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樂與路:視障咖啡師 超越界限

最近認識了一個教授冲調咖啡的機構,教學員如何冲調虹吸式咖啡。我是咖啡愛好者,當然覺得絕對吸引,於是聯絡了機構的創辦人,希望多了解機構的工作,怎知一談就格外投契,更被創辦人的一股熱情融化。她致力為殘疾人士謀出路,希望為他們提供工作機會,找回生活目標。 3年前,她遇上幾名視障人士,知道他們失業多時,於是萌生起教授他們冲調虹吸式咖啡的念頭。他們從選擇咖啡豆、掌握水溫、控制時間及冲調技巧等開始學習,由於幾名視障人士本身都喜歡喝咖啡,於是努力練習。開始時的確有困難,也曾被熱燙的咖啡壺燙傷。可是,當人擁有目標,所有的困難都會變成推動力,就這樣,第一屆的視障咖啡師成功畢業了。 實習展所長 顧客好評如潮 機構負責人四出為他們找實習機會,她跟蘭桂坊的西餐廳、故宮博物館、公私營商業機構商討騰出空間及時間,讓她帶着咖啡師來實習。起初,大家都抱着試驗的心態,慷慨地提供場地及時段讓這幾名視障咖啡師一展所長,怎知道顧客們甚為欣賞這班非常咖啡師,好評如潮。於是,這些場地現在變成了穩定的實習場所。 機構負責人表示她已經培訓了不同咖啡師,包括因黃斑病變而失去五成視力的婆婆、有視障兼聽障的、有智障及自閉症譜系的,他們都從零開始學習,唯一的共通點是熱愛咖啡。現在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培訓下一梯隊的咖啡師,期望透過跟不同能力的學員互相合作,讓外間更加體驗共融的精神。於是,我誠意邀請機構跟學校合作,讓我的學生擴闊視野,多加學習。 分享患病經歷 學生肅然起敬 起初,學生們不大熱中冲調咖啡,只知道是一個課程。他們最大的期望是親手冲杯咖啡給父母或老師喝。 怎知道,第一堂課的導師是全失明的咖啡師,靠着導譯員的口頭提示,一邊介紹虹吸式咖啡的特點,一邊示範冲調。看着她整整齊齊地排列工具,很有步驟地由煲水消毒咖啡壺,到開煮咖啡,都能一一清楚展示給學生。過程中,她自如地開火、注水、攪拌、清潔等,完全不受視力障礙影響,非常熟練。 學生們覺得很詫異,不時在我旁邊輕聲的問:「她真的看不到嗎?她如何學懂的?很困難呀!」 我回答:「對呀,每個人成長總有困難,看你如何克服它。我很欣賞她的毅力。」 身旁幾個學生看着咖啡師,眼神充滿敬意。課堂完畢後,學生還很想了解她小時候突然失去視力的經過。從患病到自強,這名咖啡師柔聲地娓娓道來,學生很專注地聽,比任何時候都專心,而且帶着一份佩服及尊重。 機構每星期都請來不同的咖啡師指導學生,他們各有身體障礙,但對於冲調咖啡的嚴謹程度,令學生佩服不已。課堂完畢後,學生們走過來跟我說:「我想畢業後跟他們一起出外冲調咖啡!」原來,積極的種子已經在心靈中萌芽,就讓我們等待結果的一天。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人的儲分生活

大部分香港人,除了對儲飛行里數感興趣之外,對於什麼儲點儲積分也沒有什麼興趣,有時更會覺得儲積分是「師奶行為」。來到日本後,才發現原來「儲分生活」(ポイ活)不止局限於師奶,不少男士、長者甚至年輕人,也會研究如何為自己賺取更高積分。 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潮語,日本也不例外。如果大家有看日本電視或文章,不難找到一些以「活」組成的漢字詞語。「活」是「活動」的意思,日文中不時會出現一些新的什麼什麼活動的詞語,例如「婚活」就是為了結婚而準備的活動;「妊活」即為了懷孕而做好準備;「美活」就是讓自己保持美麗的活動;「終活」就是準備身後事的活動等。「ポイ活」又是什麼呢?ポイ是日文ポイント(即point,積分)的縮寫,而「ポイ活」 顧名思義就是儲積分活動。這個儲積分活動,原來不止有一張會員卡這樣簡單,更涉及一個叫「積分經濟圈」的物體。 日本電視台介紹幾個主流的「積分經濟圈」。(作者提供) 儲分轉成現金 積分經濟圈內用 最近偶爾一次回公司上班,中午跟幾個同事吃飯,他們都僅僅20、30來歲。在日本餐廳用餐,就算大伙兒一起吃飯,在收銀處也可以跟職員說逐個付款,免卻大家夾錢的麻煩。我剛好排在一個20多歲的女同事後面,她用應用程式paypay付錢,突然聽到她尖叫,大叫中獎,今天有80%現金回贈,開心到飛起。另一名男同事說他只有雙倍積分,覺得女同事很幸運。大家付錢後,我不禁問他們:「在日本年輕人也會儲積分嗎?不是只有主婦們才會儲的嗎?」他們反應很大,紛紛解說自己的「ポイ活」,更教曉我什麼是「積分經濟圈」。我一臉茫然,以為自己聽錯,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什麼積分經濟圈?原來日本幾間大機構也有自己旗下公司的積分,例如樂天,消費者使用樂天網站、樂天旅遊、樂天銀行等,便可賺取樂天積分,然後在樂天的經濟圈內使用;paypay、Aeon等則屬於另一大機構旗下的應用程式集團,所以他們也有自己的積分獎賞優惠。