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合併)一生承諾﹕從小解釋領養身分 他人代說 或影響親子關係

一生承諾﹕從小解釋領養身分  他人代說 或影響親子關係
錢倩君(賴俊傑攝)

電影中的領養情節有這樣的一段,準備領養的父母,面前有一堆小孩,父母檢閱一番後,便將最合眼緣的孩子帶回家。現實的領養程序當然並不是這樣,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告訴大家,領養的程序及需注意的地方。

1. 申請領養孩子時,可以選擇其性別、年齡及健康狀况嗎?

錢倩君表示,不少人想領養身心健全的兒童,但在院舍等待被領養的小孩,部分背景的確比較複雜。申請者可對小孩的性別、年齡及種族等有基本要求外,亦可選擇是否接受生父母有精神病、智力問題、家族病史,以及生母懷孕期有否吸煙、飲酒及吸毒等,因這些因素有可能影響孩子成長。錢倩君強調:「領養父母一旦接受小孩,就如一生的承諾,應終身愛護,不應放棄。否則會對小孩造成更多的傷害。」

2. 要告訴孩子領養身分嗎?

錢倩君鼓勵父母從小向小孩解釋領養概念,最好就從領養爸媽口中說出,否則由他人代說,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她建議可婉轉地向孩子解釋,她舉例:「你3個月大時,我們由保良局接你回來,當時很開心」;又或建議在母親節或孩子的生日時,教他們說:「多謝生母」。養父母從子女年幼時開始談及這個話題,也可以訓練自己愈講愈自然,減少尷尬。

3. 若孩子想尋找生父母,即代表要離開領養父母?

子女對自己的身世好奇是正常的,他們會疑惑「究竟生母是什麼模樣?」、「點解不要我?」、「究竟我的鄉下在哪裏?」,這些資料均有助子女整合自己的身分。不過他們始終沒有和生父母相處過,難以產生深厚感情。只要孩子跟領養父母的關係好,錢倩君相信子女不會因此而放棄養父母。

而有意尋根人士亦可向社會福利署尋求協助,在得到生父母同意下,雙方可逐步接觸。起初可以書信來往開始,由社工做中間人,為大家交換信件,之後可由社工安排見面。她指尋找生父母的過程中,子女的確會牽起不少情緒,需由社工從旁支援協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