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去處:1米高JJ亮相親子餐廳 CoComelon朋友仔陪你玩餐飽

兒童頻道CoComelon專門製作兒童動畫和早教學習節目,不少嬰幼兒對裏面的人氣角色JJ、YoYo、Tom Tom等都非常熟悉,相信小人兒與他們一起玩樂,會格外有親切感!這班朋友仔最近親臨香港,於親子餐廳「大樹先生的家」跟大家齊齊玩齊齊食,爸媽記得先讓寶寶們儲滿電才出發啊!   幼兒界明星CoComelon相約大家在「大樹先生的家」見面,荔枝角和銅鑼灣店均加入大量主題佈置,如荔枝角餐廳設有約1米高的JJ塑像,銅鑼灣店則有海灘主題場景及釣魚池等。最有趣的是波波池內,出現多個CoComelon的西瓜公仔,令人忍不住入去抱它們一下! 波波池內除了有數不盡的大樹先生限定波波,更加入了多個軟綿綿的CoComelon公仔,大人小朋友都想走入去抱抱它們。(蘇智鑫攝) Cocomelon主題遊玩區,當然少不了大大小小西瓜造型的玩具,這個西瓜搖搖椅是小朋友最愛的遊玩設施之一。(蘇智鑫攝) 場內提供免費Cocomelon主題填色紙,讓玩累了的小朋友坐定定填顏色。(蘇智鑫攝) 沙池背景換上JJ一家在沙漠旅遊的場景。(蘇智鑫攝) 活動期間生日的小壽星,更可以在這裏舉辦主題生日派對。現場有Cocomelon主題生日拍照牆,訂購蛋糕還可享活動限定的主題佈置。主題食品方面,就有印上CoComelon明星模樣的漢堡和班戟等,就連熱朱古力奶及小朋友最愛的果汁,亦配有CoComelon主題裝飾,保證個個胃口大開! 荔枝角店設有約1米高的JJ,背後也有主題生日拍照牆,小壽星可以在這裏度過一個難忘的生日。(蘇智鑫攝) Cocomelon主題食品中包括小朋友最愛的甜品和飲品。豬柳蛋芝士鬆餅班戟(左)($168)、鮮榨西瓜汁(右二)($58)、鮮榨蘋果菠蘿汁(右一)($58)(另加一)(蘇智鑫攝) 漢堡套餐有多款選擇,包括牛肉、雞扒、蝦等;套餐內除大大個漢堡包,亦包括湯或沙律及一杯$38以下飲品。煙肉芝士牛肉漢堡套餐($198)、朱古力牛奶(單點$63)(另加一)(蘇智鑫攝) ■INFO 大樹先生的家×Cocomelon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31日 (荔枝角店逢周二休息、銅鑼灣店逢周三休息)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9:30 地址:荔枝角長順街15號D2 Place TWO 1樓、銅鑼灣皇室堡15樓1501至1505室 預約:reurl.cc/bRVE3d 查詢:3184 0033、3619 0633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Theresa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校園欺凌:學者倡強制通報、設獨立機構跟進 揪出「小霸王」 對症下藥減欺凌

每年11月首個周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都定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呼籲全球不單在當日,更要在每一天都關注校園欺凌問題。香港的欺凌比率冠絕全球。雖然教育局一直宣稱採取「零容忍」政策,惟校園欺凌個案依然有增無減,近日亦有調查指,全港高小學生,逾三成曾被欺凌。專家稱,香港要洗脫「欺凌之都」的污名,唯靠改善現行機制,包括強制學校通報,並交由獨立專業的機構跟進處理,讓社會充分認知欺凌的嚴重,拒絕「寧容忍」的態度。 逾三成學童曾受欺凌 校本處理成效微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7年曾對全球54萬名15歲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作調查,結果反映,在本港受訪約5000名學生當中,有約三成(32.3%)表示1個月內曾遭受3次或以上欺凌,位列72個國家或地區之首;小學生校園欺凌的問題亦同樣嚴重,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在今年曾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272名小五及小六學生,發現近三成半(34.9%)學童曾遭欺凌,約四成(41.1%)受害者有復仇想法,有逾一成半人(16.8%)更萌生自殺念頭。 本港欺凌高居全球,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月前調查發現,近三成半高小學童曾遭欺凌,約四成受害者有復仇想法,有逾一成半人更萌生自殺念頭,情况令人憂慮。(Kobackpacko@iStockphoto) 每次提及欺凌問題,教育局都重申採取「零容忍」政策,但成效是否彰顯呢? 教育局長蔡若蓮在今年4月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稱,在過去3學年(2020/21至2022/23),年均錄得420宗學校處理涉校園欺凌的學生個案,這比對該局在2019/20至2021/22,年均錄380宗,增幅有約一成,反映歪風不滅。 專門從事欺凌研究的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坦言,對本港情况多年來無改善感到失望,並認為是藥不對症的結果,「根據現行政策,校園欺凌案件,除非牽涉嚴重暴力或傷害,學校才必須通報教育局甚至即時報警,一般都是由校方自行處理的。先不說有些學校為保校譽,寬鬆結案,事實上校長、老師本身都忙得不可開交,也有延後跟進的風險,那麼續用『校本管理』方式,對遏止問題有幫助嗎?」 馮麗姝(受訪者提供) 反觀台灣,校園欺凌問題卻持續有改善。在2017年OECD同一項調查,台灣在72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尾二」,欺凌率為10.7%,較香港低21.6個百分點。她認為,這是由於台灣反欺凌政策方面做得很完善,除政府制訂了《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也有專為反欺凌而設的專線和處理欺凌事件的非政府組織,並不像香港以「校本」方式處理。 「校園暴力」不等同「校園欺凌」 馮麗姝補充,現時學界對「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的觀念仍然有混淆,因無仔細分類及處理,便難有效降低學生的攻擊行為。「首先,不是所有『攻擊行為』等同『欺凌行為』,『攻擊者』也不一定是『欺凌者』。」她解釋,九成的校園衝突或校園暴力,其實都是「反應型攻擊者」(俗稱復仇者)所為,這類學童一般比較敏感,認定別人懷有敵意,純因保護自己而衝動地作出攻擊反應,他們不是欺凌者,「真正的欺凌者,是一班『操控型攻擊者』(俗稱小霸王),他們是有動機及預謀去使用肢體暴力、言語威嚇或排斥別人等攻擊行為,來得到如金錢、物質、權力等好處的;在情緒上,他們冷靜理智,過程中亦會有快感和優越感」。 馮麗姝強調,兩種不同類型的攻擊者背後的動機、目的和情緒都不一樣,需要的策略、輔導手法都有分別,莫說校長、教師,有時連社工都未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未必有能力應付得到,她倡議政府改善現行機制,除強制學校通報教育局,更應設立由多方專家組成的獨立機構,專門跟進校園暴力及欺凌個案,「香港其實有很多界別的專業人才,不單止社工,還有輔導師、家庭治療師、遊戲治療師等,他們可以從不同切入點介入及處理同一宗個案,假如能跨界別、跨專業地合作,可相得益彰」。 社工建議:留意子女情緒變化 及時介入 今年9月,有媒體報道,屯門一所中學疑發生學童欺凌事件,一名中二男生,在今年3至5月期間,疑持續被7名同班同學勒索逾3萬元,以換取不告發他在課堂上偷吃零食,雖然受害男童極度困擾,母親卻一直無察覺,她事後感到十分自責。 復和綜合服務中心註冊社工楊兆竣表示,欺凌形式有很多種,除了肢體攻擊比較容易察覺,其他方式的確較難發現,他建議家長,平日多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例如小朋友本身很開朗、有很多說話,但突然有幾天默不作聲,明顯悶悶不樂,或者經常欲言又止;又或是小朋友平日情緒很穩定,但某幾天,突然間很容易暴躁,或變得很焦慮、很緊張,這些都可能是他們遭遇欺凌的信號」。 楊兆竣(受訪者提供) 他又說,家長也可透過檢查子女的物品,去尋找蛛絲馬迹,「校服、書包、功課等,有否被畫花、弄污、損毁?