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學語:角色扮演玩遊戲 幼兒學說話有計


(曾憲宗攝)
牙牙學語:角色扮演玩遊戲  幼兒學說話有計

玩具分類是讓小朋友學習說話和認識詞語的好方法。(蘇智鑫攝)

疫情不但影響全世界人的日常生活,就連幼兒學說話的機會也被削減。1、2歲人仔「拾人牙慧」,咿咿呀呀學說話時,是他們發展語言的重要階段,但小人兒看見的全都是戴上口罩的人,playgroup更加變成網課,令溝通互動、觀察口形的機會大大減少,這樣又如何學說話?資深言語治療師認為,透過日常生活的遊戲和活動,可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


牙牙學語:角色扮演玩遊戲  幼兒學說話有計
鍾太(右)不太擔心兒子較遲學懂說話,認為他每天都在吸收中,只等「開竅」那一天,便會滔滔不絕。(曾憲宗攝)

口罩遮口形 難觀察學發音

剛滿2歲的熹霖跟很多同齡小朋友一樣,近數月都是以網課形式在家中上playgroup。媽媽鍾太說,囝囝8個月大時已為他報讀playgroup,但很多遊戲小組自去年開始已經停止面授課堂,她唯有讓兒子上網課。「我不想他落後於人,更不想他坐在家中沒事做。不能去playgroup上堂,就先上網課吧。」他們試過只提供預先錄好影片給學生回家看的playgroup,也試過上一段短時期的實體playgroup,「前者沒有互動,後者老師全戴上口罩,我覺得這樣對他學說話也有些影響。如果是ZOOM的話便好些,他既能看到老師說話時的口形和表情,也有一些互動如對答和跳舞唱歌,欠缺的就是和其他小朋友的社交溝通」。

鍾太認為囝囝在說話能力上發展得比同齡小朋友遲,簡單的字如「牛」、「媽」可以說得到,但一遇到較難發音的字便不肯說。「有時候他想要某些物件,會大聲叫『呀』,這時我會教他說一次,他也會願意跟着說。又例如他會把『豬』說成『殊』,我就請他看着我的口形,然後示範說給他聽,也會將他的手仔放在我的嘴唇上,讓他感受發音時的口部動作。」


牙牙學語:角色扮演玩遊戲  幼兒學說話有計
鄭文琦(受訪者提供)

社交、認知能力降 影響語言發展

戴口罩、上網課,真的是阻礙幼兒語言發展的元兇嗎?樂苗坊高級言語治療師鄭文琦便有以下體會。「當本港第二、三波疫情爆發時,有家長告訴我,孩子因為很少外出,有次帶他上街時,看到樓下的看更叔叔表現得十分驚慌。」她說,孩子若覺得害怕,更加不想探索外面的世界,這對一些語言發展能力稍差的小朋友有很壞的影響,因為語言發展必須有溝通對象和足夠的實踐機會,若連見人都害怕,又如何好好學習語言呢?

她又說:「沒有機會上學的話,小朋友的遊戲技巧、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會下降,而這些技巧與語言能力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我們需要運用語言去學習知識、遊戲和社交等技巧,而這些認知也是透過語言呈現出來。」舉例說,我們叫小朋友拿一個紅色的星形玩具,他拿起時會說出「紅色」、「星星」,我們便知道他是否懂得什麼是紅色,什麼是星星,這既是在學習語言,也在學習知識,若其中一面基礎打得不夠好,也會影響另一面的學習。

大聲跟孩子慢慢說 表情誇張

其次,鄭文琦指戴着口罩說話會影響聲音的傳送及遮蓋了口形,即使大人有時都聽不清楚對方說話,小朋友就更加難以憑情况去「猜」別人說話的內容,加上他們需要透過口形學習發音,所以疫情期間學習說話也會大打折扣。「此外,我們說話時表情也很重要,它雖非語言,但也是溝通的一部分,大人戴着口罩,把面部表情都遮蓋了,小朋友便難以接收到大人說話時的真正信息。所以戴着口罩跟小朋友說話時,我們不妨慢點、大聲一點,表情誇張一點,甚至把自己的意思也講出來,如『媽媽唔鍾意』而非皺眉頭,這樣小朋友便更易明白真正意思。」

鄭文琦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遊戲和活動去增強孩子的說話能力:


