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我和校長有個約會

筆者的學校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年班主任都會挑選或由學生自願報名參加「我和校長有個約會」的活動。活動分兩輪,上學期進行第一輪,按年級舉行,即共有六次;下學期進行第二輪,逐班進行,共18次。在短短45分鐘,筆者與每班四名學生代表共晉午餐。他們要帶同自己的午飯盒和餐具到地下活動室,等候約會的開始。 文:鄧依萍 約會前,每位參加學生都要完成一份簡單的分享表,小四至小六的同學需要分享一些他們關心的學校政策,可以是讚賞,亦可以是批評,當然鼓勵他們多作改善建議。此外,也歡迎學生談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不論是軼事或社會民生或國際政治議題,總之無所不談。小一至小三的學生,筆者鼓勵他們用文字或圖畫去表達,分享內容可以是一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開心事、希望學校改善的事情及希望校長能解答的問題。總而言之,藉此令學生暢所欲言,鼓勵他們多表達己見,並且多與他人分享。 約會多在午膳時間舉行。筆者認為在午飯舉行,既可令自己了解學生平日午餐食物的款式,起監察午飯供應商的作用及關心學生進食的習慣,亦可讓學生在較輕鬆的氣氛下分享表達。在每次約會中,筆者都會先為出席學生們準備一些小食或飲料,令學生們有受尊重、被看重的感覺,自然地會更加珍惜參加的機會。 溝通為心靈鎖匙 開學至今,「約會」暫時舉行了五次。學生們所發問的,真是充滿天真童趣,學生曾問﹕「為何你會擔任校長?」、「校長回家後要做家務嗎?」、「你有幾多個子女?」、「怎樣才做到校長?」……當然也有一些是陳明上書,要求筆者改善學校的設施或政策﹕「我認為應增加多一節體育堂!因為……」「為何學校沒有小食部?許多同學都希望增設。」「坐廁好過踎廁,我家都是坐廁」……總之林林總總,什麼項目都曾討論其中。最令筆者窩心的是,曾有一位同學分享﹕「當校長真不容易,早早回校歡迎我們上學,但又遲過我們放學,真是很辛苦啊!」聽到這番話,真令筆者甜在臉,暖在心。 從事孩子和青年人的成長工作真不易做,若不是有信念和使命,且充滿熱誠的教育工作者,實在很難持續地投入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裏。筆者常常記起一位領導人在廣場上向青年人說﹕「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對不起同學們了。」尤其當筆者面對一些無心求學、對前路沒有希望的學生時,更想起這句話。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對孩子、對青年人而言,溝通更是開啟他們心靈及引導他們走向世界的鎖匙。現任特首林太曾表示自己是一個願意與青年人溝通的官員,有勇氣去聽、亦有膽量去改,只怕各路英雄不賞面赴會接觸。筆者希望雨傘之後新班子上場,能花多些時間去聆聽社會各層人的聲音,來改善各黨派的矛盾,令社會趨向善良、公義、和衷共濟,好讓孩子們能在一個較正常及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林太,走出鐵欄杆的官邸,把船駛進人群,用耳朵、眼睛及心靈向前出發吧!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市民的吶喊

常言道﹕「絕處可以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在明天」……可是,在10月中旬,又接連發生學童輕生事件,真叫人心酸悲涼。教育局曾在2016年度向全港學校發放數千元,要求學校在2017年內增添與情緒輔導有關的活動,例如全校講座活動或親子工作坊,然而悲劇仍屢屢發生,未有減少。 文:鄧依萍 林鄭不關注家長精神健康? 在剛出爐的施政報告中,各項政策幾乎都是「重中之重」、「急市民所急」,然而,在情緒健康或精神支援等方面,施政報告卻着墨不多。要說較接近的政策,可能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但詳細一看,這計劃也未能惠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童。 