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校長的善意

小時候,我曾在跑馬地一間佛教小學念過3年,學校規模不大,師生間非常緊密。我特別喜歡親切又謙厚的謝忍之校長,最愛放學跑到教員室纏着她,聽她讚我乖孩子。完成小三那年,家裏把我轉到跟弟弟念同一所公立小學,離校後我年年給謝校長寄聖誕卡問候,也年年收到校長「冬日平安」的溫暖祝福,教我滿心歡喜。待再長大了點才想到,我卡上的聖誕,跟校長信奉的「聖誕」豈是同一回事?但校長從沒戳穿。 那時在她的小學裏,每逢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全校師生都聚到操場。我們安靜地在長長的隊伍中等候,終於到隊頭了,看見一尊莊嚴的小佛像,安坐在精緻的盒子裏。校長教我們合十,拿起小水勺舀一匙水給祂灌沐。我小心翼翼地照做,感到迷糊又新奇。多年後讀到《浴佛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校長慧心如炬,從不輕易受到小學雞冒犯,總是相信孩子的善意(這裏還有一件小事,以後有機會再聊)。她那樣的寬仁大度一直留存在我心中,成為大人的典範。搬家後,幾次路經跑馬地,我都刻意繞路回校探望。幾年前得知,謝校長活到九十有三安詳捨報,我心存感恩。 聖誕之外 各有念記 我記住了親愛的校長,也沒忘記自己的愚鈍和局限。小小的我曾經以為人人都慶祝同一個在馬槽降生的小孩。但其實,在一年之末至新年伊始之間,世界各地的人各有念記。 寬扎節(Kwanzaa)從12月26日延續至翌年的1月1日,高潮是在第六天舉行的卡拉穆公共盛宴。這個節日由非裔美國人Maulana Karenga在1966年倡議訂立,鼓勵黑人社區擁抱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歷史。跟我同代的人大概都從美國影集Friends裏知道光明節(Hanukkah),一身犰狳裝扮的Ross向兒子解釋家族的猶太根源,滿滿的喜劇效果。光明節是個充滿力量的節日,紀念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以寡敵眾,從希臘塞琉古帝國國王手中奪回耶路撒冷的聖殿。據說那時,聖殿的燈台只以一罐橄欖油,便奇蹟地在12月25日至1月2日間,點燃了8個日夜,所以這個節日後來以燭台為記。 當然還有華人文化的冬至,我們在北半球全年最短日照的那個晚上,跟家人聚首吃湯圓,慶祝迎接太陽的日子。雖然團圓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愈來愈不容易,但思念能穿透時空地域。在2024年的最後一日,容我祝福大家活得坦蕩平安,心靈團圓。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2024年,以什麼作結?

去年大概這個時候,與幾位牧者徒步走上西高山,看着遠處漸漸西沉的紅日,默默為這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禱告。2024年將會是怎樣的一年?那時我們都不知道,明白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都沒有能力為這時代作什麼大事,這也不是我們留下來的原因。而我,只想在貧窮人身上作一點微小的服侍。 即使大環境仍然崩壞,即使生活仍會遇到令人失望的人和事,我們總要提醒自己不要麻木,同時更重要的,就是在能力所及之處繼續堅持活出美善,這是我們在失望中繼續前行的動力,盼望我們的選擇也能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讓無家者感受久違的尊貴 這幾年,有機會接觸一些無家者,他們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也有着自己的限制,身體上、精神上、人際關係上、家人溝通上……也許「我是誰?」這類問題對他們來說,早已沒有意義。露宿街頭,是迫不得已,不可能習以為常,可是,世界似乎已把他們遺忘,至少他們是這樣相信,也慢慢忘記了自己的身分,只在城市中過着漂泊不定的人生。事實上,他們跟我們一樣,每一位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我很想給他們應有的重視,被別人記得起、看得見。 感恩的是,這幾年遇上幾位同樣關心無家者的朋友,無論活得多忙多累,這幾位把無家者看得比自己尊貴的朋友,每個星期,總會預留某個晚上,走進別人不太願去的地方,探望別人不太願意接觸的生命,風雨不改,是約定,也是使命。我常說,時間就是愛,你把時間花在哪裏,你所愛的就在哪裏。