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聲沙是問題嗎?

源仔的媽媽甫進入診症室就緊張地說:「源仔講嘢好叻,一天到晚嘴巴也不停,為什麼要看言語治療?」我細看病歷檔案,原來源仔一直有聲沙的問題,看過耳鼻喉科醫生後,發現聲帶有小結,估計是用聲過度引致,並轉介到言語治療診所作聲線評估和訓練。 「大聲公」壞習慣 聲帶起繭 聲帶是喉嚨內一塊彈性膜。我們呼氣後,空氣從肺部經過氣管到達喉嚨。說話的時候,聲帶會合上,所以當空氣經過聲帶時便會震動聲帶,從而發出聲音。健康的聲帶是表面平滑,發出的聲音清脆。聲帶小結(Vocal cord nodule)大多是因為過度使用聲帶,例如大聲說話、聲帶過勞、扮聲等,令聲帶「起繭」,就像長時間太用力握筆而令手指起繭一樣。聲帶長了繭,聲音就會變得沙啞。 原來,源仔很喜歡說話,而且習慣大聲說話。當他玩耍的時候,不時會大聲尖叫大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也會大喊大叫。總之不管陰晴圓缺、快樂不快樂,都會大叫。 媽媽有一個疑問:「醫生為什麼不替源仔做手術把繭切除呢?不是一了百了嗎?」 的確,切除小結能減輕聲沙問題,但源仔的聲線問題是由於他太用力說話引致,手術只是短暫而不治本的方法,要是源仔繼續用這發聲方式,小結很快又會再次形成,聲線也會變沙變啞。 吸蒸氣護聲 飲蜜糖水無助 真正治本的方法,是要令源仔學懂護理聲線和減少無謂用聲的壞習慣。常見的聲線護理,包括保持喉嚨濕潤,例如多飲水,又或是呼吸「蒸氣」。家長可以為小朋友準備一杯熱水,放在鼻前,讓小朋友吸最少5分鐘蒸氣。此外,小朋友應減少到空氣污濁的地方,不過這在香港不易做到。  飲食方面,避免吃過多的刺激性食物,如煎炸或辛辣食物。有家長會為小朋友準備蜜糖水,以為有助潤喉,但有研究指出,服用過多蜜糖水或喉糖,不但對保護聲線沒幫助,蜜糖水或喉糖中的糖分反而會增加喉嚨分泌物,適得其反,令聲線變得更差。 另外,針對源仔錯誤用聲的問題,言語治療師會跟他一起訂立「良好用聲紀錄表」。每次當他做出濫用聲線的行為時,就扣除一個「獎章」,一周內,如果每天剩下多於5個獎章就有禮物或獎勵。不要以為這做法無謂,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源仔對減少用聲壞習慣的意識。唯有源仔減少尖叫大喊,聲沙問題才能解決。家長們,非如此不可!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訓練咀嚼的藝術

四歲的小希因咬字不清,所以來到言語治療診所。閒談的時候,媽媽說小希每次吃飯時都會要求把餸菜剪細剪碎,否則,他寧願只吃白飯,或「馬拉松式」用個多小時吃一點點。就算給他最喜歡的炸雞髀,他也只吃兩口,而且那兩口是不經咀嚼就直接吞下。由於媽媽怕小朋友不吃肉和菜會營養不良、影響成長,唯有屈服每餐都剪碎餸菜。 理論上,四歲小朋友的口肌已完全發展,可以進食一般成人的食物。「聽說進食時咀嚼跟小朋友說話能力有關,其實是不是真的?但除了說話和吃東西都用口這共通點外,兩者好像沒太大關係。」媽媽提出了這個問題。 只吃碎餸菜 口部肌肉少訓練 「咀嚼和說話能力有關係」這說法,最多只說對一半。要弄清楚兩者的關係,首先要明白小朋友說話發展分兩大範疇:咬字發音和語言發展。咬字發音是指說話的清晰度,常見的錯誤例如:把「三」說成「擔」、「豆」說成「狗」等,或是平常所指「黐脷根」那種咬字不清晰。這方面跟咀嚼能力可能有關係,因為咬字和咀嚼一樣,需要配合舌頭、嘴唇和下顎的肌肉。如果小朋友長時間只吃碎肉碎菜,變相減少了口部肌肉訓練。