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協助孩子建立責任心

假想在上學天的早上,你一早起來為孩子準備早餐,叫孩子起牀、梳洗、換校服……但是,孩子卻慢吞吞的,每個動作都要催促,出門後又突然記起要帶一本功課而折返,結果趕不及上校車。這時,孩子卻氣冲冲地跟你說:「你應該早點叫我起牀!怎麼辦?我遲到都是因為你!」 準時上學是誰的責任? 父母們,看到這裏你有什麼感受?細心想想,究竟準時上學是孩子,還是父母的責任? 父母或許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不自覺地將孩子的責任當成自己的責任,把結果的好與壞,也歸咎於自己身上,使內心產生內疚。然而,這會延遲他們建立責任心的時機,也延遲了他們的成長。當中父母要先思考3個問題: 容許孩子犯錯承擔後果 1. 我們容許孩子從犯錯中學習嗎? 責任心並不能透過教導或說道理來建立,要通過許多真實的經歷,從犯錯中反省而累積回來。所以,我們要先清晰告知孩子責任誰屬,同時容許孩子犯錯,並自己承擔後果。假若孩子一直不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便可能會把責任轉移給別人,甚至明明自己犯錯卻責備別人。 2. 我們忍心孩子承擔後果嗎? 父母出於愛,不願意看見孩子傷心、挫敗、被教訓,於是幫助孩子完成任務,但這樣的話孩子沒有經歷成長上合理的痛苦,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會伴隨後果,亦不知道應該改變。例如一個孩子發脾氣打人,他需要承擔後果,向對方道歉,反省自己的行為。不然,他下次再生氣時,就不懂自控。 靠獎勵推動 給予孩子錯誤期待 3. 我們要通過獎勵來推動孩子履行責任嗎? 你會否說:「孩子,如果你能天天準時起牀,我就買給你期待已久的玩具。如果你能自己完成功課,我就給你額外的零用錢……」這樣給予孩子一個錯誤的期待,以為履行基本責任,是為了得到獎勵。當他處於其他環境中,就會疑惑為何我總是沒有人讚賞,為何沒有獎品?他們會誤以為自己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總覺得身邊的人待他不好,亦難以建立由內而生的自我推動力。 讓孩子能分辨及負起自己的責任,也是一個適應和改變環境的能力,讓孩子不會只埋怨環境,或讓環境去定義自己的價值。 教養短片:培養孩子責任心最重要的3件事(請看附圖)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調校與「升中」孩子的互動

孩子升中了!他們成長為今天的「小大人」,父母既期待孩子探索更大的世界,又擔憂他們能否適應新環境和學習模式。不少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相處時,都面對不同的狀况: .孩子渴望獨立自主,不喜歡父母干預 .生活節奏加快,孩子未能分配好時間 .學習模式改變,但孩子缺乏應對方法 .孩子受朋友和潮流影響,尋求朋輩認同 .孩子易情緒化,與父母衝突增多 孩子的種種轉變是一個信號,代表他們的內在世界有所震盪,雖然他們仍然很想得到父母的協助,但他們又覺得自己長大了,渴望有獨立思考空間。我們在各方面可以如何調校與孩子的互動? 減少冗長道理 積極聆聽 1. 學習篇:由於學習模式由傾向背誦轉為理解,量也突然增多,這時如果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請避免一刀切地判斷孩子為懶惰,反而這是一個好機會向孩子介紹學習和時間管理的方法。父母可與子女一同商討時間分配,代替為子女安排好一切的方式。 2. 社交篇:這階段的孩子正在追求身分認同,如果父母批評孩子的朋友,他們會很敏感,父母可利用自己小時候的挫敗經驗來感染孩子,代替以大人的角度來批評和說道理。同時與孩子一同訂立有建設性的限制,如使用社交平台的時間和外出活動的性質等。 3. 聊天篇:「先心情,後事情」,父母可減少冗長的道理,更多的積極聆聽,了解孩子對新環境的看法。當孩子不耐煩時,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動,輕輕放下一兩句的叮嚀,給予孩子思考的空間去感受自己和別人的心境,學習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明白,期待與父母的溝通中有更大的空間,透過共同商討來作決定。因此在情况許可下,家長可給他們自己去經歷和探索。我鼓勵父母成為孩子的戰友,放下說服和改變對方的溝通方式,更多地去聆聽和理解孩子的難處,由心地接納和陪伴他們走過每個成長的高峰和低谷。 升中預備班「讀書有法」暑期課程: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2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志耀--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增加「電子產品免疫力」