如果消費者選擇了某一個經濟圈,最理想就是在該集團旗下的公司內消費,以賺取最多的積分,再將積分轉成現金使用,達到最佳效益。 不止一名同事對這個消費圈說得頭頭是道,另外幾人也跟我分享了不同的儲積分心得。問到他們為什麼會對儲積分有那麼多認識,一個女同事回應說:「一個人在東京生活真的很昂貴,不靠一些積分來購物的話,真的不能存錢了!」然後帶我到另一個話題:「節約術」。 聽罷幾個年輕人的「一席話」,晚上也有一些反思,覺得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從來沒有想過用這些積分,是因為我不需要靠積分生活,但原來有很多需要積分來生活的人,我也要研究一下這些日本人的「節約術」。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為學童幸福尋突破點

近年,香港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來自政府或非牟利組織、大大小小的津貼和校外資源紛至沓來,學校領導想善用資源策劃適切方案,卻一時間不知從何入手。筆者兩人從事正向教育及學校改進數據分析工作多年,留意到一些可靠、有代表的研調數據,有助學校抓住關鍵,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well-being)。 港人幸福指數連跌4年 聯合國及研調權威蓋洛普每年發表《世界幸福報告》,香港在 2024 年調查中,於 143 個國家及地區中位列第 86 位,連續第4 年下跌。香港30歲以下年輕人幸福感最低,排名97位。這項指數綜合民生、生產總值、社會環境等因素,數據結果可讓社會各界及教育同工理解學童快樂與否,以及分析哪些因素連繫於社會、生活環境的大格局中。 經合組織針對橫跨70多個國家及經濟體的14至15歲學童,每3年推行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測試。除了學術能力,測試亦關注學童在校生活。其中問到學童對學校的歸屬感,問題主要聚焦師友間的聯繫,如「在學校我很容易結交朋友」、「在學校我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事事沒份參與」等。研究發現對學校有強烈歸屬感的學生,有較高閱讀能力和生活滿意度,並且較低機會出現曠課、高危冒險的行為。而在 2022 年的測試,正值全球深受疫情影響,本港學童對學校的歸屬感於 78 個參與國家及經濟體中,位列 76。數據結果顯示,學校在復常後需加強學生校園生活的體驗、老師及朋輩的支援,看似老生常談,但實質上攸關重要。 家校建安全網 向可信親友吐心事 筆者所屬組織透過問卷,訪問高小、初中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看法,其中一道題目相當有意思:「你感覺身邊有多少人可以讓你安全地談及自己的感受?」無論是家庭、學校或朋輩,當身邊愈多人可以傾心吐意,學生的幸福感就愈高。調查結果反映出重要的突破點,在成長的挑戰中找到可信任的人分享心事很關鍵——那是「救命草、安全網」。有部分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童表示在學校和家庭有 7 個或以上的人可以分擔心事,可見學校和家庭可以成為支持學童幸福感的系統。教育局近日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同樣指出加强同儕、師生、親子關係,是促進學童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環。 一名副校長曾分享,校內一名飯堂工友每看到飯堂裏落寞的學生,總能借意寒暄幾句,通曉少年心事。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和韌力是長遠工作,願各界能帶着關懷及好奇心,聆聽孩子及年輕人的所思所感,那是最直接不過的「數據」,為學童精神健康的發展工作提供突破點。 文:李文浩(北山堂基金教育總監)、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便當裏的風波

「沒自由、太嚴格、太大的壓力、無形的心理壓力」——後面還有一個扁嘴的表情符號。我在枕頭上發現這張靜靜雞放下的小字條,一看就知是誰給我的了。 小風波的開端是,細仔嫌學校午飯太差,央求我很久,想帶自家便當。我一開始拒絕,直至幾個月前得知很多學生都同樣覺得難吃,不獨是我仔腌尖,為了不想他天天都只吃白飯,於是應承為他做便當。不過,當時我也鄭重告訴他,便當內未必有他最心儀的食物,但會確保不包括他討厭的東西;而我既然為他花心力,他也必須珍惜,不能隨便浪費。 弟弟的小學要求吃素,但他向來無肉不歡,即使是煮得好的素食,也不會覺得美味。所以,我也不指望他豎大拇指,只望他可以入口,不會像之前常常半餓着肚。我自己也吃素,雖然從沒逼家人看齊,但至少也不想阿仔因為飯商做得差,而播下「吃素吃到怕」的種子啊。 