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 此$500不同彼$500? 分別在於你的 「心理帳戶」

早前與大家討論過將小朋友的三個錢箱的理財方法。這個方法要旨之一,是讓小朋友有一個資產組合,並籍此分配自己的收入,支出等。這些錢箱,其道理就和大人的銀行帳戶一樣。然而,錢箱只能計算小朋友的總資產,若要再細分其收支數額的話,錢箱便無武之地了。 而許多家長對小朋友的理財教育往往就止步於錢箱,小朋友再長大之後,便由其自行理財。因而,小朋友在中小學時特別容易出現「月光」,甚或「星光」的現象(每月 /星期用光該月/星期的零用錢)。   以財務報表記錄收支 了解箇中原因,最好的方法便是讓小朋友有一個詳細的「財務報表」,將小朋友每一項收入和支出都記錄在案,從而了解是小朋友家力不足,還是零用錢不足,Mellow這一方面就可以幫到你。 當然,財務報表相信大家早已涉獵。接下來,要與大家討論的是一個不一樣的帳戶。   首先,情景一: 你提前買了一張價值500元的音樂會門票。準備出發去音樂會的時候,才發現門票丟失。已知,音樂會因為門票價格高昂,觀眾不多,到現場仍然可以再用500元買到同樣的門票。但是,你會願意去現場再花500元買一新張門票嗎?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經驗裏,他們的選擇是不會。   情景二: 相反,如果之前沒有提前購票,而是在前往音樂會的路上,發現錢包裏有一張500元不見了,你還會繼續去音樂會購票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是會。 我們細心想想,其實兩個情境中的「你」,都是實質上都是損失了500元,但為何我們會出現不同的消費決定?   心理帳戶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Richard Thaler發現,這是因為在我們心裏,有著一個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門票的500元和錢包中的500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前者在我們的心理帳戶中是歸於娛樂預算,既然丟了,再花錢就意味著我們在娛樂預算這一項,要花1000元來購買門票,這嚴重超支讓我們覺得不值。而後者是現金,雖然丟失了,但並不影響與我們的娛樂預算,門票的價值仍然是500元,尚可接受。   以此,亦能明瞭為什麼我們在消費政府「派糖」、或贏得獎金、六合彩之類的意外收入時,會一反以往消費習慣般,把它「一鋪清袋」。然而,錢的價值不變,只是人們往往未能對資產和額外的收入的價值一視同仁。   人對於收入支出的看法,其實是頗為矛盾的。家長的及早介入,有助小朋友去了解並防止因為這些矛盾而浪費了理財的好機會。Mellow提供記錄收支的功能,並讓家長實時追蹤孩子收支情況。電子化的零用錢更將新收到的零用錢直接歸到小朋友的資產之中,以免小朋友將其視之為「意外收入」,而大筆大筆的花光。   內容提供:Mellow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