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教女無方:蘇菲回家了
離開香港300多天的蘇菲終於抵港,被隔離21天 後,平安夜平安回家。
20歲女兒變回小孩子
無論時差還是變化了的香港也要重新適應。當然,我也得適應如何與這個20歲的女兒相處。原來,在英國自行解決所有生活問題的成年人,回到母親身邊,會頓然變回一個小孩子。早上還是要呼叫百回才肯起牀,明知梳化、睡牀是Carrie(家中養了8年的愛犬)的禁地卻偏偏引誘牠跳上去,去洗手間冲涼忘記帶衣物,穿在腳上的襪會出現在餐桌上,帶手機外出時才發現忘記充電,晚上還要聽故事、傾訴心事好一會兒才肯去睡,開心時笑得癲狂,又會為些芝麻綠豆小事哭得淚流滿面;看着蘇菲,實在難以想像她在英國的生活,也不得不懷疑她存心耍廢撒嬌。雖然沒有心理準備照顧一個已成年的小寶寶,但小寶寶回家就好,能有個家可以安心當個寶寶很好。
某天,寶寶跟我參與一個讀書會,題目是Drive My Car,由村上春樹的小說文本到濱口龍介編導的電影都有討論。會後,我倆談論到一個現象,就是人們都會竭力為每一個問題、現象找出原因和要負責的人。主角家福好想知道妻子出軌的原因,讀者好想知道作者在小說提及另一本小說的原因,導演在某地方取景又是為何?凡事找出原因自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但過於執著或簡單地歸因,又是好事嗎?
世上太多事難尋原因
放眼身邊朋友,孩子出世皮膚太黑便怪責自己懷胎時吃得太多芝麻,學生成績不理想是因為溫習不足,男孩過動是父母沒有好好管束,女孩文靜被動定是父母管束太多。再想想,世上不能找出原因的事很多,我順利誕下蘇菲之後,兩次懷孕均小產,醫生說找不到原因;多年好友逐漸疏遠、曾一起奮鬥的戰友轉了戰線、信誓旦旦的某人違背了誓言,上帝也不會告訴你真正原因;還有那伴你成長的瘡疤遺憾,你好想找出一個令你釋懷的原因,但結果得不到原因的遺憾比遺憾事情本身更遺憾。活了20年的蘇菲彷彿明白,並借用她喜愛的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思想解釋自己的想法,她認為有些事實就是事實,不能再往上找原因,或許未必擺脫得到,也不能解決,只能承認那是存在的事實。蘇菲仍未拍拖這事實,我可以提出數十個原因的可能性,卻沒有一個具說服力,只能說那是事實。祈求上帝給我們智慧,在尋求原因過程中適可而止。能與蘇菲這樣認真平等地對談,很精彩。
某晚上,工作遇上挑戰,我跟蘇菲訴心聲講心事鬧情緒,蘇菲給了我一個擁抱,很溫暖,捨不得放手。心理學家伯恩(Berne Eric )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包括3個主要組成部分,即兒童自我狀態(Child State)、成人自我狀態(Adult State)和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State)。相信,家是一個最理想的地方,讓我們都能安全地呈現3種狀態,家人最能無條件接納我們任何狀態,最真實最自然的我們。如果你也有這個家,恭喜你。
蘇菲真的回家了。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