小朋友有無突然動用了大筆金錢?如果家長能夠提高警覺,其實都是有機會留意得到的」。 孩子自己解決紛爭 不成熟恐變報復 家長經常被灌輸「小朋友的紛爭由他們自行解決」,包括今次被欺凌的13歲男童,其母也直認一直教導兒子要自己解決問題,只是沒料到他無能力妥善處理。楊兆竣對這種觀念有保留,他說︰「這都需要看年紀的,小學生未夠成熟,很難保持冷靜的情緒去跟對方溝通,即使中學生都未必得,最終只會演變成罵戰、報復、公審等。」假如孩子在校園遇上人際衝突而並無向教師求助,楊兆竣指,家長需要教導子女,若下次再遇同類事件,應該勇敢向對方表達感受,並告訴教師;與此同時,家長也需要主動聯絡學校,如信任校方的話,可交由學校處理。但他不贊成找涉事學生的家長「私了」,因為這樣容易牽動自己的情緒,未必是理想的做法。 家長平日可多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如孩子突然沉默、悶悶不樂,或變得暴躁、緊張焦慮,應主動了解他們是否遭遇校園暴力或欺凌。(szefei@iStockphoto) 和諧校園:輔導為主 教孩子與人相處之道 常說「預防勝於治療」,剛榮獲復和綜合服務中心「和諧校園嘉許活動2023-2024」和諧校園大獎的馬頭涌官立小學(馬小),過去便一直投放不少資源預防校園欺凌,締造和諧校園。學校社工張瀞文說,學校着重培育群性價值觀,包括同理心、尊重等,「當同學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會減少作出侵害別人的行為,更懂得跟別人和諧共處,這些價值觀,會有助他們應對社交衝突」。 張瀞文(受訪者提供) 馬頭涌官立小學着重培育學生群性價值觀,如同理心、尊重等,同學整體相處也十分融洽。(受訪者提供) 她又指出,在融合教育政策下,每間學校都必須錄取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有些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小朋友,社交能力的確較弱,有時會做些不太適宜的行為,一些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也較易衝動,或會有相對攻擊性大的行為,這些社交衝突,都容易被學生及家長曲解成「欺凌」,因此,該校除教導孩子從小怎樣面對衝突,增進他們的社交技巧之餘,也花了不少工夫在家長教育上,「作為家長,固然要關心『欺凌』問題,但又毋須過分擔心,即使小朋友發生了社交衝突,也不應該在家長群組中互相對質、指駡,因為身教很重要,當雙方家長鬧得很僵時,其實小朋友想恢復關係也不容易」。 不急於結案 持續跟進衝突 除做好預防校園欺凌的工作,馬小亦有嚴謹的校本機制及處理程序。該校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朱靈鳳表示,學校暫未出現過欺凌個案,但社交衝突也偶有發生,她作為已受急救訓練的教師,第一時間會先了解受害者是否有受傷或受驚,如有傷患,會立即處理,並安撫其情緒,若情况嚴重,便馬上通知家長。之後,她會聯同社工,請涉事學生雙方,各自表述當時的情况,校方也會即日通知雙方家長,告知事件始末及學校的處理方法。 朱靈鳳(受訪者提供) 不過,即使是輕微的社交衝突,馬小也不會急於結案,朱靈鳳透露︰「社工或訓輔組的老師,都會持續跟進一陣子,例如在小息時,再與受害者溝通,表達關心,了解他的情緒;至於攻擊者,也會觀察他在小息時,跟其他同學相處的情况,並繼續與雙方家長保持溝通。」她又謂,有些情况,都需要班主任或科任教師的幫忙,「假如兩個小朋友都經常不咬弦,班主任可能要調動一下座位,不讓他們坐得太近;而一些需要轉課室的課堂,例如音樂、體育、視藝科,亦可能需要老師在排隊上作出特別安排,讓兩人保持多些距離」。 總的來說,馬小的校本機制,以輔導為主。朱靈鳳說,假如是初小生,也屬初犯者,一般由輔導組教師聯同社工,耐心教導學生;如果是屢犯者,或是高小生,可能會加入訓育主任,嚴肅些處理,並略施懲罰,「但說到底,我們都是想給機會學生改過,最終目的是他們學懂怎樣跟別人相處」。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周末比賽最後召集 親子發揮創意 為熊貓添上香港色彩

大熊貓軍團來啦!繼全港市民都可參與的大熊貓命名及繪畫比賽後,一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早前亦透過繪畫的方式,為立體熊貓模具設計出他們心目中最具香港特色的造型。一班熊貓突破固有的黑白兩色,變得色彩繽紛,部分作品更令人會心微笑!這個慈善Panda「童」繪樂比賽正邀請大小朋友們參加,作品更有機會日後在海洋公園內展出,讓人人都欣賞到你的創意!   10月中的一個周末,培僑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旗下兩間學校的20多個幼園生與家長,一起參加慈善Panda「童」繪樂比賽。他們的任務是要以「香港本土特色創意」為主題,在純白色的立體熊貓模具上用塑膠彩上色,把主題展現出來。大部分家長已預先在家中跟小朋友們構思好要繪畫的內容,然後一同合作繪畫出來。要配合香港特色這個主題,有些「熊貓」身上畫了紅白藍圖案、維港夜景,甚至是菠蘿包和蛋撻,非常有創意。 小朋友和家長一同合作完成他們設計的獨特熊貓。(劉焌陶攝) 熊貓化身維港夜景、蛋撻菠蘿包 是次比賽由新城市廣場及海洋公園合辦,10月初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學生已完成一部分作品,並分階段在新城市廣場1期3樓Chill Park內展出。至於培僑的幼稚園學生亦在隨後的一個周末與家長們一同參與活動,總校長葉淑娟表示,獲商場邀請後,學校便招募家長和學生參加,讓他們先在畫紙上繪出心目中的主題,學校再由視藝科教師及其他教師一同選出較優秀的作品,最後挑選了約25個PN(學前班)至K3學生參加。葉淑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活動,與香港本土文化有關,有助家長和子女溝通、合作,一同發揮創意;其次也可以從國民教育的角度出發,因為熊貓是中國國寶,可讓孩子們認識祖國。 新城市廣場伙拍香港海洋公園舉辦慈善Panda「童」繪樂比賽,公衆只要捐款即可參加。(大會提供) 葉淑娟(劉焌陶攝) 有家長想到把「幸福兒童」圖案繪畫在熊貓身上。(顏燕雯攝) 促進親子合作 認識中國國寶 由於幼稚園小朋友年紀只在2至6歲之間,與小學生的繪畫技巧有一定差別,所以今次活動所見,小朋友多是負責繪畫簡單的部分,如熊貓的眼睛、腳等,複雜的就由家長去完成。不過很多家長在創作前,都和孩子們一同傾談如何設計他們的熊貓。如念K3的頌軒和媽媽合作繪畫的熊貓,身上有多個港鐵站代表顏色,並以紅白藍圖案作為4隻腳的裝飾。媽媽林太表示,之前與囝囝一同上網蒐集資料,希望用豐富的色彩繪畫在熊貓之上,所以想到用繽紛的港鐵站來做代表,囝囝也很喜歡。另一名PN班學生玥瑤的媽媽,更把傳統嬰兒揹帶「幸福兒童」的圖案繪畫在熊貓身上,她說:「因為香港有一對龍鳳胎熊貓BB,令我想到熊貓與小朋友有關,所以把嬰兒揹帶的圖案畫上去。」 頌軒媽媽預先用平板電腦完成設計圖,在現場再按照圖像慢慢為模具髹上色彩,十分有心機。(劉焌陶、顏燕雯攝) 捐$50可參賽 佳作將亮相海洋公園 除了獲邀學校的學生,這個活動亦歡迎公眾參與。大家可以把握機會在今個周六、日到商場1期3樓Chill Park 及UB Play Park,捐款$50予香港海洋公園,即可獲得一件白色熊貓模具,即場發揮創意,設計獨一無二的「香港本土特色創意」主題熊貓。所有學生及公眾設計的作品都有機會經過挑選後於Chill Park內展出,而首10名最具創意的佳作,更將稍後於海洋公園內展出。參加者同時有機會獲得海洋公園門票、商務書券等豐富獎品。 念K1的柏妤(中)特別與爸爸(右)和叔叔(左)一同參與,3人合作完成繪有香港黃昏景色的熊貓。(劉焌陶攝)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學生,早前已參加過活動,部分作品於新城市廣場展出。(大會提供) ■INFO 慈善Panda「童」繪樂比賽 日期:11月16、17日 時間:下午1:30至晚上6:30 地點:新城市廣場1期3樓Chill Park 及UB Play Park 參加方法:於場內捐款$50予香港海洋公園,即可獲得一件白色熊貓模具,即場參賽 查詢:2684 9175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貼身照顧兩女兒 傳承家族美德 教孩子理財 李亞男:家庭預算不亂來