近數年,在教育工作者的聚會上,大家分享的內容都離不開家長對學校的苛刻要求。偶有發現,某些家長的精神狀態及言行其實不尋常,他們不單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穩定及品德的培育,更甚者甚至會滋擾到校園的日常運作。凡此種種,校方或教師都束手無策,教育局亦沒有就處理這類家長給予適切的援助。 有同業反映,曾為此聯絡過教育局分區學校發展主任,尋求如何處理情緒及精神狀態不穩的家長。局方的回應多重申教育局的政策及津貼多以支援學生為主,並不包括家長,所以建議學校聯絡社會福利署;如是者,同業便聯絡社署,社署回覆要能有效地啟動支援措施,必須要由家長主動去提出,除非因虐兒、家暴或等等不利的情而報警,警方才會把個案轉交社會福利署去處理。在孤立無援下,不少教師也備受困擾,間接令他們的情緒及精神健康也出現問題,結果教師、學生及家長,皆需要心理輔導或精神健康的治療,這種情在學界更見增長的趨勢。 升斗市民的迫切需要 10月初,在屯門山景邨發生一宗隱蔽母子雙屍案,其中一名15歲死者輟學多年。媒體報道中更顯示教育局承認自2012年中後已再無跟進該個案,無發出入學令,亦無統計缺課時間,結果問題沒有解決,最終釀成悲劇。 筆者明白,一個國際大都會必定存在着不同深層的社會問題,但教育、醫療衛生、民生措施等,都是升斗市民最貼身的需要,是每一個政府必須年年正視及刻不容緩的施政項目。林特首剛上場發表的施政報告,洋洋萬多字,卻集中如宏觀大業的基建發展和積極推動科技應用及創新的建造方法,或微小如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可是,解決醫療服務人手不足、全民退休保障及心理健康的精神輔導政策仍未有全面落實的措施。 筆者亦同意,不是單靠立法會議員的言詞悲慟而影響施政者的決策和執行的力度,但是沒有這些具煽動情感的畫面,又如何令為政者明白升斗市民的迫切心情呢?尊敬的林鄭月娥女士,敬請常存急市民所急、民生無小事的態度,去直接推動市民所需要的措施吧!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開學禮的致辭

每年在開學禮,校長們都希望能把學校的整年主題或對學與教的目標、成果在數十分鐘內陳述分享。坦白說﹕真是費了不少時間和精神準備,而且校長們都希望聆聽者能好好牢記,往後受用。筆者有機會閱讀過兩篇開學禮的演辭,真令人獲益良多,回味無窮。 文:鄧依萍 2017耶魯校長:要學做狐狸 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分享自己對求學的理解,並且引用哲學家及政治思想家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爵士以狐狸和刺蝟的習性,來說明兩種學習態度和技巧,藉此鼓勵學生應該使用廣泛而靈活的方法去思考與學習。刺蝟代表着堅持以普遍原則去思想及行事的人,凡事都堅持用一種理念來分析說明;反觀狐狸代表着追求更多知識的人,不論事物是互相矛盾的或是互有關係的,他都樂意去找尋,並好好學習。狐狸更是靈活的,當面對挑戰時,他們不僅可作出敏捷反應,甚至預測到將來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在過去的歲月裏,世界上全賴有像狐狸一樣的發明家,願意不斷尋找平凡事的不平凡,發明了科技器材,更確立了文明世界的法則,塑造了我們現今的生活和世界。不過,若需要把知識鑽研的話,就必須像刺蝟般深入研究某篇論文或是某個項目,成為一家之言。 筆者認為學生們應好好享受這種思想自由,選擇各種課程及學習機會,了解不同領域的人如何思考並理解這個世界;並且以廣泛而靈活的方式去開拓思維,要學會謹慎地批判思考,抱持對一些簡單的答案及正統觀念提出質疑,不是一味地認同某種觀點,應要反覆求證,接受磨練;更要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他人合作,以改善當今世界和未來為目標。盼望學生們能夠在新學年成為開心的狐狸吧。 1917北大蔡元培:抱定宗旨 蔡元培分享以當時能進入北京大學求學的學生,必定是肩擔重任、責無旁貸、地位崇高的學生,所以他與學生們分享了三項入學的要事:第一、抱定宗旨。能夠入大學求學,必須抓緊宗旨及目標,而且要有遠大的眼光,以求學問為首,須知珍惜光陰,珍惜入大學的初衷;第二、砥礪德行。大學生應行為正直謹慎,言行守禮,並且以身作則,能以勵志群人為己任;第三、敬愛師友。師生間應以誠相待,開誠布公,言行守禮;同學交往要彼此相愛相助,互相切磋學習。就如簡單一聲的接物稱謝或是見面稱呼,身為學生必須懂得社交禮儀。筆者認為這三項要點對小學生而言,也是十分受用和實用。 開學後快將一個月了,師生逐漸重回學與教的軌。當天開學典禮上校長的分享,師生們所領悟到的又有多少呢?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莫忘初衷,重新起步

