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親子] 凌式配搭縫出三代情 前資深時裝編輯細說親子哲學

一個家族就像一個拼布袋,針線把每代人專屬的花樣縫在一起,成為一體,就如前資深時裝編輯Karen Ling這一家,縱使三代人各有人生花式,但總能相互交織,和諧配搭,構連出只屬凌氏家族獨有的霓裳故事。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李敏怡 圖片:《GRWTH日報》特約攝影記者安迪及受訪者 鳴謝場地提供:Vaudeville and Burlesque 從前Auntie Ling在女兒Karen面前縫製衣裳,如今Karen教回母親立體刺繡技巧,兩人的角色對調了。 故事由上世紀中的香港說起。一位小女孩被媽媽拖著,不情願地走進上海街的布疋店,媽媽在用心選布,女兒看不懂,只覺悶到發慌,卻不知母親是買布為自己做衣裳。幾年後,小女孩長大了一點,升上小學五年級,懂點事了,忽然有一天,她把從教會領回來的舊衣拆開做紙樣,學著媽媽,坐在衣車前,一針一線地開始為自己做校服,自此生命便離不開眼前的衣車。這位小女孩長大後,嫁了一位教會認識的男生,成為凌太;而她的嫁妝就有一部勝家衣車。 家庭版Haute Couture 年青時的凌太是幼稚園教師,丈夫則是小學教師,二人育有兩位女兒,一家四口在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的香港,寓居於荃灣山上寧靜的一隅。每日下午,四人放學放工回家,凌太為孩子準備下午茶,小朋友在屋外爬樹玩耍,一家人在山上小屋過著親密溫馨的小日子長達10年,直至大女兒讀中三,才搬到市區居住。 今天的凌太,大家都稱她為Auntie Ling,回想昔日山上的日子,仍無限依戀。「那是人生最難得的10年。」她說。 Auntie Ling至今仍會親手縫製衣裳給女兒及孫女。 Auntie Ling束一頭短髮,戴一副黑粗框眼鏡,穿著自製的黑底白紋直身短裙,胸前掛著女兒做給她的立體花吊飾,雙腳踏著一對運動鞋,造型清新俐落。人說母親的打扮很重要,因為她們都是子女的第一位女神。但Auntie Ling比女神更厲害,因為她會如仙女般變著魔法,把家裏變成家庭版的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服)工作坊。 圖左是Auntie Ling用已去世丈夫的領呔所縫製的拼布袋,另兩個是親手鈎織的手袋。 她憶述當年最愛為兩位女兒做衣裳。「兩姊妹好少買衫,佢哋中小學嘅校服,全部都係我車。」當年成衣時裝漸趨流行,但Auntie Ling仍堅持為女兒們做衣裳,傳承了母親的手藝,更加入自己的設計靈感。 ▲▼ (圖上、下) 凌氏「出品」的童裝,為Karen及其妹留下獨一無二且美麗的童年回憶。 「最困難係設計款式,但想到款係最開心。想好了款式,畫紙樣、裁布、車衣縫製,一共三小時便完成一件衣裳。」三小時的手工,高級時裝品牌常標榜的one-of-a-kind成品,就在她的巧手中完成。 傳承無形基因 Auntie Ling為兩位女兒做衣裳,單純是源自對女兒的關愛,但沒想到無形中影響了大女兒Karen Ling,長大後選擇投身時尚雜誌世界。Karen說:「細個時媽咪車衫,我經常在旁邊觀察。」耳濡目染下,Karen雖沒有承傳母親的手藝,卻繼承了媽媽的設計才能,且走得更遠,變成自己的事業,半世人離不開時裝界。 二十多年的時裝編輯生涯,讓Karen能盡情發揮其時裝設計的觸覺與才能。 她說:「讀預科時,已經決定要做跟衣服有關嘅工作,所以讀咗兩、三個月預科,就轉去工業學院。畢業後,喺毛冷廠工作咗兩年,但工作以處理文件居多,不是自己想做的,剛巧理工紡織及設計學系收咗我,我就入去讀書。」 在理大讀書時,她已知在香港當設計師發揮不大,反而因自己愛看雜誌,發現做雜誌及時裝造型設計的創作空間更大,於是畢業後自薦加入當時殿堂級潮流雜誌《Amoeba》工作,就這樣開展了二十多年的時裝編輯生涯。 Karen理大畢業後,自薦加入當時殿堂級潮流雜誌《Amoeba》工作。 今年初,她離開傳媒的崗位,回復自由身,開班教授立體刺繡,母親也成為班中的學生,令母女間更有說不盡的話題。Auntie Ling說:「女兒有心事,邊會同媽媽傾,只會搵朋友。但有咗共同興趣,兩母女多咗傾計,多咗交流。」 擔任時裝編輯二十多年的Karen,今年退下火線,以個人興趣開班教授立體刺繡。 單單欣賞這些立體花花刺繡已覺十分雅緻,當知道背後交織著一份母愛的傳承,更感珍貴和溫暖。 製作立體刺繡花過程:先在繡花框繡好花瓣及葉子,再把它們剪下,便可拼切出花朵的模樣。 三代人手作遊 現在Auntie Ling仍為女兒做衣裳,例如採訪當天,Karen便穿著她做的襯衣。但不同的是,Auntie Ling的縫衣對象多了一位,就是她的孫女,Karen的女兒。 「我孫女嘅睡衣都係我車。」說罷,她拿出一件製成品。「呢件用布碎車,10蚊,布料好舒服。」然後,她拿出手機,滑了兩下。「呢個飯盒袋用潛水布做,都係做比孫女。」言談間流露出隔代獨有的甜蜜感情。 ▲▼Auntie Ling做給孫女的睡衣及婆孫裝(圖下)。 Auntie Ling做給孫女的睡衣及婆孫裝。 Karen的女兒今年14歲,是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以前Karen要上班的日子,女兒的教養重任會跟母親分擔。「佢教女冇咁有耐性,教我個女就好有耐性。」Karen私下笑說。 雖然女兒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但Karen並沒有限制女兒的發展。「我哋做父母唔會特別標籤小朋友,反而會鼓勵多嘗試。」所以在女兒未夠一歲時,Karen便開始帶她四處旅行,讓她見識外面的世界,更會組織三代人的日本之旅,逛當地手作工藝店,亦曾到台灣參觀著名的「布博」展覽。 去年婆婆做的過年衫,有點「大長今」的感覺。 凌式教女哲學 不過, Karen坦言女兒對手作工藝的興趣不大,但沒有打算強迫女兒在這方面的發展。「興趣係天生,迫唔到。女兒屬發展遲緩,更加不能迫。」她續道:「只要找到自己鍾意嘅嘢,開心快樂成長便可以了。」無獨有偶,跟Auntie Ling私下交談時,她也說過類似的教女經:「小朋友找到人生方向,做自己鍾意嘅嘢係最重要。」 Karen說女兒雖有特殊教育需要,但不會特別標籤她,反而鼓勵她多嘗試。 也許孩子長大後,也會從事跟手作工藝有關的工作,也許不會,故事仍待發展,但就如Auntie Ling談設計心得時說:「用基本的紙樣,再加入自己的變化,如V領、圓領等等。」以愛與教養給孩子基本的「紙樣」,再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縫製」屬於自己的「衣服」,這就是代代傳承的凌式教女哲學。 三代同堂,各人性格喜好不一,但教養「紙樣」從沒改變:以愛和放手出發。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