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師」語] 把學校帶到農村系列 (3):入鄉隨俗 關係重於一切

內容提供: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有些文化未能適應網上生活,如烏干達的鄉間,非常著重群體,高度看重面對面關係,為我們的家訪提供有利的條件。

到人家作客,您有什麼準備?會否如廣東俗語所言,帶「梳蕉」去見人?中國是禮儀之邦,即使與主人家親疏有別,總會帶點小禮物。

烏干達的鄉間彷如世外桃源。

我們家訪則是理直氣壯的帶「梳蕉」。「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多虧荷李活電影和西方傳媒的渲染,烏干達人對外國人有一種錯誤的看法 —— 他們都像蓋茨或巴菲特那樣家財萬貫。在這裏生活三年,我曾多次被陌生人或本地朋友索求智能電話、數碼相機,以及金錢 (港幣10元至1,000元不等) 以解燃眉之急。我們入村,尤其是外籍教師,強調的是關係。授人以魚,長貧難顧,授之以漁,方為上策。我雖兩手空空到訪,卻不感尷尬,反倒輕鬆自在,畢竟不涉及金錢或物質的關係來得更真實和長久。遇上經濟拮据的家庭,我們即時轉吿辦事處同工,由他們跟進,提供協助。

烏干達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入鄉隨俗,來到村落,女士必須穿上端莊大方的服飾,即是短或長袖上衣、及膝長裙和密頭鞋子。緊身或無袖上衣,任何類型的褲子和濃妝豔抹均視為有欠得體。男士則穿襯衣、西褲和皮鞋。

限聚令下,我們以兩位教師為一小隊,每天走訪兩個學生的家庭。車輛停泊在村落入口後,我跟同工下車走在鄉間的泥土路上。山路崎嶇不平,容易摔跤。縷縷微風吹來,夾雜著泥土的氣息,讓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特殊的味道。進到村裏,看見錯落有致的泥巴房子,屋外有圍坐納涼的婦女在閒聊,赤腳孩子在追趕雞群,嚇得牠們跑來跑去,神情慌張,喔喔大叫。香柏樹下有一群小孩在撿樹枝。他們把樹枝插在泥土裏,有的把樹枝折成一根根小棒;有的乾脆把樹枝當成一束花送給他們的媽媽,玩得不亦樂乎!

走在鄉間的泥土路上,到處可見野生咖啡樹。

這一幕小孩在大自然無拘無束地玩耍,勾起我的兒時記憶。跟他們一樣,我也享有一個沒有科技的童年。小時曾住元朗崇正新村,最喜歡跟鄰家的孩子滿山跑和爬樹摘石榴吃。遇上颱風襲港,我跟哥哥會拿出一個紅色背心膠袋,在其手挽處綁上10至20米長的棉線,跑到鐵皮屋外的空地,順著風力並對準風向,把「風箏」放到天上,樂而忘返極了。

終於來到預備班學生Christine的家,給予她功課輔導。感恩她遇上的問題不多,不用半小時便搞定。那麼,我們可以離開?非也。她的祖母此時從屋內拿出一張由尼龍米袋剪開來的「地毯」,鋪在屋外的空地。再跟鄰居借來幾張矮木櫈,放在地毯對開的地方,邀請我們坐下。然後,她隨便在地上拾起一根約一米長的樹枝,一邊揮動著「指揮棒」,一邊用本地話盧達語發施號令,把她多名年約三至六歲的曾孫通通召回來,跟她一同坐席。一開始,我們彼此問候,噓寒問暖,待熟悉感建立後,從日常生活的鎖事到人生哲理,無所不談。在社交距離下,我們閒話家常兩個多小時。

數學科老師Miss Ashley去到我們機構的社區中心,跟中一預備學生Chris Michael 見面,進行功課輔導。
曾祖母和她的曾孫跟我們一起坐在屋外聊天。

我有限的盧達語在問安後便「行人止步」,只能透過肢體語言,如點頭微笑和側身聆聽參與其中。如果我是悠然自得的享受現在,那麼,她的曾孫們更勝人一籌。只見他們一直安安靜靜的坐在長輩身旁,絲毫沒有半點坐立不安。沒有曾祖母的點頭示意,絕不隨便走開。曾祖母在跟我們聊天,他們在自娛,不時會舉目盯著曾祖母,又會看看我們,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盡攝入他們的眼簾。跟現今的低頭族被電子產品捲入一個遠離現實的自我世界,「同檯吃飯,各自修行」,這些小孩更懂得如何活在當下。

離開前,我透過同工的即時傳譯,詢問曾祖母能否替他們照相留念。在鄉間隨意舉起手機自拍或拍照,讓人覺得您想販賣他們的照片,消費他們的貧窮。她有否答應我的請求?大家不妨在這期專欄的照片中找找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久違了學生們的笑容!紅衣者為我的家訪隊友聖經科老師 Daniel Isabirye。

正當TAS的教師團隊忙於家訪,烏干達政府在九月底對復課有較為明確的安排。那到底是什麼?全面復課結束停課半年的日子?分階段復課?下禮拜的專欄告訴您。歡迎留言至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分享您的感受。

刊載於︰GRWTH app

GRWTH社區, GRWTH App, GRWTH教育綜合平台 GRWTH社區, GRWTH App, GRWTH教育綜合平台GRWTH社區, GRWTH App, GRWTH教育綜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