為了表達「尊重你感受」,我事先叫他為不同食物評分。例如,煎三文魚他會評8分,白飯是7分,豆腐和番茄7分,雲耳只有4分……關鍵是,我要他自定一個「可以接受」的及格分,他說5分以上。那就好辦事,我揀6分或以上的食材,就能照顧他口味了。 我不是巧廚,但還算不過不失,也會用心考慮。例如按五色飲食法,令營養均衡。為保食物安全,採用日本主婦的「冷便當」做法,煮好食物再攤涼,不讓熱氣悶着滋生細菌,飯裏又拌點醋延長保存…… 自家便當常吃剩 媽媽感不被珍惜 重點是,每天清晨做便當的這一小時,是我一天中精神最好的時間。如果用來做晨修、鍛煉身體,其實是我此刻身心最需要和追求的。不過,因為寶貝仔央求,我也願意放下自己需要,將最好的光陰用在他身上。 結果兩個多月下來,他總是每天吃剩不少飯餸。我知他對吃素提不起勁,本身又吃得慢,學校午餐時間趕急,基本是體諒的。我嘗試減少飯量,又試過改帶熱飯,他覺得還是涼的較好,但依然吃剩。我失望漸增,深感阿仔挑食,不珍惜我的付出。 終於有一天,我用心做的芝士粟米釀豆卜,他一個都沒有碰就帶回家。我一看怒火中燒,一來食材都是他評過分說接受的,二來即使不愛吃,至少也該試一個吧?是他要求我做便當的,怎可能這樣漠視我感受呢?他給我狂轟幾句後躲進房裏,然後晚上我就發現那字條了。 乍看「沒自由、太嚴格」,我心想,小子看媽媽真不公道。隨即又想,小孩不成熟,看事片面也是自然的;他說「太大的壓力」,那確是他此刻感受,我的發怒令他害怕。同時,我又覺得很有意思,他怕得不敢面對我,卻用小字條來悄悄「抗辯」,表達自己的「心理壓力」,這是他第一次。他開始建立自我了,嘗試去表達己見,使用的情緒字眼也很精準……這麼想着,我不禁笑了出來! 隔天,我在他心平氣和時跟他細談。我沒糾纏於自己是否得到公正評價,劈頭就說,欣賞他有勇氣表達,也感恩他信任我才會說真心話。我亦肯定他說的「心理壓力」,畢竟我真的很少罵他,突然暴怒自然會令他害怕。他放下防衛,我才說,媽媽需要感受到「被珍惜」。 這次細談未足以改善問題,卻是成功溝通的第一步。兩周後,他嫌蒸滑蛋太滑,再次觸動我。他說不想凡吃剩飯都被罵,我跟他計數,其實九成九日子我都沒罵他啊。打開天窗說亮話,我說,即使只有一半甚至一成日子吃清光,我也會感到你的一點點重視啊。他反建議,先試三成吧。我爽快地說:成交! 的確,我不求孩子一下子就變成我渴望的樣子。我也覺察到「盼被珍惜」是我自己的成長心結,不應靠孩子來填補我的洞洞。能夠和平協商,制訂行動共識,已很不錯了。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K2課程深 自信全失

K2課程深 自信全失 問◢ 小朋友快5歲,現念K2,在一間課程很深、教得快的幼稚園上學。K2上學期開始後,或者因為受太多挫敗,導致他出現行為倒退,看見其他小朋友和同學都會退縮,甚至打人;他不跟同學打招呼,在學校也不說話,不願嘗試新事物,而且自信盡失,常說自己做不到,「學校的東西很難」等。他在升K2前的暑假明明說自己什麼都做得到,現在就說什麼都做不到。 我跟老師溝通幾次後,老師開始多稱讚他,情况暫時未再惡化,但仍然回不到K2開學前的人格和心態,自信仍然不足夠。以前去公園他會主動找小朋友玩,現在完全不會。請問應否轉校?還有一年多就升小學,課程會愈來愈深,很怕他有情緒壓力或者自信更低落,讓大人和小朋友也有壓力。可是我的小朋友較慢熱,轉校又可能有其他問題,應該怎辦? 答◢ 你的小朋友很明顯不適應現在所讀的幼稚園。正如你所說,他在一間「課程很深」而且「教得快」的幼稚園上學,除非小朋友領悟力強、專注力足,否則便要在家「惡補」,但你們似乎沒有這樣做,因此小朋友追不上程度。如果他答不到老師的問題,交不足功課,被同學笑,就有可能在同學面前表現退縮。小孩若失去自信,被同學激怒甚至會打人,這一切一切,都源於小朋友就讀的學校程度太高,只顧成績,沒有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結果令他自信盡失,被幼稚園壓至「變形」了!為今之計,是替小朋友找一間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香港大部分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免費幼稚園都以兒童為中心,大多透過遊戲來學習,循序漸進,小朋友很容易適應。告訴我你住哪一區,我可以推薦辦得好的給你小朋友申請。 心儀直資私小 宜選重英文幼園 問◢ 小兒今年9月將會入讀PN(學前班),日後希望升讀直資或私小,現獲迦南幼稚園(九龍塘)、德萃幼稚園(紅磡)、劍鳴幼稚園及安基司學校附屬國際幼稚園(元朗)取錄,請問哪一間對考K班及升小有優勢?如果小學想讀IB課程,選擇是否又一樣? 答◢ 如果要申請讀官津小學,便要有足夠的分數和運氣,所以讀哪一間幼稚園K班也沒有關係。但如果日後要報讀直資私小,便最好選擇比較重視英文的幼稚園,可以先考慮安基司、德萃幼稚園、劍鳴幼稚園及迦南幼稚園,想讀IB課程也是這一個考慮次序。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孩子好習慣由相信自己開始