當相關肌肉不夠強時,便可能影響咬字。 來到小朋友說話發展的第二大範疇:語言發展,即指小朋友的語言能力,例如句子的長短、結構是否完整、詞彙多少等,這部分跟腦部發展,以及家長和環境的語言刺激有關;所以,再多的咀嚼也不能幫助語言發展,小朋友咬字能力跟句子內容沒有關係。 要鼓勵小希咀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爸媽總會因為怕他們營養不足、或用餐時間過長而放棄。所以,首先要先調整目標,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小朋友大口大口地吃大人的食物,應按小朋友的能力小步小步地循序漸進。 以小希為例,目前他只接受約2至3mm大小的碎肉碎菜,所以他現在的目標應該是大概5mm的肉和菜,由於變化很小,小朋友大多不為意,比較容易接受。 鼓勵咀嚼要循序漸進 當5mm的目標達到並鞏固後(持續約兩至三星期,視乎小朋友的接受程度),爸媽可以再把食物的大小增至8mm,重複同樣的步驟,餘此類推。這方法的大原則,是食物的體積一旦加大了,就不應隨便變小。我們要肯定每一個目標都是可做得到的程度(achievable)。此外,如果小朋友真的很抗拒轉變,或是爸媽觀察到小朋友咀嚼的耐力一向不足,可以只把餸菜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剪得大塊一點,其餘繼續剪細,令到餸菜同時有大有小,令小朋友更容易適應。 切記,重點是循序漸進,儘管每一步看似很少,但這個過程都是必須。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刷牙也跟言語治療師有關?

在一般進食評估檢查中,除了觀察小朋友的進食習慣之外,我還會問問小朋友的刷牙習慣。刷牙不只關乎衛生,還跟口腔肌肉有莫大關係,樂樂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樂樂非常抗拒口肌檢查,每次碰到他的臉就已經很緊張,立即將我推開。當我花盡九牛二虎之力讓他接受檢查後,我稍稍碰到他前排的牙肉時,他已經有作嘔的反應,跟「扣喉」時的反應沒有兩樣。樂樂的媽媽立即說:「他從小就常常作嘔了,爸爸常笑他像大肚婆一樣。」 在小朋友的To-Do-List之中,清潔口腔在很多父母心中從來都不是top priority,隨時在「學鋼琴」、「珠心算」等「基本技能」之後。 細問之下,原來樂樂一直都害怕清潔口腔——即是刷牙。「他還是BB的時候,我們都有幫他用紗布清潔舌頭,但他十分抗拒,每次都大叫大嚷、不斷掙扎,我們不想令他大喊,而且如果我們強迫他的話,他會嘔得很厲害。久而久之,我們就沒有特別強迫他了。」在小朋友的To-Do-List之中,清潔口腔在很多父母心中從來都不是top priority,隨時在「學鋼琴」、「珠心算」等「基本技能」之後。 樂樂的爸爸說:「到樂樂開始吃固體食物後,我們已教他刷牙,一開始時他十分抗拒,但過了一兩星期,他已經能獨立地刷牙,而且不准我們幫他刷了。」媽媽也附和:「當然,小朋友一定不會刷得很乾淨,樂樂主要是刷前面的門牙和吃牙膏,他好像很喜歡吃牙膏。不過,我在網上的『媽媽group』看見其他同齡小朋友仍未肯主動刷牙,既然樂樂肯主動自己刷,刷得乾淨與否,慢慢再大一點訓練也可以吧!」 怕刷牙或因口肌過敏 如此刷牙有沒有問題(我相信很難沒有)要留待牙醫定斷,不過,作為言語治療師,我關心的是樂樂的口腔肌肉似乎異常敏感。樂樂的父母跟很多人一樣,忽視這個問題。 敏感口腔是指口部的感覺異於一般人,可以是過敏和弱敏。樂樂的反應當然是過敏,他們大多很怕別人碰他們的嘴巴或牙齒,很容易因為輕輕的觸碰而作嘔。