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發展迅速,加上電子產品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種種因素讓我們下一代與大自然走得愈來愈遠。
為了讓兒童有機會認識大自然之美,一群自然教育、社區、藝術工作者,共同設計了一系列與大自然共生的創意工作坊,透過互動遊樂與創作形式,給孩子們了解大自然的各種特性,並讓他們與生俱來的生命力、觀察力、創造力、行動力得到覺醒。
4月份的一個周末,錦田清潭路上的一間小白屋裏十分熱鬧。10多個四五年級的小學生在屋內參與「兒童自然及藝術工作坊」的環境劇場活動。在活動前的3星期,他們先在田野間埋下種子,並學習除草、澆水等農耕程序;活動當天,他們終於可到田裏看看自己之前種植的法豆和小蘿蔔有否長高。雖然當天氣溫高達30℃,但在耀眼的陽光下,孩子們在午膳後都沒有打算休息,其中一個跑得滿臉通紅的四年級女生區綵敏表示,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法豆長大了,十分開心,「在這裏還可以四處奔跑,比在課室上堂更自由」。
這班小學員上午都在學習植物和農務知識,導師更讓他們每人拿起澆水壺,隨意把水澆到地上作畫;午飯過後,導師又跟他們作戲劇活動,如以大自然環境裏聽到的聲音創作,有得學又有得玩,難怪笑聲遍佈田野。
認識種子:小朋友由一粒小種子開始認識農務工作。(機構提供)
澆水不簡單:李俊妮(左)教授小朋友日常農務工作,不少小朋友也是第一次對着植物澆水,試過才知要讓水澆得遠,原來一點也不簡單。(楊柏賢攝)
結合自然與藝術 提升兒童精神健康
「環境劇場」工作坊是童迷香港藝術計劃「動戲大地藝術節 再翅飛飛」(下稱計劃)的其中一部分,整個計劃橫跨一年,第一階段於今年3至11月在不同地方舉行四大類兒童自然及藝術工作坊,供6至12歲兒童免費參加;12月份將於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舉辦為期6天的大型沉浸式劇場,最後將是次活動過程經收錄剪輯後,明年於大專院校及中小學等巡迴放映。
計劃藝術總監甄詠蓓(Olivia)是資深舞台藝術家,她希望透過一系列結合自然與藝術的活動支援及提升兒童精神健康。談到計劃概念,她不得不提到其好友、臨牀心理學家何念慈(Annie)。她們留意到現今小朋友的壓力十分大,如考幼稚園時緊張得講不出話來,又如上下午分別上兩間幼稚園以致睡眠不足等,覺得非常痛心。Annie因工作關係,會為家長和兒童輔導,可是Olivia說自己非專業治療師,但作為表演工作者,詰問自己可否在其專業範疇做一點事情呢?
分享種植:這天甄詠蓓(右)來到環境劇場探班,小朋友向她介紹自己所種植的法豆和小蘿蔔。(楊柏賢攝)
甄詠蓓(中)與小朋友大玩捉迷藏,一同體會在大自然間遊玩的原始快樂。(楊柏賢攝)
尋回原本力量 明白生活不止讀書
2018年,她邀請國際形體劇場導演及教育家David Glass合作,以其設計的Lost Child Project創意培訓為藍本,與甄詠蓓戲劇工作室共同策劃Lost Child Project in HK,以表演藝術為橋樑,關懷年輕人和兒童的精神健康。隨後在2020及2022年她更與大館合作,舉辦「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ÉLAN Lost Child Project HK」,以合共30多個藝術項目,讓年輕人重拾信心和希望。計劃完結後,她認為下次活動不能再在室內舉辦,「那段時間許多人喜歡行山,因為可以除下口罩舒口氣,更感覺到大自然是如此接納和包容我們。加上今次活動對象為小學生,我更加想把它搬到戶外做,因為大自然其實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也可以給孩子在那裏尋回他們原本的力量,紓緩壓力」。
她慨嘆本港小朋友學習壓力大、功課多,甚至連睡覺的時間也不足夠,「你看小朋友來到田間學澆水都那麼開心,是因為他們覺得很新鮮,明白快樂其實好簡單!但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也是有一點點心酸的,那代表他們平日難得可以這樣玩耍。這個活動,是想透過專業導師帶領,讓小朋友利用互動遊戲及創作形式學習大自然的各種特性,找到自己與大自然的聯繫。此外,也想讓小朋友和家長知道,大自然其實好『正』、好好玩,明白生活不是只有讀書」。
3月份的某日,小朋友在郊外首次赤腳踩泥,加上當日天氣突然轉冷,他們最初嘩嘩大叫,但後來便不再畏懼,全程投入其中。(機構提供)
小朋友在田野間學習農務,更可以在戶外舒展身心。(機構提供)
樂於赤腳踩泥 自由舒展身體
計劃中的四大類兒童自然及藝術工作坊現正舉行,除環境劇場,稍後還有環境音樂、自然手作及自然律動,公眾和團體可透過官方網站(www.lostchildprojecthk.com)報名。記者當天採訪的環境劇場,是由生活Seeds Lab負責人李俊妮(Jenny)和劇場及戲劇教育工作者洪節華(華華)擔任導師,內容分為戲劇教育及農場耕作,小朋友會親身到農田學習耕種、觀察並記錄植物生長,也會透過田間探索,在戲劇環節時模仿植物、昆蟲等聲音和動態。工作坊中,Jenny發現小學員比她想像中放得開,「他們第一次赤腳踩泥當然會嘩嘩大叫,但沒有一個人不肯踩,大家都很願意嘗試,可能這裏的環境令他們感到很舒適,便會放鬆地自由舒展身體,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應擁有這個空間」。
觀察聆聽:導師洪節華(左)先讓學員聆聽四周聲音,再以這些聲音來創作。她指小朋友本質是通過觀察、聆聽、感受來學習,所以會讓他們透過相關活動,把自己本來已有的能力喚醒。(楊柏賢攝)
至於另外3類工作坊亦集合本地藝術及大自然教育工作者,如環境音樂是由本地獨立創作歌手鍾宛姍及Project Crow創辦人關朗曦指導,小朋友會到大自然觀察雀鳥,並製作小型樂器創作歌曲。自然律動則是在山林間玩樂,由自然脈絡創辦人莫皓光(野人)及擊鼓導師李子健教小朋友用回收物做敲擊樂器。至於自然手作則由戲偶藝術家葉偉彬帶領小朋友探索及觀察雀鳥後,再一起製作小鳥木偶。所有參加工作坊的學員更會被邀請參與今年12月舉行的大型沉浸式劇場節,屆時公眾亦可參與,彼此分享在大自然中所找到的歡樂。網址:www.lostchildprojecthk.com
專業指導:「動戲大地藝術節 再翅飛飛」獲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並由一班資深表演及大自然教育工作者擔任導師或顧問。(機構提供)
在「動戲大地藝術節 再翅飛飛」計劃發布會上,甄詠蓓提到城市人往往因為缺乏接觸大自然而出現「大自然缺失症」的現象,這名詞源自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書作者Richard Louv,他指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與人分享、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抑鬱等問題,可能是患上「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甄詠蓓指這個「症」並不是一個要看醫生吃藥的醫學病症,而是指小朋友甚少機會接觸大自然,會使其生理和心理也有所缺失,所以才提倡讓兒童多與大自然接觸,對其行為、情緒、人際關係有所裨益。(機構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