距離開學還有數天,學生們、家長們,以及老師們,你們準備好嗎? 在這個暑假,香港真是「精彩」非常,尤其在學界。由校長至學生,天天新聞上報。筆者敢相信:屯門興德學校的混亂校政確實前所未聞,最難得的是這混沌的局面維持了六年之久,直至今年才有老師向教協投訴,因此教育局才開始「插手」調查。 文:鄧依萍 調查中所發現的種種,令教育前線人士皆「驚嚇」異常,一連串的「現象」:影子學生、餅卡銷假、疑似偽造面試文件、睇樓專業進修及三年晉升三級等等荒謬的事件,傳媒連日來的揭露,描繪出一間被一位隻手遮天掌權的校長及一個「極度信任校長」的校董會管理下的學校。 筆者反覆思考:現今當校長的,真有這麼大的權力嗎? 我們正在身處電子通訊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握着手機,就已經可以即時爆料報道。且港人的投訴已成習慣,動不動就會向不同部門、機構及傳媒投訴,並往往鍥而不捨,誓要爭取到底。基於以上種種,興德事件根本不能醞釀這麼久才被揭發? 當教師應以學生利益為首 筆者相信教育界是最能容忍的地方,從每年能承受教育新政策便可見一斑。決定當老師,肯定有着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感和關心,若不然,早已投身其他行業,賺錢至上。因此,當老師應該以學生的利益為首,絕對不可以私利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再者,教育同工需要團結起來,本着教育的崇高理想,合力做好學校,最終也是為了學生的福祉。 當領導的要以身作則 莫忘初衷,重新起步。筆者明白辦學不容易:經營學校、組織教師、發展學生所長、連繫家長校友之力、獲取地方社區的支持等等,都令校長們煩惱非常,但深信當領導的要以身作則,本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持守信仰信念,感染身邊的同路人,令孩子的生命不一樣,改變現,改變世界。 親愛的同學,雖然身處在困難或艱苦中,但深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確,無悔無怨,那可懼之有呢?默默承受,靜靜思考,終有一天,重新起步,蓄勢待發。 讓學校及學生在新學年能夠蛻變、重生、成長,最終果子纍纍,勝利凱旋!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國民教育及普世價值

《鄧寇克大行動》電影劇照 剛剛踏入暑假,教師們終可以暫時放下既沉重又繁忙的校務,停下來休息一下,與家人好好享受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閒,適逢家居附近的戲院開幕,即時買張戲票,去娛樂一番!最終挑選了近期上映的一齣外語戰爭片,故事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聯軍被德軍圍剿,逃至法國北部鄧寇克。當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徵召民間小船,急速前往鄧寇克營救滯留的英軍。 看《鄧寇克》體會家長身教 整齣電影當然洋溢着軍令如山的偉大情懷,當然可以是國民教育的材料。筆者認為戲中值得深思的地方,可算是國民如何回應國家的徵召。當時一艘又一艘民間小船響應國家的號召,奮勇地朝向戰地進發,其中一名小男孩更以效力國家為榮,決意參與;雖然他最終枉死,但臨終時亦深深感到自己的決定沒有錯,而且為自己在生時完成了一件大事而高興。這樣的情懷是怎樣培育出來的呢?是否藉一兩個課程就可以被「教導」出來?當然不是。故事中,小船Moonstone船長的兒子是一名英國空軍,但上戰場不到三周就戰死沙場。船長沒有因此而埋怨國家,也沒有逃避徵召,反而帶小兒子一同踏上營救之旅。 