這些年他們花上的時間,都使無家的一群人感受到一份久違了的尊貴。在2024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很想為所記掛的無家者作一件美事,嘗試邀請他們一起晚飯,同慶普世歡騰的聖誕。 分享紅酒 以愛作結 可是,要找一個願意接待無家者吃飯的地方,實在不易,也明白當中的困難。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們經常流連的不遠處,有餐廳老闆竟然願意給我們包場,不但分文不取,還親自留下來款待每一位客人,請廚師給大家預備了各款招牌菜,視他們為上賓。 然而,一群素常不太習慣與人接觸的無家者,會願意前來參加麼?這一夜的聚餐,共有39人,大家都沒有爽約。坐在我旁的男士,早前神神秘秘地說會有禮物帶給我,忽然從袋子裏拿出兩瓶紅酒來,只因記得我曾說過喜歡喝紅酒。原來,他月前收到兩張超市券,一直捨不得用,特意留待這晚買來紅酒跟我和大家分享。當下的我,實在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我留意到同桌另一位街友,靜靜地吃着吃着,也在暗暗落淚,是想起過去不愉快的經歷麼?他說:「不,今晚真的很開心,我只是已記不起,有多久沒有坐在一間餐廳裏吃飯……」我陪他在流淚。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2024年,感恩以愛作結。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蝕咗底?

  細仔因成績優異,獲學校贈送3張100元書券作獎勵。幾張書券藏了大半年,他才想起可以使用。為了使用時可以寬裕一點,他聽我建議帶了兩張書券,另加15元現金到書店,打算買心儀的書。 他高高興興地回來,我問他買了什麼給自己。不出所料,他買了一冊他很喜歡的系列漫畫,他本身已有好幾冊,也不時會去圖書館借閱。讓我意外的是,他使用了一張100元書券,卻只買了一本57.8元的漫畫。他非常清楚,沒使用的餘額是不會找續的,但對於放棄那40多元,他卻沒有半點介懷。 100元書券換來57.8元漫畫 我細看銷售收據,漫畫一冊原價68元,剛巧書店有八五折優惠,折實只要57.8元。細仔說,如果買兩冊,就要115.6元,他帶的15元現金剛好差了一點點。他又不想動用兩張券,買3冊那麼多,所以就只買一冊算了。 我老公一聽,衝口而出說:「咁咪即係蝕咗底,白白無咗40幾蚊啊!」 我當刻意識到,阿仔此行是為了享受「自由兌換自己所得獎勵」的快樂,始終是值得開心的事,如果將之定性為「蝕底」,就相當於否定其價值了。於是我嘗試「兜番」,修正老公的說法:「都唔係白白無咗嘅,其實係買了好好嘅經驗啊,之後會更加識得善用……」 阿仔聽見我們的反應,意識到自己似乎做了一件蠢事,隨即嘗試自辯:「唔係呀,就算蝕咗,都唔係我蝕,係學校蝕之嘛。」 老公糾正他的概念:「當然唔係學校蝕啦。學校送咗畀你,就係屬於你嘅錢。」 我十分明白,這時兩父子所表達的,是不同層面的東西。老公是大人,談的是物質世界的理性概念;但阿仔畢竟是小孩,尤其在壓力情景下(例如自己被指做了蠢事),難以使用準確的語言概念,向大人表達他的內心感受。其實,他內心的感覺大概就是——「那是學校送給我的獎勵,無論我買了什麼,我都是得到了獎勵,而不是損失了東西呀!」的確,孩子真心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蝕底,覺得蝕了、有損失的,其實是我和老公吧。 趁機教導善用金錢 儘管明白他的心情,我還是覺得要借這個機會,教導阿仔珍惜和善用金錢。我說,雖然那筆錢買不到多一本書,但也可以用來買文具;同時又教他「實務操作」的心得,即是如果拿到收銀處付款時,才發現未用的餘款那麼多,可以即時跟收銀員說暫不付款,去看看還有哪些東西可買,消費者有權這麼做,不用擔心尷尬。 阿仔說,他真的不覺得自己需要買其他東西啊。我心想,阿仔購物慾低,其實也是好事,反映了他內心的簡單和滿足。不過還是提醒他,自己沒有需要,也可以想想其他人會否有需要呢?例如可以買原子筆給媽媽啊。他聽了,恍然大悟。 第一次使用書券,對阿仔是個好經驗,也給我不少反思。孩子從來心思簡單,只是從大人反應中,意識到自己行事是得是失。當他發現自己可能蝕底後嘗試自辯,大人或許視為阿Q想法,其實那是一種自我安慰和保護,是他情感層面的重要一環。我覺得,和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是empower孩子(讓他感到有能力),而非弱化他的能力感,這往往是大人容易忽略的。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出租教育土地建屋 明智嗎?

