約而同在兒時被父母或老師評為反叛和不合作的問題兒童,他們在學校被標籤為壞孩子,有些甚至有離家出走的經驗。這些當時在日本社會的「壞孩子倖存者」,現在卻被讚譽為有獨特個性、富創造力、勇於表達、熱誠地貢獻社會的重要人物。強調服從和凡事守規矩的教養原則究竟發生了甚麼問題?
筆者在輔導室見過不少循規蹈矩的乖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其中一個被看為乖乖的年輕人,成績名列前茅,在大學最後一年竟跟父母提出不想再繼續學業,父母大感錯愕!多番詢問下,兒子表示現在念的學系並非他的興趣,但當問及他喜歡甚麼科目,他卻無言以對。兒子在困惑的壓力下變得沒精打采,沉迷上網,甚至曠課。
孩子自我被壓抑
在面談的過程中,發覺兒子的自我意識偏低,較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也欠缺主見、批判思維和作出決定的能力;筆者在輔導室得到的回應大多是「唔知、是但、OK啦」等等,套用河合教授的臨床分析,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表達長期被壓抑不無關係。
不少父母因為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前途,往往採取家長主導的方法,處處為孩子安排,孩子表達其他的想法或感受時,往往被父母否定甚至責備,意志較堅定的孩子會跟父母對着幹,致使親子關係十分緊張,孩子甚至被冠上「反叛」的罪名;另一邊廂孩子則變得愈來愈被動,凡事因循單一,缺乏靈活性,對任何事都表現冷漠,甚至有情緒低落的情況出現。
惡魔化抺殺孩子的特質
河合教授認為大部分在成人角度看為惡的表現,其實是孩子對單一的社會價值觀(甚至是成人的偽善)的抗衡:追尋真相,凡事尋根究底被評為「凡事都要爭辯」或故意為難別人;執意指出成人的錯失並要求道歉和改善,被認為是目無尊長;破舊立新的創意被認為是發洩精力的破壞行為……孩子對追求真善美鍥而不捨,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把這些表現「惡魔化」,抹殺了上帝放在每一個孩子心裏美麗而
獨特的寶貴特質。
在這裏要強調我們絕不是鼓勵縱容孩子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但也請成人在回應之前,多點聆聽孩子所謂「惡」的行為背後的心聲,把握機會將訓話轉化為對話的教養契機。
***參考資料***
河合隼雄,譯者:林暉鈞(2016)。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台灣:心靈工坊。
筆者:周偉豪先生 Chris Chow(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心理輔導員 / 作家)
2015年起於基督教教會擔任輔導中心負責人,統籌和營運中心的行政運作,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臨床輔導服務。周氏曾任建築師,在成為表達藝術治癒師後致力結合藝術和心理治療,以個人、小組和工作坊服務不同人士,包括大專院校學生、教師、輔導員和家庭等。主要服務範疇包括個人成長、情緒管理、職涯規劃,心靈關顧,夫婦及親子溝通和衝突處理等。
Chris 是《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和《無朋友》的作者(合著),曾在求職雜誌《Job Market》和 《AM730》撰寫有關個人成長和90後職場生涯的文章。
內容提供:周偉豪先生(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刊載於︰GRWTH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