孩子常常要求玩電子產品,卻不遵守協定,藉口多多? 對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起初很多父母都會採用「訂立規則」和「限制熒幕時間」的方法。但隨着孩子年紀漸長,這些方法開始不大管用,孩子或經常出現一些「踩界」的行為、違反協定、說謊等。當被父母發現時,又可能會用藉口掩飾,甚至討價還價,大大破壞了親子間的信任。 避免讓電子產品成為賞罰工具 除了界限設定,父母還可增加孩子的「電子產品免疫力」,我們可以從「觀念」和「策略」入手。 調整孩子觀念: 1. 「電子產品不是獎品」:父母要避免讓電子產品成為賞罰工具。當我們常常說:「乖就可以玩」、「成績好就可以玩」,孩子下意識會以「玩電子產品」為努力的目標。這容易養成孩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而且將基本應盡的責任混淆,例如:完成功課是孩子作為學生應盡的責任,而並非用來等價交換使用電子產品的工具。 2. 「電子產品不是玩具」:要打破孩子以為電子產品是單純用作娛樂的觀念,透過日常生活中親身參與,使孩子經歷電子產品是用來提升學習和工作效能的工具,例如:查生字、搜尋資訊、與遠方親友聯絡等。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避免只顧「玩手機」,忽略了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 治本的教養策略: 1. 擴展孩子的軟實力(soft skills):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就不容易被電子產品操控。一個孩子懂得「自律」,他通常具備3種軟實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責任感」及「自制能力」。父母要從日常生活的規劃開始,引導孩子從小思考做事的優先順序,這比「直接幫他安排時間」更能培養出較獨立和自我管理較好的孩子。相反,孩子會對安排自己的生活毫無概念,這不但降低孩子的自主,也無助孩子發展責任感。 2. 提升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滿足感:欣賞真實世界的美麗,體驗過與人互動的真實,就不容易被虛擬世界所吸引。我鼓勵父母從小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啟動他們內在對世界的欣賞能力。多參與家庭和群體活動,對人際關係產生深刻感受,創造正向的情感結連,自然會逐步減低對「電子產品」的興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9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3個S助孩子回復學習狀態

  長假結束,孩子能成功關掉「放假模式」,適應校園生活嗎?還是他們仍有點糊里糊塗,未能進入學習狀態呢?我們可以運用以下3個「S」來協助孩子重整步伐︰ 重返校園需適應 先安定孩子情緒 (1) Settle down(安定孩子的心):在叮嚀孩子處理各項事務的同時,不要忽略先關心孩子的感受,適應期裏常見的情緒或狀態有: 抗拒上學:孩子享受假期的慢活步調,也對父母的陪伴依依不捨,可能會抗拒上學。此時我們不必急於糾正孩子說:「你不應該這樣懶散!」可試着同理孩子:「我感受到你很享受假期,我都很享受呢!但學校裏也有許多好玩的事物等待你去發現!」 過於興奮:與同學久別重聚,父母擔心孩子忘記社交距離,或上課時不專心,我們不需撥孩子冷水說:「不要掛住與同學傾偈呀!」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原則:「我感受到你見到同學會很興奮,記緊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就可以了。」 擔憂/不安:如果觀察到孩子變得了無生氣,沉默寡言,我們可以關心孩子:「你是否感到有少少緊張呢?我們願意聽你說。」重返校園孩子會擔心失去朋友或者功課太多等……我們不需急於說道理,宜先聆聽他的想法,然後才一齊想想解決方法。 讓孩子主動解決問題 演練社交情景 (2) Solve proactively(讓孩子主動解決問題):讓孩子積極面對轉變,關鍵是增加他們的參與度,從而提升他們的掌握感。請孩子主動解決一些小問題,例如:如何做可以加快出門的時間?如何執拾書包會更整齊?如何提醒自己寫好家課冊?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多於由大人為他們提供所有的方法。 (3) Start early(提早開始準備):有些孩子較慢熱,他們需要多點熱身時間,在社交上,可以與孩子演練一些在相處時會發生的情景,建立正確的交友觀;在學習上,作簡單的預習,讓孩子對書本內容有熟悉感,可幫助他們上課時更集中。 當孩子的心情得到照料,又感到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他們就會更易擁抱自己學生的身分,逐步適應和享受校園的生活。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關心孩子疫下情緒

