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最玩得:融入聯課活動 近年獲獎無數 五邑劍球玩到創世界紀錄

一間理想學校,從來不應只看重學業成績,加上近年催谷學術的學校亦不再是家長唯一的選擇,《HappyPaMa教得樂》早年已推出「區區有寶校」及「Happy School」系列,讓爸媽們能從更多角度認識不同學校的特色。 今年我們帶來「我校最玩得」系列,專門搜尋一些把特色課外活動推動得有聲有色的學校,讓各位爸媽可以深入認識新興課程之餘,對學校亦有進一步了解。首度登場,以劍球聞名學界的五邑工商總會學校,更把劍球融入聯課活動之中,讓全校學生都有機會接觸這種新興運動。   40校網共有21間小學,數量多、競爭大,並非每一間都能給家長留下鮮明印象。位於蘇屋邨附近的五邑工商總會學校(下稱五邑),處於寧靜的永康街與保安道交界,校舍不算大,但近年嶄露頭角。原來它除了是特首李家超的母校,這3年更極力推廣劍球,學生在公開比賽中取得不錯成績。今年6月,學校更與香港花式劍球協會舉辦「1 take過——133人劍球大挑戰」,由學生、教師及各界嘉賓合共133名劍球愛好者連續把球拉上大皿,創下世界紀錄協會「最多人連續把球拉上大皿」的世界紀錄。 (明報製圖) 有趣口令:踎低起身劍球暈 五邑劍球隊成立僅3年,負責教師梁綺雯主任最初在街上看到有人在販賣劍球,一試之下覺得十分有趣,店主還告訴她玩劍球不止靠雙手,「有一個口令叫『踎低起身劍球暈』,原來拋接球時腳部也要屈曲起來以幫助入球,是一個可訓練手眼協調的全身運動」。梁綺雯認為劍球十分適合小學生,也富有趣味,於是自學之餘,也找來香港花式劍球協會的代表到校教授學生。 各式劍球--劍球有不同尺寸,(左起)如較細小的藍色球平日可方便帶上街,但玩起來,難度較高;黃色球是比賽專用尺寸;粉紅色球是日常練習時用;白色球尺寸最大,用於表演,讓遠距離的觀眾也可清楚欣賞得到。(楊柏賢攝) 五邑劍球隊創立於疫情期間,初創時只有14個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出外比賽,更屢獲獎項,令全校學生都開始關注起來,於是學校開始於小息時開放禮堂,讓劍球隊的學生帶領其他初學者試玩。到第二年劍球隊已有44個學生參加,還未計後備成員,更分成A至D共4小隊到處比賽和表演;直至今年(2023/24學年)五邑劍球隊已達60人,隊員不但參加校外比賽,也會配合舞蹈作校內外表演,因為劍球既可以一個人隨時隨地練習,熟練後更可以自創花式,甚至加入音樂及舞蹈元素,以二人或團體合作的方式演出,變化甚多。採訪當日,學生們就示範了邊玩劍球邊做一字馬、把球繞過大腿再接回等,令人大開眼界。 劍球隊代表--劍球隊代表同學(左起)陳梓淳、顏愉紀、李伯濂及譚梓琳均在公開比賽中拿下不少獎項。由於劍球體積不大,可隨時隨地練習,六年級的顏愉紀笑言因在家練習時用沒繩連繫劍身的劍球,常把球掉到地上,惹來鄰居投訴。(黃志東攝) 千變萬化--劍球可配合音樂和舞蹈,以團體形式表演,糅合了多種藝術技巧。(黃志東攝) 結合體操--劍球可配合舞蹈甚至體操動作來表演,學生玩得投入,觀眾看得開心。(黃志東攝) 成為STEAM教學元素 在五邑,劍球不止是課外活動,更成為STEAM的教學元素。例如今年7月,學校舉行了STEAM聯課活動「小劍球•大世界」,當天全校學生先聚集禮堂,聽教師講解劍球與STEAM的關係,如「S-Science」代表劍球拋接需涉及力學原理;「M-Mathematics」代表球的重量和體積會影響入皿機率等。之後學生再返回課室以環保物料自製劍球,並且就不同學習重點討論和DIY——低年級學生測試繩子需多長才較容易入皿,高年級學生則以扭蛋盒和波子測試球的重量與入皿成功率關係。最後,學生回到禮堂,用他們自製的劍球比賽,氣氛緊張刺激,讓學生在遊玩中學到STEAM的知識。 DIY劍球--學生以環保物料自製劍球,在聯課活動上表演十分投入和開心,寓遊戲於學習。(楊柏賢攝) 活學活用--在STEAM聯課活動「小劍球•大世界」中,學生以環保物料製作及改良劍球,測試如何令它更容易入皿。(楊柏賢攝) 愉快學習是五邑的教學宗旨之一。校長黃錦耀指,每逢午膳時間後,學校不設學術課堂,反而安排導修堂、啟發潛能課程及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超過60種不同活動,包括劍球、Ranger機械人、敲擊樂、跆拳道、拉丁舞、花式跳繩、魔術等。他認為Happy School理念是希望學生不要只着重課本內的知識,他們相信學習經歷同樣重要,教師們會策劃一些有吸引力,同時又有意義的活動給學生參加,讓他們寓遊戲於學習。活動後,又會鼓勵學生抒發感受,經過反思更能鞏固所學。 