最近在加拿大華人家長中鬧得最熱的話題,相信就是溫哥華教育局突然把轄下位於溫哥華東區的Sir Sandford Fleming小學多出的1.6公頃土地,以850萬加元(約4.6億港元)的價格租予一家私人開發商,並簽下了99年租約。是次把教育土地出租的舉動,令不少人擔心溫哥華,以至整個加拿大的教育政策會否出現改變。 溫哥華人口密度高 住宅用地需求大 如果從事件的發生地點來看,我個人覺得偏向屬於特殊個例。溫哥華和香港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高度人口密集,根據今年9月份的新聞報道,溫哥華的每平方公里人口為5568人,而截至去年中香港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則為6910人,雖然在數字上兩者仍有不少差距,但溫哥華的人口密度之高,在加拿大絕對是數一數二。 根據我去年到溫哥華旅行時所見,就算是去到溫哥華南邊,同屬大溫哥華地區的列治文(Richmond),都有不少地產商收購土地建設大型屋苑,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住屋需求,而房屋的售價也在近年直線上升。今年6月初加拿大智庫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發布《2024年人口統計國際住房負擔能力報告》,比較不同城市樓價與市民每年收入的比率,香港以中位數16.7倍位列第1,溫哥華則以12.3倍位排第3,可見兩地無論是對住宅用地的需求還是價值都相當高。 預計僅影響移民熱門城市 今次溫哥華教育局出租的土地,發展商稱主要用來建造一幢混合用途的商住建築,相信能解決一小部分的住屋需求。然而為了住屋而犧牲教育又是否明智?坊間大部分的反應都偏向反對,認為打破了先例,怕日後可能會進一步把更多的學校剩餘土地以出租方式處理,變相令學校的佔地面積減少,影響教育的質素。而且不排除由於溫哥華教育局作出了出租教育土地的先例,另一個比溫哥華人口更密集的城市多倫多會成為下一個跟隨的地區,甚至把風氣蔓延至加拿大更多城市。 不過,我認為以加拿大的地區面積及整體人口數目來看,在溫哥華、多倫多以外的地區發生出租教育土地的可能並不高。以我所在的地區來說,雖然人口不斷增加,而附近亦不斷開發新土地興建房屋及出租住宅,但土地仍未至於達到供不應求的情况,仍有不少閒置的土地可用;加上近期加拿大政府收緊了移民政策,可預計未來人口不會像近幾年般爆炸級上升,除了溫哥華及多倫多之外,我相信下一個有可能會出現土地不足問題的地方,也只有近年移居熱地的卡加利(Calgary)。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免費聖誕大餐背後的矛盾

英國「社區飯堂」這主題,早在今年初本欄文章《世上真有免費午餐?》已分享過。為什麼隔近一年重提?事緣今個聖誕節,我以義工身分走進鎮上「社區飯堂」廚房,穿上燙有社企名字的藍色圍裙,捲起衣袖,為街坊炮製一頓免費聖誕午宴。由旁觀者轉為服侍者,又是另一番體會。 我參與的「社區飯堂」,模式跟香港社企「惜食堂」頗相似,既定期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膳食,也擔當食物銀行的角色,為有經濟壓力的人或家庭送贈食物包。此等服務予人溫飽之餘,亦拯救大量來自超市食肆過剩的食材,以民間力量為英國浪費食物的嚴重問題力挽狂瀾。 剩食變美食 特價品成焦點 就如這一頓免費聖誕自助午餐,食物水準未必媲美米芝蓮,但豐富程度毫不遜於坊間有規模的餐廳,餐前小食、餐湯、火雞、熱葷、甜品、無酒精飲料道道俱全,而且歡迎添飲添食。所有食品統統由義工們在活動前1、2天,從各大超市拯救回來,再經過悉心烹調及陳設,將剩食變美食;而用來點綴餐桌的聖誕花和傳統應節禮物Christmas cracker,本為減價後仍賣不出的特價品,稍加善用,即成餐桌上的焦點,人見人愛! 這頓聖誕午餐訂於下午12時半開始,預設80個座位。