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師」語] 另類家長日(2):教師化身「人肉通告」 為的是鼓勵親子「見多幾面」
烏干達的寄宿中小學每年舉行三次一整天的家長探訪日(Visitation Day),分別在每學期中段,是學生又愛又恨的日子。愛是家人來校看他們,更會帶上零用錢和零食。恨是如果成績不理想,那便多一份禮物--「藤條炆豬肉」,即受皮肉之苦。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為什麼我的中一預備班Bright在上禮拜因默書成績不理想而哭起來,就是這個原因。徘徊愛與痛的邊緣何止他呢?一般學生在探訪日到來之前或多或少也會有些糾結和鬱悶,我稱為「家長探訪日症後群」。
當地罕有的家訪
我的學生來自弱勢社群,大部分家庭均沒有電訊和郵遞服務,學校怎樣通知家長關於探訪日的事宜?每次探訪日來臨前的兩三個禮拜,我們的同工會親自去到農村,家訪每位學生的家庭。這些同工是學生的「家舍家長」(house parents)。我們的宿舍以近似家庭模式來運作,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一對家舍家長照顧18位宿生身心靈的成長,跟本地寄宿中小學舍監,負責管理宿舍的日常運作(舍監與宿生比例多是1:100),截然不同。
烏干達人跟中國人一樣,都是好客的民族,禮儀之邦。即使家徒四壁,家長們總不吝嗇拿出家裏最好的東西來款待我們的同工,如他們的農作物、花生和牛油果等。再說,學校家訪對當地許多家庭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當家長們看見我們的同工在路上顛簸幾小時來到窮鄉僻壤,為的只是認識他們,和他們坐在樹蔭下聊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總是無不興奮和激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果然有道理。
為的是見多你幾面
當然,家訪其中一個目的是鼓勵家長參加探訪日。一些家長因為沒有金錢給孩子零用錢或買零食,羞愧難當,不想出席。另一些家長可能跟孩子的關係比較緊張,沒有動力在路上花幾小時專程來校。更有一些家長知道孩子的成績不夠彪炳,缺席就是對孩子的懲罰。
不論什麼想法,經我們的「親善大使」親身到訪,解釋探訪日的另一重要目的--親子關係,鼓動他們出席。科技無疑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惟面對面的溝通往往是最奏效。
家長沒有零食帶給孩子不要緊,學生的成績並非名列前茅,又如何?最要緊的是家長願意來到學校,看看他們的孩子,跟他們在校園四處走走,了解他們上學、寄宿的情況。正正是香港經典廣告對白所說:「我唔係想食你煮的麵,我係想見多你幾面。」
刊載於︰GRWTH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