「為什麼又不能上學呢」、「公園又封了,店舖關門了,疫情是否很嚴重」、「如果我們感染了,我們是否都要被隔離」……疫情下,孩子有向你訴說過心中的疑惑嗎?如果觀察到孩子有不安的情緒,我們可以如何開解他們? 同理情緒 真誠應對 大人擔心疫情,孩子亦然。有些孩子會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聽到相識的親人和同學染疫會感到緊張,但他們未必懂得表達,父母可多留意與孩子的對話,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 如果觀察到孩子沒精打彩,尤其看完疫情新聞後變得煩躁不安,又或者沉默寡言,我們可以嘗試溫柔地關心孩子:「你有什麼感受呀?你有擔心的地方嗎?我們好願意聽你慢慢說。」讓孩子知道父母樂意一起討論,他們不需要把擔憂放在心裏。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真實的情况,因為刻意隱瞞事實或敷衍他們,反而會讓孩子有不真實的想像和沒有安全感。 引導聚焦「可控制」的事情 這兩年,透過學校和家庭的教導,相信孩子對疫情已經有不少了解。我們可以問問孩子:「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保護自己和家人?」我們可以勤洗手、減少到人多的地方、多做運動來增強抵抗力,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清潔家居,讓孩子有一個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現况。 讓孩子有「同伴」同行 停課使孩子未能與同學相聚,長時間留在家中,難免感到失落。有家長曾分享經驗,讓孩子每星期與好朋友相約,透過網絡一起聊天和做功課,使孩子能維持社交,並有「同伴」互相支持的感覺。當然,重要的「同伴」是父母,我們散發出的氣氛比說話有更高的感染力,若父母感到焦慮不安,孩子也會感受到。祝福大家有一顆穩妥的心來感染孩子,開放地與孩子多溝通,定能走過眼前暫時的困境。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建立時間觀念和自主?

記得曾經問班上的學生:「如果讓你們自己規劃一個星期的行程,你們會如何安排?」不要以為他們會很雀躍地討論,事實上他們沒什麼想法,只是說睡覺、打機吧……他們坦言每天的行程多數由父母安排好,說:「總之我起身之後,就等爸爸媽媽告訴我去哪裏學習和玩耍。」 教導孩子規劃自己的生活,為自己負責,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大考驗。許多家長會到孩子高小至初中階段嘗試「放手」,開始讓孩子去自我管理,但往往發現孩子顯得「無所謂」,功課會「唔記得做」,興趣班可以「唔記得去」……一連串的「甩漏」和「唔上心」,令家長感到掙扎,不太敢「放手」。 父母「放手」三大原則 如果孩子從小甚少參與規劃自己的生活,一下子放手會讓他們無所適從。在陪伴孩子規劃生活作息時,我們可着重: 分階段: 我們適宜從小目標開始,例如先規劃做功課的次序或休息時間的活動,父母也需要給予正面的肯定。 清楚界定責任: 過程中讓孩子知道哪些任務他們是有能力完成的,是他們的責任,並預早協定未能完成責任的後果。 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根據孩子的年紀,讓他們在合理的範圍內作決定,例如讓小學生決定休息時間的活動,讓中學生選擇他們的興趣活動,藉此更可聆聽他們的內心想法。 自我管理技巧 三階段培養 其實,愈早建立孩子的自我管理技巧,他們的接受程度會愈高。不同階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着重點: 幼兒期建立習慣: 多運用沙漏和計時器來訓練孩子專注做事,建立他們對時間的概念;製作視覺化提示,將日常活動製成圖卡,讓孩子了解每天要做的事和次序。 小學期共同參與: 邀請孩子一起規劃恆常時間表,讓孩子有參與感,可以由放學後的作息時間表開始。 中學期相互溝通: 讓孩子為自己安排時間,如孩子有不足,家長宜先聆聽當中的難處,協助他們調整;邀請孩子為家人安排假日節目,包括計劃行程、車程,預訂門票等,讓他們建立生活技能。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找出孩子行為成因