參加國際華裔小姐選舉入行的李亞男(Leanne),2015年與藝人王祖藍結婚,現時育有分別5歲及3歲的女兒Gabby和Hayley。自女兒出生以來,她投入不少心力做好母親的責任,由教育到起居飲食,都貼身照顧,即使有外傭,她仍覺當媽媽的要親力親為。女兒開始長大,她笑言近期開始「甩難」,除了可多接工作,也有時間發展自己的畫畫興趣,重拾me time。她笑言,從前未有孩子,事事以自己為先,想買就買,「但有了家庭,一切都要有預算,不能再亂來」。 「做媽媽要有好多energy!」李亞男(Leanne)的兩個女兒都已經上幼稚園,正處於喜歡四處探索的年紀,加上由襁褓到上學這個階段,她幾乎貼身照顧,從看育兒書,到處理日常起居飲食、晚上讀故事書等,可以的話她都會親力親為,而丈夫王祖藍常要到不同地方工作,二人商量好育兒大方向後,便交由Leanne「話事」,即使有外傭幫忙,她仍覺得當媽媽絕不容易。「幸好兩個都是女兒,感覺上已比男孩子容易湊,不過那時每天除了照顧她們日常生活就是陪玩,只想她們每一日都過得很充實,令我感受到媽媽這角色真的很辛苦,亦使我想起小時候外公外婆照顧我時是如何勞心勞力。」 女兒漸漸長大,Leanne亦開始多接一些工作,不過她始終還是捨不得離開女兒太久,對她來說,一個月已是極限。問到離家時女兒會掛念她嗎?Leanne說:「還好,因為她們很小時候,我已經常安排很多親戚朋友照顧她們,她們又會去朋友仔家裏住,所以不會很黐身,即使我返工也不會『喊餐死』。」(黃志東攝) 不做怪獸媽媽 培養女兒良好品格 Leanne在上海出生,9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溫哥華,由於爸媽打算先在彼邦安頓好,再接女兒到當地,因此她9歲前都是隨外公外婆在上海生活。「以前公公婆婆很嚴厲,對我成績要求很高,但我會明白他們的苦心,知道他們是為我好。我從婆婆身上看見她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如喜歡幫助人、從不埋怨、不斷付出,卻也從來不會說累,這些美德我都能在我媽媽身上看到,希望它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所以,Leanne不但拒絕做怪獸家長,亦注重要為女兒塑造良好的品格,「相比讀書成績,我會較着重她們對人的態度、有沒有禮貌等,因為我認為這些態度能夠讓她們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長大後無論身在哪裏也終生受用」。 大女「Drama Queen」 細女「和平大使」 兩個女兒Gabby和Hayley現時念國際學校,很大機會應會由幼稚園直升至小學,Leanne作為家長已幾乎沒有升學煩惱,對於女兒將來升學的藍圖,她沒有過早考量,「我會讓她們自己選擇,畢竟我自己也曾在不同地方讀書和工作,覺得在哪裏讀書其實也沒所謂,最重要是她們喜歡」。姊妹相差兩歲,性格迥異,姊姊大情大性,性格較像爸爸,文靜的妹妹則像媽媽。現時5歲的Gabby性格外向活潑,Leanne形容她是一個「Drama Queen」,「她思想很早熟,但是你會覺得她很可愛,例如2歲時她已經識揀『靚仔uncle』陪她玩,每次見到我們身邊那些有型的男仔朋友,她就會『心心眼』,氣得爸爸說:『又難怪她,只因家中沒有靚仔。』Hayley則是什麼都OK的人,是和平大使,兩個性格正好相反」。 大女Gabby比較活潑,Leanne形容她是大情大性的「Drama Queen」。(受訪者提供) 珍惜me time 重視親子理財教育 連細女Hayley都上幼稚園了,Leanne笑言開始「甩難」,最近她接了不少工作,亦沉迷於繪畫之中,有時一畫就是10多小時。「她們上學我就最開心,因為那就是我的me time,我可以工作、可以飛(到外地)、可以畫畫,這些全都是我的娛樂。」一講到me time,Leanne就眉飛色舞,「你不知道,現在能夠跟朋友見個面,其實也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以前未有小朋友,會覺得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例如想買什麼就買,因為我覺得錢是我自己掙回來,當然是以自己開心行先,但有了家庭,一切都要有預算,不能再亂來」。 近年Leanne愛上繪畫,曾於內地舉辦公益畫展及於溫哥華舉行個人義賣畫展,而每次兩個寶貝女兒也會一起到場參與。她指繪畫既是自己的愛好,又可記錄生活。(受訪者提供) 11月初,Leanne為投資者教育及理財委員會(投委會)拍攝宣傳短片,推廣投委會的理財教育體驗館。說到親子理財教育,她指兩個女兒都有自己的實體錢箱,用來學習儲蓄,不過大女知道錢箱內有錢時,有時會跟她說:「我現在很有錢,請你喝東西。」Leanne笑言會讓女兒請她「一次半次」,但會提醒她不能亂買東西。「我跟她們有一個儲星星貼紙的計劃,如果她們沒有扭計、做齊自己的任務,就可以獲得星星,儲滿10粒星星便可買她想要的東西;如果未賺到星星又想買玩具,我就跟她們說:『你就在那裏想想好了!』」整個訪問感覺Leanne的幽默感其實也頗強,未知是否受老公所影響,難怪經常見到她在社交媒體分享一家四口的有趣生活影片。 2020年12月Leanne和祖藍為兩個女兒慶祝生日。(受訪者提供) 體驗館:沉浸式體驗 邊玩邊學投資理財 投委會理財教育體驗館今年3月開幕,是全港首個數碼體驗模式理財教育體驗館,而且免費入場,公眾可透過各種沉浸式體驗和互動遊戲,邊玩邊學投資理財知識。 體驗館內的設施,主要把模擬情境融入遊戲中,玩法各有不同,無論是大人、小朋友或長者,都有適合他們的內容,而不同的體驗遊戲亦有不同的學習主題,家長更可和小朋友一起探討理財問題和合作解難。如「理財農場」講述如何分工合作以耕作來掙錢,玩家需要用鏟子「收割」農作物,並要做一些正確的財務決定,才可享受豐收的喜悅;「買餸有預算」則讓大家一起跟錢嫲嫲到超市買餸,讓大家在超巿場景內選擇產品把它放在購物車內,並按計劃消費。即使年幼小朋友都可透過「夢想塗鴉」互動填色遊戲,把喜歡的物件如渡輪、彩虹等上色,完成後投放在以維多利亞港、尖沙嘴鐘樓及獅子山的美景做背景的屏幕上,實現自己心中夢想。 平日喜歡繪畫的Leanne來到投委會理財教育體驗館第一時間想試玩「夢想塗鴉」,為彩虹添上繽紛色彩。(黃志東攝) 體驗館各種遊戲集趣味和教育意義於一身,如「識辨騙徒」中只要用手拍中「騙徒」便可獲取分數。(黃志東攝) 體驗館入口通道兩旁可以看見「錢家」各個角色,而地上更設有投影互動圖案,當參加者走過通道時,會有星星等圖案隨着他們的步伐移動。(黃志東攝) ■投委會理財教育體驗館 費用:免費(每節約1小時)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最後入場時間為下午5:00 網上預約:bit.ly/3BRsrMe 地址: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The Mills)3樓304號 查詢:2394 7822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近九成8歲以下患者免除全身麻醉 沉浸式虛擬實境 減低病童電療恐懼

據兒童癌病基金資料,香港每年約有180名兒童患癌。專家指出,約三分之一人須接受電療,過程中病童須戴上限制活動的模具,為免他們恐懼掙扎,很多時都要接受全身麻醉。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放射學課程近年開展HEROCARE計劃,運用沉浸式虛擬實境,讓小朋友在一個輕鬆環境下,學習如何自主配合電療。計劃推出3年,近九成8歲以下服務使用者能夠在毋須麻醉下順利完成療程。   作為父母,子女患癌猶如天崩地裂,身為人父的鄭先生便最明白箇中感受,皆因兩年前,當時只得5歲的女兒晴晴確診腦癌,「那時囡囡忽然不受控地流口水,初時以為是腦水囊腫,但手術切除後化驗,卻發現是腦癌」。鄭先生還來不及消化,已經要馬上陪晴晴踏上抗癌之路。 掙扎亂動 影響電療精準度 晴晴需要接受電療,鄭先生當初有不少疑慮,「我以為電療真的是用電去治癌,會很痛、很恐怖,又不清楚治療室的環境,網上資訊亦不確定是否準確,所以對電療其實一知半解」。就在徬徨不安之際,醫務社工建議他參加HEROCARE計劃,協助晴晴克服恐懼,在清醒狀態下完成電療療程。 個人化工作坊 為療程採排 此計劃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放射學)兩名副教授李泳怡和羅嘉慧,以及實務副教授梁允信共同策劃,並由該學系學生主理,主要是通過遊戲形式,且按孩子興趣性格設計出個人化的電療綵排工作坊,幫助3至17歲病童和照顧者,藉着90分鐘的體驗去熟習整個流程,減少對治療的不安。 梁允信(左起)、李泳怡和羅嘉慧共同策劃HEROCARE計劃。