這是什麼?這就是家長的身教,身體力行。如果家長是愛國,他們的孩子就是愛國;基於此,國民的質素取決於家庭的價值觀。 危難中仍可彼此扶持嗎? 故事中有兩個角色令筆者有深刻的印象,他們是一名法國軍人和一名英國軍官。那名法兵在整齣電影只得兩三句對白。起初筆者還以為他是啞巴,原來,他為了生存,假扮英軍,賺取優先獲救的機會。最終當然在生死一刻被人識破。那場口的對白帶出了很多矛盾,族與族之間的不同,在危難、貪婪、自私的現實中,仍可以存在人性中彼此幫忙扶持的美德嗎?結果,英軍決定了自保,把法兵趕去送死;反觀,英軍官為了保存盟軍之間的承諾,縱使所有英軍撤離鄧寇克,他仍堅持留下來,為法軍的撤退打點,用自己的生命來履行兩國之間的承諾。人世間除了「愛」重要之外,誠信也同樣重要。如果彼此間沒有信任,試問大家怎樣可以合作下去、生活下去呢? 要「愛國」先要有信任 香港已回歸廿載,認祖歸宗多年,港人對港府、國家的愛和信任有多少呢?新政府上場剛好滿月,對教育先花費了36億,無形中給港人派了一顆「定心丸」;但同一時間、同一天空下,劉曉波先生的遭遇及結果,卻令人感到不舒服。往後的日子,如仍硬銷初中的中國歷史教育的話,倒不如以林特首所言﹕多溝通、多了解,以開放、包容的方針去辦事吧!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給教育局長的信

局長先生,你好! 經過一輪風風雨雨、兜兜轉轉後,你終於「誕生」了。全港市民,特別是老師、學生及家長都對你抱有很大的期望,視你是生神仙、活菩薩及救世主!希望你能消滅上屆政府在教育界留下的「病毒」,尤其是師生比例不足、專業人手不足、校舍設備不足、總言之,把全部「不足」變成豐足。筆者個人明白局長也是血肉之軀,絕對不是天賦神力的異士,所以只祈求局長能顧及學生的福祉、教師的利益及社會的優勢來治世,這已經是教育界的萬幸。 外訪完 何不跟前線分享? 綜合過去五年,特區政府就教育界推行了不少令業內人士,甚至普羅大眾都難以理解的「業績」。其中不得不提,最具影響力莫過於處理跨境學童的學位分配政策。從港人角度來看,內地雙非學童來港入學,分薄了港童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相反,內地學童的家長亦不滿,更不明白為何孩子被編配到離島或觀塘或青衣等遠離東鐵沿線或深圳灣口岸的學校;本港教師更難以適應及處理時多時少的入學人數。結果,每年小一統一派位,傳媒不難找到兩地學童和家長對「賽果」的抱怨及憤怒,甚至導致中港矛盾的惡性問題。局方真需要改善「好心做壞事」的處事方法,同時,亦需要多向不同持分者溝通,而且多持有可彈性、可開放、多包容的態度去接受不同的處理方向。 另外,就着局長外訪,這也是過去被人留意的一筆。 取他人之長絕對是學習者必備的態度,但是學以致用更是量度學習成效的一環。 基於此,祈望局長日後外訪後可以與教育界前線人員多分享所見所聞,甚至成團帶領校長、教師及學生,同吃同走,跑出香港,增廣見聞。筆者相信這個能做到皆大歡喜,一來表現出局長的親民優點;二來增加局方外訪的透明度。 盲目改革 前線難負荷 此外,不得不提五花八門的學科新改革、考試模式及增撥津貼,由STEM、WIFI100或900,還有英文科的課程及心理健康的好心情計劃等等,這一切一切總令教育前線工作者都忙到團團轉。究竟辦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誰?是為政府,還是我們的孩子呢?曾經與一位老師傾談,她做事能幹,教學認真,更是關心學生生命成長的老師,筆者十分欣賞她,曾多次鼓勵及邀請她申請學校職級的晉升,然而,她同樣多次拒絕筆者的好意,認為晉升後只會令她終日忙於寫計劃書、報告書及追趕計劃的成效,好像完全忘記了教育的真象。回想起,究竟由何時起本港的教育發展少了一點空間,而多了一份劃一性呢?事事要求指標,間間學校都要做齊教育局倡議的項目,而令學校缺乏了靈活性、獨特性的發展呢?這真值得局長多作思考和迫切地扭轉歪風。 最後預祝局長在未來五年事事順利,身心健康。祈望你強壯身體,好好保養,因為教育之路漫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而且經營教育,更是一項艱辛的工程,但筆者相信如果局長都是愛孩子的人,便會有更多的同路人與你為友。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誰來打救老學校?

