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想有覺好瞓? 3招維持健康睡眠姿勢

睡眠姿勢不正確,不單止會影響睡眠質素,還會增加身體承受的壓力,從而導致痛症。緊記以下三個睡眠習慣和姿勢的提示,讓各位睡得舒服、健康又安全。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1. 睡覺時保持脊椎正常弧度 仰睡(睡覺時面部向上)是最有效保持脊椎正常弧度的睡覺姿勢。 脊椎正常弧度是S字型的,所以如果床褥太硬或太軟,都會影響保持脊椎正常弧度的睡覺姿勢。   如果床褥已經使用多年,讓睡覺的位置出現凹陷,則有需要更換床褥。而在選購床褥時,亦必須要試睡確保合適。 如果仰睡時感到腰骨有些痛,可以放一個小枕頭在小腿下面,但若情況持續,建議找脊醫檢查。 有些人喜歡側睡,要注意側睡時仍要保持脊椎正常弧度,不要「攣弓蝦米」般睡,原因是會增加頸椎、脊柱和骨盆的壓力,從而導致背部和頸部疼痛。 我建議習慣側睡的人,睡覺時可以抱著一個大攬枕,最好是兩邊交替睡覺。如果側睡時感到腰骨有壓力,可以放一個小枕頭在膝頭中間。 2. 睡在合適的枕頭上 仰睡時,必須保持頸椎的正常弧度,才可以減少頸椎的壓力。如果側睡,頸椎要保持垂直。 因此一個合適的枕頭是非常重要,可以保持頸部正常曲線,預防頸部、上背和肩膀受壓。不要購買太高或太低的枕頭,揀選枕頭時最好試一試才買。 3. 不要俯睡(趴伏在床上睡覺) 俯睡會增加背部和頸部的壓力,背部受壓是因為身體大部份的重量都會壓在腰骨。 至於頸部受壓是因為頭要扭向一邊睡覺,長時間以此方式睡眠,會引致斜頸症(Torticollis)、膊頭痛和手麻痹。   有些人喜歡俯睡,原因是床褥或枕頭有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更換枕頭或床褥。 有些人則是因為鼻鼾問題而俯睡,建議在心口前放一個枕頭,減少頸部的壓力。另外,如果是希望透過俯睡感受安全感,則建議抱著一個大攬枕頭側睡。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大小朋友都要睇 睡得好的5大貼士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睡得好不單止可促進身體的細胞再生,也可以增強免疫力、專注力,有助維持好心情。以下五個貼士,可幫助小朋友和大人睡得更好。   1. 規律睡眠 小學生每晚最少睡10至12小時,而中學生及大人則要8至9小時。然而疫情關係,大小朋友都難免長時間留在家中,生活習慣或變得不規律,深夜繼續工作和做功課,清晨至天亮才睡覺。但我們必須盡量避免上述情況,因為入黑睡覺身體會產生褪黑素,有助入睡完成睡眠周期。 2. 睡覺前不要看手機或平板電腦 光線會使到眼睛受刺激,導致頭腦不能放鬆休息準備睡覺,亦會影響身體在睡覺時產生褪黑素。 3. 日間多做帶氧運動 小朋友最少每日要做一小時帶氧運動,大人則做30 分鐘,達致「放電」效果,有助放鬆肌肉,釋放能量及改善情緒。但最好不要安排在睡前一至兩小時做運動,因為帶氧運動會使人增加腎上腺素,反而會令人變得清醒。 4. 不要在梳化睡覺 有些人喜歡或被逼在梳化睡覺,但梳化太柔軟的話會對脊椎帶來壓力。有些人更會將頭會放在梳化的扶手位置,容易導致「瞓捩頸」及頭痛。 5. 認真對待痛症 身體不舒服或有痛症,必然影響睡眠質素,有時更可能會痛醒,導致睡眠不足。如果你有以上問題,請儘快尋求醫生協助。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唔想小朋友壓力爆煲?脊醫教你5招減壓方法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壓力閾(Stress threshold )是指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如何回應壓力。當我們處於壓力之中,而所承受的壓力是在我們的壓力閾範圍內,我們便有能力調節壓力,讓身體得以繼續正常運作。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壓力閾?