近讀《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著,方智出版),有兩個觀點,頗發人深省。第一個我姑且稱為「突變不如漸變」理論,意思是,我們一般人以為,一個人(或一個孩子)要脫胎換骨,需要一件大事,或者一場教訓,如當頭棒喝,如醍醐灌頂,讓那人馬上開竅,突然開悟;但是,作者認為,一個人出類拔萃,不是因為得到奇遇,而是因為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每天努力一點,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更好,結果積年累月,最終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別人問他怎樣成為天才,茫然不知如何應對,因為那不是出於一次充滿戲劇張力的爆發,而是出於一個漫長、平平無奇而漸進的過程。 《原子習慣》(網上圖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不知不覺間變成「天才」 所以,父親病重,孩子洗心革面、發憤讀書的故事,不是沒有,只是「可遇不可求」。想改變自己或孩子,與其棒喝,令其頓悟,不如從培養習慣開始,無痛苦無痕迹地,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別人眼中的「天才」。孩子想英文進步,每天閱讀英文小說,一定比考試前才瘋狂操練試卷好。問題是,「養成好習慣」偏偏也是許多凡夫俗子覺得「這是天才才能做到」的天下第一難事。 那麼,作者第二個觀點,正好是上述第一個觀點的延伸解答。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既然養成習慣那麼重要,那麼,為何我們許多人都無法建立起良好的習慣?他的答案是,我們大部分人用了錯誤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太關注我們「要做些什麼」或者「要有什麼行為」,結果做着做着,就覺得很累,很辛苦,最後無奈放棄。作者指出,一個人之所以能養成閱讀習慣,不是因為他每天都強迫自己閱讀,而是因為這個人內心深處,深深地相信,自己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這個觀點,我姑且稱之為「做什麼事不重要,你相信自己是什麼人更重要」理論。 習慣的門檻不必太高 換言之,要讓孩子讀課外書,與其強迫他閱讀,不如讓孩子相信自己就是一個特別喜歡閱讀的人。當他有了這個「身分認同」,他自然就會對自己說:「啊,桌上有本書,我還未看過,讓我看看,我一定會喜歡!」作者認為,事實如何並不重要,你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就足夠了,而且要建立習慣,也不必把習慣的門檻定得太高,如每晚規定自己讀兩小時書,倒不如每晚只看兩頁。壓力太大,難度太高,反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習慣。 這可能也就是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另一層意思:歸根究柢,「樂之」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不必耗費任何精力的「身分認同」而已。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重新體驗家庭溫暖

作為「寄養服務」的社工,在工作上,其中一個滿足感就是孩子雀躍地與我打招呼,滔滔不絕地訴說近况。除了讚歎孩子的青春活力外,內心更感到欣慰,因為知道他們現時能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下成長,他們有「臨時父母」(寄養家長)的悉心照顧,實在來之不易。 寄養兒童需要愛與呵護 寄養兒童大多來自較複雜的原生家庭,部分更曾經有創傷經歷。對很多孩子來說平常不過的事,例如早上按時被人叫醒起牀上學,有人煮一日三餐,有人教導做功課及陪伴玩玩具等,對需要寄養的兒童來說絕對不是理所當然的。而寄養家庭的幫助正正彌補了這些生活上的缺口,讓寄養兒童得到持續而穩定的照顧,重新體驗家的感覺。 寄養家庭不僅僅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讓孩子健康成長,更是一個讓他們感受到愛及學習付出愛的地方。根據家福會「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研究,其中一個提升「家庭幸福」的重要元素就是家庭團結,包括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時間、家庭氣氛、家庭責任、關懷和支持。