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孩子是哲學家

「什麼是人生?」這個是一個哲學問題,同時也是小朋友比大人回答得更好的問題。近年看過不少報道,談及在法國三四歲的孩子已經上哲學工作坊。我們看來匪夷所思,但在孩子眼中,這跟其他課沒有分別。

把哲學實行在生活中,就是鼓勵「問問題」以及尋找答案。愛發問本來就是小朋友的強項,只是平日生活忙碌,令我們忘了多鼓勵孩子發問,取而代之的是,匆匆附上答案,然後把孩子沒完沒了的問題結束掉。

年初在台灣書展,遇上了一本來自比利時的法語繪本La vie, c'est quoi?(它本來的內容就是一首歌),譯出來就是《什麼是人生?》。書中把一個又一個小朋友的問題,轉化成如詩一樣的答案。舉例來說,當小女孩問爸爸:「什麼是讚美?」爸爸回答她:「這是一種看不見的親吻。」

國際親子台:孩子是哲學家
La vie, c'est quoi?(網上圖片)
作者:Aldebert
繪者:Maud Roegiers
出版社:Alice Éditions

那「什麼是長大」?他告訴女兒「是製造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次」。「美好時光」又是什麼?「是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每一個答案都簡短而有韻味,重要的是,這些答案都帶有想像空間,有圖像與意境,讓孩子可以把答案在自己的生活中演繹。

妹妹的第一次,跟小花的第一次,經歷都不一樣吧?但她們每踏出新一步時,都是如此興奮、新鮮又戰戰兢兢。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都各有不同,但對生命與未來卻同樣期盼。

幸福是「生活中沒有恐懼」

為什麼孩子都是、都可以成為哲學家?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的理解,來自直覺與用心感受,而不是來自課堂所教的標準答案。當我跟孩子看完那本書,我問女兒:「你認為什麼是幸福?」小女兒想也不想就回答:「是爸爸、媽媽與家。」大女兒稍為想了一下說:「需要的東西都有,生活中沒有恐懼。」

我被她們的答案震撼了,原來這是真的,只要我們樂意讓孩子思考,鼓勵他們發問,給時間孩子慢慢回答、思考,再回答,他們總能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教回我們人生智慧。下星期的香港書展,有另一本也是談人生的繪本《好久不見,你好嗎?》,書中有我們所熟悉的風景、建築及歷史地標,有消逝的荔園與啟德機場,還有我們身邊的電車、雪糕車與海洋公園,配上主角由嬰兒出生到成長的不同的階段,跟大家一同思考「生命值得追尋的,究竟是什麼」?

但願我們都有空間與機會,聆聽每個小小哲學家的獨特見解與人生答案。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