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繪遊樂場:呈分試主題:人偶

在小學的美術環保創作中,很多時也會從日常生活中發掘素材,特別是一些預算棄掉的東西,透過構思和改良便可以加以應用。為這些即將成為垃圾的東西重新賦予生命,實在別有意義,而當中的熱門素材,首推「廁紙筒」,所以我經常也會存放一些以備不時之需,另外還有抹手紙筒和保鮮紙筒…… 印象中,人偶或相類似的主題在呈分試中也有出現,雖談不上熱門,但對於慣常以平面表現的同學來說,在製作時也會有一點難度。無論是人偶,或是外星人及動物,在製作時一般也是利用廁紙筒做骨幹結構,然後在外圍加上黏土慢慢堆砌而成;有時也會先在廁紙筒外加上紙張增加立體感,減少黏土的用量,但這點需要符合校方公布的考試條件。在此順帶一提,有些考試條件會要求先將白色的黏土和廣告彩混和才使用,但較為簡單的做法,當然是在基礎成品上直接塗上塑膠彩。 立體作品留意不同角度 由於主題是一件立體作品,加上要兼顧黏土的「最佳」使用時間,同學很多時在製作上欠缺了規劃程序,邊想邊做的方法風險較高,所以一幅完備的設計草圖是不可或缺的前期重要工序,現將建議程序列述如下﹕ (A)構思及設計 前者是想像,後者需要兼顧執行上的可行度,透過草圖將構思視像化,要留意作品是立體,需同時照顧不同角度。 1. 構思草圖——在創作時不要設限,建議透過草圖盡量將心中所想先記錄下來。(作者提供) 2. 呈現不同角度——當落實造型選取後,便可以繪畫一幅詳盡的草圖,作為稍後製作時的流程指引,由於成品是立體呈現,繪畫時要照顧不同角度。(作者提供) (B)造型製作 按照草圖設計,如製作時出現了偏差,只要不影響結構和造型主要外觀的重大錯誤,建議「將錯就錯」,因為黏土快乾,加上草圖只作個人參考,實不應作出無謂的堅持。 (C)加添色彩 一般會選用塑膠彩,顏料快乾且覆蓋度強,建議多備不同顏色種類及小畫筆,以照顧「罅隙」的着色部分。 3. 人偶上色——人偶上色前建議放在卡紙上,方便轉動不同角度。可用塑膠彩上色,如用廣告彩,用較少比例的水分來稀釋便足夠。(作者提供) 4. 外星人——這作品以外星人作為主題,在造型設計上有較大空間,在製作條件上也較為有利。(作者提供)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有效讚賞 唔怕讚壞子女

曾經有一名家長向筆者分享,他的孩子自信心低落,做任何事情也提不起精神。筆者向家長建議可以嘗試從日常生活入手,多稱讚孩子,家長卻反問筆者:「讚得多唔怕縱壞佢咩?」在華人社會中,有不少家長都抱着一個疑問:「常常稱讚孩子會使他們變得驕傲自負嗎?」無可否認,事無大小都誇讚會讓孩子變得自負,但是適當又有效的讚賞其實有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提高他的自我形象,如何讚賞也是一門學問。 讚賞有助孩子建立自信 有效讚賞的四大原則: 1. 適時 當孩子表現出正面行為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讚賞,過於延遲的讚賞將會效果大減。 2. 具體 在讚賞孩子的時候,說「你做得好好」 、「你好乖」會過於空泛,有時孩子也許未必清楚:「我到底是哪裏做得好?」家長適宜在讚賞的時候指出孩子具體的正面行為,避免含糊空泛,這樣可以鼓勵孩子繼續保持良好行為。 3. 注重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 我們有時稱讚孩子會說「你好聰明啊」、「你考第一,好叻啊」。然而,子女經常接受這類型的讚賞,有可能會變得只追求成果而忽略了過程中的努力。與其注重結果或輸贏,家長不妨嘗試強調達成結果的過程,着重孩子在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及行為。最後無論結果如何,子女都會懂得欣賞自己。 4. 認識及運用「性格強項」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強項,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沙利文(Martin Seligman)提出6種普世的美德,包括「仁愛」、「智慧與知識」、「勇氣」、「節制」、「公義」和「靈性及超越」,並由此延展出具體的24項「性格強項」。