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雙向溝通 消除期望落差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家長或多或少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成績及前途路向有所期望。然而,親子在溝通上總會遇到困難,甚至因觀點不一致而出現衝突或誤解。不少家長也許曾疑惑自己要求不高,但孩子卻認為家長對他們有很高的要求,彼此想法的差異,成為親子溝通最大的困難。
當孩子踏足社會,逐漸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統及想法,展示自主及建構身分認同時,家長的期望可能與他們的信念和想法產生衝突。孩子願意與家長分享生活,亦期望家長讓他們共同參與決策。筆者在小學工作,不時聽到學生分享與父母的單向溝通,他們日常多由上而下接收指令和信息,甚少在家庭及學業上有表達或參與決定的機會。與家長想法不一致時,有學生會採取逃避態度,默不作聲,令彼此無法溝通;有學生會堅持己見,不肯退讓,與家長爭吵;亦有學生會勉強遷就,為免爭論而假意順從,令家長不能理解其真正想法,以上各種應對均不是有效的溝通模式。面對思想上的差異,並非減少期望便能解決,而是需要明白想法或期望應是雙向的,孩子對家長同樣有期望。當雙方能溝通彼此的想法,互相尊重,在開明及可對話的環境下,孩子便會樂意傾訴,家長亦能更了解孩子。
良好親子溝通 鼓勵表達己見
良好的親子溝通是雙向的,不論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充分表達己見和接收信息的機會。家庭成員間因相處已久,彼此熟悉和存在角色定型,或會直接假設對方的想法或回應,忽略溝通的重要。透過對話,如定期的家庭會議,能讓親子表達心中所想,聆聽他人意見並作出適當的回應,從而促進家庭成員互相了解和尊重,避免因缺乏溝通而造成誤解。對話目的並非要游說或改變對方看法,最重要的是讓彼此分享丶聆聽及反饋。在意見不一致的話題上,孩子除了聽從家長的要求,還允許說「不」,嘗試找出共通點,藉此協調出雙方接受且可行的方法。家庭營造鼓勵表達的氛圍,維持雙向的交流,才能令親子的想法更一致。
共同參與決定 想法達一致
當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與他們的興趣、能力和潛能相符,合理的期望有助促進孩子發展。相反,當要求不是基於對孩子的特質調和時,不但阻礙他們的發展,亦導致彼此期望不一致。以學業成績為例,孩子因討厭英文而經常考試不及格,家長可能急於聘請補習老師要孩子「操卷」練習,要求下次能考取高分數,但對討厭英語的孩子來說,可能構成不少壓力。要提升孩子的英語能力,先要了解孩子的困難,聆聽他們的想法。除了補習外,亦可鼓勵或與孩子想出方法,如觀看英語動畫丶聽英語歌等,從而培養對英語的興趣。同時,共同訂下可行的目標、獎勵或後果,並定期檢討,如每天記下五個新生字,循序漸進,期望下次考試前熟習範圍內的生字,在目標達成後可給予獎勵,或未達成時承擔後果。當孩子經歷與家長共同參與決定和訂立規則,不但能發揮自主能力,更能與家長的要求互相配合。
親子相處上不免會遇到溝通的難題,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承擔教養孩子的重任,但孩子除了需要家庭的扶持,亦渴望生活上自主。透過雙向溝通,多鼓勵、多聆聽,讓孩子共同參與,在合理的期望下,彼此的想法才可更一致。
文:陳婉盈(天水圍天晴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