就連我們的孩子在面對壓力時,即使壓力相同,反應也會因人而異,有些孩子天生擁有較高的壓力閾,有些孩子則透過後天培養,提供抗壓能力。 當孩子對壓力有較高的壓力閾時,他們大多能頭腦清晰、保持冷靜和輕鬆的狀態。反之,當孩子的壓力閾較低,壓力一旦出現,他們的肌肉可能會收緊、心率加速、呼吸加快,而心靈也會充滿惱怒、氣憤、焦慮和困惑。 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多加互相溝通,以了解每個孩子個性的差異和壓力閾的不同,以便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勵他們發展天賦、強項和技能,並幫助每一個孩子充分發揮潛力,擁有健康的身心靈。   關注孩子減壓5大法 1. 注意壓力閾是否過大 在早前分享過的文章中,我提及當某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時,身體會發生反應,例如: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頭痛、噁心、肌肉緊繃、冒汗、腹痛不適、難以入睡或無法上廁所等症狀。假如你的孩子有此情況,可能是壓力閾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父母應多加留意。 (圖片來源:Mikhail Nilov@Pexels) 此外,家長及老師亦應該經常保持溝通,了解他們日常中如何應對學校、家庭、學業或課外活動等不同的壓力,這有助家長和老師能全面地根據孩子的壓力閾來調整他們的課業或家務。   2. 經常聆聽 定期與您的孩子溝通,並嘗試從他們的角度了解其狀況。這樣可以幫助您和孩子思考他們的情況,並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著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千萬不要將您的孩子處理壓力的能力與其他孩子比較。 (圖片來源:Ron Lach@Pexels)   3. 讓孩子每日有固定放鬆時間 讓您的孩子每天通過休息、玩耍、午睡、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又或做運動和鍛煉等來放鬆身心。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有助於產生稱為內啡肽的「快樂荷爾蒙」,對紓緩壓力尤為重要。 (圖片來源:cottonbro@Pexels)   4. 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互動 多與同齡孩子互動,對學習健康的社交技巧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孩子能從同齡朋輩身上,互相學習,亦因為年齡相若,彼此的能力差異相對較小。這種互動,不僅有助消弭因成長不同所帶來的差異而產生壓力感,更為孩子們提供健康的方法來學習管理壓力。 (圖片來源:Eren Li@Pexels)   5. 脊醫治療 脊醫治療可以幫助孩子放鬆肌肉和疏通神經線,讓身體更加平衡,改善呼吸和減少身體的壓力。 (圖片來源:互聯網)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小朋友寫字最佳姿勢 3招預防肩頸痛

撰文: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考試日子又快來了!家長們可能已計劃如何替孩子溫習功課,鞏固所學,但不要忽視坐姿的重要。現在就想藉此向大家介紹三個方法,有效減少身體在寫字的時候受到的壓力,預防肩頸膊痛和腕管綜合症。   1)寫字不要太大力,輕鬆寫字即可 有些小朋友未掌握揸筆姿勢,便會很用力寫字,令到手腕、手肘、膊頭和肩頸拉緊和僵硬。長時間用力寫字可以令到肩頸受壓,導致肩頸膊痛甚至手麻痹。因此,提醒小朋友寫字時,手指、手腕、手肘和肩頸的肌肉都要保持輕鬆。 寫字太大力,有機會導致肩頸膊痛甚至手麻痹。   2)不要長期彎低頭寫字 小朋友彎低頭寫字,可能是因為想看清楚寫什麼,甚或是看不清楚。但這樣做會增加頸部壓力,引起肩頸的肌肉掹緊,有可能導致頭痛。 