黃錦耀(黃志東攝) 設「星光大道」表揚學生 此外,學校亦重視學生多元化發展,STEAM正好包含了不同學習元素,所以學校也積極推動STEAM活動。「我們會在課堂內推行STEAM有關的專題研習,也會把它結合課餘活動之中,如劍球聯課活動當日,感受到學生與教師都非常投入參與,學生經歷後亦有反思和體會,開心得來又有得着,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黃錦耀續稱,適當的鼓勵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動力,所以課堂中常出現的口號是「你真棒!」,讓學生更有自信,放膽嘗試。學校更設有一條「五邑星光大道」,以五角星星掛於走廊天花板,每粒星星表揚了一個曾在重要賽事獲得獎項或榮譽的學生。另外約每月校內設1次頒獎禮,學生代表學校拿到獎項後,獎牌獎盃等都會先置於甫入校門可見的大堂桌子上,待頒獎禮舉行時再請學生上台接受獎項和同學們的掌聲。他說當年正是因為劍球隊獲獎後有大量獎牌展示於大堂內,才令全校學生對這種運動產生了興趣。 星光大道--五邑星光大道表揚在不同範疇中獲得傑出成就的學生。(學校提供) 接受鼓勵--學校約每月設1次頒獎禮,讓得獎學生到台上接受教師和同伴的掌聲鼓勵。(學校提供) ■INFO 五邑工商總會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40 班數︰17 地址︰九龍深水埗永康街70號 電話︰2307 1017 網址︰www.fdbwa.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炮米」校園變身法庭武館 活用科技 帶學生上天下海遊古國

新與舊,從來不是二元對立。像擁有過百年歷史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既擁護傳統,亦大膽創新。學校一方面堅守傳統的核心價值,重視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亦與時並進,擺脫傳統「坐定定」的授課模式,強調走出課室,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並借助科技,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一間學校,能夠屹立逾一個世紀,孕育幾代人,不無原因。   覆蓋東區一帶的14校網,共有11間資助小學,除滬江小學,間間都超過50年歷史,其中位於北角炮台山道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下稱炮米)更加是百年老校,創校至今有104年。在2021年履新的校長陳裕均,一直努力「守業」,剛公布的中一派位結果,他不負所望,不少畢業生獲派張祝珊英文中學、港島民生書院等一線英中,算是鬆一口氣,「在呈分試前,學校也額外在周末,替五、六年級學生補課和溫習,對於出來的升中結果,我們都很滿意」。 校長陳裕均(蘇智鑫攝) 辦校園法庭模擬審訊 陳裕均要「守」的,除了是學生成績,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核心價值。「一如聖公會屬下所有學校,我們都是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校訓,因此,教導小朋友通過學習,運用知識去服務他人、社會和世界,是我需要秉承的方針;此外,『米迦勒』是《聖經》中的天使長,他象徵着慈悲,也代表着正義,我們都希望小朋友能學效他,做一個善良和持守正義的人。」 為延續「米迦勒」耿直不阿的精神,炮米在上學年便透過善導會的計劃,在五、六年級展開了一系列有關法治及預防犯罪的大型司法教育活動,更在校園搭建法庭場景,藉着一場模擬審訊,讓學生代入法庭內不同角色,包括控、辯雙方律師、被告、證人、陪審團等,增強學生對本港刑事司法制度的認識,並從不同角度反思公義。 「米迦勒」是正義的象徵,學校在上學年透過善導會的計劃,舉辦大型司法教育活動,並以一場模擬審訊,讓學生代入法庭不同的角色如律師(圓圖),了解司法制度之餘,也反思公義。(蘇智鑫攝) 難 「透過參觀法院、機構提供的法律訓練,學生都學到很多法律知識。而終極的模擬法庭,代表控、辯雙方的兩組同學,更要為案件鬥智鬥力。有家長告訴我,未曾見過女兒如此認真去蒐集資料。這場『審訊』,其實對提升學生的分析、思辨,以至聽、說、讀、寫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陳裕均說。   