未還夠鐘開席,已聽得人聲漸盛,從廚房探頭一看,大廳幾乎座無虛席!開席後人潮仍然不絕,要臨時加開幾圍滿足需求。全場紅紅綠綠,人們吃吃喝喝,有說有笑,氣氛熱鬧像圍村人過年集體吃盆菜的大場面。 聖誕節是分享愛的佳節,「社區飯堂」以免費優質膳食和關愛給街坊送暖,已是實務不過的愛心行動。當我從廚房望出,看到每個街坊都享受其中,自己也感動,但回望廚房內的食材,內心卻不禁反問:為什麼英國會有這麼多的剩食和未被使用的物資? 減少浪費 從家裏廚房做起 我帶着迷思回家。從網絡上找來英國非政府環保組織WRAP(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發表的報告,其中指英國2021年的食物浪費總量為1070萬噸,按重量計,家庭食物浪費佔總量的60%(640萬噸)、農場浪費佔15%(160萬噸)、製造業佔13%(140萬噸)、酒店和餐飲服務佔10%(110萬噸)、零售佔2%(20萬噸)——零售商每年浪費的食物,包括了在貨架上過期、損壞或因消費需求不足而未售出商品。 零售界食物浪費問題原來僅是冰山一角,家庭浪費才是重中之重。儘管有調查指新冠疫情令英國家庭更意識到糧食的價值,減少浪費,但問題至今依然嚴峻。在一大堆我無法理解的天文數字面前,倒是替地球先生和我們的下一代倒抽一口氣,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只會令生活有更多挑戰。地球人,還是好好由自己家裏廚房做起吧! 聖誕午餐開席後人潮仍然不絕,大家吃吃喝喝,有說有笑。(作者提供)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處理「蔑視」﹙二﹚:重溫美好時光

(上回重溫:https://link.mingpao.com/83494.htm) 上回提到,點出伴侶做得好的地方、內在優點,以及伴侶對別人的正面影響,可以減少伴侶間「蔑視」帶來的負面情緒。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和伴侶一起回味相處的美好時光。美國婚姻專家John Gottman就建議,夫婦可以不時一起回想以下種種往事,創造更多正面情緒: •你和伴侶第一次見面是怎樣的?對對方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對方有什麼特點令你難以忘記? •你們一開始拍拖時經常做什麼?其中最開心的活動又是什麼? •由你們認識到現在,對方做哪一件事令你最感動? •你們戀愛多久才考慮結婚?考慮過程中經歷到什麼「苦」與「樂」呢? •結婚那一天最令你難忘的是什麼? •結婚後的生活和你想像中相似嗎?你們各自有什麼適應? •你們成為家長後,生活有改變嗎?請描述對方為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你們認識後,有因為對方而改變嗎? •每段感情都可能有低谷,你們的感情遇過低谷嗎?為什麼你們仍然願意繼續為這段感情付出? •這些年過去了,你們可能慢慢失去二人拍拖的時間。你們想念這些時光嗎?不如現在立即約時間,重新體會拍拖初期你們最喜歡做的活動。 生活總有美好的時光!夫婦兩人不時重溫往事,可能就會發現,身邊人正是美好生活的來源。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管理情緒 維繫幸福家庭

現代社會,家庭仍然是我們重要的情感依託,惟隨着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容易受到挑戰。香港家庭福利會研究發現,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包括家庭相處時間、氣氛、責任、關懷及支援,對於家庭聯繫及團結十分重要。然而,隨着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長專注子女成長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夫妻之間的情感聯繫,這不僅影響了自身的幸福感,更會對子女的安全感產生負面影響。 