透過寄養家庭成員身體力行,讓這群需要愛及呵護的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庭幸福。這些畫面亦在我腦海裏構成一幅一幅的幸福拼圖。 拖着寄養姨姨 分享學校點滴 一個小男孩落校巴後,小手馬上拖着寄養姨姨,興高采烈地與她訴說當天在學校發生的大小事情,他跟哪個同學玩玩具車,誰人搶了他茶點的餅乾,教師稱讚他上課留心……寄養姨姨耐心地聆聽着、回應着,讚賞小男孩的進步,見證着小男孩比以前更喜歡說話了。這樣習慣式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有人會聆聽自己的說話,有人會關心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不好。 另外一個小女孩本來不擅於分享,一天,她留下兩粒自己最愛的士多啤梨給寄養姐姐。她說:「姐姐上次請我吃好味的朱古力,這次我要請她吃士多啤梨呢!」原來,愛確實是會互相影響的。 臨別依依 相約日後再會 又有一個大男孩在寄養家庭住了數年,雖然不時會因為學業原因與寄養姨姨產生小摩擦,但當知道即將要與原生家庭團聚後,他把寄養姨姨的電話號碼抄在小紙條上,然後貼在筆盒裏,生怕自己會把姨姨的聯絡方式給忘記了。到臨離別的那一天,他牢牢的擁着寄養姨姨,直到姨姨與他約好哪天再帶他去他最愛的公園,煮他最愛吃的雞翼,大男孩才願意放手。關係就是由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相處所累積,真摯的關愛,孩子是會感受到的。 這一個一個寄養家庭的小故事體現了家庭不僅僅是血脈相連的關係,更是建立在愛和關懷上的連結。寄養家庭是寄養兒童人生中一個重要的中途站,在這裏他們學懂與他人相處,建立安全和信任的關係,重新體會生活的美好。希望在寄養家庭得到的養分能重建或改寫孩子生命的軌迹,讓他們重新得力,愛己愛人。 文:潘妮娜(香港家庭福利會寄養服務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還要獵熊嗎?

愛繪本的朋友大概都讀過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風和日麗的早上,爸爸帶着4個孩子和牧羊犬,興致高昂出發獵熊。他們邊走邊唱,越過山丘,涉水過澗,橫跨泥沼,走進黑森林,冒着雪暴,再潛入熊穴——裏頭果然有一頭毛茸茸的大熊,而且牠還要追出來,一家六口(連牧羊犬)嚇壞了!這時畫面從原本的跨頁分裂成一條條的長格子,像是倒走的快鏡,在後面追着記錄這個傻蛋家庭一路逃回家,全體躲進被窩裏。以後還要獵熊嗎?不不不,「We're not going on a bear hunt again」(我們再也不去獵熊了)。 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網上圖片) 作者:Michael Rosen 繪者:Helen Oxenbury 卑詩省獵黑熊須遵守規定 詩人/劇作家Michael Rosen把傳統野營歌寫成趣味盎然的冒險故事,配上Helen Oxenbury充滿節奏感的圖畫,在進退之間很堪玩味。 對香港小朋友來說,獵熊是遙遠的故事,但在加拿大卑詩省,這卻是真實的議題。據估算,省內有10萬至20萬頭黑熊,佔全國黑熊的四分之一。土地發展和砍木作業令牠們的棲息地日漸萎縮,猶幸這種雜食動物適應力強,未被列入瀕危或罕見物種,甚至是合法的狩獵目標。按卑詩省規定,持牌獵人可在某些條件下狩獵黑熊,像是只有春秋二季可狩獵,不能進國家公園和生熊保育區狩獵,不能動幼熊和陪伴的母熊,不能把熊掌和熊膽等作商業販賣等。 尊重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獵熊政策在卑詩省爭論多年,支持者指狩獵是一種傳統,獵殺食物鏈頂端的熊能平衡一下生態,而且獵熊體驗已儼然成為旅遊模式,能帶來經濟收入。反對者除了人道立場,還指出熊對生態的重要貢獻。每年的三文魚回流不單是熊的盛宴,更是牠們對森林的回饋——把大量吃剩的魚件帶進森林,讓養分回歸泥土,成為各種生物得以繁衍的基礎。至於經濟效益,保育者提出:觀熊就好了,這比獵熊更能普及化,並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必須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訂定彼此的界線。卑詩省的保育人員每年不得不殺掉近千隻黑熊,因為「牠們與人類發生嚴重衝突」。然而,很多衝突都是可以避免的,當中最有效益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家垃圾,不要吸引黑熊來建立新的覓食習慣。