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放暑假了,小豆丁終於可以暫時告別朝早趕返學、晚上趕功課的辛酸日子,在未來一個多月,盡情玩餐飽,真是想起都超級興奮啊!暑假放輕鬆,乃人之常情,但如何不演變成頹廢度日,便要靠事先做好假期規劃了。此外,不少家庭都會趁暑假外遊,這個亦是孩子學習理財的大好機會,令旅途的CP值大增!
不硬性規定 劃分早午晚即可
暑假悠悠長,用得其所的話,有助孩子身心發展;反之,隨時會養成懶散怠慢的態度,之後要在新學年重拾有規律的生活,就非常困難了。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凌婉君(Jessica)建議家長,要給子女擬定假期時間表,「不是說要硬繃繃規定早上9時至10時做什麼、10時至11時又做什麼那樣子,始終暑假的目的,是想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及以輕鬆的心理狀態,去迎接新一學年,因此在編制假期時間表時,也鼓勵彈性些,以『上午』、『下午』及『晚上』劃分就可以了」。
凌婉君(受訪者提供)
涵蓋休息、興趣、學習、親子
雖然時間上可以寬鬆彈性,但Jessica指出,內容上就應該同時涵蓋4部分,「最理想是每天都要有休息時間、興趣培訓時間、學習進修時間和親子時間」。她特別提到,在休息時間,不妨容讓孩子作主,由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家長不宜過分干預。但萬一小朋友每天只選擇做單一活動,例如「放題式」打機、看電視,那便需要「插手」,「要視乎年紀,假如對象是學前幼童或初小學生,可給他們2至3個活動選項,既做到『有得揀』,也確保無論他們選擇什麼,都是合乎家長心意的;至於高小甚至是中學生,可多用開放式的提問,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跟子女一起發掘適合在休息時間內進行的各種玩意」。
參與規劃——讓子女參與規劃暑假時間表,他們會更甘心樂意遵守。(miya227@iStockphoto)
「有商有量」,是親子溝通的大前提,「如果這個時間表是小朋友有份參與規劃、大家一起商討出來的,我相信,他們會較樂意遵守,所以,無論孩子什麼年紀,都應該給他們參與過程,只是程度上可能有不同」。Jessica續稱,年紀愈小的孩子,最好有一個清晰、形象化的時間表,「用紙張,把各項編排畫出來或列印出來,貼在當眼處,代表着大家的共識」。年齡稍長的,雖然未必需要這種視覺提示,但也建議簡單記錄在白板上,那小朋友會相對容易掌握每天的流程,有助時間管理。
談到在暑假,一家人會有較多相處的空間和時間,Jessica提議可借助一些親子活動,增進彼此感情之餘,也同時提升小朋友的自理能力,「正如剛才所說,假期時間表是每天都需要有親子時間、作親子活動的。但什麼是親子活動呢?範圍可以很廣泛,不單指郊遊或在家玩桌遊等,就是一起做家務、一起執拾家居、一起製作晚餐等,都是很好的親子活動,而且在過程中,小朋都會學習到很多生活技能,對成長發展很有幫助」。
親子活動——一家人齊齊做家務,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Yagi-Studio@iStockphoto)
藉外遊培育財商 養成儲蓄好習慣
暑假是親子旅遊的黃金檔期,尤其今年大部分國家的出入境防疫措施已經取消,相信不少家庭都會趁此時段外遊。事實上,家庭旅行不單是一家人歡聚減壓的好節目,也是培育小朋友財務智商(財商)的良機。
培育財商——外遊不單叫人身心放鬆,更是培育小朋友財商的良機。(Tomwang112@iStockphoto)
讓孩子參與金錢規劃
前小學校長、財商教育課程顧問關顯彬(Johnny)表示,兒童財商教育有8個導向,由幼兒到初中,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重點,而經歷一次外遊,便可同時接觸到認識金錢、儲蓄、消費、分享、預算和保護合共5個層面。但前設是家長需要改變以往家庭旅行的模式,不再提供「全包宴」,而是需要孩子作出適當的準備,包括金錢上的規劃和參與。
關顯彬(受訪者提供)
Johnny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在兒女都升上小學後,他和太太便特意在暑假外遊時,注入財商學習元素。「某年,我們計劃好下個暑假去台灣旅遊,於是開學不久,一家四口便一起為這個目標儲錢」。他憶述,當時家中設有4個錢箱,每人一個,雖然兩兄妹的零用錢有限,亦只要求他們每星期儲蓄5元,但這個舉動意義重大。
「要儲蓄成功,必須有清晰目標,但可惜的是,很多時小朋友想得到的東西,父母統統給買下來,變相扼殺了他們學習儲蓄的機會。其實,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成就自己想見到的畫面,是人生一份成就來的。」Johnny補充,只要孩子嘗過一次成功儲蓄的滋味,就會有動力繼續嘗試,形成習慣後,便一生受用。
明確目標——擁有明確的儲蓄目標和金額,可推動孩子更全情投入,增加成功機會。(Sasiistock@iStockphoto)
一趟家庭旅行,使費可不少,Johnny說,家長的儲蓄,主要用來承擔機票、食宿等相對龐大的項目開支,而小朋友的儲蓄,則用於他們購買手信及自己想消費的項目上,「孩子想買手信送給同學、老師,不應該由父母付款包辦,因為這個牽涉到財商的『金錢分享』概念,應該交回小朋友自己負責,那他們自會細心草擬送贈名單。此外,在旅途中,總有些東西或遊戲消費,是爸爸、媽媽不想掏腰包,但孩子又很想得到的,那就要用他們自己口袋的錢了」。
說到買手信,Johnny認為,小朋友可從中學習分辨「價值」和「價格」。「『價值』是物品的功能和它帶來的意義;『價格』是物品的標價。」他向來教導子女購買手信以兩個原則,「一是香港買不到的;二是這件物品,會令對方記起自己」,而並非單從「價格」去看,將貨就價。「當然,如果時間許可的話,選好紀念品後,再貨比三家,格價後再購買,這是最理想。」
現今不少人出門旅遊,都習慣使用電子消費,Johnny卻指出,這是兒童財商教育的大忌,他提醒家長在外遊時,盡可能兌換外幣現鈔給小朋友使用,一來可讓孩子見識不同貨幣,也可親身體驗什麼叫匯率,藉此認識旅遊國家和香港生活水平的分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真實感受到實體貨幣的流向,「我們常說要『量入為出』,但若在旅途中經常使用電子貨幣,雖則很方便,不過,孩子就沒有『錢用完便無』的感覺,而且全程不用找贖、換算,他們根本毋須動腦筋」。
其他值得小朋友在旅行中學習的,還包括旅遊保險,這就是「保護金錢」的概念。Johnny說:「需要讓孩子知道,旅行期間,是有可能發生一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壞事情的,例如不適入院、遇上交通意外等,並可能會招致很龐大的額外支出,因此出發前需要做好風險管理,借助購買旅遊保險,為一家人提供保障。」
可由本地遊開始訓練
隨着子女的年歲增加、外遊經驗愈來愈豐富,Johnny鼓勵家長開放更多空間讓他們參與,包括計劃行程及財政預算,亦可由本地遊開始,先小試牛刀,「家長可以提供一個消費額,讓小朋友設計一個包來回交通、早午兩餐及兩個景點的本地遊活動,讓他們學習基本的理財方法」。他坦言,這個是花時間、花心力的教育,「但假如家長認同理財是人生的必修課的話,那就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去教曉孩子的」。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