5月24日上午,天文台一連發出黃色、紅色及本年第一個黑色暴雨警告,令學生、上班族狼狽萬分。滂沱大雨下,視線模糊,令人舉步維艱。而且多個地區的街道頓成澤國,新聞報道中,有的士因豪雨「死火」在路上,被注滿了泥水,好像浸在水塘一樣。幸好,小學生大都在紅色暴雨發出前趕回校了,所以學生們都能在校舍內得到保護及教職員的照顧。但原來學生在學校內都不一定安全,何解? 冰山一角的黑雨浸禮堂 荔景某小學因這場黑雨,禮堂變成了「水舞間」,校長竟要與校工們、老師們一同落手落腳去倒水,場面十分緊急。校長向傳媒表示,學校是火柴盒式的舊校舍,校齡已達40多年。每年颱風或暴雨都在考驗校舍的安全度,滲水、水浸的情况常見,不過是次「災情」比較嚴重,令學校上下難以招架。現時全港仍有100間達30年或以上校齡的老舊校舍,它們的設備都未必能與時並進,更甚的是,校舍的安全更可能未合乎標準。 然而教育局對荔景某小學的遭遇只作單一個案處理,並不是普遍情况,不過承諾會積極跟進該校的修葺工程。 換冷氣機也等足一年 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曾提出,在本年暑假內向全港26間屬火柴盒式的校舍展開工程,這些校舍內有空心磚、室內通氣不足、樓梯位置通花磚牆難以擋風雨等,所以其重建及改善工程實在刻不容緩。教育局於5月中旬,把2017-18年度資助學校大規模修葺/改建工程通知全港中小學,按學校的需要、校齡及教育局分區學校發展主任的決定,來訂定每校修葺的項目及費用。業內同工每次收到此通知,大都感到懷疑及不明:第一,項目小小,但費用不菲;第二,雖然費用不菲,但用料一般;第三,維修期長,要校方職員三催四請,才可勉強完成。筆者曾試過上表通知教育局更換十多年機齡的冷氣機,結果等了整整一年,新冷氣機才可運到校舍安裝;試問本港現時六、七月份的炎夏驕陽,學生及教師如何在侷促的課室裏專心上課呢?期盼教育局多注意全港學校的設備,及建築設計是否配合學與教的需要,能否締造更佳的學習環境,以促進教學及學習的成效。 此外,教育局亦應多檢測維修校舍的用料,是否過於易爛、易舊及易鬆脫?希望校舍用料及費用,不會成為另一宗如港珠澳大橋工程的造假風雲呢!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教育的支柱?

3月中旬有家長團體與教育局官員見面,結果又不歡而散。其中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在會上更直言,認為TSA是教育制度的重要支柱。聽下去,筆者不明所以,教育專業工作者若單一以評估視為教育的支柱,且會令普羅大眾覺得與早前當局所倡議的「求學不是求分數」、「終身學習」、「樂善勇敢」等等的教育目標及口號背道而馳,那麼,評估的分數真的完全反映學生的能力及成就嗎?筆者絕對不相信單靠學生以紙筆的成績能呈現他們的學習表現,仍需要有專業教師的日常觀察、課業練習及非學術的表現等等。 究竟什麼是教育的支柱?筆者翻閱資料,嘗試在不同層面找出什麼是教育的支柱,望大家閱後能思考一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96年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Four Pillars of Learning)﹕1、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即是學生要懂得使用學習工具,甚至用什麼方法去學習;2、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即是學生要具備認可的技能,甚至是一些綜合的技能,例如﹕社交技能和與人相處的態度、管理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和敢於承擔危險的精神;3、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是學生能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當然首先學習尊重多樣化、不同的價值觀,從而增加彼此的了解、理解和諒解,加強大家的認識,增加社會的和諧;4、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即是學生要有權力及義務去維持生存的發展,同時不斷發揮創造、批判、發展、自主等能力,去延續社會改造的責任感。 綜合而言,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學會求知、做事、與人相處、與環境並存等方法。 勿為評估工具忘學習真諦 從前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的演講「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認為教育是培養學生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中包括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並且能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另外,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他提到教育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會用一種思維方式,縱使在繁瑣無聊的生活裏,人仍可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活得自在。所以人能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此外,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教育令人有自由意識的思維方式,從而使人感到幸福。 TSA只是一套評估指標及應試的技巧,盡其量只是評估工具,豈能稱得上是學習的支柱呢?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只為評估的工具而忙碌地團團轉,卻忘記了學習的真諦,便會白白消耗了兩代人的青春時光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