儘管每個人的「性格強項」都不一樣,但每個人或多或少也會擁有並表現出這些「性格強項」。認識「性格強項」有助於我們發掘孩子的優點,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孩子值得被讚賞、欣賞的地方。 當孩子告訴家長他們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時,家長可以即時讚賞孩子:「我見你每晚都好畀心機溫習(具體的努力),好欣賞你咁堅毅勤奮(性格強項)去為考試作準備。」而不是單單讚賞孩子「今次成績咁好,你好叻啊」!運用上述的讚賞小技巧不單可以加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更能夠推動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己的性格強項,日後面對各種成長危機也能迎刃而解。 總而言之,有效的讚賞能夠推動孩子思考自己做得好及有進步空間的地方,同時亦培養孩子正向思維並提升他們實踐正面行為的動力。相反,在缺乏讚賞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會變得負面、自卑,遇到挫折時容易一蹶不振。所以,從今天起,不妨嘗試以「今日有咩開心事」取代「做完功課未」,作為回家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說話,家長可以從孩子的分享中覺察他們的潛能,然後運用有效讚賞來開啟正向的親子對話吧! 文:陳慧玲(家福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女無方:校園復常路

踏入2023年兩個多月,學校收到的教育局指引都關乎校園「復常」安排。取消學校疫苗通行證、所有學生也可參與課後活動、全面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全面撤銷口罩令、取消中學生每日回校前必須完成快測要求(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的學生每日快測要求維持至2023年3月15日,3月16日全面取消),都意味着校園生活要盡快回到3年前的常態。 校園頓時生氣勃勃,早上重現全校莊嚴集隊的畫面,球場傳來久違的傳球投籃歡呼聲,午膳校園混雜各種午飯味道的笑聲,放學後冷清的校園也重現了活力。只是,學生忘記/不知道所屬班別集隊位置,誤以為可以在操場上踢足球,飯盒已經由當日即時將飯餸上碟改為預先包裝好的安排;原來一切的復常也得重新適應,重新學習。 同窗3年 似是素未謀面 全港家長教師期待全面恢復全日面授課時,迎來的是如何協助學生重新投入社群,學習與人相處。初中學生幾乎從未見過同學的「真面目」,同窗3年卻似是素未謀面;中四同學再聚一堂學習,彷彿突然由中一升上了中四,彼此的身量和智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當如何面對曾經同一高度而現在要分道揚鑣的好友?中五同學突然成為了學生領袖,肩負着教師復常的期望,卻要在模糊的印象中摸索什麼是常態。中六同學要奮起迎接公開試的挑戰,由在家上網課回到學校的實體課,適應的可不是每天8節的課時,還有放學後的補課、午膳時間的個別指導,每天數不盡的測驗,離開學校仍有滿滿的補習安排。於教師來說要恢復的是3年前的常態,但對於學生來說,原來就是新環境新安排。 從實體世界中 重新經歷成長 作為教師、作為家長,要求孩子的同時,也要明白他們過去3年失落的不只是學習的時間,更重要是成長的經歷,從與人學業比併中學習面對失敗或成功,如何在實體世界與同學相處,還有面對群眾發表意見而不是對着鏡頭說話,這一切以往校園理所當然的事,原來都要重新教導,諄諄善誘,有待孩子慢慢從經歷中成長。 經歷900多天的口罩令終於在3月1日結束。回想2020年的文憑試,考評局規定所有考生必須佩戴口罩應試,蘇菲努力溫習的同時,也要加緊練習戴着口罩答卷,好讓自己的面部肌膚習慣口罩的緊貼,學習調理呼吸的節奏,不讓呼出的二氧化碳引致眼鏡起霧。那時,口罩既珍貴又可惡;那時,我們都討厭戴口罩。今天,我們出街不戴口罩,面部肌膚頓感冰涼,少了層保護,不安感油然而生。我們現在反而要適應不戴口罩的生活,要孩子摘下陪伴成長近3年的口罩,又是談何容易。戴口罩是生理上的適應,但摘除口罩以真面目示人更是心理上的適應。給予時間,加以引導,聆聽孩子心聲,才能真的復常。 某天與學生傾談時,一名女生突然摟着我,一陣溫暖,但腦海卻立時出現「社交距離」四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復常,也是要點時間。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心兒的啟示

