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背景電視」親子大忌

不少都市人都習慣一回家就打開電視。就算沒有人觀看,有些背景聲音,感覺都好像熱鬧一點。但家有幼兒的家長要留意了:原來「背景電視」對幼兒的遊戲體驗和親子互動,都可能有負面影響。 美國學者Marie Schmidt用實驗,探討背景電視對幼兒遊戲的影響。團隊把一至三歲的幼兒帶到實驗室,讓他們在父母身邊獨自玩玩具。實驗室的設計和家居環境相似,中間放有一部電視,由研究人員遙遠控制。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驗的任何時段打開電視,幼兒玩玩具的時間都會變短,玩玩具時的專注力亦會降低。值得留意的是,電視播放的節目並非為幼兒而設,而幼兒亦幾乎沒有抬頭看電視,但單是背景聲效,就足以令幼兒的遊戲體驗變差。加拿大學者Alissa Setliff用類似方式研究六至十二個月的幼嬰,結果顯示幼嬰在背景電視的影響下,會縮短望向玩具的時間,玩玩具時亦顯得較為「散漫」。 電視開着 家長傾向忽略幼兒 背景電視對親子互動又有何影響呢?美國學者Heather Kirkorian讓父母和一至三歲的幼兒在實驗室自由活動,並在特定時間把電視打開。結果發現,當電視開着時,家長和幼兒的互動次數減少,不會主動跟幼兒對話或參與幼兒的活動。就算幼兒主動與家長溝通,家長亦傾向忽略幼兒的提問,亦較容易「答非所問」。近年加拿大學者Mary Courage研究六至十八個月的幼兒後亦有相同發現:當電視開着時,父母較少與幼兒對談,亦較少與幼兒玩玩具。 聲效分散注意力 為什麼會這樣呢?來自電視的背景聲效,通常是人的對話,會隨着節目的推展和廣告的穿插而不斷改變。這些聲效不停地刺激幼兒和家長的大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自然會影響他們的遊戲和互動。現代科學已證實,遊戲和親子互動對幼兒發展極為重要,如果幼兒正在一旁遊戲,家長又沒有打算觀看電視,為什麼不乾脆把電視關上,好好享受親子時光呢?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5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促進孩子良好成長的優秀家長

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健康愉快成長,除了養育孩子、使孩子溫飽外;在孩子的情緒、社交和個性發展中,優秀的家長還發揮以下四方面的角色: 一、培養「成長心態」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指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孩子,相較於有「固化心態(fixed mindset)」的孩子,前者更認為可以透過不同的經驗和努力,令自己進步和成長,而後者則認為個人能力主要是天生,較難改變。因此在面對挫折和不愉快事件時,「成長心態」能讓孩子明白可以透過運用情緒管理的技巧,幫助自己平復及恢復過來。 二、充當行為模範 根據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孩子會經觀察模仿學到新的行為。研究發現,孩子多視家長為主要模仿對象,在情緒管理中,即使孩子知道有其他可能更好的策略,仍然會選取家長常用的策略。因此,要孩子做好情緒的自我管理,當家長感到情緒不穩,也需要恰當地運用合適的情緒管理技巧,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成為孩子學習的好模範。 三、傳授調節技巧 當家長出現負面情緒時,會運用合適的情緒管理技巧來調節自己情緒;同樣地,當孩子情緒波動時,無論是傷心、不快、激動或憤怒,孩子也可以運用情緒管理技巧來幫助自己處理情緒。但有關技巧可不是與生俱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樹立行為模範來讓孩子觀察外,亦宜向孩子教導及示範如何運用不同情緒調節的技巧,而非留待孩子出現激烈情緒時,才指摘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 四、引導自我調節 當孩子感到不開心、出現負面情緒時,很多時都不能夠及時想起自己早已學過的情緒管理技巧,因為思考所需的理智,已經被當時當刻的情緒淹沒。此時家長可先對孩子稍作安撫,再提點及引導他已經學習過的技巧,並與孩子一 同深呼吸、想想其他開心的事情、提醒孩子可以暫時離開現場等,引導孩子慢慢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https://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讓孩子「驚歎」地成長