(馮凱鍵攝) 身兼香港放射治療師協會主席的梁允信解釋,電療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破壞癌細胞DNA,將之殲滅。為確保精準,療程前需要一個「設計」工序。他以晴晴為例,由於她要接受頭部電療,需要預先配製適合其頭部尺寸的透明膠模,電療時用來固定晴晴頭部,在治療牀上保持不動。梁允信續謂,電療療程一般介乎3至35次不等,每次約需5至30分鐘。過程雖無痛楚,但為免小朋友不安掙扎,破壞電療的準確度,大部分8歲以下的兒童都需要麻醉。 李泳怡補充,小孩子的恐懼不難理解,「戴着緊得連臉頰都壓出印痕的膠模,獨自躺在又大又冷的治療房間,聽着龐大機械運轉時發出的巨響並保持靜止,重複3至35天,想不哭也難」。然而麻醉亦有風險,她表示可引致吸入性肺炎,長期使用高劑量麻醉藥,亦會影響腦部發育。 (明報製圖) 麻醉或致肺炎 長遠傷腦 為了幫助一班病童,計劃運用理大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教室,讓孩子在逼真的投影技術下摸擬電療過程,為正式的療程作好準備。計劃自2021年展開至今,共服務過46名病童,有88%的8歲以下病童,最終能不靠麻醉完成療程,晴晴是其中之一。 鄭先生憶述︰「其實晴晴綵排時都有大哭,大家都說她很大機會需要麻醉。」沒料到正式電療當日,晴晴竟主動要求醫生不用麻醉,並整整5分鐘獨自躺在治療室一動不動,結果令醫生信服,小妮子最後順利完成30次無麻醉的電療。羅嘉慧承認,有些孩子最終還是需施行麻醉,「但至少我們讓小朋友在不幸中,多了些快樂,不會只留下對治療的陰影」。 李泳怡(前排右二)和羅嘉慧(前排右一)每年都會到鄭先生(後排左一)家中作客,抗癌成功的晴晴(前排右三)今年7歲。(受訪者提供) 文︰彭堦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讀寫障礙:過來人克服讀障 授學習技巧 找對方法 由滿江紅到科科distinction

「只要找對方法,沒有孩子是學不到的!」這番話,出自有讀寫障礙(下稱讀障)卻取得雙碩士學位的陳卓琪(Twiggy)口中,特別有說服力。由幼稚園、小學到中學成績表皆「滿江紅」,到在海外大專院校升學變科科distinction(優異級),Twiggy並無仙丹,只因在恩師良友啟發下,她漸漸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心繫一班讀障學童的Twiggy,10多年前,毅然放棄薪高糧準的主流學校教師職位,創辦教育中心,專為讀障學生提供學習技巧訓練。這個「俠女」,最近獲香港救助兒童會頒發獎項,表揚她在兒童教育方面作出的貢獻。   假如有時光隧道,重回上世紀80年代小Twiggy上學的現場,看到這個每天在校門前哭哭啼啼的小女孩,又或是窺探一下她在課室的表現,活像「文盲」一樣,寫不到、讀不到,相信誰也料不到今天的Twiggy,會擁有註冊教師和註冊社工兩個專業身分! 抗拒上學做功課 無法認讀常見字 Twiggy從幼稚園到初小,每天都是哭着上學的,她如此拒抗,是因為恐懼:「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我總不明白自己要在這裏做些什麼,只是覺得遇到很多困難,為什麼其他同學看似很容易的事情,但我卻怎麼做也做不到呢?」Twiggy舉例,即使在幼稚園,都需要做些簡單的堂課及小任務,但不知怎的,唯獨是她,永遠不成事,「例如學扣鈕,因為手眼協調能力弱,我是學不識的;又如剪紙,連怎樣控制好那把剪刀,我都掌握不到」。 隨着年紀漸長,接觸文字機會愈來愈多,小Twiggy更強烈感受到自己的「與別不同」,「在寫方面,我學過的字,很多時腦裏面都『抽』不出來,或會『抽』錯同音字或形近字出來;至於讀的情况,有時一些我見過甚至默書默到出來的字,但當我在課本再遇見時,我可以完全認讀不到」。Twiggy補充,現在不時有家長問她,孩子讀書差是否代表有讀障呢?她會肯定回答︰「不是。」「讀障說的是一些很常見、理論上不用刻意溫習的字,例如中文『在』、『就』、『這』、『還有』,英文the、that、there,我們都很大可能認讀不到、串不到。」 雖然現實世界沒有時光隧道,但Twiggy在她創辦的教育中心,卻經常看見昔日的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個小四男生,他一年多前初來時,有很多行為問題。我房間有個豆袋梳化,小男孩會把自己的頭藏在豆袋內,我想叫他做少許習作,他便會大哭、大叫,吵得整間中心都聽到,又會不停問為什麼要他寫?他不想寫、他寫夠了!媽媽每天跟他做功課,都混亂得像打仗一樣。望着這個小朋友,我覺得他很像以前的我」。 小Twiggy同樣很厭惡做功課,「因為做錯機率很高,抄生字都會抄錯,然後反覆改正,但我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裏,又解決不到,我會很『䒐䒏』,試過大力扯自己頭髮,最終連一撮頭皮也扯掉了,也衍生很多行為問題,包括撕爛功課、把所有鉛筆折斷。我現在會跟家長說,孩子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最重要是找出原因是什麼?小時候,我是因為感到很挫敗、很沮喪、很害怕,所以我不想做功課」。 特色教具:Twiggy的教育中心是專門幫助讀障孩子,針對他們的需要,她設計了不少教具,包括這些認字卡,把中文字圖像化,並結合字義,幫助學童更易吸收。(賴俊傑攝) 難融入朋友 運動打開社交之門 近年社會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的認知多了,學校在及早識別有學習困難小一生的把關工作上,做得相當成熟,跟成長於1980年代的Twiggy,情况差天共地,「我媽媽是一位精神科護士,她很早已察覺到我跟妹妹很不同,妹妹讀書很叻,不用她操心,但我卻是無論她怎樣教,都學不懂,她知我不是懶惰,而是根本吃不消。媽媽曾帶我看精神科醫生,奈何當時醫生只說我可能年紀尚小,建議再觀察多一會;她又見我每天都『喊到嘔』,擔心我可能胃有事,於是帶我去照胃鏡,媽媽能做的都做了,但始終找不出我到底有什麼事」。 或許不少人都以為,讀障只影響學業成績,「殺傷力」不大,但就Twiggy的經歷,其實並不盡然,這種特殊學習障礙,幾乎催毁了她整個童年,單從她提供給記者的童年照看,每張都是眉頭緊皺、「苦口苦臉」,可以想像小人兒當年有多不開心。「我初小的時候,沒什麼朋友的,很多時休息都是自己一個人,不是我不想融入,而是在班裏面,我是眾所周知成績很差的人,沒有同學會想跟我玩,就是分組做project或要合作完成任務,都無人願意接收我,其實很難受的。」 小時候的Twiggy,飽受學習上的困擾,經常愁眉不展。(受訪者提供) 直至高小,Twiggy遇上她人生第一位恩師,其體育教師,這名教師讓她看到自己的運動天賦,使她成功躋身學校田徑隊,也藉此打開社交之門,「這位體育老師不是只叫我參加比賽,還給我很多機會學習怎樣去組織團隊、培養我的責任感等。我真的很感恩生命中有這位老師的出現,事實上,我後來在港大讀書拿到的獎學金,都是跟領導能力或運動有關的」。 在英確診讀障 恩師「腦圖」助學 第二位恩師,是在英國遇上的。Twiggy 12歲時,與妹妹一起到英國留學,但其初中時的成績,同樣慘不忍睹,及至16歲在校內考GCSE模擬試時,還是7科U(ungraded,未能評級),到應考第8科PE時,體育教師收到Twiggy那份「鬼畫符」的試卷,開始起疑,遂叫她來,用口頭再去考她一次,結果Twiggy統統答得出來,校方遂安排教育心理學家跟她做評估,一直困擾其10多年的謎底亦終於揭開,她確診有讀障。 學校隨即找來一名退休教師單對單協助Twiggy,亦即她口中的第二位恩師,「猶記得第一堂,老師問我︰「『Twiggy,你不懂什麼呀?』其實我最怕老師問我這個問題,因為讀障學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我們無法把每個章節學到的知識,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幅大圖畫,對我們來說,平日所學的,都是零零碎碎,因此很難知道自己掌握了什麼,或者未學會、不明白的是哪些。」這名教師嘗試用「腦圖」幫Twiggy有系統地歸納知識,理清思路,「這位老師令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讀書,以及知道自己究竟不明白什麼,曉得去提問」。 得到恩師的用心教導,令Twiggy在GCSE順利過關,能在原校升讀Year 12(中六),可惜好景不長,恩師後來離職,「未滿師」的Twiggy瞬間打回原形,更慘遭學校勸退。「老師預計以我的成績,是無法入到大學的,勸我不如出來社會工作。那刻,我恍如晴天霹靂,我走進一個森林放聲痛哭,我不知怎樣向家人交代。」