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遊戲治療師辦另類菜巿場 「苦葱」向誰訴? 蔬果公仔助抒發情緒
「我是苦葱,我的內心非常脆弱!」、「我是Yeah子(椰子),我整天充滿自信,Yeah!」一個個擁有不同表情的蔬果公仔,各自擁有有趣的名字,造型突出,它們代表了成人和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情緒。
這18個情緒蔬果組成一個「情緒菜巿場」,在遊戲治療師的創作下成為理解和表達不同情緒的工具,幫助小朋友在輕鬆的環境下學習情緒管理技巧,增強社交能力和EQ。
配圖卡含情緒特質、鼓勵說話
「情緒菜巿場」集合了18款情緒蔬菜毛公仔,當中有你我熟悉的香蕉、椰子、洋葱、檸檬等,並以「食字」的方式取名,如流着淚的紫色洋葱叫「苦葱」,代表內心的脆弱與掙扎;一臉不屑的黃色檸檬叫「酸咪咪」,代表被忽視及不忿。每個公仔都配有一張情緒圖卡,上面除有角色名字,也寫上對應這個情緒的特質,包括優點和他們的不足之處,以及面對擁有這種情緒特質的人時,旁人可使用哪些鼓勵說話。
Christie說,整套工具中,情緒卡比公仔更為重要,因為它記錄了各種情緒表達的心情、特質,以及需要的鼓勵說話,也是她們設計這套工具的目的。(黃志東攝)
去年暑假推出的「情緒菜巿場」,由兩名遊戲治療師林立恒(Christie)及李心怡(Sannie)設計,她們均已為人母。Christie於英國取得幼兒教育(榮譽)學士學位,有10多年幼稚園教師經驗,並完成逾200小時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認可的專業遊戲治療課程等。Sannie早年於商界發展,但其後兩個孩子均有特殊學習需要,令她萌生利用不同工具幫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念頭,除完成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認可的專業遊戲治療課程,目前她亦於香港本地大學修讀教育輔導碩士等課程,同時也在主流學校支援特殊教育工作。
設計角色:Sannie(左)和Christie(右)設計了多款情緒蔬果和情緒卡,她們更表示有些角色是由身邊的大小親友給予意見。(黃志東攝)
Christie和Sannie因修讀遊戲治療而相識,2023年合作創立心之閱兒童及家庭發展中心,提供以兒童為本的遊戲治療、家長小組活動和親子關係工作坊。Christie表示,遊戲治療在港仍未算普及,不少人以為病患才需接受治療,又或認為孩子接受遊戲治療就會被標籤為SEN,還有些家長即使發現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也不懂處理,種種原因令二人深感推廣情緒健康的重要。
設工作坊教導家長
Christie說:「我們計劃在書展做推廣,可是單憑概念,很難跟別人講解,於是就在坊間尋找一些工具,最後找到了不同表情的公仔,挑選了18款來做情緒菜巿場。」
挑選情緒蔬果:小朋友可以在「情緒菜市場」中,以當天心情和感受去挑選蔬果。(黃志東攝)
她們最初在坊間找到一些合適的公仔,配上名字,再配合自家設計的情緒卡,組成初代版「情緒菜巿場」,並推出教導家長使用的工作坊。
家長可先向孩子介紹各個代表不同情緒的公仔,如自信滿滿的Yeah子(椰子),或是內心非常脆弱的苦葱,然後透過蔬果公仔的表情和情緒卡來認識不同的情緒,如快樂、悲傷、生氣、驚訝等,當中可以玩配對遊戲,或讓孩子挑選當天代表其情緒的蔬果、使用情緒蔬果公仔來創作故事等。
18個情緒公仔中,小火是一個特別的角色,它不屬於任何蔬菜,在情緒卡中擔當溫暖人心的角色,以「小火語錄」說出鼓勵的說話。現實中,這個角色可以由遊戲治療師、教師、家長或任何朋友去擔當。(黃志東攝)
新版本加入AI元素 由幼兒推廣至成人
工具推出後收到不少家長、機構甚至學校查詢,二人故決定製作原創版本,現已製作了數款新版情緒菜市場造型公仔,預計在今年4月全面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情緒款式,甚至將加入AI元素,在公仔內安裝感應工具,讓用家透過手機等工具掃描角色資料,作遊戲互動。此外,由於不少學校表示有興趣將「情緒菜巿場」用於教學,Christie和Sannie現正建立一套更有系統、更多元化的課程,讓導師可以把菜巿場帶進學校,並針對不同年齡學生製作各種不同活動,教他們認識和表達情緒。
整套「情緒菜巿場」予人感覺以幼兒為主要對象,然而Christie和Sannie指,她們希望把對象由幼稚園至初小生推展至初中,甚至連大專生或成人也可使用。在中學從事支援特殊教育工作的Sannie接觸不少中學生,她說過去幾年疫情,不少中學生很少表達自己,又常常把重點放在學業上而忽略照顧自己的情緒,這套工具很適合他們,可透過公仔或稍後加入的互動科技遊戲來表達感受。「有幾次參與公開展覽時,發現不少中學生甚至老師見到這些公仔也很瘋狂,出乎我們意枓,也許因為年輕人都很喜歡把公仔掛在手袋上,以及愛用『痛包』(透明的小手袋,用作攜帶公仔外出)吧,他們會在「菜巿場」找尋屬於自己的公仔,又或者說見到某個公仔會想起某個朋友。所以我們也希望這套工具可以幫助不同年齡的人,不局限於幼兒。」
課程會按小朋友不同年齡來設計,例如會讓小朋友繪畫出屬於自己的情緒蔬果、戲劇角色扮演等。(黃志東攝)
育兒學堂:父母怒火被「撻着」 先處理情緒再管教
我們常說希望孩子能夠認識和表達各種情緒,其實成年人也一樣有需要認識如何表達情緒,特別是為人父母,當你明白自己為何在某些情况下出現某種情緒時,便可改變自己的管教方法,改善親子關係。註冊社工陳顯庭(Rio)舉例,「當你放工回家見到女兒在梳化上蹦蹦跳跳,便憤怒地對她破口大罵,原因只是覺得女兒很頑皮。其實跳梳化並不是什麼大件事,未至於需要如此咆哮責備,這樣做既幫不到小朋友,又影響親子關係。但若你認識了情緒出現的因由,知道是因為自己工作壓力太大,回家後才會那麼容易被『撻着』,便會想辦法幫助自己,保持冷靜或教孩子一同學習深呼吸來處理憤怒情緒」。
陳顯庭(受訪者提供)
Rio續稱,家長的情緒亦會影響孩子成長,如孩子在一個常被父母責備的不安環境下成長,容易焦慮、傷心,常發脾氣等;而在原生家庭影響下,他們長大後當父母時,很自然又會以這套模式來管教孩子。若家長常以鼓勵方式、以同理心跟子女相處,小朋友亦更易成為一個積極、正面的人。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