心兒的媽媽最近一次來校,愁眉苦臉,原因是女兒打遊戲機到天亮,結果當然是賴牀不上學,無論她如何勸喻或責罵,心兒的情况毫無改善,母女倆的關係也因常常吵架變得緊張,實在擔憂不已。媽媽不斷地埋怨,女兒整天玩手機,跟從前聽教聽話的那個她,簡直是變了另一個人。 心兒是一個很怕獨處的女孩子,獨生女,家庭不完整,她唯一的依靠,就只有媽媽。 媽媽年輕時,隨丈夫遠嫁他方,然後,他們在內地暫居過好幾個城市,最後遷到香港,小小的心兒便隨着媽媽四處浪蕩。 兩手緊握填補心靈空缺 媽媽後來因為跟丈夫分開了,經濟壓力下,擔子加重了,唯有不斷工作,幫補家計;同時,她對女兒總覺得有一份歉疚,為何不能為女兒提供一個完整的家?於是,媽媽一看到什麼興趣班呀,活動比賽呀,就一定帶女兒參加。心兒從來不會拒絕,因為這是她最渴望的親子時間。她最享受在街上被媽媽拖着走,兩手緊握帶來的親密及安全感,正正填補了心靈上空缺的一角。每回媽媽把心兒送到活動中心的大門外便離開,然後匆匆趕路上班去。 在媽媽心中,一切似乎已經鋪排得很好。但,事與願違。 心兒從來都不大願意留在興趣班的課室內,只靜靜地站在一旁,又或坐在一角…… 老師,你可否不要叫我的名字?你能否裝着看不見我嗎?我不知道如何開始? 原來,隨着母親移居過好幾個城市,母女倆每次都只停留短暫的時間,她剛剛適應了新環境,跟着又要搬家了。同樣,她剛在興趣班認識了新朋友,但又因搬家而分開。一段段短暫的關係,讓心兒對人缺乏信心。小小的年紀經歷最多的就是離離合合,長久對她來說是無法想像及感受的。這是心兒寂寞的童年生活。 人大了,理應懂得獨處,事實上,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對於一個渴望被媽媽關顧的孩子來說,盼望的是每天擁有共處的時光。可惜,媽媽忙於工作,總是晚歸,連一頓晚飯的時間都欠奉,母女的期望出現很大的落差。她開始在網絡的遊戲世界找寄託,慢慢發現網絡世界可以讓她找到一些同路人,因為大家都無所事事,最重要能打發時間。她開始沉迷打遊戲機,廢寢忘餐。怎知道,過了一段日子,她發覺這個玩意沒意思了,可是離不開,擺脫不了對網絡世界的倚賴。 直至一個周末,她回校參加活動。活動完結後,她極不願意回家,懇求老師讓她多留一會。她拿着一疊顏色紙來找我,表示想學摺紙。我跟她一起找資料,找到一些有趣的圖形,陪她一起摺。然後,她坐在校長室的一旁,靜靜地看着視頻,嘗試了好幾個不同的摺紙圖形,樂在其中。 離開前,她很自豪地說:校長,我今天很成功。我今天沒有再打遊戲機!其實,我不喜歡玩遊戲機的。這個下午,她需要的是陪伴。 聽罷,那刻我頓覺,凡事總有原因,不要妄下判斷,若能多了解事情背後隱藏的原因,體會對方的難處,那麼我們才可有效解決問題。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一個都不能少

近日所有媒體積極跟進報道的,當然是名媛被碎屍案件,矚目關注程度掩沒了對我來說更需要大家關注的慘劇,就是接二連三的學生輕生、校園欺凌事件。 孩子成長過程 影響一生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經歷會影響一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嬰兒期的幸福全靠父母,成長期的幸福,除了靠父母,還要靠學校、靠社會。人誰無過,我們誰不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受到教育,受到公平還是不公平的對待,受到理解包容,還是受到批評譴責,這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決定影響,主宰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這是一個畸形、自私、極其冷漠的社會,究竟學童是自殺還是他殺?