打詠春學歷史 創作木人樁 作為一間歷史悠久的學校,炮米也十分重視文化傳承。上學年,校方便曾小試牛刀,在課外活動引入詠春拳術,本學年,更納入高年級課程,並在體育科、中文科和視藝科作跨學科學習,一起弘揚國粹。陳裕均透露,體育科將抽出4至5節課時,請詠春師父親身到校教授學生基本功;中文科則主力講解詠春的文化歷史,以及透過葉問,研習人物傳記;視藝科則讓學生發揮創意,創作和設計不同樣式的木人樁。 「詠春在香港已經發展了一段頗長時間,我們都希望能把它傳承下去,並藉着中華武術,讓學生學習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又謂,詠春對孩子的左右腦發展,亦有裨益,「詠春不少招式、動作,其實都需要左手和右手靈活去配合,例如『黐手』練習,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手腦協調,令腦筋更靈活」。 特別的是,今次以詠春為題的跨學科學習,其實糅合了創新科技。炮米引入由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下稱AI詠春),使學生能隨時隨地練習套路。陳裕均解釋:「始終師父不能夠24小時在學生身邊授課,但功夫卻是需要不斷練習,才會有進步的。這樣,這個AI詠春系統便扮演重要的角色,同學只需要把它下載,透過AI追蹤及分析動作,在課餘時自行練習,再結合師父的實體教學,成效便相得益彰。」 AI練詠春:炮米其中一個跨學科學習以詠春為主題,並糅合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AI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練習套路。(劉焌陶攝) VR古文明之旅 漫步太空 說到運用創新科技配合學習活動,炮米近年作出很多新嘗試。如較早前,學校便透過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率領五、六年級學生「暢遊」古埃及和展開中國古文明之旅,前者結合英文科和常識科,後者則是中文科和常識科跨科合作,讓學習不再受時空與地域疆界所限,也大大提升學習趣味。「就算是遊學團,始終受人數所限,而且有些地方,也很難帶小朋友去參觀,但科技就可以突破這些困難。舉例,我們用VR帶學生登上黃鶴樓,沿途便可講解中國歷史知識,以及教授相關的詩辭歌賦,當孩子體驗到古詩的意境,學習便變得更具體。」他續稱,今學年擬舉辦「太空旅行團」,同樣運用VR技術,帶學生漫步太空,並結合常識科和英文科,讓高年級學生有機會接觸物理知識和學習相關的英語詞彙。 除強調學習要生動有趣,這位諗頭多多的校長,也主張「生活即教育」的教學觀念,「我讀小學時,在數學堂學會計算速率,但學來有什麼用呢?直至長大成人,我需要駕車,才明白掌握速率的重要。於是我常常想,在教學上,有沒有一些生活元素可與學習課題掛鈎,能令小朋友覺得,學習那些東西是有用的,能學以致用」。 親親海洋生物:在校本海洋課程,三、四年級的學生,可透過校內的觸摸池,從中學習常識科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並了解不同海洋生物的構造、繁殖等知識。(劉焌陶攝) 學水耕種植 親親海洋生物 就着上述理念,炮米按年級,以「海」、「陸」、「空」實踐出來。例如在小一、二常識科有關植物的課題,加插了「水耕種植」的學習活動,學生會利用課室配置的水耕機,分組合作種植羅馬生菜、車厘茄,從「動手做」去學習植物的生長要素,有收成後,便一起分享成果;三、四年級常識科部分單元,則加入校本海洋課程,透過校園內的水母缸及觸摸池,讓學生學習不同海洋生物的構造、演化、餵飼、繁殖、保育等知識,並了解生物多樣性。不過,說到最有趣的,一定是在五、六年級推行,由數學科與常識科結合的航空課程! AI練詠春:炮米其中一個跨學科學習以詠春為主題,並糅合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AI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練習套路。(劉焌陶攝) 傳統數學堂,學生都是安坐課室,計算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算對就成了。但炮米卻一反傳統,把部分課題融入航空課程,學生走進「航空STEM實驗室」,通過模擬駕駛飛機,學習數學概念。「孩子要成功操控飛機,飛往目的地,要掌握速率計算、方位、角度、單位轉換、國際報時制等知識,如此,數學便不再是一堆數字,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外,學生亦能在這個課程,涉獵常識科關於天氣、氣流、氣壓、地圖,以及不同國家位置等內容。 