媽媽形容文仔(化名)升中後變得愈來愈懶散、沒有責任感、欠交功課當成等閒之事。另外,文仔在學校一直很想參加某項課外活動,但因表現平平,而沒有入選。各方因素下,文仔漸漸失去了動力,加上早前以網課形式上課,多了接觸電腦和網絡,自然也多了時間打機。 問題看似排山倒海,父母感到茫然,常常問:「我該先解決哪個問題?如何才能快點解決到?」 「沒完沒了」糾正 虛耗心力 當孩子的成長停滯不前時,如果父母打算逐一糾正孩子的行為,這種「沒完沒了」的感覺,反而更虛耗父母的心力。所以,父母需要先找出孩子行為背後,核心要處理的狀况。父母可以: 1. 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 為何孩子愛上打機?文仔父母說:「佢打機其實打得幾好,喺入面係leader(領袖)來的!」他們發現因為文仔在虛擬的遊戲世界中,經歷到現實世界未能經歷的成功感,這使他們有新角度去看到孩子的需要。 2. 聆聽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 學習成績未如理想,可能是孩子未能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也可能是受到從前挫敗的經驗影響,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設限。所以除了督促孩子勤加溫習,也可以聆聽孩子遇到的困難,尤其中學階段更需要了解自己學習上的阻力,從而尋找適切的學習方法和調整學習策略。 3. 理解進步必須是循序漸進: 對於學習動力低的孩子來說,如果一直告訴他們情况有多糟,再不改善就會怎樣,這只會再加重孩子的無力感,令他們更難提起勁。當孩子願意作出改變時,引導孩子將目標拆細,制訂明確和可達到的行動,幫助他們先建立能力感和成功感。 鼓勵體諒 重燃孩子希望感 其實,很多孩子出現放棄、沉溺的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們失去了一種對自己、對現况的歡欣期盼(joyful expectation),在過往努力嘗試的過程中,經歷不如人意的結果、身旁人對他們的誤解等,耗盡他們內在的希望感。讓這代孩子意識自己內心所渴求的,讓他們發現在現實世界裏,他們都可以更好,能夠被體諒、被重視時,自然孩子也能勇於挑戰難關。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同行呢?來看看這個實例分享: 《進入青春期,暴風真的會來臨嗎?》 bit.ly/3FN7VIX 文:陳志耀 (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點樣講孩子先會聽?

每當小軒(化名)遇上他不快的事情,例如砌好的積木被同學推倒、玩遊戲輸了、跟朋友鬧彆扭等,他就會很沮喪,總是覺得自己「被針對」,而且認定同學都是「敵人」,所有人也對他不公平……每次媽媽聽到兒子的投訴,都會立即糾正他,可是情况並沒有改善,小軒根本沒法把媽媽的說話聽進耳內。 原則一:積極聆聽 「點樣講孩子先會聽?」的兩大原則: 父母可先聆聽孩子的想法和心情,例如小軒常常提到「被針對」,也許事實並非如此,但孩子當下的情緒,感受到的是「委屈、被忽略」。父母若立即糾正,或否定他的情緒,會使他感覺被責備、不被諒解,因此拒絕和反抗父母的意見。 如何讓孩子感到被聆聽?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回應: 重複敘述(restating):父母用自己的說話,重新敘述(paraphrasing)孩子的想法,例如:「我聽到你剛才的說話。你的意思是……」 總結/概述(summarizing):確認自己沒有誤解孩子的意思,例如:「所以你剛才說的是……對嗎?」 原則二:讓孩子感受被理解 兒童發展專家丹尼爾‧席格在《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一書中提到,當孩子處於情緒當中,表示他的左右腦跟上下腦都處於分裂的狀態,除非父母能夠回應孩子右腦的情感需求,否則理性難以發揮作用。所以要小軒把教導聽進心裏,父母要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明白。 引導孩子辨識情緒 重新連結 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回應來協助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標籤(emotion labelling):嘗試替孩子辨識他們的感受,例如:「你感到十分失望。」 確認(validation):易地而處,以同理心看待子女的困難,例如:「你面對的情况不容易,這的確令人感到難過。」 當孩子的心再次與父母「連結」起來,能夠恢復對話,我們會頓然發現,孩子的狀况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糟糕,他們猶如受了傷的小刺猬,需要時間和空間消化內心的情緒,然後再次勇敢去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困難。 有人說,這代孩子不容易教,有時還有很多的「投訴」。歡迎閱讀EDIT Workshop教養文章:《青少年對父母的「控訴」,到底想表達什麼?》 網址:editworkshop.com/parenting-blog-03mar2021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孩子做事「慢吞吞」

