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明言:疫難亦愛

春不送暖疫暗生,在疫情中巿民人心惶惶,大眾爭相搶購物資,口罩、酒精、白米等物品相繼短缺,學子們也要停課留在家中躲避疫情。停課並不代表停止學習,隨着科技的發展,學校紛紛以不同的網上平台、通訊軟件等發布學習資料。坊間也有不同的學習網站讓家長和學生停課不停學,相比2003年的SARS停課,受惠於科技進步,學生更能按進度保持部分的學習。在這段不一樣的日子,除了日常的學習外,家長和孩子們會在磨難中學到一點額外的東西嗎?我想起小時候讀過黑死病肆虐歐洲的日子,牛頓被迫停課在家,他就在這時期發展出部分的「微積分」理論。非常的時間可以有非常的學習,在人人自危的日子,等待着我們的,或許是一堂「愛」和「分享」的生命課。 牛頓停課在家 發展部分「微積分」理論 說到分享,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老伯伯,今天正是他的生日,伯伯呆坐家中感嘆人生苦短,一生兩袖清風、家徒四壁,自己對世界可謂毫無建樹,現在正等着兒子用家中僅有餘錢去買一袋食物為他慶祝生日,也讓家中老少得到一餐溫飽。突然伯伯聽到開門聲,原來是兒子帶着一大包食物回家,伯伯看看價錢呆了一下,驚訝地問孩子:「我們家哪有這麼多餘錢買來食物?」兒子回答說:「是的,售貨員在點算貨物時,我真不夠錢來結帳,幸好排在我後面的一位先生幫我付了餘錢,他還給了我一張發黃的舊卡,說他小時候也很窮,有一天要買藥給病倒的媽媽,卻不夠錢付藥費,正當心急如焚時,一位好心的先生幫他付了錢,還給了他一疊小卡,並告訴他長大後,也要這樣幫助有需要的人,且可送出這張卡來把愛延續下去……」兒子還未說完這天的奇遇,老伯伯已熱淚盈眶,他認得這張卡,就是他在很多年前送出的,原來微細處的一點愛,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世界。 照顧弱勢 重建愛與分享 這段日子物資被搶購一空,家長們如能以身作則,不過度囤積物資,便可讓有需要的人士也可購買到適量的物資來抗疫,也可藉此告訴孩子,世上有些人工作時間很長,不能夠在家工作;也有些人年紀大,整夜排隊買物資很容易生病;亦有些人的工資月月清空,沒有餘錢購買下個月的糧食物資……因此,若家中有多出的物資,可想想如何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公義就是讓社會中的弱勢被照顧,人與人重建愛與分享的聯繫。 執筆之時,重溫了一名舊生在2003年送我的生日禮物,那是一本日記,寫下了他在那年3月到7月走過的經歷,小孩子眼光看的大時代,有歡笑也有淚水。歲月流逝,今天又面對不一樣的疫情,願我們在這段日子注意個人衛生,用心愛護每個身邊人,很多年後回望今天,願大家記得的,是和孩子們一起的學習與成長!祝願大家身心靈健康! 文:鄭家明(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家長教育主任)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怎樣讚孩子才讚得好?