長期耷低頭寫字,會引起肩頸的肌肉繃緊。 寫字時,耳朵和膊頭應保持同一條線,膊頭要向後,腰骨要保持垂直,腰部彎曲向前。可以用眼睛向下望,但不能長期耷低頭。如果寫字時看不清楚,最好找視光師驗眼及配眼鏡。   3) 寫字的紙要保持垂直 有没有小朋友寫字時的紙是斜放的呢?這個情況很常見,或許是因為這個寫字方法是比較方便和舒服。但這個姿勢可能讓腰骨扭曲,增加腰部的壓力和脊椎側彎的風險。 寫字時將簿或紙張斜放,會增加脊椎側彎的風險。 寫字時,我提議小朋友應把紙放在身體對開正中的位置。如果右手寫字的,左手便輕輕放在紙上,避免紙張移動動。如果是左手寫字的,可以用右手放在紙上。 希望以上的寫字提議可幫助各位小朋友。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壓力大到想暈想嘔?原來是「迷走神經」在調教你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當壓力來襲時,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氣促、頭暈、噁心和想嘔吐等生理反應。 這種情況可以預防嗎?這些反應是否代表我們的身體已達壓力的臨界點? 還是,因為我們無法應對壓力,身體因而向我們發送訊號,提醒我們要慢下來? 當我們無法應對壓力時,身體會向我們發送「訊號」。(圖片來源:xframe.io)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神經系統如何介入壓力處理。 神經系統有兩個重要的子系統,一是交感神經系統/警報和危險系統(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Alert and Danger System),二是副交感神經系統/平靜和癒合系統(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Calm and Healing system)。   1 交感神經系統/警報和危險系統的作用 當您處於警覺或危險之中時,您的交感神經系統便會變得活躍,您的心跳會加快,大腦也會向您身體的大肌肉發出訊息,叫身體作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 (圖片來源:互聯網) 2 副交感神經系統/平靜和癒合系統的作用 相反,當您處理休息放鬆時,您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鎮靜和癒合系統便會增強起來,此時您的心率和呼吸速度會逐漸減慢,身體進入癒合、恢復和消化的過程。而迷走神經正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它專責在內部器官和大腦之間傳遞信息,有助我們的食慾和消化系統。 圖上、下(圖片來源:xframe.io) 然而,對於長期活在壓力下的都巿人,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可能會持續地被激活,令我們的心率加快、呼吸變急,就連肌肉也會持續緊張,出現酸痛和僵硬。 (圖片來源:xframe.io) 在面對壓力的時期,迷走神經可能會過度刺激,導致身體出現噁心、想嘔吐,甚至胃痙攣,甚至有可能會發生血管迷走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導致昏厥。 (圖片來源:xframe.io) 因此,讓身體在適當的時候激活適當的系統,以保持身心平衡,這是重要的。健康的壓力有助我們遠離危險,但如果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無法讓身體得到定期的休息,這不但不健康,還會引致身體過勞。 (圖片來源:互聯網) 因此,不論年紀,由幼童到成年和老年,懂得定期休息、放慢身心是十分重要,這些都有助身體進行癒合、修復和消化。每個人減慢身體的方法都不同,因人而異,您不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動或動作能夠幫助您減慢和放鬆身心?