夫妻間的溝通和互動是家庭運作的基石,但當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時,情緒往往會主導我們的行為。在孩子學習或成長過程中,家長可能會因為工作壓力或其他生活瑣事,而將負面情緒帶回家中,繼而影響與孩子的互動。譬如,放工後積累了焦慮和不滿,當見到孩子嘈吵及未完成功課時一觸即發,最終以大聲喝令或者威嚇的方式表達出來。儘管這樣的行為在瞬間似乎達到某種效果,但其實往往使家庭氛圍更緊張,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强化自我反省 和家人正向互動 因此,透過家福會「以家為本」心理健康服務的「心‧悅‧朗——整全認知行為情緒管理小組」,家長們可以更深入理解自身的情緒狀况及其影響。小組致力幫助參加者認識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讓家長能夠在處理家庭矛盾或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由「先處理情,後再處理事」的角度出發。小組的運作重點在於強化自我反省的能力,讓參與者察覺那些潛藏的鑽牛角尖思想,並意識到這些思想如何在不經意間放大情緒反應。例如,許多人在面對孩子的功課壓力時,不期然地將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這種情况若未能調整,將可能導致家庭矛盾的惡性循環。 參加者在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後,可以進一步學習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與人互動的模式,在處理家庭日常挑戰時,採取更加正面有效的行為應對,從而與家人建立正向的互動和關係,促進家庭成員間的相互理解及關懷,達至家庭的和諧。 認知憤怒來源 找到情感支持 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一過程,這裏分享一個具體例子:參加者阿強(化名)在思考未來生活時經常感到強烈的焦慮,隨之而來的情緒波動使他指摘妻子,批評她不願意外出工作掙取收入。這種情緒使他感到委屈,覺得自己孤獨地承擔着經濟重擔,卻得不到肯定。經過反思,阿強逐漸意識到,他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探索與發展自己的興趣。這使他開始了解自己內心的憤怒,其實源於孤獨與委屈感,而非生活本身的困難。通過認知和行為調整,阿強不但對妻子的處境多了點理解,還能在情感上找到支持,進而改善彼此關係。 在這個高速變化的社會中,情緒調節與管理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心‧悅‧朗」不僅可以幫助個人在情緒層面上有所成長,更能促進家庭關係的深化和穩定。讓我們攜手,一同學習情緒管理,珍惜每一刻共同生活的時間,讓家庭成為幸福的港灣。若想了解更多,歡迎掃描二維碼,觀看介紹短片及參加小組,開始屬於你的情緒管理之旅。 若想了解更多,歡迎掃描二維碼,觀看介紹短片及參加小組,開始屬於你的情緒管理之旅。 文:麥偉雄(香港家庭福利會資深社會工作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婆媽內心小劇場:「你額頭上嘅間條係咩嚟㗎?」

