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有教無類的終結

兩週前,我出席了一個婚宴,其間遇到多個行家。在與其中一個行家聊天時,大家輾轉談起了她的母校。那學校是香港一家老牌殿堂級名校,其舊生不乏政、商、專業界別的精英。行家提到,她就讀那名校時學業名列前茅。但她就不是同學社交圈子中的主流,到今時今日亦對母校的歸屬感較低。她認為,她畢竟是源自基層的「屋邨妹」,始終是與家境甚佳的大多數同學是格格不入的。 不過,縱使如此,這行家都是她那個年代的教育機會比現在好。在她長大那個年代,家境清貧都算是一個在學業上的障礙。但是,只要學生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又不太在意於在日常校園生活能否與較富裕的同學合群,就很有機會能入名校。入到名校,就自然在多方面能得到較佳的師資、學習氣氛、遇強越強的同學互相競爭或鼓勵,令有學術天份的清貧學生能享高一點的出人頭地集會。反觀,現在的名校,無論是派位、直資或私校,對於家境清貧的學生來說都看來是比以前更遙不可及了。 曾幾何時,能在有名或較開放學府教育是讓窮家子女出人頭地的一條重要出路。可惜,隨着這份有教無類的終結,香港的隔代貧富懸殊只會更難解決。這是我們想見到的嗎? 行家就此沒有解釋很多,但她的說法就令我反思,究竟是什麼會導致她形容的情況?先說派位名校,它們的世襲制甚強,而且現在好像比起以前對於是否校區內居民更嚴謹了。那些地區有較多派位名校,而家境清貧家庭能否住得起那些區(或有富貴朋友可以「借」其校區內地址),大家應該心裡有數吧。至於直資、私校,它們希望透過看孩子整體履歷及面試表現來收學生,原意在於想取錄不只是「死讀書」的孩子。但試想想,普遍來說。如果父母沒有經濟能力讓孩子去學無數的課外活動、補習等,又怎能為孩子在學校面前留下「全人」印象? 而上述的一切還未提到安排為孩子到國際學校或送到海外讀書的費用。這些費用包括天價的所謂「債券」、昂貴的學費、一點都不便宜的生活費。好了,或許基層家庭可以考慮舉家移民、讓孩子就讀外國的公立學校去處理這問題,但就算是這條路都逐步被西方國家關閉。那些國家以前還對不少較基層的職業專才有需求(老婆長大時都是靠這途徑跟父母移民澳洲),但它們近年的移民額都已偏向看重一些較中產或以上的專業人士。 香港已經是一個十分貧富懸殊的地方。曾幾何時,能在有名或較開放學府教育是讓窮家子女出人頭地的一條重要出路。可惜,隨着這份有教無類的終結,香港的隔代貧富懸殊只會更難解決。這是我們想見到的嗎?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名校與離地精英

近期本地傳媒報道,某香港名校在派位時留給舊生們孩子的比例可以高達四成。 看到這報道,就令我想起近兩星期前英國《衛報》刊登了一篇由一位歷史學家與一位經濟學家聯名的文章(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9/jan/13/public-schools-david-kynaston-francis-green-engines-of-privilege)。兩位作者指出,英國各行各業的精英都幾乎清一色都曾在一群學費昂貴的私校就讀、就讀者甚至是世代相傳,而這現象製造的社會不公亦為英國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在香港,除了個別的國際學校,像英國那樣學費極度昂貴的私校相對地較少。但這並不代表香港沒有一群以母校來界定的精英。如果大家看看香港的政府、商界(白手興家的老一輩除外)或專業精英,他們很多都是來自一小群香港本地傳統名校、香港較有名的老牌國際學校或英國貴族寄宿學校。 當然,大家可以說,本地名校與英國私校不同。本地名校的學費在政府津貼下算不上是昂貴,並不會構成英國那種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入讀精英學校的情況。還有,就算香港是由一小群名校畢業生帶領,又有何不好?難道我們想「蠢人治港」嗎?不過,這說法好像未必成立。 香港社會都同樣需要學校與學校之間資源上較平均的教育制度,才能令大家不覺得需要一窩蜂報讀名校 首先,不少名校現在都走直資路線,而直資學校亦是靠學生的履歷與面試去收生。典型被取錄的學生有不少都是「十項全能」、談吐上又符合中產或以上經濟階層要求的。試問是哪些家庭會有資源讓孩子私底下學多樣東西?這是呼之欲出吧。就算是派位收生的名校,正如近日本地傳媒所報導,很多入讀者的父母都是舊生,變相令精英階層世襲化,就算父母不是舊生的孩童在入學後都會有壓力要做到需要不少金錢才能造就的「十項全能」。換句話說,本地名校以愈來愈成為既得利益者後代的樂園,難以像以前那樣造就社會階級流動。 第二,而或許是更重要的,就是在社會各界有「話事權」的人大多來自一小群名校的後果。表面上,讓「名牌貨」去帶領社會好像是一件好事。但當社會是被一小群來來去去都是源自同一個小圈子的人去控制時,他們就算是意識形態上各有不同,但始終在帶領社會時來來去去都只會是有同一套思維模式、同一套處事方式、同一套在意或潛意的優越感。而這亦變相會令社會領導者日漸變得與普羅大眾脫節,變得愈來愈不懂民疾苦或難處,愈來愈離地。我看不到這對我們社會長遠均衡發展有何好處。 或許,正如上述《衛報》文章所結論,香港社會都同樣需要學校與學校之間資源上較平均的教育制度,才能令大家不覺得需要一窩蜂報讀名校、才能逐漸解決精英離地的問題。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