譬如冥想、午睡、祈禱、閱讀、繪畫和手作、創意寫作、慢速運動如太極、孩子們玩玩具或到公園玩等等。 此外,看脊醫也有助神經線暢通、放鬆繃緊的肌肉和增強較弱的肌肉,讓身體得以平靜下來和康復。 (圖片來源:Monstera@Pexels) (圖片來源:xframe.io) 掌握有效呼吸法是提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方法之一。想了解和好好實踐,可以往我前文提及的呼吸技巧慢慢學習。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 【免責聲明】 請注意:如您的頭暈、嘔吐或不適等情況持續發生,建議盡快諮詢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你真的懂呼吸嗎?要健康由學好呼吸開始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平均而言,一個人在休息時每分鐘大約需要呼吸16次。 這意味著我們每小時呼吸約960次,每天呼吸23,040 次!呼吸需要肌肉來幫助,那麼我們是否懂得正確使用肌肉來呼吸呢? 當你深呼吸時,有否留意自己身體哪部份擴張?是胸部還是腹部肌肉?猜一猜,擴張哪部分才是正確的? 答案是:腹部。原因是正確的呼吸是使用橫膈膜來呼吸的。吸氣的時候,橫膈膜會下降,前面腹部、左右兩邊和背部的肋骨會擴張。這情況會令整個肺擴張得最大,讓更多氧氣吸入身體,肚部亦因而會突起。 但當你吸氣時,胸部擴張的幅度比腹部多,那麼便要多加留意了!因為當你用胸部呼吸,代表你是在使用輔助肌肉來呼吸,包括淺表胸肌和頸部肌肉。有些人呼吸時很短促,又或緊張時會呼吸很快,這樣,呼吸會大量用上這些淺表的胸部和頸部肌肉,這稱為「淺呼吸」。 而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假若經常以不良習慣而過度使用的肌肉,日後有可能導致頭痛、頸部疼痛和肩部疼痛。 經常以不良習慣而過度使用的肌肉,日後有可能導致頭痛、頸部疼痛和肩部疼痛。(圖片來源:pexels.com) 因此,速度緩慢的橫膈膜呼吸對身體最為有益。每日幾次,停下來休息,輕輕地專注於你的呼吸,讓更多氧氣吸入體內,還可以令你心情放鬆一下。 每天可做幾次膈肌呼吸練習,讓更多氧氣吸入身體和放鬆一下。(圖片來源: xFramo) 以下是兩個簡單的膈肌呼吸練習,你可以隨時隨地實踐。   練習 1 你可以躺著或站著做這個練習。 如果躺著,請彎曲雙腿,放鬆腹部。 1/ 將一隻手放在胸前,另一隻手輕放在腹部。 2/ 用鼻慢慢吸氣。吸氣時擴張你的腹部。你應會感到你的手被腹部推出。放在胸前的手不要移動那麼多,吸氣時你大概會感到只有20%左右的脹起,而腹部應感到80%的擴張。呼氣時,用鼻或口放鬆地呼氣。 3/ 慢慢呼吸。 吸氣6秒,呼氣8秒。  4/ 每次做一到兩次這個練習,每次 2-3 分鐘。 練習 2 1/ 將雙手放在腰部上方的下肋骨上。 2/ 用鼻慢慢吸氣。吸氣時將兩側的肋骨張開。你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力量,確保所有肋骨的膨脹量相等,包括背部。呼氣時,用鼻或口放鬆地呼氣。 3/ 慢慢呼吸。 吸氣6秒,呼氣8秒。   4/ 每日做兩至三次這個練習,每次2-3分鐘。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 免責聲明:如果做運動時有痛症請立即停止運動,如果痛症持續,請諮詢脊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閱讀樂】以父親主題繪本做橋樑 為親子關係注入正能量