自問不算是十分貪靚的人,但自投身社會工作後,我出門前都會化點妝,希望給人精神奕奕的感覺。生小孩前,每天時間總是很充裕,况且那種小妝只需5分鐘,甚至不覺得佔用了時間;但生完大女後,這短短的5分鐘都變得奢侈,不過畫條眉還是有能力做到的;到細女出生後,能帶着她們出門已經是成就,面容是怎樣的都不再重要,反正我都沒時間照鏡。忙碌一整天後,我從前洗完澡會用3分鐘塗護膚品,現在都改為躺在沙發上,看點沒營養短片,吃點垃圾食物,好好放鬆一下。 媽媽的臉 助女兒建立審美觀 久而久之,我已忘了化妝護膚的習慣,有天突然意識到,現在防曬都沒塗便出門了,雖然短時間未看到太大變化,但很可能皮膚已加速衰老了吧,預料不久的將來我就會後悔。於是我努力提醒自己至少要塗防曬才上街,我選了帶點遮瑕度的防曬霜,每次出門整理好小孩們的行裝後便快快手抹上臉。有天,可可對我說:「媽媽你搽咗呢個cream好靚呀!」我道謝後心想,我塗上後的確覺得自己膚色變均勻,但那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程度,我以為只有自己才看得出分別,於是我追問她:「有咩靚呀?你覺得我搽咗有唔同咩?」她竟然回答:「有呀,你搽完塊面好似好滑咁。」 原來阿女如此留意我塊面!我知道母女眼裏出西施,我們總是互相欣賞,每次我問她媽媽美嗎,她都會給我「靚」這個標準正確答案,但沒想到她竟然留意到這麼細微的變化!於是除了問她我美不美這膚淺問題外,我們亦探討了深度題目:「你覺得媽咪塊面有無嘢唔好睇㗎?」她說:「呢度有啲紅點囉。」那是斑。我的臉除了訓練可可的觀察力外,也助她建立了自己的審美觀。 內外滋養 做個好榜樣 最近,可可和我聊天的時候,按了按我的額頭,問了很尖銳的問題:「媽咪,你額頭上嘅間條係咩嚟㗎?點解我無嘅?」我解釋,那些是皺紋,老了才有的。有天我們自拍時,一起做各種表情,我絕無欺場用盡我面上每塊肌肉,理所當然會擠出那些「間條」,然後我看到可可很不自然地擠眉弄眼,我問她在做什麼,她說:「我想喺額頭整啲一條條出嚟。」我說不用啦,難道她覺得漂亮嗎?她答:「唔靚,但當裝飾吓。」 對於可可指出我皮膚上的細節,本性豁達的我一點都不介懷,只覺得很好笑,不過有時我也會想,長此下去,我可能真的會愈來愈不修邊幅,甚至邋邋遢遢。作為兩女之母,應該以身作則做個整潔好榜樣,適逢年尾,就為新一年訂下變靚目標:躺沙發滑手機的3分鐘還給護膚,再忙也要吃得健康,最好做點運動、翻幾頁書,內外都滋養一下。 文:婆婆媽媽 作者簡介:年紀不大但愛歎茶,生女前生活像個婆婆般悠閒自在;全職湊兩女後變成婆婆媽媽,育兒每件小事都是大件事,雖然有時感慨瀟灑不再,但抱住兩個寶貝就甜蜜幸福滿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踏出框框 一起來玩

在網上輸入「共融遊樂設施」,便會出現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轄下各遊樂場的共融遊樂設施。雖然港九新界各區都有不少此類設施,但這為特殊需要小朋友帶來了更多、更佳的遊戲機會嗎?你有在公共遊樂場看到特殊需要小朋友的身影嗎? 遊樂設施已有配備,卻未見令大多特殊需要小朋友受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共融遊樂空間欠宣傳 設施難直達 缺乏資訊:有家長表示無從得知共融遊樂空間的相關資訊,遊樂場在哪裏、有什麼遊樂設施、裝置的建議年齡是多少、適合特殊需要與否等,家長們有一個又一個問號。 分配不均:有全新共融遊樂空間開放,但又未必鄰近住所;當家長舟車勞頓抵達現場,會發現處處人山人海,小朋友難以參與,更無法盡興;至於居所附近的遊樂場,又總是罐頭般一式一樣,沒有難度遞進,小朋友玩熟了後,便沒有興趣重遊舊地玩遊戲價值有限的遊樂設施。 未見通達:對使用輪椅的小朋友及使用嬰兒車的家長而言,場內符合通達的標準嗎?可貫穿直達各個遊樂裝置嗎?通道的闊度、坡道的斜度又符合要求嗎?除了暢通無阻的基本要求,遊樂設施可在觀賞以外,提供參與機會嗎?設施有否特設轉移平台或斜道,方便上落進出?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的長形彈牀兩邊備有小斜道,可供輪椅使用者體驗彈跳樂趣,惟這類遊樂裝置並不常見。 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長形彈牀。