最終,她轉到Kingston College修讀National Diploma(學歷與英國A-Levels相等),因禍得福,更從此踏上青雲路! Twiggy遠赴英國升中,可惜因成績欠佳,高中時被學校勸退。(受訪者提供) 同窗啓發 體驗式學習成轉捩點 「我在College的學習模式,跟以前有很大分別,除了學習理論,還有很多實務操作的機會,這是我人生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轉捩點。我由科科不及格、被人『踢出校』,到我在College科科distinction,獲發獎學金考入香港大學,這令我深深體會到,其實沒有一個學生是學不到的,問題在於是否找對方法!」Twiggy在港大取得體育科學及康體管理學士學位後,之後還分別取得中大社會工作碩士和港大融合及特殊教育碩士。 雙碩士畢業:高中以後,在恩師良友啟發下,Twiggy 逐漸摸索到克服讀障的技巧和方法,最終取得雙碩士學位,並同時是註冊教師和註冊社工。(受訪者提供) 但Twiggy再三強調,讀障由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她,尤其攻讀學士、碩士,要閱讀大量文獻和寫論文,對她來說,都不是輕鬆的事,幸運是有好的同窗啟發她,加上人長大了,逐漸摸索到克服讀障的技巧和方法,「現在我也會告訴家長,教導讀障子女時,既要把知識、概念拆分成細項,但同時亦要把它們建構成一幅大圖畫,讓小朋友清楚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要多運用視覺、圖像,例如請孩子一邊念,一邊按文章的描述繪成圖畫,這會有助他們去理解;多些給他們透過『動手做』去學,讀障學生比較需要體驗式學習」。 圖中這句是Twiggy投身教育界,尤其是特教行列的座右銘。(賴俊傑攝) 學習貼士:《我不是笨笨》是Twiggy今年書展推出的新作,以自身經歷作藍本,分享供讀障學生參考的學習策略和小貼士。(賴俊傑攝) 救助兒童會:設獎表揚各界關注兒童問題 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現於120個國家和地區展開工作,不論在安穩或危難的時刻,都讓兒童獲享學習機會和受到保護,健康成長。香港救助兒童會作為其中一分子,同樣致力為各地兒童帶來持久改變,近年更積極擴展本地項目,包括保護兒童、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及貧窮問題等,支援本地兒童面對挑戰。適逢香港救助兒童會成立15周年,早前舉辦首屆「救助兒童獎」,以表揚各界對兒童的貢獻,並設有「救助兒童青年獎」、「救助兒童獎(個人)」和「救助兒童獎(企業)」。 對於獲得香港救助兒童會首屆「救助兒童獎」的個人組獎項,Twiggy認為是對她及其團隊的認同,更希望藉着這個國際機構,讓更多人明白讀障學童的需要,也使家長知道,縱然子女有讀障,仍有很多出路,亦不一定讀不成書的。(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親子共讀:專業指導培訓 協助出書參賽 培育香港插畫師 創作貼地繪本

繪本是親子間最好的讀物和溝通橋樑,不過坊間繪本大多由日本、台灣等地作者創作,有時略欠一點本土味道。最近「香港繪本插畫師國際書展推廣計劃」培育了8名本地新人繪本插畫師,希望他們為本地繪本注入新元素,為讀者帶來更多貼地好書。 「飛躍繪本」本月舉辦的「成果分享會暨大師班」中,展示了入選計劃的8名本地繪本插畫師的繪本和插畫作品。(顏燕雯攝) 由創意創業會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的「飛躍繪本」香港繪本插畫師國際書展推廣計劃,共有8名新進繪本插畫師入選。他們自去年底開始參與多個專業創作指導及培訓工作坊,並獲得內地及海外的重要繪本或插畫比賽資助參加。他們對繪本創作充滿熱誠,並在計劃推動下各自創作一本無字繪本,為未來創作之路踏出第一步。 其中一名新進插畫師黃珮嘉(Amy Chai)為一女之母,女兒已經4歲。她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廣告設計系,並創立插畫品牌「Amy Chai is drawing」,以往主力從事廣告插畫,作品題材多來自生活,以幽默手法分享與丈夫、女兒和兩隻貓的生活經歷。到了女兒兩歲多,開始明白繪本內容後,Amy便開始創作一些互動書及幼齡故事,去年出版的繪本Outside the Bowl便是因此而誕生。 黃珮嘉(Amy)在「飛躍繪本」計劃下創作了一本無字繪本A Butterfly That Lives 14 Days,以一隻蝴蝶因為想尋找最好的花,錯過美好花期的故事,「這故事與拖延症有關,都有一些我自己的影子,因為若沒有這計劃,我也不會那麼快完成Outside the Bowl的創作。」(顏燕雯攝) 為女兒設計「反轉睇」繪本 「以前畫插畫,是把發生了的事情繪畫出來,題材始終有局限,自從跟女兒一同看書,發現兒童繪本有很大的吸引力。記得有一次和她一同看日本《野貓軍團》系列的繪本,她問我為何書本一定要打直看而不能反轉來看,我驚訝小朋友的想像空間原來這麼大,決定要創作一本她喜歡的書,於是報讀一些相關課程,之後有了Outside the Bowl的初稿。」Amy說,及後因參加「飛躍繪本」,要提交一本繪本,成為推動她完成這本書的動力。Amy形容Outside the Bowl是一本有「機關」的書,當中有一些頁數真的要把書反過來看,完全滿足女兒的好奇心。Amy更憑此書獲日本插畫師協會評選為2023年優秀插畫師獎。 漫畫家轉畫繪本:要篩選精髓 另一名參與的插畫家姜智傑(Keung)育有兩個念初中的兒子。修讀插畫設計課程出身的他,曾於COCO!漫畫雜誌推出多部漫畫作品,其中《森巴》系列連載超過13年,讀者對象主要是6至12歲小學生。在漫畫界有多年經驗的他,畫繪本應該沒有太大難度?Keung卻指創作無字繪本與畫漫畫是兩回事,「平日我畫漫畫以輕鬆搞笑為主,並要清晰地傳遞故事內容,可以用很多『格』來表達;無字繪本則要取捨內容,篩選最精髓的部分放在同一『格』,甚至可以把一些周邊的故事放在圖畫的一邊,這些我也是在導師指導下領會的。」 姜智傑(Keung)的Life of A Painting入選2024國際無字書大賽最後16強。(顏燕雯攝) 超越時空 無字繪本激發想像 Keung獲「飛躍繪本」資助創作的全新作品Life of A Painting,講述一幅畫落入不同人手中的經歷。每頁插圖都可看到人物或環境均十分豐富,故事背景並沒有註明地點和年分,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紳士打扮的人物出現,在街頭轉角又會看到一個港式垃圾桶。Keung指這就是無字繪本有趣之處,讓讀者想像和思考,自己尋找書中有趣的地方。這本繪本最終入選「2024國際無字書大賽」最後16強,成為首名獲香港特區政府資助並在有關比賽中入圍的香港繪本插畫師。 因為無字繪本沒有文字,所以Keung在其作品中加入很多細節位,希望豐富故事元素,也可讓讀者發揮想像力。(顏燕雯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正向教育:校園推廣精神健康 師生動起來 出汗減壓增抗逆力

香港師生壓力之大,一直為社會詬病。為了更全面、更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下稱《約章》),建議學校從休息(Rest)、放鬆(Relaxation)、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四方面入手,以具體行動,促進師生身心健康。不過,不少校長反映,學界正面對龐大的收生壓力,大家能放鬆的空間不大。 本刊今期訪問了兩位教育有心人,分別是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以及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鄭麗娟,分享他們如何在夾縫中鑽出空間讓學生、教師「唞唞氣」,做法值得同儕借鏡。   作為衛生署「健康促進學校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校長的李安迪,不論對學童或教師團隊的精神健康,都同樣關注,但他不諱言,這個問題背後牽涉一籃子因素,並非單靠推行《約章》便可解決。「除校園生活,學生的家庭生活是否如意,都直接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另外,當家長都熱中於追棒『學術型』學校時,課業太輕鬆的學校,就未必受歡迎;同樣,現在是學界最艱難的時期,適齡學童減少,大家都要想盡辦法避免縮班殺校,我覺得是很難減少到老師工作量。」 