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青:有財不如有品

根據理工大學早前發表的一份大型調查發現,有三成受訪中學生認為賺錢大過天,有19%則認為有錢就有尊重,18%認同金錢是萬能,14%更認定富有就是成功。年輕人一切以金錢衡量價值,心理發展自然難免受影響,更令人擔心的現象,反而是竟有約21%的同學是不會在乎別人的不幸。過去香港經濟起飛時期,崇尚推己及人、守望相助的獅子山下精神,竟然隨着社會經濟富起來而已蕩然無存。

回想起李超人前年七月在汕頭大學畢業禮上對著在場二千多位畢業生,以儒家思想中「推己及人」的精神、即是「同理心」,明顯洞悉人性優點中最具價值的,不是錢,而是一種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從對方角度考量解決問題的同理心,有此心者的人始能成為「求成者」。完全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感受的人,只能求存,難以求成。

擔心子女將來冇瓦遮頭者,究竟是睇少自己下一代的能力?抑或想出招廢其逆境求存的武功?

事事「向錢看」的心態令人心寒之處,在於急於求財者,每每把為自己的走捷徑揾快錢行為,找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藉口作開脫。當社會上「向錢看」病毒肆無忌憚地蔓延,集非成是帶來的,是連串歪理當真理。正如已成為口頭禪的所謂「贏在起跑線」,想深一層,贏開頭者又敢保證也能贏在終點不會衰收尾嗎?當「成功需父幹」已變成人生路上之捷徑,為子女碌盡人情卡找工作兼置業安居,更淪為另類王道。擔心子女將來冇瓦遮頭者,究竟是睇少自己下一代的能力?抑或想出招廢其逆境求存的武功?或者是怕自覺對子女「不孝」而有樣學樣?真令人費解;已成為金句的「有樓有高潮」,好此道者,若真要把磚頭跟生理現象掛勾,一點點特異功能也必不可少吧。

投資是一門科學,亦同時是一門藝術,當中牽涉計算與預測,我們應該把理財概念升格,將之視為一門關乎生死存亡的技能。

有錢冇錢,錢多錢少,關鍵仍在如何管理。有得賭、精神好,中國人賭性之特強,亦反映於港人對股票的熱愛,惟理財並不是炒股,不容本末倒置,說到底,理財的基本概念完全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善加運用,懂得妥善分配以滿足欲望。投資是一門科學,亦同時是一門藝術,當中牽涉計算與預測,我們應該把理財概念升格,將之視為一門關乎生死存亡的技能。

在競爭越趨激烈、人類許多領域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社會,人揾錢的機會已越收越少,錢揾錢的門路仍多的是,要讓金錢成為我們的工具而非令自己淪為金錢的奴隸,就更有必要先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更重要是,有財不如有品,保持一份同理心、赤子心,才能得人心。行正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自然更能透過人脈大數據緊貼市場趨勢,趨吉避凶,投資路上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