推他們上絕路的罪魁禍首,是那些背後的無形的手!重要的事情不是要嚴肅嚴正講的嗎?牽涉青年人生命的事情還不夠重要嗎?不是應該得到廣泛的報道關注嗎?我心痛憤怒到不能,成年人犯的錯作的孽,憑什麼為什麼要無辜的生命來承擔? 身體損傷肉眼可見 心靈創傷如何彌補? 家長趨之若鶩的名校,接二連三出現學生被霸凌欺凌事件,身體的損傷肉眼可見,心靈上的創傷如何彌補?校方可以若無其事,家長配合淡化其事,受傷害的學生只能裝作若無其事帶着流血的傷口,滿身傷痕活下去?韓劇《黑暗榮耀》根據真實案件改編,而香港竟有真人版上演! 返學目的和意義何在? 我很想知道各位父母究竟點解要生仔?養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什麼時候要子女聽話俯首聽命竟成了養育孩子的天條?每個生命都是獨立個體,每一個是獨一無二,為什麼竟然被規限化制度化?我想問問各位家長送子女返學的目的和意義究竟何在?為了求學問,還是只是為了分數成績?為什麼成績分數比子女的健康快樂成長、甚至比生命更為重要? 十隻手指有長短,長的就注定比短的有用?是真的話,每個人只需留下中指不就可以了嗎?就是因為長短不一,各有用途,不分高低,各有所長,配合起來才能有所作為有所用。 我聲嘶力竭為孩子們的無聲吶喊發聲,血的控訴慘烈沉痛到令我窒息!不要再把孩子們推向絕望的深淵,讓他們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慢慢地、好好地學習成長可以嗎?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全日復課大挑戰

上午7:15左右回校,持續工作11小時,晚上6:30左右才拖着疲乏的身軀回家,繼續另一份工作——照顧4歲女兒。感到疲倦不堪時,我會練習「同理自己,同理他人」:深呼吸,靜下來,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同理女兒的感受和需要。 回想去年11月尾,學校宣布1月3日起恢復全日上課,不同持份者都有不同的想法: 有學生感到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到操場小息和跟同學一起吃飯;亦有學生不想全天上課,跟我說:「只是想一想,就已經覺得很累,完全沒有時間打機。」 部分家長贊成全天上課,因為學生可以參與多一些學校活動;也有家長覺得全天上課時間太長,學生少了很多自由時間,很累,也令家長安排課外活動時感到困難。 至於教師呢,我們大多都感到有壓力,照顧學生全天上課的感受、需要和秩序的同時,亦要處理部分家長的訴求和意見。有新教師更表示從未試過全天授課,根本不知道到操場小息的規則,跟學生一起午膳的流程等,十分擔憂。有見及此,我拍攝了幾條短片來介紹相關規則與流程,希望消除他們的疑慮和擔憂。 終於到了1月3日,是長假期後首個上課日,也是全天復課的第一天。一大早,學生精神奕奕地回校。小一至小三的第一節課並沒有如以往一樣正常上課,而是由班主任帶領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心情,講解一些常規,希望學生先處理自己的心情,再處理學業。 學生小息奔跑 從笑臉看見滿足 小息的時候,小四至小六學生可以走到操場,他們三五成群,盡情聊天,甚至情不自禁地跑起來。身為訓導主任的我並沒有立刻喝止他們,因為從他們的笑臉上,我看見了滿足、興奮,他們內心積壓已久的一些需要獲得滿足了。 午膳則出奇的順利,大部分學生都吃得很快。有學生跟教師說:「我覺得學校的飯盒很好吃,因為可以跟同學一起吃。」由此可見「飯腳」很重要! 下午的課堂,我邀請了JUST FEEL團隊為學生度身設計了兩節「班級經營」課堂,讓學生表達對全天上課的感受和需要。JUST FEEL團隊也設計了一些同學間發生衝突的情境,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練習利用「善意溝通四部曲」去解決衝突。