所以他們都會很怕刷牙,而主動刷牙就是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避開最敏感的位置而不理。 如果小朋友出現類似情况,家長可以先讓小朋友自己刷牙,然後再幫忙「補刷」一下。若小朋友太抗拒,家長可以唱歌或倒數計時,讓小朋友知道刷牙完結的時間,即使小朋友感覺不舒服仍能預計完結的時間、忍耐一下。倒數完之後,緊記要立即停止,這樣才能減輕他們對刷牙的恐懼。 轉地方刷牙助減輕恐懼 另外,家長亦可改變刷牙的地點,不一定要在浴室內,地方的改變能減輕小朋友對刷牙固有的恐懼。對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跟他們說一些有關刷牙的故事、由他們自己選擇牙刷的顏色或造型,這樣都可以提升他們對刷牙的興趣。 如果小朋友抗拒刷牙、有口肌過敏的疑慮,除了看牙醫之外,還要及早找專業的言語治療師,作更詳細的檢查。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言語治療師 不止教發音

醫院的言語治療是個有趣的專科,除了處理一般人所認識的語言或發音問題外,其實還涉獵一切跟口部相關的範疇——從日常每天都需要的進食吞嚥,到口腔肌肉的發展、聲線的大小高低,全部都跟言語治療息息相關。 家長自以為是 拒孩子治療 很多時候,當病人或家長,聽到醫生說需要轉介、接受言語治療,家長都摸不着頭腦,甚至覺得不以為然、掉以輕心。在診症室內,常常都聽到家長說:我的小孩說話又大聲又流利,一點問題都沒有,為什麼要看言語治療!然後他們就會自己「權衡輕重」,不接受言語治療。 其實「言語治療」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四隻字。隨醫學進步、學科變得專門化,言語治療早就不只是單單着重語言說話發音咬字。簡單來說,只要跟「口」有關的問題,我們都會處理。無論是小孩的口部肌肉發展、經常流口水或拒食、吞嚥困難,以至是聲線沙啞、說話不流暢等,也是言語治療的範圍之內。 我們的專業訓練側重口部的解剖及生理學,同時加上兒童心理發展,令我們必須像偵探一樣,逐步推測兒童說話或進食問題背後的原因,然後慢慢對症下藥,解決很多以往給誤解的問題。 不肯吃飯 或口肌敏感 例如,小孩子不吃飯,拒絕進食,一般家長都認為小朋友曳曳不聽話,以為罵一下、打兩下就可以撥亂反正;但實際上,部分小朋友有「口肌敏感」的問題,對黏稠的食物很抗拒,原來他們每次吞這類食物時都會有「作嘔」的感覺,吞嚥未必如我們一樣舒適,所以打得再用力其實也無濟於事。 有的小朋友可能飲水經常嗆到、不斷咳嗽,有些長輩說這是正常,毋須擔心,然而,當這情况持續出現而且沒好轉,可能是小朋友的吞嚥功能出現問題,以至在吞嚥流質時,錯誤地流入氣管,最嚴重的後果是水會經氣管進入肺部,引起肺炎。所以要記住:吞嚥無小事! 還有一些例子:像小朋友聲音沙啞,經常失聲,家長都以為聲線是天生,聲音像鄭子誠抑或像曾志偉都是天注定,沒辦法解決。其實不然,聲線治療也是言語治療的其中一部分,不少聲線問題在經過適當治療後,也能得到改善。 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將會通過這平台,為大家介紹言語治療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如果你發現我所寫的問題好像似曾相識,甚至是正困擾着你,就可以找我們,一起解決問題。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