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資訊素養:「浸大事實查核」教學生尋破綻 追本溯源 破解網上虛假信息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加上人工智能(AI)生成的影片和圖像愈來愈真實,與其阻止新生代接收和觀看,不如認真教導年輕人事實查核(fact check)。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營運的「浸大事實查核」,早前舉辦了資訊素養展覽,更為中學生開辦事實查核工作坊 ,讓學生學習如何利用反向搜索引擎、尋找圖片出處及背景脈絡,追本溯源,尋求真相。   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海後出現巨型奇怪生物?慈禧太后跳「科目三」?這些網絡流傳的圖片或影片,或許大家都看過,但當刻有否存疑呢?為提升大眾理解虛假信息的能力,2020年成立的「浸大事實查核」(HKBU Fact Check)不但為公眾提供流程透明的事實查核服務,更推出書籍、舉辦展覽及工作坊,教大家在虛假信息氾濫的世代明辨是非。 中學生透過展覽和工作坊認識到fact check的重要,以後看到有懷疑的資訊時,也懂得查核真相。(鄧家烜攝) 4月下旬,「浸大事實查核」於香港浸會大學李兆基傳理視藝樓顧明均展覽廳展開為期約兩周的「浸大事實查核資訊素養展覽」,內容結合了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曾姿穎團隊的研究,透過展板、互動練習,讓公眾認識什麼是假新聞、假資訊,以及明白事實查核的重要。展覽提及為何人們會誤信假資訊,原來是因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是一個人做決定時,往往會偏信對自己有利、堅信的一套意見,而忽略對自己不利或與自己想法有牴觸的觀點。 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曾姿穎希望這次展覽和工作坊幫助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在「信息失序」的時代明辨真假。她指「浸大事實查核」(HKBU Fact Check)已於2022年12月15日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IFCN)認證,成為IFCN簽署成員。(鄧家烜攝) 用反向搜索引擎 查圖片來源 除了展覽,「浸大事實查核」早前亦舉辦中學生工作坊,讓學生學習使用Google Lens反向搜尋圖片、使用Hive Moderation等工具識別AI圖片,從而提高防範虛假資訊的意識和能力。曾姿穎說,資訊素養涉獵的範圍很廣,是次工作坊主要講述什麼是虛假新聞和資訊,讓學生明白事實查核並不複雜,人人皆可做到。 學生覺得AI換臉的技術很有趣,也驚訝於它的製成品幾可亂真。(鄧家烜攝) 採訪當天,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學生在工作坊中練習圖片反向搜索,若看到一棟形狀奇怪的建築物圖片,想知道它是否真實存在,可以追溯圖片或影片的來源,查看圖片是否經過後期修改,甚至了解圖片背後的信息脈絡。方法是利用Google「以圖搜尋」功能、TinEye、Yandex及百度識圖等圖片反向搜索引擎上載想查核的圖片,便可獲取該圖較早發布的時間、建築物所在地等信息,用以破解網上流傳的錯誤信息。參加工作坊的中三學生Isacc及Hayden均表示,電腦課略有提及分辨圖片及資訊真偽的重要,卻是第一次用圖片反向搜索引擎去查核,覺得這方法頗為實用。至於幾可亂真的AI圖片,則可留意圖片中有否破綻,如練習時,有學生留意到圖片的光源與真實情况有偏差,從而推斷那是AI生成圖片;也有學生對現場展示的AI換臉程式感到非常驚訝,明白以後看到類似資訊時,也要「停一停,想一想」,以免被騙。 學生在展覽中,了解到由於AI生成圖片及影片科技尚未算十分成熟,所以可透過肉眼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破綻,如圖畫人物手部形態是否自然、背景中的物體有否扭曲等。同時,亦可利用Google「以圖搜尋」功能、TinEye等圖片反向搜索引擎查核AI圖片。(鄧家烜攝) 展覽提供一些練習給參觀者試玩,如利用圖片反向搜索引擎查核圖片的真實度和出處。(鄧家烜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韓國考察:圍繞STEAM課題 反思教育方向 校長團赴韓 體驗館探索互動教學