看見學生落力演出,愉快學習,我自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面對不同壓力 給自己一些空間 在這個不斷轉變的環境中,不論教師或是家長都正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理自己),然後才有力量去連結你的學生或子女(同理他人)。送給大家JUST FEEL的格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JUST FEEL將於3月18日(本周六)舉辦「感聽感講」2023價值觀教育研討會,屆時我將會分享更多在學校推廣善意溝通的經驗,歡迎小學教育工作者和對價值觀教育感興趣的人士參加!詳情:zh.justfeel.hk/conference2023 文:楊潔婷(「感講夥伴辦學團體計劃」統籌老師、佛教慈敬學校訓導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自由遊戲是什麼?(二)

上期我們介紹了「工作」、「疑似遊戲的工作」和「指導遊戲」。這期我們繼續介紹「引導遊戲」和「自由遊戲」。 引導遊戲提供大量由孩子作主的空間。家長會提供概括的框架、多樣化的物料和有彈性的環境。孩子可以在框架下探索眼前的物料和身處的環境。孩子甚至可以為框架加插內容,訂立自己的目標。家長在孩子探索時細心觀察,並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注意力,幫助孩子完成自己訂立的目標。例如:家長把不同顏色、不同粗幼、不同長短的毛毛鐵線放在桌子上,並在桌上放一些圖片,圖片上印有用毛毛鐵線繞成的圖案和動植物。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創作。家長有時會引導孩子注意桌上的圖片,並幫助孩子發現可以用不同的毛毛鐵線拼出更複雜的東西。家長可特別鼓勵孩子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亦可通過這個活動訓練小手肌。由於孩子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想法和志向創作,會顯得分外投入,亦會特別記得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巧。 孩子主導 家長「積極不干預」 自由遊戲是完全由孩子主導的活動。孩子決定做不做、做什麼、與誰做、如何做和何時做這些活動。家長打定主意,「積極不干預」孩子的行為。例如:家長把不同顏色、不同粗幼、不同長短、不同種類的素材,包括毛毛鐵線、積木、泥膠、膠片、紙張、樹枝、樹葉、貝殼和石頭等,全都放在桌子上,任由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創作。孩子可以按喜好製作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亦可以運用這些素材去做別的事情,例如拋樹枝、用膠片為陽光「染色」、用石頭敲打貝殼等。孩子未必可以通過這個活動訓練小手肌,因為孩子可以決定用桌面上的素材做別的事情,但孩子可以從「自選活動」中,發現拋樹枝的竅門,黃光和綠光加起來會成藍光,不同大小的貝殼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簡單來說,孩子未必能夠學到家長想孩子學到的東西,但孩子可以從自由遊戲中,深刻地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技巧。 自由遊戲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孩子亦可以從其他類型的遊戲甚至是工作中學習和成長。所以,家長需要認清自由遊戲、引導遊戲、指導遊戲、疑似遊戲的工作和工作的分別,讓孩子「遊戲有時、工作有時」,在不同活動中汲取不同的養分!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小家伙「大生意」