運動放鬆身心 促進人際關係 但話說回來,雖然外圍大環境無法控制,李安迪也嘗試從校園的細微處入手,減輕師生壓力,包括透過增設運動時段,鼓勵師生齊齊出汗減壓。「我很認同雷雄德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所講,其實想小朋友精神健康,不用搞太多『花臣』,只要給他們每天做適量運動。運動會釋放多巴胺,令人覺得快樂和放鬆,孩子消耗了體力,晚上自然會早些休息;此外,運動也有助鍛煉意志,提升抗逆力,而參與團隊運動,更可促進人際關係。這全部都是教育局所講的4Rs。」 去年,領島小試牛刀,在每天午飯後的30分鐘午息時段,開放校內運動場地,由體育科教師當值,讓學生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跳繩、呼拉圈或一些可舒展筋骨的小遊戲,效果出奇地理想,李安迪說︰「我們見到,學生在下午上課時,特別是SEN或平日愛『郁身郁勢』那些,都集中多了,坐定一些。」 關注精神健康讓師生唞唞氣(馮凱鍵攝) 領島每天下午,會有約1小時的功課導修,估計學生能完成八成功課,回家可享受更多家庭時間。(馮凱鍵攝) 設運動時段 引入不同項目 有見及此,該校在今個學年起,除沿用去年午息運動計劃,更重新規劃課時,不單把各級每周兩節的體育課變成「連堂」,以省卻轉堂時間,還於每周五下午撥出一小時的課時,讓全校學生齊齊做運動!「為解決校舍空間不足的問題,低年級同學會留在學校做運動,高年級同學則會步行到鄰近的何文田體育館,使用場地設施。」適逢教育局在今年3月,向全港官津及直資學校發放了一筆過15萬元培養學生做運動的「MVPA60」津貼。李安迪透露,津貼正好有助領島在周五的運動日,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包括仿真溜冰、Padel(板式網球)、柔道、游泳等供學生體驗。 為鼓勵亦方便大家做運動,學生每天均可穿上體育服和運動鞋上學,教師亦然,「因為在每天的午息及周五的運動日,其他科任老師也需輪流協助體育科老師一起照顧學生,既然如此,我提議同事不如趁這段時間跟學生一起做運動,一來可輕鬆一下,二來亦可增進師生感情,所以現在同事是可以穿運動服、波鞋上班的」。 領島校長李安迪(中)決定還原基本步,以運動來替師生減壓和促進人際關係,因此除每天午息外,今年更增設運動日,周五下午全校同人齊齊做運動。(馮凱鍵攝) 善用AI分擔教職員工作 李安迪素來在教育界的形象,都是一個IT達人,因此,他亦善用人工智能(AI)去分擔教職員部分工作,以減輕他們的職場壓力。在教學方面,早在上學年,領島在中、英、數3科已引入AI電子學習平台,AI能持續審視學生的答題能力,給予合適程度和數量的練習題,有了AI的協助,教師便毋須花費大量時間批改習作,更可騰出空間去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學校也建構了一個資料查詢系統,AI可即時解答教師關於教育局《學校行政手冊》、《教育條例》、《教育規例》等指引內容,甚至可翻查學校會議紀錄,讓教師在籌備教學活動時,節省搜尋資料時間。行政方面,領島開發了兩個系統,一是精簡病假申請及統計程序,另一則能自動編排代課人手,大大減輕副校長的工作量,「以往副校長可能需要花半小時去處理,現在系統一分鐘便能完成」。但他補充,「正向領導」對建立正向的校園氛圍,也起關鍵作用,「若校長能以身作則,在龐大工作壓力下也表現得樂觀、正向,我相信同事是會受感染的。」 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建議學校關注師生精神健康。(馮凱鍵攝) 關愛校園營造「家」的感覺 連續13年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教育局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頒發「關愛校園」獎的五邑鄒振猷學校,在去年榮升校長的鄭麗娟帶領下,「家」的感覺更為濃烈。「家代表溫暖、有愛、能放鬆的地方,所以不論是策劃各種活動、環境空間佈置,我都刻意把學校營造得像家一樣,始終學生和老師逗留在學校的時間都很長,我很希望他們能夠享受在學校裏的生活,有愉悅感,這個與教育局所提倡的《4Rs約章》,可說是一脈相承的。」 鄭麗娟(受訪者提供) 「秘密基地」 學生自由玩樂 走進五邑鄒振猷學校,會發現每個樓層都擺放了小沙發,給孩子於小息及午息時,舒適地坐着聊天。不過,要數最特別的,一定是學校去年新落成、專供學生自由玩的「秘密基地」!提起這個創意構思,鄭麗娟得意洋洋地說︰「這個本來是地下後樓梯用來擺放雜物的地方,我靈機一動,是否可以改造成一個讓小朋友玩樂的空間呢?」一如她所料,這個有各種玩具和圖書的「秘密基地」,極受孩子歡迎,現於休息時段會開放給各班輪流使用,冀盡量滿足全校學生的需要。 校方特別為教師把這個前校工宿舍,改建成如家般溫暖的café,讓他們可在此放鬆休息一會。(受訪者提供) 「秘密基地」是一個供學生,三五知己聊天及自由玩的好地方。(受訪者提供) 除了提供空間讓學生三五知己一起玩,鄭麗娟亦很重視他們的群性發展,於是,她上任校長後,便增設「遊戲課」,「低年級每周一節,高年級隔周一節,用課時來一起玩集體遊戲!我希望孩子可以從遊戲中跟同儕建立關係,以及學習跟別人溝通、合作、妥協、守規矩等,並且懂得面對勝敗。玩完遊戲後,老師會跟學生做debriefing(解說),帶領他們反思,而不是玩完便算」。 另一個提升聯繫感的點子,是「班.家」計劃,鄭麗娟透露,逢周五放學前,各班都有30分鐘「We Time」,班主任會跟學生輕鬆聊天,「雖然今年的時間表較緊湊,只能撥出20分鐘,但我都想盡量保留這個時段」。與此同時,班主任與學生也會不時合作,精心佈置他們的「家」,「每班的佈置都不同的,各有特色」。 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教導他們以正面態度處理情緒、應對壓力,是整份《約章》的重點,五邑鄒振猷學校本學年便重新編寫生命教育課程,加強情緒教育。「今年我們會在生命教育課加入靜觀減壓的練習,全校亦會一起製作心靈瓶,期望學生能掌握到一些方法,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能幫助自己慢慢沉澱,安靜下來。」 「星空雜貨店」是五邑鄒振猷學校學生最喜歡流連的地方,只要品行良好,學生便可獲發「金幣」,儲夠足夠「金幣」便可換取禮物。當中最搶手的禮物,竟然是教師的閃卡(下圖),足見師生關係不錯。(受訪者提供) 出外用膳調整空堂 緩教師壓力 除了學生的精神健康,《約章》亦提及學校須關注教師的精神健康。記者單刀直入,問鄭麗娟可有妙法減輕同事的工作量,令他們不用加班?她搖頭苦笑︰「我也很想能做到!但現實是,現在整個教育界也面臨很大的衝擊,因為收生壓力大,很多學校都需要不斷增值,以致老師的工作量再加倍。我能做到的,是協調好老師的課堂時間表,讓科組老師都有相同的『空堂』時間,那麼,他們便能一起開備課會,而不用留待放學後才召開,免得他們太夜下班。」 雖然無法減輕教師團隊的工作重擔,但鄭麗娟也有不少暖心舉動,使同事能感受到被愛及關懷,包括一反小學教師不准離校午膳的傳統,讓每名教師在每個循環周,至少有一次機會外出用膳「唞唞氣」,「因為想老師午膳時間充裕些,在編排時間表時,他們外出用膳的那一天,我們會在飯後安排多一堂『空堂』,老師便可以吃得舒舒服服,不用『趕頭趕命』」。她還說,結合「好友相伴」計劃,只要教師事先提出,當天更可選擇一個同事結伴外出用膳。 Secret Angel默默守護 此外,該校上學年亦開展了「Secret Angel(秘密天使)」計劃,教師團隊每個人都會成為其中一人的秘密天使,也會被其中一個秘密天使默默守護,「同事反應十分好,有人久不久便會向守護對象送出打氣小卡,有人又會收到秘密天使的小禮物,大家都很窩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於今個學年增設下午3:00至6:00的課後託管服務,相信有助減輕雙職父母的精神壓力。「一直以來,家長對於課後託管的訴求都很大,因為他們在功課問題上,常與小朋友產生衝突,壓力很大。」但平衡雙方利益後,鄭麗娟決定中間落墨,「託管首兩小時,主要讓孩子專心做功課、溫習默書,其間也設兩個小息,當小朋友完成任務後,最後一小時,我們會開放學校今年新添置的運動器材,包括AI跳繩機、電子互動地板、單車機,供他們使用,讓學生開開心心做一小時運動才回家,免卻他們有被罰留堂的感覺」。 學校今年添置了不少運動器材,包括電子互動地板,並於小息、午息及託管時段,開放供學生使用。(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酒店約會大明星 置身「竹林」 與熊貓食住玩

