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運動:操控無人機足球 半空上演攻防戰

說起無人機,不期然令人聯想起航拍機或遙控飛機,但其實近年歐美、韓國及中國等地,都新興一種航空運動,以無人機模擬足球比賽,在空中作競技攻防。只要手執遙控,就可在彈指之間,成就精彩的賽事。   近年無人機進軍體育界,除較為人熟悉的「空中F1賽車」競速無人機外,新興無人機足球運動,更適合學生,並可融合STEM教育,讓學生寓玩於學。 致力推廣STEM教學的Bullseye Technology Limited(BTL)和Bean Aerial Tech Limited,最近就來到深培中學推廣這項運動,而競速無人機前香港代表隊教練陶志灝(Albert)更為學生提供訓練。他指出,無人機足球已被國際航空聯盟納入正式運動項目,比賽會在一個密閉的籠裏進行,球員在籠外以無線電遙控去操控「球形無人機」,作類似足球比賽的攻防對抗賽,通過進入對方球門的得分多少決定勝負。 充滿科技感——適逢深培中學校慶嘉年華,BTL團隊於課室內設置特別場地,讓學生可以在充滿科技感的氛圍下初嘗無人機足球,教練Wil亦乘機在此一展身手。(曾憲宗攝) 每隊3球員 講求團隊合作 有別於競速無人機的單打獨鬥,無人機足球更加講求團隊合作。比賽歷時6分鐘,每3分鐘交換場地,每隊由3個球員出戰,1人是得分攻擊手,其餘2人作防守員, 3人需要互相配合,令得分無人機穿過對方隊伍的龍門。Albert表示,當中技術更集中於戰術上的運用及操控的精細度,「無人機足球主要講求操控,因為球(無人機)會在籠裏亂撞,球員怎樣可以第一時間拿回操控權,然後順利控制球繼續進攻或防守,也是訓練的主要方向」。他補充,由於場地細小,講求3個人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配合的細緻度,所以成功感是遠比足球大的,「真正足球(比賽)只由一個人射入,後衛可能根本未有貢獻,賽况就已經發生改變;但無人機足球(比賽),一定要3個人通力合作,攻擊手也可以一起回來防守,攔截成功後再進攻得分,這個合作的成功感更高」。 陶志灝(曾憲宗攝) 配合STEM教育——無人機足球比賽會於高3米、闊3米、長6米的籠內作賽,使用場地不大,安全度較高,故亦適合於校園配合STEM教育。(機構提供) 四軸無人機——無人機足球使用四軸無人機,外層加上保護罩,球員再以無線電遙控操控。(機構提供) 運動結合電子科技應用 更易理解 而無人機結合的電子及通訊技術,同樣適合學生從小接觸。現役港隊冠軍飛手何永志(Wil)認為,讓孩子以玩的角度去學習未來的技能是一件好事,「如果以一個遊戲或運動的方式去教育,小朋友的興趣會大很多,尤其是競爭的心態會讓他們投入更多去研究,在這個過程裏所學到的東西會更多」。想成為比賽選手更需要熟知無人機的結構,對無人機的組裝及維修要有一定了解,「例如懂得用電腦調校無人機,達至能舒服及順暢地操作,若螺旋槳斷了亦需要懂得更換」。 何永志(曾憲宗攝) Albert補充,無人機涉及電子及物理的應用,有助學生把平日學科所學,轉化成現實場景,令他們更易於理解,「電池是無人機的動力,怎樣保養電池、怎樣運用、怎樣將電的性能發揮出來,令機器有足夠的電力應付比賽,這些都是知識」。 無人機足球在本港仍是起步階段,BTL正協助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和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NESA)舉辦香港學界無人機足球比賽,希望將此運動普及化。 操控無人機——從未接觸過無人機的學生都可以參與,由零開始,體會操控無人機的感覺和樂趣。(曾憲宗攝) ■INFO 香港學界無人機足球公開賽2023 日期:6月24日(周六) 場地:荔景天主教中學 報名截止日期:4月13日 詳情:dronesoccerhk.com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巨型氣球 送上溫暖笑臉

齊齊以笑臉迎接春日吧!為給大家注入快樂正能量,大埔超級城中庭將化身「開心遊玩體驗館」,設置多個打卡位及互動遊戲,其中近10呎高的「巨型微笑氣球」,造型可愛,向每個入場人士送上開心又溫暖的笑臉;旁邊粉色的「快樂冬甩碰碰車」,更可讓小朋友坐上及拍照留念。同場還有彩色扭波機,The Point會員只要於即日至5月28日的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在商場內以電子貨幣消費滿$100或500積分,即可參加「Happy扭扭樂」並獲發3個硬幣,扭出哈哈笑波波便有機會贏取商場餐飲或購物優惠券。 除了互動裝置,商場亦舉行多個「着數」活動,包括由4月29日起舉行的「春日開心感謝月」、「春日消費即場賞」抽獎活動等,與大家開心享受購物樂趣。 ■INFO 「開心遊玩體驗館」互動裝置 日期:即日至5月28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9:00 地點:大埔超級城C區美食坊 查詢:2665 6090 ■送Lindor別注版朱古力禮盒 (商場提供) 大埔超級城送出Lindor別注版朱古力禮盒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20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有興趣的讀者請於4月17日(周一)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傳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收到專函通知。 問:大埔超級城「巨型微笑氣球」有多高? 整理: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電子學習:電繪易獲成功感 學生更專注 視藝科與時並進 融入電子美術

電子學習成為新趨勢,不單被廣泛應用於學科,在術科的普及程度亦愈來愈高。有見數位藝術崛起,有小學近年積極把電子美術融入視覺藝術科(下稱視藝科)課程,更增設電腦繪圖(下稱電繪)班,讓學生與時並進,同時體驗多媒體藝術創作的樂趣。   憑着對教學的熱誠,並且不斷優化校本視藝科課程,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下稱正慧小學)視藝科科務委員會主席陳嘉儀老師和副主席李婉晴老師,剛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主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勇奪卓越表現獎。在她們的積極拓展下,也讓正慧小學成為本港少數在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之中,都有涉獵電子美術學習元素的小學。 陳嘉儀(黃志東攝) 李婉晴(黃志東攝) 做陶泥再拍照 變多媒體創作 「藝術創作源於生活,亦跟社會發展有關聯,隨着時代不斷進步,我覺得藝術學習亦需要一起進步。」李婉晴說。而成就這個進步的契機,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 2020年疫症爆發初期,正慧小學剛展開「自攜裝置」(BYOD)計劃,時至今天,三年級或以上的學生都已經擁有個人的平板電腦,也因着本港經歷多次暫停面授課,該校便順理成章發展電子教學,不單在主科,在術科如視藝科,同樣引入電子輔助。陳嘉儀舉例:「以前做陶泥,完成了作品就大功告成,但現在,我們會請學生幫作品拍照,再教他們用App『退地』,然後把陶泥公仔結合在其他背景照上,變成另一個多媒體創作的作品。」 在機緣巧合下,學校更於多元智能課增設電繪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種新興繪畫方式。「2年多前,視藝科組配合學校圖書館活動,邀請了一名電繪插畫家來做分享嘉賓,後來他更在多元智能課時段,給師生上了4堂課,講解電繪的基礎繪畫原理和知識。」陳嘉儀表示,由於學生反應熱烈,完成這個初次體驗後,校方遂正式在多元智能課增設恆常的電繪班,讓高年級的學生參與,視藝科亦同步把相關的學習元素,帶進課堂。 多輔助工具 畫錯隨時修正 在公餘時間也有研習電繪的李婉晴認為,電子美術創作,將是未來趨勢,「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的繪畫、素描、立體創作之外,我相信因應科技發展,電子美術、電繪也將會是其中一項需要掌握的技能」。 然而,正慧小學並沒有把電繪變成單元主題,反之,透過教學設計,把學習重點融入不同的課題之中。以自畫像為例,李婉晴稱,以往學生需要一筆一筆去繪圖,不容易處理,但結合電繪後,學生只需要拍一張個人照,並配合App,便可按着相片圖層,輕易把自己的樣子描出來,然後打印成實體作品,再運用顏料塗色,最後還加入其他物料做裝飾,那學生便可一次過感受不同媒介的創作樂趣。 電繪自畫像——正慧小學全面推動電子學習,連視藝科亦融入電子美術。像這一課,學生便捨棄畫簿和素描工具,學習用平板電腦畫自畫像。(黃志東攝) 跨媒介創作——這幅自畫像融合了不同媒介創作而成,既涉獵到電繪,也用上實體顏料,還有立體裝飾。(黃志東攝) 面對一眾「數碼原住民」,陳嘉儀和李婉晴異口同聲說,他們對電子美術的吸收速度比想像中快,部分學生的電繪作品更勝傳統手繪,「有些男同學,你要他坐定定以廣告彩作畫,他未必得,但用平板電腦繪畫呢,他的專注度卻很高,而且也畫得很好」。 