「嘩,很厲害呀!」家長們還記得孩子何時說過這句話?是上次遊覽萬里長城時?到太空館看銀河系、星空和黑洞的介紹?在家看大草原的生態紀錄片?聽一首動人的樂曲?還是到鄉郊野外「親親大自然」的時候? 驚歎推動探索成長 以上情境的共通點是,當孩子感到「很厲害」時,孩子大概正因為身處或看見壯麗的環境中,產生一種「驚歎」的感覺。當感到「驚歎」時,人會愈感自己渺小,感覺與外在環境世界的浩瀚相比,自己其實「微不足道」;並察覺原來自己的知識有很多不足,以推動探索和學習,改善自己不足之處,擴闊自己的知識領域。 因此,如果孩子對自己學習的內容或個人的進度感到驚歎,將有助孩子持續的學習、探索和成長。 驚歎或可促進身體健康 另一方面,「驚歎」會讓人更有動機去完成一些讓自己感到「壯大」的事情,例如更樂於助人、更樂於分享等,使別人變得更好。此外,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更發現,在眾多正向情緒中,唯獨「驚歎」有效降低身體內已受損細胞所產生的發炎因子,或許有助促進長期健康。因此,驚歎的感覺實在是一個「為己為人」、不可多得的正面情緒。 多見世面 方懂「驚歎」 既然「驚歎」如斯美好,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建議,使孩子更懂得「驚歎」: 1. 放下手機,與孩子走出屋外閒逛,並留意身邊一事一物,例如街道上鋪滿黃葉,原來秋天正濃,黃葉在陽光映照下卻現一片金光。 2. 除了興趣班、補習班,也帶孩子到自然郊野遊玩,微風吹起金黃落葉,孩子就在當中跑跳走動,是另一番的生氣。 3. 到太空館、科學館或藝術館參觀,看看星際的無邊、自然的浩瀚、科學的神奇,在家也可看看相關的紀錄片。 4. 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留意和分享一些為助人、為社會、為公義的人和事。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讓孩子當「英雄」

不少孩子都喜歡看英雄卡通!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對英雄人物的鍾愛可以增強他們的恆心與毅力,進而邁向成功? 美國學者White和她的團隊,邀請了180名4至6歲孩子,參與一項漫長而沉悶的電腦活動,接受測試的孩子被分成3組: ‧第1組孩子想像過程中的感受,並自問:「我有沒有努力?」 ‧第2組孩子自問:「XX(孩子自己的名稱)有沒有努力?」 ‧第3組孩子在活動開始前,想像自己變成了個卡通角色或英雄人物,例如蝙蝠俠、巴布(Bobthe Builder)或朵拉(Dorathe Explorer)等,並穿戴代表該英雄人物的衣飾,同時自問「蝙蝠俠/巴布/朵拉(角色名稱)有沒有努力?」 研究:想像成英雄 毅力更好 在整項共10分鐘的電腦工作中,電腦會在每分鐘,按孩子的所屬組別去問孩子「__有沒有努力」。孩子可以在過程中隨時離開工作,去玩放於附近的電子遊戲。 愈有毅力的孩子,愈遲被附近的電子遊戲吸引,愈能堅守於沉悶的工作中。 結果發現,想像自己成為英雄人物的第3組孩子,比其他組別的孩子工作更久,表現出明顯較好的毅力。研究人員認為,孩子以蝙蝠俠、朵拉等擁有努力、堅毅及正義感等正面特質的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象徵代表,再配上代表性的衣飾(如衣服、徽章等),有助孩子投入相關的英雄身分,表現出有如英雄的正面特質。 不少孩子鍾愛特定的英雄人物,家長與其怪責孩子「沉迷偶像」,倒不如好好應用卡通英雄為孩子帶來的正面成長,給孩子說句:「蝙蝠俠有沒有努力?」並送上一個英雄小徽章,讓孩子更堅毅不屈地成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