熊貓來了!相信大家都十分期待與龍鳳胎大熊貓BB及剛剛到埗的「安安」和「可可」見面,但等待牠們於海洋公園現真身之前,各熊貓粉絲也可以先來一趟又食又玩的熊貓主題之旅! 香港的熊貓明星深受大小朋友歡迎,惟暫時只能透過社交平台看到牠們的模樣。雖然大家現時仍未可到海洋公園親身探望牠們,但可到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下稱富麗敦)親親另一隻熊貓大明星「富富」!酒店最近推出了以吉祥物富富為主題的住宿套餐、下午茶等一系列食玩買活動,讓大家可以與這位熊貓明星來個零距離接觸。 ■住:熊貓主題房 「富富熊貓尋樂度假之旅」住宿計劃,讓大小朋友可以入住以富富為主題的房間,裏面除了有富富主題咕𠱸,最驚喜的是小小住客可以得到一份禮品包,裏面有保溫杯、速乾毛巾、精緻胸針一套、索繩背包等,而入住期間,客人更可參加免費的富富熊貓毛公仔T恤創作坊,自繪T恤給富富毛公仔穿著,並把它帶回家。 如果想與更多熊貓為伴,大家亦可選擇入住親子主題客房,其中一間熊貓主題客房內「住」了多隻熊貓,無論浴室、天花板,甚至牀頭都滿佈大熊貓身影,更有被竹木包圍的感覺!主題房還包括指定下午茶及室內兒童玩樂區「探險家」的入場券,讓大小朋友都能滿足而歸。 熊貓兒童牀 住:熊貓主題房 - 親子主題客房最特別的要數這張熊貓兒童牀,小朋友可以在熊貓公仔及圖書陪伴下入睡。(賴俊傑攝) 住宿計劃 「富富熊貓尋樂度假之旅」住宿計劃為住客送上精心設計的禮包,更可參加免費熊貓毛公仔T恤創作坊,把它們統統帶回家。(賴俊傑攝) 主題禮品包 小住客可獲得富富主題禮品包括保溫杯、速乾毛巾、索繩背包、精緻胸針、鎖匙扣及毛公仔。(賴俊傑攝) 大熊貓地氈 連浴室的地氈都換上大熊貓圖案。(賴俊傑攝) 森林景觀 以熊貓為設計靈感的親子主題客房,牆壁以森林景觀及熊貓圖像作布景,走進去猶如置身竹林一樣。(賴俊傑攝) 浴室鏡子 親子主題客房的浴室鏡子都可以見到熊貓蹤影。(賴俊傑攝) ◆INFO 「富富熊貓尋樂度假之旅」住宿計劃 價錢:$2068 起/晚,2名成人及1名11歲或以下小童;另加一(包早餐、富富主題禮品及富富熊貓毛公仔T恤創作坊) 熊貓主題客房 價錢:$2708起/晚,2名成人及1名11歲或以下小童;另加一(包早餐、下午茶及兒童玩樂區「探險家」入場) 地址:香港仔海洋徑3號 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 訂房:2166 7300或bit.ly/3zIvZ2P ■食:熊貓主題美食 富富熊貓主題下午茶有超級可愛的鹹甜美食,包括迷你漢堡和熱狗、吉列酥脆的炸蝦等,甜點包括水果啫喱、金黃酥脆的焦糖爆谷、色彩繽紛的杯子蛋糕,連擺盤都是用富富主題的兩層架,真的捨不得吃呢!此外,酒店亦推出多款富富及熊貓主題甜品和蛋糕以供訂購,大家可以在網上預訂,讓它成為生日會打卡焦點。 笑逐顏開 食:熊貓主題美食 - 水果啫喱、杯子蛋糕等都配有富富可愛的樣子,令小朋友吃得笑逐顏開。(賴俊傑攝) 「熊貓」忌廉裝飾 以鮮雲呢拿忌廉、士多啤梨、海綿蛋糕製作的熊貓士多啤梨蛋糕(後,$488)及以斑蘭海綿蛋糕、鮮忌廉、士多啤梨製成的熊貓斑蘭忌廉卷(前,$488),有多隻「熊貓」忌廉裝飾,非常可愛。(賴俊傑攝) 美點套裝 與朋友仔開party的話,可以選擇富富熊貓與好友杯子蛋糕美點套裝($428),除了有富富造型的朱古力海綿蛋糕,還有一套6個朱古力、草莓與OREO忌廉朱古力餅味杯子蛋糕,見到都開心!(賴俊傑攝) 精美下午茶 富富熊貓主題下午茶擺盤精美,大家甚至有機會見到富富出現,別忘記與牠打招呼並來個擁抱!(賴俊傑攝) ◆INFO 富富熊貓主題下午茶 價錢:$528/2位,另加一 供應時間:每日下午3:00至5:30 地點:星耀廊(1樓) 查詢及預訂:2166 7477 網上商店:bit.ly/4hcJBUT ■玩:熊貓主題活動 夾公仔機 玩:熊貓主題活動 - 在酒店消費滿$500,可免費玩夾公仔機一次,有機會抱富富毛公仔回家!(賴俊傑攝) 英國郵政信箱 新加坡富麗敦酒店所在地前身為新加坡郵政總局,為秉承品牌傳統,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特意從英國引入郵政信箱,為酒店客人提供郵政服務,而住客更可免費投寄富富與麗麗主題明信片。(賴俊傑攝) 熊貓郵票及明信片系列 酒店推出富富與麗麗熊貓郵票及明信片系列,明信片免費提供予住客,郵票則分別以$168(本地)及$198(空郵)發售,為支持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保育工作,酒店將捐贈部分收益,促進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育。(賴俊傑攝)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楊天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4期]

詳細內容

非主流教學:全港第一所華德福小學 大自然中學習 不設測考名次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下稱華德福 )早於上世紀1919年於德國誕生,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提倡,是一套以人為本,注重孩子的身心靈整體發展,並將藝術融入所有學科,透過遊戲、體驗來學習的教學法。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教育方法已推展至全球多個國家,本地華德福教育則約於十多年前起步,經教育局註冊的本地華德福學校暫時只有3間,初中課程更是剛剛萌芽。   相對本地主流教育,華德福在不少家長眼中或許頗為「離地」——主張孩子7歲前不寫字,不設測驗考試,亦沒有排名展示孩子學術程度的高低。事實上,它的設計正是突破主流教育的框架,強調以親近自然、藝術教育,重視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也重視小朋友的既定學習節奏來推動學習進程。簡而言之,希望孩子在一個親近大自然,以人為本的環境下學習知識。 來到「求學即是求分數」的香港,華德福種子如何落地開花?一直是追求「另類教育」的家長關心的事情。例如透過華德福教育,孩子實際能學到什麼,能否與傳統中小學接軌,將來能否入讀大學等。今次我們走進全港第一所華德福小學樹宏學校(Forest House Waldorf School,下稱樹宏),如何在西貢校舍孕育出本地華德福幼苗。 小班教學 畢業後可直讀將軍澳中學部 樹宏於2016年成為教育局註冊私立小學,現提供小學一至六年級(Class 1 - Class 6)課程,不設幼稚園,每級各有1班,每班最多容納16至18人,屬小班教學。除中文科外,其餘皆以英文授課。學生畢業後會轉至今年3月份啟用的將軍澳中學部新校舍上課,現時新校舍的學生最高級別為8年級,即主流教育的中二。 相信替子女選擇華德福的家長,應十分支持其接近大自然及不設考試評核的核心理念。樹宏校舍設於西貢大網仔,附近有低密度式住宅,清幽翠綠,鄰近還有小碼頭。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這樣的華德福教學環境已算不俗。校董李司妍(Barbara)表示,教師常會帶領學生沿小徑出行,有時更帶備野餐用品到碼頭享用,這不但是一種體能鍛煉,也令他們有更多貼近大自然的機會。 李司妍(楊柏賢攝) 華德福不設考試名次,那如何評核孩子的學習進程?Barbara表示,華德福強調教師、學生和家長緊密連繫,比如他們學校的策略,是安排小朋友從一年級開始,每年升班,所屬的班主任亦跟隨一同升班。Barbara指最理想是,教師從Class 1開始跟同一班學生一起相處6年,既熟悉學生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學習進程,同時加強彼此信任。惟現實未必做到,因為現時教師多從海外聘請,未必可長時間留港,故校方降低要求,希望他們最少陪伴學生3年。「教師若陪着孩子成長,能仔細觀察他們的發展,清楚他們的能力,給予適當支援和鼓勵,也令與學生及家長關係更加密切。」 四年級學生的地理科需學習製作地圖。教師特地帶學生們走出校園,在學校附近觀察地標後,再把地圖繪畫出來。(楊柏賢攝) 學期末發成長發展報告 代替成績表 雖然華德福不設考試,沒有成績表展示學生學習進度,但教師與家長保持長期聯繫,並在學期終結時給家長一份學生成長發展報告,詳述他過去的表現,也請家長反思教師的觀察與自己所見的差異,大家再詳談。由此可見,師生與家長之間就像個大家庭,學校亦十分重視家長的參與。 