陳嘉儀相信,這是因為電繪較容易為學生帶來成功感,「App內置了很多輔助工具,例如各種顏色、不同的筆觸,就是不小心畫錯了,只要按『返回鍵』,就可以馬上修正,比起傳統手繪,更快和更容易建立成功感」。 初學易上手——電繪不難上手,內置的工具亦有助輕鬆畫出漂亮的作品,對初學者有很大的滿足感。(黃志東攝) 她續指,當學生在視藝科掌握到電繪的基礎技巧後,更延伸到學校其他創作活動上,「六年級要設計畢業班服,又或是需要製作大型打氣紙牌時,同學都會運用電繪,以便隨時修圖或大量打印,毋須再逐張繪畫」。 自從正慧小學在視藝科引入電子學習模式,學與教的效能均全面提升,「現在我們每一個課題都會運用電子工具作輔助教學,有時用於建構創作意念、蒐集資料;有時直接用於創作過程;有時則用於學生互相評賞」。李婉晴說,假如沒有電子工具輔助,相信整個學與教的效率也沒有這麼高。 以強帶弱——電子學習同樣存在學習差異,用「以強帶弱」方式,可帶動學習效果。(黃志東攝) 教學提升 非取代傳統課程 雖然電子學習環境有其優勢,惟兩名教師再三強調,學校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陳嘉儀斬釘截鐵地說:「有些課題如陶藝、剪紙等,電腦不可代勞。」李婉晴亦補充,有些創作經驗,亦只能從手繪中得到,「在電繪世界,想取得心水顏色,只要輸入一個編碼就可以,但做實體創作,就要不斷『溝色』、不斷嘗試,而從中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帶來驚喜,這些都是在電繪經驗不到的」。 打好根基——校方強調,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因此學生仍需要學好美術基本功。(黃志東攝)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暨「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統籌梁崇任老師也認同,電繪和手繪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不同的取向,而且傳統藝術創作有其價值,不會被淘汰,「傳統的中國畫或西洋畫經歷了多個世紀留傳,所以即使有更多新媒體面世,我相信它們也不會被取代」! ■專家之言 電繪易學難精 建議先學手繪 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本刊「童繪遊樂場」專欄作家廖志雄(Bondi)說,按他觀察,家長普遍仍是支持子女學習手繪多於電繪,「大家始終都擔心電子產品誘惑太大,的確,我見過不少學生,當初購買平板電腦的原意是學繪畫,但最終卻用了來打機」。然而,作為爸爸的他,卻贊同孩子多一技傍身,「以前電繪是一門比較專業的技術,但隨着時代進步,這個媒介的接觸面愈來愈廣闊,甚至進入學校,小朋友掌握了,對處理視藝科功課,甚至將來投身社會工作,都有幫助」。 廖志雄(資料圖片) 或許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在電繪世界,人人都可以做「畫神」,但其實不然,「電繪可說是易學難精,要畫出高水準的作品,同樣像手繪一樣,需要下苦功練習,沒有一步登天這回事。况且精於電繪的人,往往本身都有一定的美術造詣」。而那些對繪畫毫無經驗的小孩,Bondi則建議先學手繪,後學電繪。 助小孩鍛煉手眼協調 他解釋,手繪由點、線、面以至調色,孩子都要自己去處理,過程中亦有助鍛煉手眼協調和小手肌;相反,由於電繪App內置了大量工具,優點是很方便,但就省略了很多繪畫步驟,不利基本功的訓練,「電繪很多時連草圖都不用起,只是用觸控筆把圖片重新勾線,純粹臨摹,對初學者提升繪畫技巧幫助不大」。 ■學童心聲 上色無壓力 惟欠缺觸感 12歲的Hayley(圖),自6歲起在畫室習畫,1年多前接觸電繪後,自此已很少在家「開壇」畫畫,「因為電繪實在太方便,一支筆(觸控筆)、一部平板電腦就可以畫,如果畫實體畫,我就要拿很多工具、顏料出來,比較麻煩」。她又謂,電繪不單事前準備工夫少,創作過程亦相對輕鬆,「畫實體畫,顏色塗得不好或出界了,很難補救的,但電繪呢,隨時可重新再來,壓力沒有這麼大」。 12歲的Hayley(受訪者提供) 但被問及會否放棄實體創作而全程投入電繪的懷抱,小妮子又說不會,皆因手繪也有其樂趣,「我覺得電繪都有限制的,例如它沒有質感。假如用傳統方法去畫草地、花朵,我可以用顏料營造凹凸的效果,雖然在視覺上,電繪都可以調校顏色深淺、光暗,做出3D的效果,但你始終摸不到凹凸感,屏幕是冷冰冰的,欠缺觸感」。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