韓國文化當然不止現時流行的K-pop和韓劇,它的歷史背景、創新科技以至城巿環保項目均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索的地方。 5月初,記者隨一個本地中、小學及幼稚園校長考察團出發到韓國,參觀多個具備歷史、科技、環境保護等元素的旅遊景點,例如讓小朋友扮演水滴、體驗雨水淨化過程的首爾下水道科學館,甚或模擬交通意外發生,讓參加者在車內感受翻滾,教育學生應變的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等。參觀過後,校長們均指不應單從課本學習知識,而是可利用各種互動形式加深學生印象,他們又指出:「如果香港也有這些體驗館多好!」 體驗安全教育:香港的校長們參觀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均表示大開眼界。(顏燕雯攝) 看汽車生產過程 學編程砌積木 平日我們到韓國旅遊,通常會到咖啡店、美妝店、K-pop潮流集中地及韓劇取景點朝聖,卻未必知道當地設有不同的博物館、歷史景點及教育中心,它們絕對是韓國的「寶藏」。由韓國觀光公社舉辦及贊助的香港聯校校長韓國教育考察團,帶領23名本地中、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及校監到首爾及較少港人到訪的世宗特別自治巿和仁川廣域巿,作為期5天的考察。參觀的景點、博物館及教育中心均圍繞STEAM教育,不但適合學校帶領學生到訪,亦可作為親子旅遊的好去處,下次到韓國旅遊時,不妨把它們加入行程中。 高陽現代汽車工作室是韓國汽車製造商現代(Hyundai)的專屬汽車綜合體驗空間。除了展示品牌的車輪,相比首爾的汽車工作室,這裏有更多適合親子、家庭體驗的互動設施,如利用可回收磚塊拼砌而成、色彩繽紛的「Mobility Garden」,小朋友可以用積木拼砌城巿,以及免費玩電腦遊戲。此外,這裏亦提供各種適合兒童或親子參加的收費工作坊(部分設英語選擇),如機械人編程、環保木材DIY汽車模型等,在大人們浸醉於汽車世界的同時,小朋友也不愁沒節目呢!不過記者認為最值得參加的,乃包含各種汽車知識如用料、組裝、安全及未來科技的體驗展,雖然這是額外收費項目,但在約1小時活動中,大家可以在不同互動環節了解如何製造一輛汽車,認識每個步驟、安全測試甚至汽車未來發展的可能,也有智慧型移動擺錘的藝術表演,可說是集常識、科學、科技與藝術於一身。 付費體驗展:在專業導遊帶領下,參加者可以認識汽車的生產步驟,包括用料、焊接、上色、組裝零件等。大家更可選擇喜歡的車身顏色,之後按下按鈕,看看機器自動為車身噴色的效果。(顏燕雯攝) 在不久將來,汽車科技的發展不但改變我們的交通模式,更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如在車上看到喜歡的衣服,可立即點擊購買,大家喜歡這種簡便的生活嗎?(顏燕雯攝) 未來城市展:除了汽車展示,工作室的展覽空間亦會不定期舉辦藝術展,如今年5月展出早前以「請畫出你想像中的未來城市」為主題的現代兒童車展比賽作品,小朋友們利用環保物料製作出心目中的未來城市,讓大家感受一下韓國孩子眼中的「未來」是什麼模樣。(顏燕雯攝) 積木砌城巿:「Mobility Garden」由現代汽車工作室與藝術團體Everyware共同推出,有大量積木和空間給小朋友盡情發揮創意,積木桌及現場大型汽車模型以可回收磚塊建構而成。(顏燕雯攝) ◆INFO 高陽現代汽車工作室 地址:京畿道高陽市一山西區KINTEX路217-6 開放時間:車輛展示(1F~2F)上午9:00至晚上8:00;付費體驗展上午10:00至晚上7:00(逢周一休息) 體驗展費用:成人10,000韓元(約58港元)、中學生7000韓元(約41港元)、3歲以上至小學生5000韓元(約29港元) 網址:motorstudio.hyundai.com◆ 電動車遊仁川街道 VR看前世今生 位於首爾毗鄰的仁川於1883年開放港口,至今仍保留不少昔日面貌,其中開港場街保留了舊日本領事館(今仁川中區廳)、日本第一銀行仁川分行等近代建築。這一帶更有多個保存歷史痕迹的建築和展館,如擁有120年歷史的仁川市民愛心之家、曾作為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拍攝場地的濟物浦俱樂部等。如果以步行方式遊覽,相信花大半天也走不完,不過現時大家可乘坐電動車,聽着中文廣播講解,輕鬆漫遊這些建築,沿途更會經過童趣滿滿的松月洞童話村、仁川的華僑聚腳地中國城等。仁川觀光公社更推出了提供多種語言的「仁川easy」App,除了可利用語音導覽了解當地歷史,更具VR和AR功能,在特定場景開啟App時,可透過VR/AR技術從手機觀賞眼前地點的昔日景象。 穿梭街道:乘坐電動車於仁川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及街道中穿梭,輕鬆地在車上享受「開港場文化遺產」的時光旅行。(顏燕雯攝) 電動車會經過充滿童趣的松月洞童話村。(顏燕雯攝) 韓劇拍攝地:曾出現於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濟物浦俱樂部,是當年各地外籍人士聚會、社交的場所,現今免費開放,俱樂部更會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顏燕雯攝) AR看古城:利用「仁川easy」App的擴增實境功能,可以在特定地點看到眼前場景的昔日景象。