內容提供:黃益玲(童夢讀書會創辦人、資深中小學老師) 早陣子,我任教的學校想在中文科引入關於父親的教學主題,於是我便為學生搜尋關於父親的繪本。但跟學生分享父親主題的繪本,他們普遍的反應是:我跟爸爸感情一般、他常常罵我打我、他常不在家⋯⋯ 這就是我重點選父親為題的原因,造成上面的情形,原因有很多,可能是: 1. 受著傳統價值觀影響(如「養不教,父之過」) 2. 父親表達愛的方式較母親含蓄 3. 父親上班時間長 4. 父母親角色不平衡(如母親強勢、父親少參與教養角色等)   父子或父女關係總是比母子或母女關係略為弱,這是不健康的現象,影響著家庭的穩健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相關繪本可以成為橋樑,健康正面引導孩子思想親子關係。 比如宮西達也的《我爸爸超厲害!》、賴文心的《爸爸與我》一類繪本,既反映孩子心中對父親的「敬畏」(涉負面情緒),又引導孩子欣賞父親的優點(建立或強化孩子心目中父親的「英雄形象」),繼而帶出孩子愛父親的結論(即使跟愛母親的程度形式不一樣)。 在宮西達也的《我爸爸超厲害!》裡,各式動物們描述自己心中的爸爸,都是平常和爸爸相處時,自己認為爸爸最厲害的地方。 《爸爸與我》中的小女孩很喜歡爸爸,在她眼中爸爸很帥,很愛帶她玩,但同時小女孩也不喜歡爸爸,因為爸爸工作忙碌或要檢查成績時,會變得很嚴肅。透過小女孩的感受,加上繽紛的想像力,親子之情表露無遺。 余麗瓊的《團圓》更反映父親與孩子相處少的情況下,父女如何繼續含蓄而彼此相愛的關係;跟現實中很多忙碌工作的父親與孩子相處時間少的情況相似,可以引導孩子抒發對父親的掛念之情。 《團圓》寫下父女含蓄而彼此相愛的關係。(網上圖片) 賽西爾·金、珊卓·普娃特的《我的爸爸是寶礦》則藉著南非小男孩坦提從崇拜爸爸礦工的職業,到了解礦工的危險性後而擔心爸爸的安危,帶出父子含蓄卻真摯的感情,引發孩子反思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和了解程度(部分學生原來從不了解父親的職業)。 《我的爸爸是寶礦》 ,適合4歲以上閱讀。(網上圖片) 《我的爸爸是寶礦》描述居住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郊外的小男孩,不僅他的父親,所有男子每天都早出晚歸,到礦區工作,生活艱辛又危險。(網上圖片) 以上繪本的內容主題重點各不相同,媽媽們都可以因應自己的家庭狀況和親子關係而隨意選擇。 作為老師,一班學生人數多,繪本教學未必盡然適合或全然回應每個學生需要;但作為媽媽,妳是最適合的人選跟孩子引導思想父子/父女關係,因為妳最了解他們。 願以上分享幫到其他家庭。 父親主題繪本可以成為橋樑,健康正面引導孩子思想親子關係。(圖片來源:xframe.io)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想將好習慣變「自動波」?你要先懂訓練大腦神經線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每個人都有適應能力,以幫助我們面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而我們的腦部和神經線其實很聰明,能夠根據我們的身體面對的各種壓力和經歷,來調節神經線,以控制肌肉和手腳協調的功能。這種能力稱為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能夠根據每個人所面對的壓力和經歷來調節神經線,以控制肌肉和協調手腳。 「神經可塑性」可分兩種:一是「結構可塑性」(Structural plasticity) ,二是「功能可塑性」(Functional plasticity)。 「結構可塑性」這種能力,是會因應每個人所面對的環境、經歷和記憶,影響神經線的變化。 (網上圖片) 而「功能可塑性」這種能力,則與腦部創傷有關。假如大腦受到創傷,而有些受傷部份的原有功能是可以轉移至大腦沒受傷的部份去。這種能力多見於殘疾人士身上。 最近看到殘疾運動員在殘奧比賽時,他們的身體經歷很多挑戰,但藉著適當的訓練和努力不懈的鬥志,讓他們可以突破身體的限制,重新適應和調節自己的身體,甚至讓他們在體壇上達致目標,在運動場上發光發亮。 (網上圖片) (圖片來源:www.istockphoto.com)   如何使用「神經可塑性」這能力? 無論是健全或殘疾,年輕還是老年,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神經可塑性」來改善自己的身體。舉例說,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小挑戰、生活模式和活動,讓身體各方面得以成長,例如學一種新運動和鍛煉平衡。 (網上圖片) 至於65歲或以上的長者,可以多加鍛煉腦部和身體不同的地方來減緩身體退化的速度,例如保持正確行路姿勢,不要寒背;又或學跳舞、太極,以及多做腦部的記憶鍛鍊等。我建議每天讓身體經歷小小的挑戰,幫身體不斷成長。 (網上圖片)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不良的習慣,例如不良的寫字姿勢和不正確的運動動作等。根據神經可塑性,我們可以改變腦部的迴路 (circuit) ,只要重覆地堅持做某個良好的習慣或動作,身體便會慢慢將良好的習慣或動作變成「自動波」。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所以不要放棄,只要將好習慣或動作持之以恒,你一定會有天可以到達終極目標。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閱讀樂】「搞破壞」不一定無益 孩子需要在「試底線」中成長

內容提供:Catherine Chan(資深英語教育出版人) 日本心理學家矢吹省司在他的著作《絵本の深層心理学》中寫道:「『孩子』是在『秩序 → 秩序的破壞 → 秩序的恢復(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的重覆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什麼意思呢? 孩子先認識規矩(秩序),然後他們都會嘗試越界(破壞),孩子都會「試底線」,他們要檢視這些規矩,如果能越過,他們所認為新的秩序便能成立,不能越過的話,舊秩序便會恢復,而孩子就在這種來來往往、拉拉扯扯中學習和成長。 這些話聽來還是有點抽象,讓我們先來讀《Mr Gumpy’s Outing》(作者:John Burningham,1970年出版),然後回頭探討「越界中成長」這回事。   船上「不」的規矩 Mr Gumpy乘船時沿岸遇見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兩個孩子都想上船一遊,Mr Gumpy亳不猶豫地答應,可是他補充一句:「只要你們不吵不鬧。」不久,一隻兔子問Mr Gumpy:「我可以跟你去嗎?」Mr Gumpy回答說:「可以,只要你不跳來跳去。」 之後,Mr Gumpy遇見一隻貓、一隻狗、一隻豬、一隻羊、一隻雞、一隻小牛和一隻山羊。這些動物都要求乘搭「順風船」,而Mr Gumpy來者不拒,逐一讓牠們上船,但每次都給牠們一個坐船的規矩:「貓兒不可追兔子」、「狗兒不可戲弄貓兒」、「豬兒不可走來走去」、「羊兒不可咩咩叫」、「公雞不可拍翼」、「小牛不可重重的踏地」以及「山羊不可踢腿」。 可是,兩個孩子和八隻動物無一能兌現承諾,結果小船翻側,個個掉落水中。 Mr Gumpy一點也不生氣,上岸後,他邀請大家到他家中作客喝茶,而當他的朋友們離開時,他還說:「再見,下次再一起坐船吧!」   「規劃」對親子的意義 我們先不批判Mr Gumpy沒有評估風險,沒有想過超載的後果。我們從另一角度出發,看看作者John Burningham如何鋪設故事,而他的整個「規劃」對孩子和家長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Mr Gumpy已做了他該做的事情,他已發出告誡,「秩序」已被建立,只是他們破壞秩序;意外發生後,他們或會因教訓已重新定下秩序,這就是矢吹省司先生所說的「秩序的恢復或新秩序的形成」。 Mr Gumpy邀請他們到家中喝茶,這意味着他對「孩子們」的理解和體諒。Mr Gumpy還邀請他們下次再一起去坐船,這也說明他明白「孩子們」需要在「重覆過程中成長起來」。 孩子們的「試底線」是有功能性的。孩子需要在越界中成長,他們的生活經驗將會不斷的從嘗試(破壞定好的秩序)和教訓(恢復秩序或新秩序的形成)變得更豐富的。   《Mr Gumpy’s Outing》 作者及插畫:John Burningham 出版年份:1970 朗讀示範:https://goo.gl/GvLVov   朗讀示範:https://goo.gl/Gbdy4D(另一本以 Mr Gumpy為主角的繪本《Mr Gumpy’s Motor Car》)   繪本學英語 從故事,來學習請求坐船的九種說法: 1. May we come with you? 2. Have you got a place for me? 3. Can you make room for me? 4. Can I come along, Mr Gumpy? 