爆竹一聲除舊歲,還有幾天又邁進新一年。祝願讀者們家庭和順、老少平安!農曆新年是一家團圓、親友互相祝賀的節日,在這個中國人的傳統日子,家長為辦年貨預備過年忙得團團轉,孩子則萬分期待過年美食和各樣賀年活動,當然還有長輩的利市錢。長輩在新年為晚輩送上祝福,除了利市以外,當然也會說上幾句祝福讚美的說話,就如「聰明伶俐」、「學業進步」……在新年送上祝福當然大家也暖在心頭,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讚賞孩子才令他得益,原來也大有學問。 讚賞後天努力 孩子不斷進步 哥倫比亞大學的克勞蒂亞.穆勒教授(Claudia M. Mueller)等人曾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不同的讚美形式做了多次的實驗研究,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隨機分為兩組並做第一次智力測試。第一組的學生在表現良好時,測試者會針對學生的天生特徵加以讚美,就如稱讚他們「好聰明」、「好醒目」;而當另一組學生有良好表現時,測試者則針對他們的努力付出加以讚賞,就如「你很努力」、「你有好表現是因為你用功」。穆勒教授綜合研究結果並發表了題為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的論文。研究發現,同一批學生在接受第二次相對更困難的智力測試時,第一組的學生出現成績下滑並會歸因為自己缺乏天分,亦有較高的說謊傾向;另一組學生出現成績下滑時則歸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並傾向願意付出更多時間令自己進步。 研究的另一個啟發,是穆勒教授又做了第三次智力測試(難度和第一次相若),結果發現第一組學生的成績竟有所下降,而另一組學生則相較於第一次測試的表現再有上升。從以上的實驗研究可見,我們的讚美會潛移默化,成為孩子面對事情成敗的歸因,讚揚孩子的天賦,或可讓孩子感到快樂並更具自信,但讚揚孩子後天的努力,他便可具體地將讚美的內容化作下一次的努力行動,令自己不斷進步! 和孩子一起思考改善辦法 不僅是讚美的說話,就算是責備孩子,如果家長向孩子說「點解咁蠢」、「講極都唔明」之類的說話,孩子在心裏只會怨懟自己天生不如別人,而天資沒有辦法改變,孩子只好認命!但家長如果耐心地指出孩子的表現是在哪一方面不夠努力,和孩子一起想想具體的改善辦法,孩子定能有更多的進步。祝願您和孩子在新一年親子同行,彼此加多一點了解,「家」多一點愛! 文:鄭家明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家長教育主任)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7期]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我們都有一個教育夢

一部好的電影,能燃亮我們一生。以往在不少的電影中,也有探討「教育」這個主題,如在1989年上畫,由已故影星Robin Williams主演的《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在1995年,則有同樣膾炙人口的《生命因你動聽》(Mr. Holland’s Opus);再數近期一點的,還有以香港真人真事改篇的《五個小孩的校長》……這些電影不單訴說了感人的教育夢,也鼓勵着對教育工作抱有理想的年輕人投身其中,以育人為業。 同樣是真人真事的改編,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也打動了萬千觀眾的心靈!主角王政忠老師在偏遠鄉區爽文國中實習,面對窮鄉僻壤,初為人師的他,在這所校園經歷了育人的快樂,每天跟淳樸的學生相處,令王老師留下了很好的感覺。 幫助學生克服弱勢及悲痛 當然,初出茅廬的王老師更希望回到城巿任職補習名師,期望努力拼搏,可出人頭地。就在王老師起程在即時,一場大地震震碎了爽文國中同學的心,也讓王老師憶起臨行時同學們天真的一句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就是這句問話,讓王老師重新憶起自己對教育的初心。於是,王老師決定留下來陪伴爽文國中的同學成長,幫助學生克服弱勢及悲痛,也讓自己實踐真正的翻轉教育,改變偏鄉孩子的人生。 這就是教育奇妙的地方!不禁叫我想起王家衛導演作品《一代宗師》中的金句,他提到習武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老師的成長路又何嘗不是在這三處尋覓徘徊? 當我們年輕時,初踏上教育專業的學習旅途,實在是一個自我發現與檢視的過程。在教學上,透過待人接物,會更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在教育路上發展,也更多見到自己的強弱項,不斷實踐,每天都可以是比昨天做得更優秀的老師。 