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青少年自殘 是想引人注意?
?手是眾多自殘行為的其中一種,簡單來說,是透過自傷身體發泄內心的痛楚或憤怒。根據調查,自殘青少年有近八成會選擇用利器割損身體。自殘行為在青少年階段發生的機率比其他階段為高,美國精神健康協會調查指出,有近15%青少年會以自殘來處理情緒危機。在香港,青少年因不開心而?手亦很常見,漸漸發展成現代一種次文化,值得關注。
有苦說不出 自殘成發泄渠道
曾經有一名中二女學生,自小六從網上認識鎅手行為後,每遇上不開心的事情,或當受了父母氣,便以鎅手發泄。久而久之,整條手臂佈滿了一條條大小深淺不一的傷痕。她形容自己鎅手後恍似得到釋放一樣,讓難堪的心情好過一點。後來了解多了,便知道女學生背後受了不少委屈。她內心渴望得到父母關愛,但因為父母經常吵架,母親會將情緒發泄到她身上,不時冷言冷語,甚至吐出難於入耳的辱罵說話。現實與渴望的落差,令女兒內心極其難受。她需要透過一種即時的方法,紓緩強烈的心痛感覺,鎅手便成為她最常用的方法,亦成為她處理痛苦情緒的一種習慣。
當然,不排除有青少年有樣學樣。但究其原因,青少年鎅手是源於經歷傷痛,內心有說不出的痛苦、不忿或委屈。當想不通及沒辦法疏導情緒時,便會選擇自殘,將內在掙扎及痛苦發泄出來,藉身體的痛楚紓緩內心的傷痛或憤怒。
5招幫助自殘青少年
不少人認為青少年?手是為了引人注意,但試問正常會有多少人真的以自殘去引人注意呢?鎅手是問題的表徵,如果我們多加了解,或許反而看到?手是一個求助的信號。當事人存在很大的無助感,正是因為有說不出的「痛」,鎅手才成為他們別無選擇的出路。在幫助有自殘行為青少年的時候,有幾點我們可以多加留意:
1. 接觸者會因為青少年鎅手/自殘,感到心痛、難過、不安,但要保持冷靜,以免反應過大,令他們將想法收藏起來。
2. 人在受傷時,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關懷,鎅手青少年亦不例外。在他們脆弱而無助的時候,需要的是聆聽,不要批判或急於給予意見,以關懷及接納的態度,讓他們有足夠的喘息空間,亦能讓你更了解他們為何自殘。
3. 如果自殘行為沒有性命危險,也可給予適當的發泄空間,立時喝止會使他們頓時感到失去自主,或感覺不安而逃避。
4. 嘗試以引導思考的方式,探討及尋找鎅手以外的情感表達方法,幫助他們建立對未來的盼望,漸漸走出困境。
5. 評估自殘事件的嚴重程度和需要,尋求社工、心理輔導員或其他專業人士協助。
青少年?手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背後都藏着一個個傷痛的故事。他們都在等待願意聆聽他們故事的人,讓他們不用在自殘的路上徘徊,你願意冷靜下來,細聽他們的故事嗎?
若是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會將派員與你聯絡。
文:符永慧(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