(作者提供) 支援家長、關顧孩子 創造共融文化 支援欠奉:特殊需要兒童需要獨特的關顧,對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而言,身處吸引力十足的遊樂場,難免心情興奮,有時會出現過激舉動,不斷東奔西跑,令家長疲於奔命;對自閉症小朋友來說,長時間的排隊等候或無法繼續遊戲,都會引發情緒反應,家長要出手處理,大部分時間卻獨力難支,身心俱疲。 包容文化有待孕育:部分特殊需要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有限,也不善於語言表達,經常被人誤會或拒絕,影響情緒之餘,更令家長心痛難過;有時遇上未能理解情况的一般家長,更引來埋怨、批評,甚至投訴,家長心感無奈嘆息,唯有忍耐忍讓,或選擇離場。 本港被識別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大概有9萬多人,即約每10名兒童就有一名需要特別關顧。關顧範圍應不限於學習訓練,還應兼顧健康成長。遊戲正是開心童年的關鍵配方,既適用於一般小朋友,更包括特殊需要兒童。我們將推出連串項目,期望透過具體行動,創造大愛環境,造就共融文化氛圍,帶領特殊需要小朋友及其家人,踏出框框,一起來玩!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關心「人」 而不是「問題」

有一名爸爸,和我們分享與兒子相處的一次經歷。 爸爸回憶那年兒子DSE放榜,接過成績單後,因為成績未如理想,他需要在原校重讀中六。從學校辦完手續回家後,兒子就顯得鬱鬱寡歡,總是留在自己的房間裏,只有吃飯時才會出來。 每當爸爸想跟兒子談及學業的事情時,他總是說:「遲一些再談。」 懊悔關心來得太遲 隨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兒子像是封閉了自己,不願與父母溝通,是自己對兒子做錯了什麼嗎?為何兒子突然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有次和爸爸會面,他表達了很多對兒子的擔心──兒子在學業上遇到的困難、兒子的情緒狀况、對父母不瞅不睬的態度…… 爸爸說:「每天都想着如何才能叫到兒子出房門,讓我感到十分大壓力。」說罷嘆了一口氣。 我問:「那面對兒子時,作為爸爸的你有什麼感受呢?」 或許很多父母都習慣先處理子女呈現的狀况,卻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面對子女的狀况,心裏都會有感受。 爸爸安靜了數秒,他輕聲地說:「我心情很浮躁,我跟兒子說,有什麼問題就去解決,重考有什麼問題嗎?」 傾談下來,爸爸發現自己的焦急,也來自內心的一點懊悔。因為過去6年,兒子面對學業的掙扎,他是看在眼內的,但他一直認為兒子要學習自己面對,所以他一直保持沉默,希望兒子能自己解決問題。 當看見兒子放榜後受如此重擊,爸爸就害怕自己的關心已經來得太遲,他懊悔過去沒有開口關心兒子。所以,他現在非常焦急,希望能與兒子有重啟溝通的機會。 調整焦點 代入孩子心境 我請爸爸嘗試調整焦點,從「如何讓兒子走出房門」轉移到「了解兒子躲在房間的原因」。 我告訴爸爸,關心有很多種形式。想協助兒子解決問題是一種關心,但這代子女渴想的關心,是先來自對「人」存在本身的關心,而不是先關心「事情」。 後來,爸爸跟我們分享,他嘗試代入兒子的心境,回家後他對兒子說:「這段日子你心裏應該很難受,如果你願意分享,我想聽聽你的心路歷程。」 因為爸爸對兒子的心情多了一份理解,兒子也感受到爸爸是「關心他」,而不只是關心「他的問題」,他就嘗試表達自己的困難和想法。雖然過程中父子仍然有很多意見不合的地方,互動上仍有很多需要突破的關卡,但互動不再是「我有問題,你來幫助我」,這樣兩父子反而多了一種共同面對困難的感覺!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