步入3月,加拿大Winnipeg天氣開始回暖,街上的雪亦慢慢融化,雖然相比香港的天氣這邊仍算寒冷,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其實已經算「暖」。天氣變暖,亦表示離夏天來臨的日子不遠,在職父母開始要為子女放暑假做好安排。近日我的女兒亦與她的一眾好朋友,開始為暑假的「新活動」討論細節。 記得有一次朋友們到我家吃飯時,這班小女孩邊吃飯邊聊天,由於我正忙着煮飯,沒聽清楚她們說什麼,但之後朋友告訴我,原來這班還沒到10歲的小朋友,正在「談生意」,而這門生意就是在暑假時,要製作檸檬茶到公園出售。作為父親,聽到她們在「談生意」也沒有感到多驚訝,因為這宗「生意」,有一半是由我出的鬼主意! 事緣上年的萬聖節前夕,我們一家駕車經過一個住宅區,在外國人的萬聖節中,南瓜一向是過節必備物品,不少家庭都會在門前擺放一些刻上眼口鼻的古怪南瓜應節,但有一間屋的門口,放置了十數個南瓜在地上,並有兩個小男孩坐在南瓜後方,而南瓜旁則有一個小紙牌寫着價錢。 商討賣檸檬茶大計 當我看到這個情况,便笑說:「夏天種南瓜,差不多冬天便可以拿出來賣,還不需要多大成本,這兩個男孩還真聰明!」而我的兒子聽到回道:「我計算了一下,看似也能賺不少錢呢。」然後我說:「對啊,其實我們家正門對面正好有籃球場和排球場,夏天時人挺多的,在那邊賣點吃的喝的,也許能賺點錢啊!」 雖然這句話是我向兒子回話,但聽在心裏的卻是小女,她更開始和同樣由香港移民過來的一班小女孩討論這宗「生意」的可行度。當然在她們眼中,只要決定了商品類型、成功賣出便可收到金錢,而其中一個小朋友更向父母學習製作檸檬茶,但實際要面對的問題當然不如她們想像中簡單,例如工具和材料如何搬到球場?定價高低?怎樣保溫?這些問題應該還沒有想過。而且究竟這樣出售飲品有沒有違法,還要一班家長慢慢研究。 做家務儲積分換錢 還記得我們以前打暑期工,很多都是在中學後期的事(因為入職年齡限制),年紀漸大,家長放寬外出,和朋友吃喝玩樂之際總有不少花費,因此也開始對金錢有所需求。但這班小女孩是抱着什麼心態而對錢有需求?或許與我家最近另一個變化有關,就是做家務儲積分換錢。 主要是因為小兒也到了12歲,作為父母想他有點理財觀念,但又不想白給他錢,於是想出來的另一個鬼主意。只要做滿了3件家務,便可掙取1元加幣(約5.8港元),餘此類推。當然到最後,大部分家務還是父母做,但當他有「動力」時,1天掙1加元並不困難,而他掙夠錢了便嚷着去超市,結果選了一件小玩具。 小女看在眼中,當然覺得不滿為何他能買我卻不能買,我便解釋買玩具的錢是他自己掙的而不是我給的,或許亦因此而燃起了她做這宗「生意」的「動力」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捍衛哭的自由

每逢聽到人家的小孩很喜歡上學,我都不禁嘆道:「為何我的孩子不是這樣呢?」 確實有些小朋友很喜歡上學,但我家兩個小孩都是敏感型,官感和情緒都較濃烈,學校對他們來說實在是一個戰場。 兒子不喜歡上學,實在也有他的根據和因由。他曾跟我分享上幼稚園時,種種不舒服的情境,包括很多「強迫活動」,而沒有說「不」或選擇的空間,例如:被迫吃他覺得很難吃的茶點,被迫做填色活動並且要塗滿框框而不可出界,被迫做手工及唱歌,被迫跟不喜歡的同學同組玩耍等;甚至如廁也沒有選擇,男孩子必須要站立小便,但又往往弄濕褲子。 老師的安撫 孩子視作責罵 當中令我最憂心的一項——「不可以哭」。兒子天性敏感,每天上學已經那麼不容易,哭,本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然而,師長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安慰,對待有情緒的孩子時表現的態度和表達,往往會不經意在孩子心中留下無法覺察的傷痕。 有次,兒子放學後說:「今天我在學校哭,被老師責罵了……」我心中感到不解,老師不都是很溫柔的嗎,於是問:「老師是很兇的罵,還是很溫柔的呢?」兒子答:「很溫柔的罵……」我再問,兒子答:「老師說:『不要哭啦……』」原來,「不要哭啦……」這句看似安撫的說話,對兒子來說已經是一個否定,讓他覺得哭是一件錯事,更覺得自己被罵了。 找一個角落 讓兒子慢慢哭 就這件事我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解釋兒子的情况,並送了一本《善養小童成大同》給學校,又打電話跟老師和駐校社工傾談。老師了解後說願意配合,會找一個角落讓兒子慢慢哭。 「我跟老師說了,你現在可以在學校哭了!」兒子聽到後立即雙眼發光,睜大眼睛的問:「我現在可以在學校哭了?」我答:「對啊!」兒子再問:「我現在可以在學校哭了?!」我答:「對啊!」