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英語教師一定要外籍?
自1998年實施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NET)計劃後,轉瞬已20年,成效如何,現在應是回顧的適當時刻。NET施行初期,引來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思鄉病,不適應異地風俗文化,缺少同聲同氣的朋友等,甚至有教師半途放棄教職,不辭而別。外籍教師除薪酬外,還附有回鄉機票、房屋津貼及約滿酬金,平均而言,福利較本地教師為佳。他們離鄉別井,給予較佳條件是應該的,否則他們也犯不着做「港漂」。
單靠NET 多多外援都不夠
有校長認為一校一外籍教師不足夠,一間900學生的學校,只有一個外籍教師確實薑不辣、醋不酸,唔湯唔水
20年來,外籍教師在校內除了統籌英語活動外,每校的處理不同,有些專門訓練學生口語,有些安排與低年級學生玩遊戲,讓小朋友接近外國人,聽他們說自己不懂的語言,慢慢習慣英語,外籍教師發揮一定功效,NET計劃算成功。有校長認為一校一外籍教師不足夠,一間900學生的學校,只有一個外籍教師確實薑不辣、醋不酸,唔湯唔水;增加一個甚至兩個外籍教師和英語教學助理(ELTA)夠唔夠?王師奶可以話你知,絕對不夠,將全校900個學生英語教學的責任或期望都放在一個外籍教師身上是不切實際的。
王師奶一方面認同外籍教師計劃成功,同時亦反對將提高英語水準的期望全放在外籍教師身上。小婦人將外籍教師比作甘草,甘草在中藥來說是「藥引」,具引發各種藥性功效,但不能全靠甘草治病。即使教育局不吝腰頭錢,每校聘三四個外籍教師,對提升學生英語水準都仍不足夠,何况支出大,成效小。
培訓本土英語教師是固本培元
近期應徵來港的外籍教師,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西歐
王師奶多年前就說過,積極培訓本土英語教師才是固本培元,本港學校英語教學成敗,全在本地英語教師身上。至於如何提升英語教師水平,是教育局的責任,也許派遣教師到海外進修,也許聘請專家來港培訓,這由教育局官員思考。最重要是教師全職學習,帶薪進修,不再兼課,至於學成之後是否晉升乃是後話。以本地教師作主要骨幹,外籍教師作「藥引」,發揮甘草作用,肯定外籍教師作用之餘,也不能否認他們有先天上的不足。學生的母語是粵語,由一個兼善兩語的本地教師主教,總有「不時之需」的方便。
外籍教師推行初期,教師多來自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推行初期,供應尚算充足,其後陸續發展,供不應求。近期應徵來港的外籍教師,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西歐,籍確是「外」了,但母語可能並非英語。NET不止大減價,簡直已非原意,除非這些教師在英語國家出生,則英語可能是他們的母語。與其讓這情况繼續惡化,積極培訓本地英語教師已刻不容緩,看來教育局是急驚風遇到的慢郎中,或是埋首在沙堆的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