5. Can we come too? 6. Will you take me with you? 7. May I join you, Mr Gumpy? 8. I’d like a ride. 9. May I come, please, Mr Gumpy?   繪本問問題 1. 為什麼我們要制定規則? 2. 當人們違反規則時,應該受到懲罰嗎? 3. 違反規則一定錯嗎?為什麼? 4. Mr. Gumpy 先生對孩子們和動物並不生氣?為什麼?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教養學堂】你不可不知的學舞小貼士

內容提供:Twinkle Dance 在學習的過程中,總要接受各種各樣從未遇過的挑戰,確實會令人戰戰兢兢!其實對於小朋友學跳舞也一樣,起初一定會有些不習慣,不知道怎樣做。但其實只要用心了解,找對方法,用心練習,一切就不那麼難了。立即看看以下學新舞小貼士啦!   貼士1:輕鬆面對 放開自己 沒有人一開始就懂得所有的舞蹈,學習了現代舞不一定懂芭蕾,學習了芭蕾舞不一定懂爵士。就算跳著同一類別的舞,每位編舞者的作品風格、表現手法都不一樣。每一個過程都推動著學生去接受新事物! 一開始學新動作時,感到有點不習慣是十分正常的。可以先去欣賞該舞風的特點,嘗試接受新舞風,觀察老師的示範,保持輕鬆的心態,慢慢感愛音樂的律動,勇敢放開自己去嘗試。   貼士2:正式開始舞動時 僅記一步一腳印 由於每個人的接受能力都不同,學得好與不好不能取決於吸收的快與慢。 學舞時,每次只專注於一個技巧會學得更得心應手。由於起初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而學習基本功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非常重要。 為讓小朋友更易吸收,我們的課程會將兒童芭蕾的每個舞蹈動作變得形象化,以連接小舞者的生活,例如:用「炸薯條」形容做tendu時伸得長長的腿,用「波板糖」形容第五手位等,小朋友更易掌握及牢記。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有所不同,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跟隨自己學習的步伐,並督促自己多用腦袋去思考做好每個動作的巧妙,才能越學越有快樂感。   貼士3:家長與老師的鼓勵 個人努力是學習進步的必要元素,但也絕對少不了家長和老師的支持和鼓勵。 世事無完美,但追求完美的態度是舞者的精神。在學習中的不同階段,小朋友會遇到很多障礙,不純粹是跳好一隻舞,還有面對朋輩壓力,學習中可能還會迷失方向。簡單的一句「你進步了」、「加油」、「不要放棄」或「下次爭取更好」,就能給予小朋友巨大的動力,讓他們的學舞之路充滿正能量,讓他們繼續在學舞過程中閃閃發光。   貼士4:懂得享受和欣賞 學習任何事物都需要跨越關卡,而過程中會交集出複雜的感受。 學舞必經的考試和表演,難免會帶來讓人緊張的時刻。「短短幾分鐘就斷定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跳得不好怎麼辦?」在不斷提醒自己要傾盡全力實踐所學的時候,出現擔憂和壓力是正常的, 而跨越心理障礙也是學舞的必經階段。 舞蹈技巧只是幫助你去表達的方式,學習如何享受表演,如何讓觀賞者感受你用肢體去表達的情感,和如何與音樂配合、如何運用表情等等,都是學習全情投入表演的一部分。 相信自己!不斷練習會助你建立自信心,增強肌肉記憶,讓你越跳越出色!不論最終的表演是不是你心中的滿分,而你所有付出的時間和汗水會讓你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 盡情投入舞蹈,享受當中的樂趣吧!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