Barbara說,華德福在港仍在發展中,除要面對師資挑戰,課程設計也需不斷滲入本地元素才能落地生根。辦學初期,學校課程框架大都依照外國華德福課程設計,至現時已慢慢結合本土文化,如二年級的課程會以故事來教中文,教師會講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又會參考本地教育課程進度,讓四年級學生以製作pizza來認識分數的概念,比傳統華德福學校學分數的時間提早了一點。她又指各地華德福學校都會滲入一些當地學習元素,如台灣華德福會在中學畢業前安排學生參加單車環島遊,當然,大前提是按學生的身心靈發展來設計,因為華德福從來就是「適齡適教」——按不同年齡需求和特點來決定學習什麼。 樹宏學校每年設有話劇表演,讓學生透過不同角色去體驗人的各種性格,一年級表演時,大家會一同念出每個角色的台詞,並非只單純背誦自己的部分,以減輕他們演出的壓力。(學校提供) 以樹宏的上課時間表來看,學生每天準時8時半到校,隨即參與45分鐘晨圈(morning circle)活動,包括唱歌、跳繩、小遊戲等,讓學生在平和溫暖的氛圍中感受與人及自然之間的連繫外,部分活動亦在不知不覺間加進學生正在學習的內容,例如邊拍手邊數數字、邊拋球邊背乘數表等。 每天早上約45分鐘的morning circle(晨圈)時間,教師會跟學生唱歌、跳繩或玩遊戲,有時亦會加入一些學習元素,如邊拍手邊數數目、邊拋球邊背乘數表等。(楊柏賢攝) 沉浸式主題教學 之後進入主課程環節,由班主任教授。各年級都有英文、數學、地理、科學和歷史的學習主題,各主題維持3至4周,如這3周是數學課主題,未來3周便是英文課主題。在這3周裏,學生沉浸於同一科目中學習,而科目教授次序由班主任決定。之後是副科課程,包括中文、音樂、繪畫、手工等,部分由專科教師任教,學習內容亦與主課程有着一定聯繫,如編織手工講求動手做,也關係到數學和邏輯,這不但與現時流行的STEAM學習概念相同,更可建立學生空間思維、培育穩定情緒。 落田種米:三年級設有farming life學習主題,學生會經歷整年的耕作過程,體驗收割稻米,無論炎夏或是寒冬,他們都親歷過在田間工作的苦與樂,而非只是一次半次走到田裏「體驗」。(學校提供) 華德福另一大特色是不設教科書,不過樹宏每個學生均有一本空白畫簿作為其「主課本」,學生可以文字或圖畫記述老師教授過的精華內容,而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圖畫來表達。若讀者看過學生的主課本,相信都不會懷疑其學習能力,如五年級的學習主題為希臘、波斯及印度古文明,學生上課後,都能把內容摘要寫在主課本上,當中包含不少深奧字眼及一般小學仍未教授到的歷史,不容小覷。正因華德福教學目的是要讓小朋友找尋到追求知識的興趣,有了學習動機,自然更熱中所學。雖說沒有功課,Barbara指4年級以上的學生仍有小量沒壓力的任務要待他們回家完成,初中則有工作紙,讓他們熟習答題技巧。 上課時,學生會把學習重點寫在自己的「主課本」上,這就是他們的學習紀錄,家長往往都捨不得把它們扔掉。(楊柏賢攝) 學校不設課本和工作紙,取而代之是學生親手繪畫而成的「主課本」和大量水彩畫。(楊柏賢攝) 五年級學習主題:古文明,雖然沒有課本,但學生聽了教師講課後,都能把內容摘要寫在「主課本」上。(楊柏賢攝) 綜合式學習 學科之間互有聯繫 樹宏學校助理校長、班主任Wincy Chan指,華德福教育是個綜合學習模式,與主流學校的「全人發展」有着相似的概念,又因為這是綜合式學習,故無論學數學、地理還是繪畫都相互有聯繫。她曾在本地直資小學擔任教職8年,2013年孩子出生後,她開始想尋找更多教育上的可能,後來在網上認識華德福,便開始報讀相關課程,「當時華德福在香港仍是個很新的概念,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人性、很溫暖的課程,於是讓小朋友讀華德福幼稚園,與相同理念家長認識後,自己後來也成為了華德福教師,轉眼在樹宏已任教了5年」。她覺得主流學校多注重訓練頭腦思考的教育,而華德福則着重情感教育與探索自己,不但令她更能認識自己,也明白到小朋友在不同年紀有不同需要。 粉紅窗簾:一年級課室窗簾採用華德福幼兒教育偏好的粉紅色,這個課室還可望到海景。(楊柏賢攝) 按年齡需要決定教學 學者:華德福不止西方適用 上月,樹宏學校邀請兩名華德福學者從德國來港,與教師、家長交流,其中一人是有逾30多年華德福教學經驗的教育家,兼Dutch State Waldorf Education Centre的聯合創辦人Christof J. Wiechert;另一人是德國阿蘭納斯大學教育系系主任Jost Schieren,出身於德國的他教了10年高中後在University of Paderborn(帕德博恩大學)工作,2008年開始專門研究華德福教育。Christof指出,華德福的重點是讓兒童在沒有恐懼和壓力下學習,也會按孩子的年齡需要來決定教什麼。他指華德福提供從學前班到大學的完整教育,設計國際化,每個地區都通用。Schieren指出雖然華德福起源於德國,但它並非主要反映西方文化教育,而是一種可適應各種文化的國際教育法。 學者分享:兩名華德福學者Christof J. Wiechert(右)及Jost Schieren早前來港,與樹宏的家長及教育界人士分享華德福教育理念。(顏燕雯攝) 親自然≠反現代 問及在歐美國家,很多華德福教室都設於郊外,方便實踐讓孩子在大自然自由探索的理念,但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能實踐嗎?Schieren表示,「雖然它盡可能以大自然作為導向,希望讓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聯繫,但並不代表它反現代(anti-modern),而是希望孩子為面對現代科技社會的要求做好準備。所以它也可在現代城市環境中的任何地方推行」。 隨着時代變遷,華德福亦非一成不變。好像有指入讀華德福小學的年齡準則是以孩子脫掉第一顆牙齒為準,Schieren說多年前的確有德國學校跟從這準則,但現時或許只有少數保守的華德福學校仍這樣做,「德國的華德福學校共有257間,每間都是獨特,有自己校風」。他指,華德福不僅涉及理性認知過程,還涉及情感和感覺領域、手工藝和藝術等技能,且孩子學到的一切都是由自己體驗去獲得。「華德福教學法的另一目的是協助孩子穩定情緒,並幫助他們培養自信心。它透過提供強烈的社區感、藝術練習,以及讓每個孩子可按適當學習時間和途徑去學習來實現這目標。」 華德福的家長有不少機會與孩子一同參與學校活動,如中秋晚會(圖)、農曆新年節慶、運動會、行山等。(學校提供) 藝術式學習方法是華德福教育重點,課室堅持使用黑板,教師亦會使用豐富的顏色繪畫出學習主題。(楊柏賢攝) ■知多啲 小學畢業生 可選國際學校、直資或私校 樹宏學校校董Barbara育有5名子女,全部接受華德福教育,長子今年念七年級(即中一),是樹宏第二批直升上中學部的畢業生。華德福與主流學校相距甚大,問到小學畢業生出路,Barbara說:「頭3屆有不少畢業生到海外升學,有些留港讀國際學校或直資、私立學校。雖然華德福已有百年歷史,但在香港發展不過15至20年,暫時未有人為畢業生去向做過正式學術研究,但我知道很多其他國家的華德福學生,最後也會完成大學課程。」 本地華德福社群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近年幾間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都會一同參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目的不是鬥快鬥遠,而是以3日2夜的活動,讓學生見證自己的成長和蛻變。(學校提供) 她又指華德福雖沒把科目劃分,但它其實是個整合,「例如我們沒有體育科,但學生會去行山、拋豆袋,這些都是不知不覺、日復日的鍛煉,其實就好像上了體育科」。Barbara指學生所學的知識並不比主流學校少,只是強調不會揠苗助長,令他們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和創意。 除了樹宏,香港亦有機構為小學或以下兒童,提供以粵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本土華德福教育課程。以下2間亦是經教育局註冊認可的華德福學校: .Island Waldorf School of Hong Kong 香島華德褔學校(幼稚園、小學、初中) 網址:iws.edu.hk .Garden House Waldorf School 花園華德福學校(幼稚園、小學) 網址:www.gardenhouse.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