(顏燕雯攝) ◆INFO 仁川開港場街 地址:仁川廣域市中區濟物梁路232號內街27 開港電動車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5:00(逢周一休息) 費用:13 歲以上15,000 韓圜(約87 港元),3 至12 歲9000 韓圜(約52 港元),滿65歲、殘疾人士及仁川市民12000韓圜(約69 港元)(每節55分鐘,最少兩天前於「仁川easy」App預約;至少二人成團,一人亦可付二人費用參與) 網址:icjg.go.kr/tour◆ 下水道科學館 揭開渠蓋謎底 以「坑渠」為主題的博物館,會否很骯髒?2017年9月開幕的首爾下水道科學館,建立於韓國最早期的下水道處理場用地上,除了透過不同展品讓大家了解下水道的歷史,也會探索它的未來發展。展館內包含介紹水循環和污水處理過程的影片、顯示韓國和世界污水系統的歷史的年表,更透過照片和道具為大家介紹污水系統的種類和污水處理方法。雖然資訊就像教科書的資料一樣多,但館方利用不少有趣的方法,讓入場人士更容易明白污水處理方法和發展。博物館2樓有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展區,小朋友們可扮演水滴在障礙物中穿梭,看看它如何變成淨水;更可透過多個互動遊戲認識髒水怎樣變乾淨,最後別忘記完成任務,蒐集印章換領小禮物呢! 透視下水道:下水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不同展示板、模型和照片,我們可以了解到它的歷史、結構和運作方式。(顏燕雯攝) 我們平日在街上都會看見渠蓋,究竟渠蓋底下是什麼?透過1:1模型,我們可以看到渠蓋下發生的一切。(顏燕雯攝) 細看微生物:原來污水中藏着很多細菌和微生物呢!這裏可以用現場提供的3D紙板觀察不同細菌和微生物的情况。(顏燕雯攝) ◆INFO 首爾下水道科學館 地址:首爾市城東區汽車市場街3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逢周一休息) 費用:全免 網址:sssmuseum.org 翻滾車「逃生記」 領略安全帶重要 除了供一般遊客參觀的景點和設施,今次韓國觀光公社亦專程給校長們體驗一下韓國政府如何培養小朋友逃脫危機的能力,及提高其安全意識。我們到達專為當地幼稚園至中學生而設的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Safety Training Center),該中心為世宗市的幼兒園到高中生提供交通、災難、生活安全等領域的體驗。當地學校每年都會帶學生到此作體驗教育,如幼稚園生可在模擬家居環境或校巴中,學到如何防範家居陷阱、遇上意外如何安全逃生等;高中生則可透過安全帽及安全鞋使用示範、急救工作坊等了解職業安全及應急安全的重要。 參加者在360°旋轉翻滾車體驗中感受到佩戴安全帶的重要。(顏燕雯攝) 困校巴 槌擊逃生窗四角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校長葉春燕在安全體驗中心內參與了360°旋轉翻滾車體驗,體驗到佩戴安全帶的重要。「不止是小朋友,就連我們大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不會輕易察覺到危險的存在,遇到緊急事情時往往不懂如何反應。在剛才的體驗中,雖然汽車翻滾得很慢,但也感受到危險瞬間發生,而且這裏所有體驗都不單是遊戲,而是專業地告訴小朋友,我們應該認真面對可能發生的危險。」中華傳道會基石幼稚園校長楊安娜則對校巴逃生訓練印象特別深刻,原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敲碎車窗的正確方法:用槌子敲打逃生窗的四角,而不是正中央。「校車是小朋友經常接觸的交通工具,讓他們學會意外發生時如何應變是十分重要的。這令我想起我們幼稚園也設有模擬遊戲,用角色扮演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所以很希望香港也有這種體驗,能讓小朋友知道怎樣應對意外。」 校巴是本地小朋友經常接觸的交通工具,在體驗過程中,工作人員會介紹擊破車窗逃生的正確方法。(顏燕雯攝) 場內有像真度極高的地鐵車廂,配合煙霧效果,工作人員會教大家打開車門逃生的要訣。(顏燕雯攝) ◆INFO 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 地址:世宗特別自治市鳥致院邑內倉川路54 網址:safesj.sje.go.kr 註:只接受團體預約,香港遊學團可經韓國旅行社或相關機構代為預約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