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同理心學堂:追星心理

你的子女,有追星嗎?你自己本人,又有沒有加入追星的行列呢?久違了的追星、崇拜偶像潮,近期又再復燃。來到這個世紀,MIRROR、ERROR成為了今日的寵兒,不止年輕人,連「媽媽輩」也加入「應援」行列。這確是一個相當特別和有趣的現象,也蘊含不少社會學和心理學值得探討的材料。

年輕人追星 理想自我投射

我們就由年輕人崇拜偶像談起。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 Fromm)認為,青少年崇拜偶像,其實就是把自己理想化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投射出來。例如,為何同一個年紀的年輕人,會迷上MIRROR中不同成員?為何有人喜歡姜濤,有人喜歡Anson Lo,有人就喜歡Anson Kong或是Edan?(由於文章篇幅有限,12人的例子不能盡錄,望大家不要見怪。)MIRROR 12人勤奮努力,各具才華,就不用說了,而他們的性情、個性,亦各自化成了一系列的記號。在大眾心目中,姜濤可說代表由肥仔變型男、溫和而純真,以及不介意暴露情感脆弱的男子;而Anson Lo代表了另一串的記號,包括:跳舞的型格、暖男的溫情(演活了《大叔的愛》一劇中阿牧這個角色)、衣著的品味;而Anson Kong可能就代表了率直、做自己,例如他在比賽中輸了後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神情;而Edan就代表了孩子氣、多才多藝等。其實,每一個偶像有不同的特點,都可能是年輕人理想自我的投射。他們透過喜歡,甚或崇拜這些公眾人物,而表達出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根據艾力遜(Erikson)的成長8階理論,自我身分認同的建立,是13至18歲年輕人最重要的成長任務。這個時期,對「我是誰」(Who am I) 這個問題非常在意。同時,對自我身分感混淆和迷失,也是他們的成長危機。年輕人若能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確立自己的價值觀、能力、性格傾向、信仰等,他們的成長就會比較有目標和有方向。若他們無法過渡這個迷惘期,可能會傾向消極,走向自我放棄和自卑。因此,追星、模仿他人的行為表現,亦只是一個尋求自我的自然現象。若子女沒有過分沉迷或因為追星而影響正常生活,做父母的,大可處之泰然,不必擔心。反而,父母可以嘗試了解一下子女喜歡的明星,到底是怎樣呢?找機會和子女談一談關於偶像的事情,順勢了解一下他們喜歡這位人物的原因,也可以幫助子女成長、認識自己,亦可以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中年人追星 「內在小孩」蘇醒

好了,年輕人喜歡偶像,都比較容易理解,那麼為何成人、中年人也會有追星現象呢?從心理學角度,每個大人,內心都有一個很年幼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我們的心靈裏仍有一個很年輕、很會幻想的性格部分。心靈內年輕的自我被喚醒,重拾年少時追星的樂趣和心情,亦是相當自然的狀態。還是那一句話——只要不太影響生活,不太影響你和家人的關係,喜歡偶像亦是無傷大雅吧。

如各位對本文主題有查詢,或需尋求輔導,可致電2332 4899,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文:葉思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心理輔導員)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