看見兒子興奮的反應,我也有點觸動,原來「哭」這個自由,是一直這麼被牢牢的打壓着。兒子之前不肯上學,原來正是在捍衛自己哭的自由! 後來,我再問兒子在學校的情况,他說,老師現在不會說「不要哭」,但會說「不用哭」,或「哭也見不到媽媽」。我不禁嘆息,這些表達,其實也在否定孩子的情感需要啊!而且,「哭也見不到媽媽」令兒子錯誤解讀為「哭就不讓你見媽媽」,有威脅的意味……難怪兒子後來仍是不願上學! 重新接納自己軟弱時刻 在我修讀輔導學後,明白到哭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效釋放情緒的渠道;但同時,我接觸到不少不懂得哭的成人,就算感到多痛苦多傷心,都流不出一滴淚,因為從小就被灌輸「哭是不好」或「哭也沒用」的信念。而他們療癒的其中一步,就是重新接納自己軟弱的時刻,讓自己哭。 但願我們的社會,愈來愈重視情緒的需要,認知情感的價值與力量,不論是成人、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哭的自由!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現代版的教仔教女

承接上期講教仔教女,真係十年講唔完,而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又因時勢、環境而適應。有時聽得多,見得多,對錯是非定義模糊,搞到自己一頭煙。以下是另一段教女對話: 王師奶與姨甥女在元朗一茶樓飲早茶,鄰座是一對母女,母親聲浪不低,每一句話都聲聲入耳。小婦人不至無品到偷聽別人說話,但也不能掩住耳仔咁怪雞。母女對話,是教女的現代版。母:「妳和王仔有乜計劃?行了5年都無下文。妳今年唔細啦,明年就30,要着緊啲。」女:「佢份工收入麻麻,唔穩定,靠佣金。現時啲屋又咁貴,點買?唔通同佢屋企人一家六口住400呎公屋咩。」母:「做人現實啲,不如飛咗佢,搵過第二個有米的。」女:「話咁易咩,唔通隨街打鑼話我要嫁個有錢佬乎。」母:「有呀,前日三姑話新田有個姓文的想續弦,有3間村屋,有車,仲有間好大的士多。年紀就大咗啲,50零歲,前頭婆有兩個仔女。諗吓吖,帶挈阿媽有啖安樂茶飯。」講到這裏,個女無出聲。王師奶聽到這裏,除了見識現在的教女方式,氣往上冲,急急和姨甥女結帳走人。 另一單是B仔讀一年級時所見所聞。多年前王師奶送B仔返學,看見兩個男家長在學校打作一團,校長報警。事緣一年級的小强和小文為擦紙膠引起爭執,小強把小文推倒地上。小文放學回家,父親見小文的小腿有點污糟,追問原因,小文說給小強推倒。6歲小孩子爭執,本來就是芝麻綠豆小事,怎料小文的爸爸發表教仔大道理,說什麽「有仇不報非君子,有冤不報枉為人」,並對小文說:「明天爸爸給你報仇。」就這樣,兩個爸爸各為其子打起上來。小婦人在旁看得搖頭,兩個父親的身教給孩子很壞的榜樣,以為拳頭可解決一切。 古人怎樣教仔女? 以上所舉的都是極端例子,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教孩子的好方法,所以香港仍有好多敦品勵學的好青年。執筆至此,小婦人好奇,究竟古人怎樣教仔?上一輩教子的經典有《傅雷家書》,王師奶印象最深是傅雷一絲不苟教傅聰注重禮儀:作客入門要除大衣、手套、圍巾,雙手不能插入褲袋,要坐得端正,進食時不能發出咀嚼聲,手肘不能妨礙鄰座。今時今日還有多少家長注意這些細節?曾國藩教子也十分認真,教兒子「勤、孝、儉、仁、恆、謙」6項。他特別注重「言教」、「身教」、「師教」,他自己尊師敬賢,為兒子「擇良師以求教」。諸葛亮的《誡子書》成為後世學子修身立志名篇。他教訓兒子諸葛瞻「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人縮為「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是所有古人都認真教兒教女的,陶淵明有一首詩痛罵5個兒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固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既然你們不成才,好食懶飛,老子無眼睇,飲酒去也。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