隨着教育改革及專業交流的不斷推展,教師在專業化的路上有很多機會去開闊視野,到不同的學校、機構、地區學習觀摩交流。教育路上,有很多特色個案活動、文化氛圍以至教育思維的革新變化,使我們在路上見到更廣大的天地,也在這個風光明媚的成長旅程中,讓我們實踐教育夢,建構心中的教育理想。 教師如螢火蟲 成長路上發光 無論走得多遠,每個教育故事最有趣動人之處,還是會回到最初的原點,教師仍是「見眾生」的事業,無論教育工作者如何「名成利就」,教育的根本仍是育人。教師可以是漆黑中的螢火蟲,在自己的成長路上閃閃發光。但俯首甘為孺子牛,潤物無聲的一點一滴,可能無人得見,卻仍會是教育工作者最專業可貴的地方。教育路上的同工們,了解和關愛學生,為學子們的成長需要盡上最大努力仍是我們的天職使命。願當天感動你我投身教育的樂章,今天仍然響亮!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親子力量6個A

  孩子呱呱落地,爸爸媽媽為着新生命的來臨既興奮又緊張。然後一家人面對很多第一次的喜悅,小寶寶第一次喊媽媽帶來的感動、第一次在地上爬出可愛又笨拙的動態、第一次做「畢加索」,用小手畫出獨一無二的抽象畫作……生命帶來的驚喜太多,爸媽不禁感讚上天的賜予,一家生活樂也融融。直到孩子漸漸長大,有一天,爸媽為孩子的「不達期望」而懊惱,我們一邊叫孩子不要急,另一邊又要孩子必定要快;我們一邊希望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另一邊我們為着「孩子的將來」而打點他們的「興趣」;我們一邊希望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另一邊我們又對孩子否定和比較。直到一天爸媽發現與孩子的身影漸行漸遠,覺得孩子「話極唔聽」,一家人在努力興建,但原來兩代關係已被破壞殆盡,剩下的只是彼此也在捱。 (網上圖片) 學習建立6A的次序 婚姻子女教育專家Dr. Josh McDowell與婚姻家庭及兒童教育註冊輔導師Dick Day合著,吸引全球眾多讀者的暢銷書籍《6A的力量》帶給無數家庭嶄新的親子視野,書中提出的6A教育原則包括接納(Acceptance)、讚賞(Appreciation)、關愛(Affection)、時間(Availability)、責任(Accountability)和權威(Authority),這些原則相信對爸媽並不陌生,但作者想帶領我們思考更是建立6A的次序。建立6A就好像蓋房子,親密的親子關係是整座房子的根基,「接納」與「讚賞」就是建造這個地基的重要材料,只有父母先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會開始接納自己;「關愛」和「時間」就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支柱,當房子的根基穩固,我們就可以暢通地和孩子談到「責任」,而兩代間深厚的親子關係更令爸爸媽媽能夠有效運用「權威」去教導孩子。 爸媽在這樣的管教氛圍下,也不會隨便動氣和發泄情緒,就像聖經教導我們說話時如有調和的鹽,令聽到的人感覺良好,孩子自然更願意和爸媽建立良好的互動溝通。 孩子的明天從美滿的親子關係開始,願家長成為孩子心中的真英雄,多接納和欣賞自己的孩子,在教養孩童成長時勿忘初心,我們不是要下一代唯命是從,而是希望孩子能自信自立、擁抱夢想,為世界帶來更美好的將來!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繪本的溫柔和力量

有人說書本是美味的蜜糖,令人愛不釋手、齒頰留香。又有人覺得看書是頭號苦差,人生看過的書都是為應付考試而已。說到閱讀,我們若埋首書本有多少要點能在考試上應用,又或是將閱讀量化作拿取獎勵計劃的數字,任務式的閱讀只能為我們帶來很高的分數和很低的樂趣。「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結果顯示,香港的學生在過去數屆研究的閱讀能力表現甚佳,可惜對閱讀的興趣表現卻遠遜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如何讓孩子從閱讀走入「悅」讀,一切從小開始! 從閱讀走入「悅」讀 小寶寶呱呱落地,爸爸媽媽已可讓孩子和書本結下不解緣!放在洗澡盆中的寶寶書、書面有不同質感的體感書、立體彈出設計的Pop-Up Book,以及滿佈不同機關結構、能拉能轉的機關書……匠心獨運的書本設計,定能為小朋友提供千奇百趣的閱讀體驗。 再長大一點,和孩子打開美麗的繪本,就是開啟他閱讀世界大門的一道鑰匙!繪本美麗的圖畫、充滿韻律的字句、滿載童心的故事情節,讓孩子沉浸在溫柔的「悅」讀世界,哀傷的情節叫小眼睛雨灑不休、奇詭的故事推展叫心田跳躍不止、快樂的結局讓稚臉合不攏嘴。 別輕看小小的繪本,也許那個平凡晚上爸媽和孩子共讀的小繪本會是祝福他一生成長的禮物,在困難的生活中仍然滋養孩子的心田。 