小芝(化名)做事拖拖拉拉,媽媽常常叫她去做功課、溫習,甚至冲涼、食飯、出門,叫很多次也沒有反應,要父母大聲吼才會快一點點,弄得親子關係很緊張。 為什麼我們愈催促孩子,他們的反應反而愈慢,甚至有些孩子已經免疫,完全不怕被責罵呢? 批評產生壓力 子女「關耳朵」逃避 爸媽檢視了與小芝的溝通方式後,發覺有些方式可能會使孩子開啟防禦機制,把感官關起來: 批評:你總是這麼懶,快去做功課! 帶負面情緒:你要是還不去,我就要生氣了! 威脅:你不再快點,今晚罰你不可以看電視! 命令:叫你去就去,什麼都不要再問! 當孩子產生一些壓力卻不懂表達,會不自覺用「逃避」的方式來自我防禦。那麼,如何做可以使孩子「開耳朵」呢? 1. 中斷事情:先確定孩子中斷正在做的事,讓孩子意識到才開始說,切忌孩子一邊做他自己的事,一邊在旁嘮叨。 2. 合理責任:預先向孩子提出要求,讓他們知道責任(自己有能力完成)。 3. 多點讓孩子作決定:父母可以用反問代替命令:「你需要多少時間預備出門?出門前你要準備什麼?」給孩子學會履行自己的承諾。 4. 給予後果:事前已與孩子有共識,如果沒有完成責任,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適時放手 讓孩子錯誤中建責任心 責任心需要透過日常生活體驗來建立,不論事項大小,父母要協助孩子認清責任誰屬,也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從錯誤中體會,慢慢建立自我負責的習慣。 想再了解多些如何培養孩子的主動和責任感,立即收看EDIT Workshop爸媽教養頻道短片《如何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責任感》,聽聽導師怎麼說。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爸媽教養頻道短片:youtu.be/_Zg48NNn8-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3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讓孩子把父母的說話聽進心裏?

剛剛是個人成長課的開課日,小組中有舊學員,也有新的同學。起初大家都有點拘謹,但來到課堂中段,氣氛變得輕鬆了,笑聲多了,究竟是什麼話題引發了他們的投入?這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期望」。 爸媽的期望 成績和分數 可能你會想,這個嚴肅的話題,孩子怎麼會有興趣討論?讓孩子開始忍不住發言的是一條問題︰「你覺得期望裏面有什麼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孩子甲說:「爸爸媽媽總是說成績不重要,態度才最重要,但每次一開始就是問我的分數。」 孩子乙說:「他們叫我『不要與人比較』,但每次都拿我與其他同學比較,甚至拿我與弟妹比較。」 孩子丙說:「他們每次只會討論我哪些科目退步了,完全不提進步了的科目。」 父母可能會覺得小孩子不懂事,總喜歡「投訴」。不過,我們再細心想想孩子甲乙丙的話,表面上是說父母的不是,但其實背後他們想表達的是——希望被看見、被關心、被鼓勵;表現也重要,但他們渴望「愛」能放在「表現」之前。 親子對話 3個溝通原則 想讓孩子進步,並面對自己的弱點,那麼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有3個溝通原則要留意: 先心情後事情:有時候當孩子處於防禦機制中,他們下意識會說出很多「理由」或負面說話,來讓自己逃避需要改變的事。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情緒免疫,先了解他們的心情感受,再處理事情。 先聆聽後回應:讓孩子把話說完,避免因為他們的一兩句話,就馬上判斷或說教起來。當孩子沒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他們就更容易把父母的教導聽進心裏。 接納不等於認同:父母要嘗試把孩子本身和他們的行為分開,我們可以說:「我不認同你的想法和行為,但我仍然愛你。」 其實,父母的叮嚀,孩子都知道。雖然孩子們「投訴」很多,但他們也認同:「爸爸媽媽說讀書和學習是重要的,這是合理的,是對的」。能與父母分享成長中的掙扎和無力感,是這一代孩子內在最渴望的事。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