牙牙學語:角色扮演玩遊戲  幼兒學說話有計
跟孩子玩簡單的角色扮演遊戲,也可讓小朋友學習說話。(蘇智鑫攝)

角色扮演 互動學對答

學說話的最好練習便是開口說話。要讓孩子多說話,可透過玩具來跟他們互動,最簡單的有煮飯仔、到超市買東西、扮醫生病人等。遊戲中要多用說話表達,看看他們是否懂得回應,如扮醫生和病人,家長可分別扮演「聽話的病人」和「不合作的病人」,例如你說很怕打針,看看小朋友有什麼建議給你,除了能讓他們在同一個遊戲中學習使用不同的對話模式,也可以令遊戲更有趣。


牙牙學語:角色扮演玩遊戲  幼兒學說話有計
以前在學校或playgroup上課,小朋友可以看到教師說話時的口形,對學習發音更有效。(資料圖片)

玩具分類 加強詞彙庫

準備幾個不同籃子,分別寫上食物、動物、交通工具等不同類別,然後請小朋友把雜亂無章的玩具分類放好。這是一個加強小朋友詞彙庫的活動,要知道我們無法一下子教曉小朋友認識所有詞語,但當他學懂分類,每次有新玩具時便會懂得在腦內分析,把它放在適當的籃子中,這對他們將來學習詞語有一定幫助。

互動學習:跟孩子說疊字  難學詞彙句子

楊蔚嵐跟學生上ZOOM課堂。雖然網課有可能成為教育新趨勢,但她表示這並不能完全取代實體課,「最重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你請小朋友拿東西給你,他在屏幕前肯遞上物件,也不等於他見到真人時肯拿起來交給你」。(曾憲宗攝)

互動學習:跟孩子說疊字 難學詞彙句子

Playgroup導師、嵐天教室課程總監楊蔚嵐表示,近一年察覺到很多跟熹霖年紀相若的小朋友都比以往的孩子較遲懂得說話,「疫情期間小朋友不能回校上課,的確會減低他們的說話動機,像熹霖剛開始上ZOOM時都不太願意開口,常以點頭來表達自己,後來他來教室上實體課,才慢慢習慣多用說話表達」。

照顧周到 孩子欠說話動機

楊蔚嵐說,這段時間小朋友毋須接觸太多外人,大家困在家中,家人間的話題少,給孩子的刺激也少。「小朋友欠缺說話動機,一般都是因為父母照顧太完善,令他們認為沒有說話的需要。有時候連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用語言表達自己,例如他本來需要說『謝謝』,但以點頭來示意,父母便由得他;或者當他在家中發脾氣大叫便能得到想要的,相反在學校老師一定會要求小朋友開口請求。也有家長喜歡用疊字來跟小朋友說話,但在學校裏,老師是需要做一個正確的語言示範,以協助小朋友建立詞彙和句子,所以不會跟小朋友說疊字。」

還有一點她要提醒家長,就是不要讓小朋友過分依賴電子奶嘴,「明白小朋友沒有太多外出的機會,有時候給他們看網上影片也可以理解,但最好找一些雙向的影片,如能夠與真人互動的網課,可給他們回答問題,而不是單純地觸碰屏幕,不用思考不用說話地觀看」。她指網課有可能成為未來教學的趨勢,甚至是今年的幼稚園面試模式,所以適當地讓小朋友學習如何在網課中與其他人互動也是很重要。

知多啲:幼兒語言發展階梯

如發現子女言語發展比同齡孩子慢,家長可向專業人士尋求意見。(資料圖片)

知多啲:幼兒語言發展階梯

12個月:

懂得聽簡單詞語及指令,如大人說「爸爸」,他會望着爸爸;叫他「坐」,他也會坐下來。

18個月:

已能說出第一個詞語。身邊事物如爸爸、媽媽或常見的人,玩具如「車」或食物如「奶」等也可說得到。

2歲:

認識一定數量的單字和詞彙,更有能力把它們組合起來表達較複雜的思想,如「媽媽」、「奶奶」,代表叫媽媽給他飲奶。

2歲半至3歲:

可表達更複雜的思想,如「媽媽我飲奶」、「爸爸返工」等簡單句子。

資料提供:高級言語治療師 鄭文琦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Nathan Yeung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