星空下一家人共讀繪本 我校很希望家長和孩子透過閱讀留下美好的回憶,特意在每年舉辦親子「悅」讀會特別場:星空下的約會(見圖)。孩子和家長在晚上帶着小營帳回校,一同用美麗的燈串裝飾自己的「家」,躺臥在模擬星空下享受仰觀星河的優雅,在營帳中和不同的家庭互相分享繪本,校長又為大家分享星空下的美麗故事,家長在這晚放下工作的擔子,孩子在這晚和爸媽依偎共讀溫柔的繪本,我們一起譜寫了孩子的安眠曲。 因為有老虎在後面追趕我們,所以迫於狂奔;因為看到前方美麗的蝶舞,所以我們也會被吸引快跑。同樣是快跑,不同的原因走出了不一樣的步調和心境。願家長和孩子們放下功利式的操練學習,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美麗,讓下一代擁抱學習的樂趣!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3個錦囊適應升小

孩子由幼稚園升到小學,很多家長都會感到擔心——擔心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擔心孩子跟不上進度、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現在跟家長分享3個有科學為證的錦囊「傍身」: 調節自己情緒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社會參照」(social referencing),意思是指孩子遇到新事物時會觀察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戰戰兢兢、如臨大敵,孩子就會把新事物定性為「可怕」;相反,如果家長輕鬆自在、談笑自若,孩子就會定性為「無害」。所以,幫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第一步,就是家長自己調節情緒。 (illustrated by: Stephen Y.C. Lo) 面對功課、測驗、考試和其他新挑戰,面帶笑容,放鬆肌肉地與孩子同行,孩子看在眼裏自然會更安心地面對。 安排遊戲時間 國際兒童基金會認為「遊戲是兒童的權利」、「兒童每天需要1小時的遊戲時間」。另外,愈來愈多研究亦發現兒童可以從遊戲中學習,發展認知和社交能力。可惜部分孩子每天所有時間都塞滿做功課、溫習、補習、學樂器等活動,慢慢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家長可以每天為孩子安排至少半小時的自由時間,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玩玩具、看圖書、唱歌跳舞、蹦蹦跳跳、談天說地。若然家長與孩子一起玩耍,更可以支持孩子發展,促進雙方感情!和孩子遊戲的竅門,可重溫「家庭有教」的〈和孩子「驕傲」地遊戲〉(https://bit.ly/2BaRnfi)。 聆聽孩子說話 孩子在新環境可能會感到各種情緒:被同學取笑感到生氣、面對新老師新同學感到害怕、測驗結果不似預期感到失望。 當孩子向家長表達這些情緒時,家長很容易作出「懲罰性」或「貶低性」的回應,如:「你這樣小器以後沒有朋友跟你玩!」、「新老師新同學有什麼好怕?」孩子聽在耳裏,可能會覺得家長不了解自己,慢慢選擇不和家長分享心事!所以,家長可以至少用一兩分鐘,聆聽孩子的經驗和感受。一邊聆聽,一邊綜合孩子的經驗,說出孩子的感受,如:「同學笑你的新髮型,你覺得很生氣」、「你以為會有90分,結果只有80分,覺得很失望」,孩子的情緒得到發泄,亦覺得有人明白自己,心情自然會舒暢一點。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和孩子找一間「好」小學

又踏入9月,祝願莘莘學子擁抱充實美好的新學年。9月不單是同學們的開學日子,也是K3幼稚園家長們忙得不可開交的時間,家長們博覽小一選校的大小天書、參與不同學校舉辦的小一選校講座及體驗日,為的是替孩子找到一間好學校。 相信家長們已蒐集了不少名校資訊,我們總發現不同「名校」各擅勝場,A校運動表現突出、B校學術風氣不錯、C校的學生品行良好、D校出名愉快學習……有時太多的「好」學校看得人眼花撩亂。也有不少家長因為對心儀學校抱太大期望,入讀後發現與幻想有出入,於是便大嘆錯入別園。 追逐名牌 不如信孩子喜好 其實我們要理智的分析,不同學校就如手指有長有短,我們欣賞學校的優點時也得同時明白,學校亦有其限制。就如日本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的經典作品《魔女宅急便》的經典對白:「世界這麼大,找到真正喜歡可以落腳的地方實在是難。雖然也有難過的時候,可是,我真的好喜歡這個城市!」 與其只是追逐名牌效應,倒不如從孩子的角度找一間適合他成長、讓他着實喜歡的學校。 「HKSAR」好學校法則 怎樣的學校會吸引孩子落腳?我認為以下幾點相當重要,為方便記憶,就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英文簡稱「HKSAR」作為重點的提綱和大家分享。 