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請通識科減肥瘦身
屈指一算,通識科跟其他新高中科目一樣,已悄悄踏入第九個年頭。這些年來社會對通識科的討論一直不絕於耳,天天在前線與通識共舞的我,對於它的優點缺點感受殊深。
訓練批判思考功不可沒
首先,我仍堅信通識科的存在有它功不可沒的意義,它糾正了填鴨式教育下學生強於背誦弱於分析的毛病。
通識涵蓋六大單元,從個人成長、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以至能源科技與環境,知識面極廣,大大開闊了學生視野。而且通識着眼於當代議題,學生必須懂得解釋今天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正好把學生從書本拉到現實生活中。而通識科最大的爭議點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它的Liberal特性,即沒有既定答案,學生只要言之成理,選正反立場都可以。這對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批判思考、獨立思考彌足珍貴。這也不是其他科目可以提供的土壤,因此通識繼續成為必修科有它的責任和價值。
兩年半教授六單元 捉襟見肘
然而實踐了近十個年頭,通識科的一些問題卻日益顯露。高中只得兩年半時間,要教授六個單元實在捉襟見肘,尤其是「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兩個單元內容非常豐富,前者涉及生活素質、法治及社會政治參與、身分認同三個部分,後者探討改革開放下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外交、綜合國力等議題,接着還有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這部分。
通識議題繁多,如不打好知識基礎,討論會流於無的放矢,天馬行空胡謅一番;但要對本港行政立法衝突、雙普選、全球暖化、內地二孩政策等帶來有質素的討論,事前我們要花幾多時間去認識了解它的本質和不同爭議點呢?
蜻蜓點水 淪為膚淺吹水
加上通識不是填鴨灌食,很多很有心思的教學活動,我們在課堂上都很難實踐。
同一議題,運用活潑好玩的教學活動,動輒花上數節課;就是最簡單的分組討論和匯報也很費時,結果在課時限制下往往只能向學生授之文章筆記,再略作提問。例如最近內地的低端人口事件、香港高鐵一地兩檢的爭議,要用心教起碼花上四五節課,何來那麼奢侈?
再說中五級還要應付獨立專題探究(IES),一名教師往往要招呼四五十名學生,逐一指導15分鐘都不得了。整個習作從設題、資料蒐集再到分析橫跨半年時間,跟學生見面多次在所難免,教師有心無時間,結果又落入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困局。
我明白中學課程畢竟不能教得太深,但深度不足容易淪為膚淺,一知半解,結果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水分多,真知少,相信不少前線老師都有同感。同時我們也不想通識科眼高手低,教授課程時縱橫各個高質議題,到文憑試考的時候卻自貶身價。不少教師都表達過希望教育局刪減通識部分單元或單元內部分議題,甚或讓學校只選教三四個單元,讓生學得更深入,知識和分析力才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