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理財:小學校本教育 灌輸正確金錢觀 義賣學理財惜物 孩子才德兼備
不少父母以為每年農曆新年是教導孩子理財教育的最佳時機。其實要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又何止每年一次。有小學便有系統地把理財活動融入一至六年級的中文、英文、數學、常識課堂之中,更透過不同活動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與品德素養。
說到底,理財概念並非紙上談兵,懂得如何實踐最重要。
捐剩餘物資 擬定受惠機構
8月的某一天,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舉辦家長日,並同時舉行「惜福慈善義賣」活動。不少家長和學生在芸芸玩偶、文具、圖書或日用品中尋找心頭好,然後依物品指定的價格把金錢投進捐款箱。負責看守攤位的,除了學生,還有家長義工,現場亦有學生代表呼籲大家踴躍購買,場面非常熱鬧,儼如一個大型賣物會。
慈善義賣——「惜福慈善義賣」共收到學生捐來約2000份物資,當中有不少毛公仔、文具日用品等,有些更是全新未用過,定價為5至20元不等。(黃志東攝)
捐物反思——義賣物品分為4大類,包括玩具、文具、書籍和生活類。捐出物品者,要填上捐出物品的理由,讓捐贈者反思。(黃志東攝)
是次義賣活動乃該校「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的其中一個校本課程,屬於六年級的學習主題。從上學期開始,六年級每班分成5個小組,向低年級同學做市場調查、呼籲同學捐出家中剩餘物資、設計海報和攤位、計算成本和定價等,而最重要是每組需各自選出他們想捐贈的本地慈善機構,再草擬計劃書向同學匯報,最後經投票選出最終受惠機構,分別是香港明愛再生電腦及扶幼服務、救世軍家庭支援中心、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及保良局兒童之家,而義賣所剩的捐贈物資,將全數捐贈至聖安德肋堂作明愛賣物會之用。
介紹機構——聖安德肋小學的六年級共有5班,每班學生選出受惠對象,並製作精美展板向大家介紹各機構的工作。(黃志東攝)
商定價+市場調查 反思消費習慣
是次「惜福慈善義賣」活動由學校過往的「以物換物」活動演變而成,負責的小學駐校社工陳梓曦說,學生在過程中,需估算同學所捐物品類別及價格,以及負責宣傳,讓全校同學慷慨捐贈物資。「義賣活動中,他們需討論物品定價,如會否太貴或太便宜?又要計算開支,也要做市場調查,了解小朋友喜歡哪類物品。而選擇慈善機構也要上網蒐集資料,瀏覽機構的官網,細閱其年報、收入支出表、善款運用的項目、是否用得其所等,再作分析。整個過程我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有份參與,他們有的負責拍攝宣傳短片,有的負責設計海報、捐款箱等,各展所長。」
此外,學校希望學生和家長都能反思消費習慣,因此在捐贈物品方面,要求大家在家中執拾一些可循環再用的物品,不要特別購買新的東西來義賣。
分工合作——學生除了參與義賣前期工作,義賣當天更分成小組,有的負責攤位,有的擔任司儀,有的則拍攝嘉賓訪問短片。(黃志東攝)
DIY捐款箱——捐款箱的圖畫是由六年級學生設計繪畫。(黃志東攝)
點算善款——活動後,在教師的監察及核數下,由學生參與點算善款的工作,最後共籌得 $10,226.9元。(黃志東攝)
理財專家授「4S」概念
「惜福慈善義賣」只是該校其中一個理財活動,為建立學生正確的理財觀念,學校近年推行了兩個校本理財教育課程:「4S小學理財課程」及「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2018年開始,學校獲「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創辦人李錦為四、五年級學生推行「4S小學理財課程」小組,環繞4個重要的理財概念(4S),分別是:有效儲蓄(effective saving)、精明消費(wise spending)、分辨投機與投資(investment versus speculation)以及與他人分享(sharing)。課程共有10節,每節1小時,透過遊戲、小組討論和情景分析,教導學生如何聰明用錢、有效儲蓄、分辨投機與投資和與他人分享,從而建立理財習慣。
至於「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是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及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合辦,他們在首3年(2019至2021年)協助20所小學提升學童的理財素養和培養他們具備良好的品德,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是參與學校之一,於2021至2022年更獲邀成為理財大使學校。這個計劃是全校參與的活動,結合理財與品德教育的校本課程,在一至六年級中文、英文、數學、常識科各設計一個課題,教學時融入理財教育元素。
教學技巧——「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中,中大為學校舉辦全體教師工作坊及家長工作坊,讓教師掌握把理財概念融入各學科中的技巧。(學校提供)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校長梁綺媚說,現今小朋友接觸現金的機會愈來愈小,因現時不少人使用電子消費,這令小朋友的理財概念愈來愈模糊。她強調這套理財教育不是要特地製作課程來教導學生,而是在中、英、數、常及非學科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滲進理財概念,毋須教師額外花時間去創作理財課題。
梁綺媚(黃志東攝)
滲入中英數常 課堂活動實踐
舉例說,一年級中文科有一課文為《三個小伙伴》,講述一個小朋友的食物盒不見了,其他兩個朋友仔如何協助他,當中已帶出了理財(認識保護個人物品的方法、遇上金錢問題時尋求值得信賴的意見等)及品德(精明和責任)的教學目標。二年級英文科My Birthday一課,也讓學生學習到如何在預算內購買合適禮物。「以往的理財教育活動,多是一次性,小朋友聽完後欠缺實踐機會。4S小學理財課程是個試驗點,我們用了課外活動的時間,透過前、中、後測,看到家長和小朋友參與後掌握到何謂投資、投機、延後滿足和冷靜期,亦懂得分享。我們感到課程實在不錯,所以希望一直參與;至於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更加是一個全校活動,教師也可參與工作坊,到第3年已可掌握到如何把理財和相關品德融入課程之中,設計出一至六年級各科的框架。」梁綺媚說。除了4個主要學科,學校亦安排各年級參與理財相關活動,例如二年級有「文具小管家」,除了教導學生自己收拾書包,每天也要檢視書包內的文具是否齊全,並教導他們文具的由來、製作和買賣過程等,從而讓他們學會珍惜所有。
■家長心聲
分清需要 反思消費意義
六年級學生司徒諾文的家長Renee(圖F,左)表示,活動不但令學生分清需要和想要,連家長也有機會反思消費的意義。「我們捐了大約20份物品,因為知道有這個活動,便去看看家中有什麼不需要的東西,一起找,才發覺有那麼多。有些是囝囝長大了不再需要的,有些是多買了的。我覺得教小朋友理財要從小開始,三四年級已可做到『財分3份』(儲蓄、消費及分享),到他們長大了才學便比較難。」
(圖F)
■學生心聲
學會節儉 購物前想一想
六年級學生梁經(圖G,中)在義賣日負責擔任司儀,提醒同學購買物品時,要分清「需要」和「想要」。他說,在學習理財過程中,讓他學會判斷物品是否需要、能用多久才去購買,「以前沒有那麼節儉,現在買東西前都會先想一想」。
(圖G)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