H&S(Happiness & Sense of Security) 試想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校園環境大不相同,以前未必要走樓梯上課室,現在課室周圍又不見有玩具滿佈,孩子還要適應新的老師和同學,建立新的社群圈子,對孩子來說,走進校園的安全感十分重要。而一個讓他感到快樂自在的校園,就是讓他投入校園,感到安全的第一步。家長們不妨在參與小學的小一選校活動時,也帶同孩子同往,他對校園的感受是家長和孩子選校時一個重要的指標。 K(Kindness) 孩子很多的知識都可從不同的渠道習得,但學習關愛仁慈卻是孩子每天在學校與成人和同輩互動的自然體會,一個關愛的校園能建立孩子終生受用的品格。家長們,除了關心學校的獎項成績外,也要多點體會學校的關愛文化,在愛中成長的孩子就是不一樣。 A(Active learning) 教育是為着讓孩子接觸未來,未來不再是背誦與強記的世界,人類記憶資訊的能耐絕不比電腦強。一間讓孩子主動學習的學校,能讓孩子保持天生的好奇、發揮孩子愛問愛學的性格、培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給孩子有機會在學習中面向世界,裝備孩子的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 R(Responsibility) 能力愈大責任也愈大,學校不是只懂保護孩子免除責任的溫室,而是要讓孩子學懂責任的地方,關愛與管教是雙生互補的,在愉快的氛圍中也別忽視管教的重要。 願家長們和孩子找到適合成長的「好」學校,小學的奇妙學習旅程正在等待孩子們自由翱翔。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小一叩門ABC

踏入6月又是放榜季節,想討論的,不是眾多中六考生等待的DSE放榜,而是讓眾多家長費煞思量、坐寢難安的小一統一派位放榜。得悉今年有七成以上學生獲派首三志願,相信家長們可稍稍放下心頭大石。 但放榜總不免有人歡喜有人愁。獲派理想志願的,當然歡天喜地呼朋喚友慶祝一番;但派位不理想的家庭,不少也會盡最後努力嘗試到心儀的學校叩門。相信家長們早已在報章和網絡上看到很多「叩門攻略」,本文也不將這些資料覆述,我反而更想和大家分享派位得失和不同想法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與孩子一同選校 締造回憶 我相信大部分預備踏入小一的孩子,他們對所謂「好學校」的概念都是來自家長的看法。孩子在整個K2、K3階段,跟着家長們到不同的學校參觀,家長們至少用了兩年時間來蒐集不同學校的成績數據和口碑,不斷的分析鑽研,好些有「遠見」的家長,甚至連孩子的升中路也鋪排定了。千帆過盡來到今天,家長們對「好學校」已經一錘定音。但在這個選校遊戲中,可曾問過孩子的想法嗎?我們有想過,這個過程也是孩子一次不可多得的奇妙經歷嗎?孩子帶着無限的好奇走到不同的校園,他們眼中的小學世界或許可給成年人很大的啟發。 家長們不要掛萬漏一,忘了和孩子一同經歷選校旅程,締造親子回憶。 樂觀面對 信念決定心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Ellis)提出的情緒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指出,一般人認為事件A發生(activating event)會直接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就如家長看到孩子的琴彈得不好,便會認為孩子懶散練習,接着便是一頓責罵;但Ellis指出在A和C之間,還有解讀事情的關鍵B(Belief),就如上例,家長為何要責罵?是因為家長的信念認為表現不好是懶散所致,但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曲目太深、孩子生病又或是他根本不喜歡彈琴。以上理論告知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如成語「疑鄰竊斧」,我們不同的信念解讀,可以引出事情的不同後果。 來到6月,子女仍未獲心儀學校取錄的家長,難免感到失落,但請別氣餒,記得我們如何解讀事情才是結局的關鍵。希望家長明白,這是孩子人生的一課經歷,應該跟他一起樂觀面對。謹記你的孩子只不過是一個K3的小朋友,他需要的是家長們的鼓勵和保護。如果叩門成功,是你們一同努力的成果;如果未能如願,也要和孩子分享「盡力而為就是成功」的信念。家長們也不妨想想「塞翁失馬」的故事,難保孩子獲派的學校也是一處適合他成長的樂土。信念決定了孩子的心態,無論是哪一所學校,最要緊的是讓孩子喜愛校園生活,6年的小學光陰等待着他邁步前進!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孩子點解「叫極唔聽」?

「鄭sir,你講一句好過我哋講十句呀,叫極阿仔佢都唔肯聽……」教學多年,和家長們攀談時偶爾會聽到這句話。家長在教養上難免有泄氣的時間,家校合作無疑能幫助孩子有更好的成長,但家長也勿期望可借助老師的口,把你想跟孩子說的話多說幾遍,以振聲勢,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其實我們十分明白孩子有時真的會「叫極唔聽」! 孔子的學生曾參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曾參的妻子有一天因事要到市場,他的兒子知道後纏着媽媽要一起外出,曾參的妻子拗不過孩子便騙他說:「你乖乖留在家吧!媽媽回家後便會宰了家裏的豬給你吃。」曾參妻子辦完事回來推開家門便大吃一驚!怎麼曾參正在和兒子捕宰着飼養的小豬,要知道那時家中的豬可是十分貴重的財產,妻子急忙把孩子推開一邊,氣急敗壞對她丈夫說:「我不過是騙騙孩子,你千萬別當真啊!」想不到曾參卻一本正經地說:「大人不能言而無信,孩子是因為相信大人的話,以大人作為模範,所以才聽父母的話;兒子看了父母的舉措,一定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他的妻子聽後恍然大悟,便一起把小豬宰了吃。 孩子觀察爸媽學習言行 相比從語言教導獲取學習的經驗,孩子其實更多在觀察與相處中學習及被感染,小朋友最自然的學習經驗就是在家中與爸媽的互動,大人不需刻意搬出大道理,我們的一言一行其實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喜歡的他自然也會喜歡,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數次的研究結果同樣發現,閱讀興趣較高的家長,其子女的閱讀成績顯著高於閱讀興趣貧乏家長的子女。香港的結果也同樣顯示,家長有較高的閱讀興趣,他們子女的閱讀成績也顯著高於其他學生。孩子在家長身上感受到的,遠多於我們用嘴巴告誡他們的一切,我們可能叫不動孩子開卷閱讀,但喜愛閱讀的家長一定會將這個好習慣感染孩子。親愛的家長們,不要小看親子時光的力量,也不要輕忽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孩子最想學的就是你!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反思Momo對家長的Challenge

近來一段關於網上怪物的傳言弄得家長們人心惶惶,傳言中的怪物樣子驚嚇,兒童不宜觀看,更有指少年、兒童使用電腦或手機看短片時,怪物會在片段誘使觀看者做出不智行徑,流傳雖未證明是否屬實,但已引來社會大眾廣泛關注。我十分理解家長們的憂慮,更希望一起探討這個社會現象對父母帶來的挑戰。 在70、80年代成長的一輩,對於這類恐怖傳言或許不太陌生。小時候,你我都可能曾收過所謂的詛咒信,信中內容不外是要人在指定日子再寄出更多同類信件才能將詛咒轉移,這類惡作事情並無隨年月消失,更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變得更易入屋。 家長與年輕人的世界脫鈎 為什麼大人對Momo傳言恐慌?只要我們放眼望望平日在酒樓、商場、公園中,很多小朋友也是機不離手的,大家便會明白。今天家長們面對的其中一個Challenge,就是我們根本不能確定小朋友在瀏覽什麼資訊,這亦關乎到家長和年輕人的世界脫鈎。 你知道孩子一天花多少時間在網絡嗎?孩子最愛看哪位YouTuber?孩子會用哪種社交媒體程式?他的IG有多少Followers?大家答不上嗎?對不起,Challenge 1失敗了! 良好關係 從正向對話開始 第一個挑戰不成功?請別氣餒,或許Challenge 2可為大家扳回一城。孩子肯和你談心嗎?如果孩子真的在網絡或生活中受到恐嚇驚懼,他會找你傾訴嗎?根據數年前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西環綜合社會服務處做的《親子正負極──親子行為與關係》調查,家長對親子關係滿意的自我評分,比兒童自我評分高出近10%,這正好反映了父母自認為良好的親子關係,多少有點自我感覺良好。調查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家長眼中破壞親子關係的子女行為位列首三項之一的是「孩子經常駁嘴駁舌」;而兒童眼中破壞親子關係的家長行為位列首三項之一的則是「以侮辱性說話傷害我自尊心」。 原來大人小孩都在說話中被傷得體無完膚,陳奕迅的Shall We Talk變成了永恆金曲,建立親子關係首先要從正向的說話開始! 執筆至此腦海突然浮起20年前的一個舊生,他自小聰明伶俐、品學兼優。升上中學後,有聞他和家人鬧得不快甚至離家出走,一天收到他媽媽電話說孩子數晚未歸但今天卻突然回家了,希望我能到他家中和少年人好好談談。記得剛到他家坐下,便瞥眼看到他袋中有一把小刀,心中頓時便想到他是不是在街外誤交損友,細談後才知他離家時帶了一把小刀和一本聖經,原來他既驚賊來又怕鬼,小刀聖經都是用來保命的護身符……今天這個舊生已在萬里晴空上翱翔工作了,這件事常提醒我,大人永遠想Teach them a lesson,而孩子卻期望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Stay and listen,家長們,記得多聽孩子心底話,常說正向勉勵的說話吧!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