學習數學不限於紙上運算,炮米的數學科部分單元融入校本航空課程,高年級學生通過模擬駕駛飛機,學習速率、方位、角度、單位轉換等數學概念。(劉焌陶攝) 陳裕均續說,不是要培育每個學生都成為飛機師,只是想藉此擴闊他們的視野,鼓勵孩子要有目標、有理想,「我希望我的學生,將來都能夠為自己、為社會創造一個新的價值,通過他們的學識,使這個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 學校近年花不少心思教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希望孩子從小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劉焌陶攝) ■INFO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基督教 校網︰14 班數︰24 地址︰北角炮台山道23號 電話︰2570 9473 網址︰www.skhsms.edu.hk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劉焌陶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堆肥 紮染 做pizza 落手落腳 體驗剩食轉廢為寶

廚餘是什麼?有什麼用?透過課本或影片,小學生或會答你廚餘就是丟棄了的食物,可以用來做天然肥料或清潔用品等。理論是有了,但紙上談兵,又怎及得上親身體驗來得實際?一班嶺南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專程來到通德學校,透過不同的小遊戲和工作坊,讓小學生們落手落腳體驗物盡其用、轉廢為寶的意義。   在某個上課日的下午,通德學校各年級學生都聚集在禮堂內,參加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Daren)與一班嶺大學生安排的「日日有餘嘉年華」。活動以「剩食」為主題,30多名嶺大一至四年級學生,先向小學生們講解活動目的,之後帶領各年級分組,參加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包括從故事及小遊戲認識廚餘及環境教育,用廚餘做食物材料的pizza工作坊,以洋葱皮作材料的紮染工作坊,以及收集廚餘用作綠色種植的堆肥工作坊等。 醜怪pizza——Pizza工作坊用大學生蒐集的菠蘿和番茄等來做食材,讓小朋友明白有些食物外表雖不討好,但味道一樣可口!做完pizza可立即品嘗自己的手勢,難怪此活動最受小朋友歡迎。(朱安妮攝) 洋葱皮紮染——很多小學生首次接觸紮染,聽哥哥姊姊們講解後,他們把小毛巾用橡筋紮成心目中的模樣,之後哥哥姊姊便用洋葱皮為它們染色。(朱安妮攝) 黃色圖案——洋葱皮紮染出來的小毛巾有各種黃色圖案。(學校提供) 通德×嶺大 推行環境教育 Daren表示,參與是次活動的大學生來自不同主科,正修讀一個跨學科科目,除了在課室上課,亦分成不同組別去蒐集資料及接受各種體驗,如每周用2至3天到街巿回收蔬菜,了解廚餘怎樣誕生及本地回收方法等;又到農場跟農夫學習農田如何處理綠色廢物,也與不同社區伙伴合作,透過服務研習,認識廚餘歷史、演變,並親身感受、汲取民間智慧。「到通德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也是他們學習的其中一個環節,希望把轉廢為寶的信息傳遞給小朋友知道。」他又謂,這次短期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已計劃與學校繼續合作,明年推行一個更有系統的長期環境教育活動。 設計花盆——活動之一是讓學生們設計花盆,把畫紙貼在花盆上,花盆拿回家栽種植物。(朱安妮攝) 玩廚餘分類遊戲 一向推崇環保教育的通德學校,早前已請學生收集家中廚餘,配合這天活動之用。校長黃偉立認同在課本上學習這類知識,難免有「冷冰冰」的感覺,從活動中學習則深刻得多。活動內容由淺入深,低年級學生會玩廚餘分類遊戲,認識哪些剩食可以用作堆肥;高年級學生則用一些ugly food製作pizza,甚至落手用廚餘堆肥。「原來,我們不是隨便把廚餘放在田中便可把它當作肥料,而要明白植物到底需要什麼營養,再認識廚餘發酵分解過程、堆肥步驟等,不能一步登天。」 認識廚餘——利用廚餘、樹葉和紙皮來堆肥,原來有一堆學問,如先放乾的還是濕的肥料?肥料放哪一層?樹葉放哪一層?小朋友邊聽講解邊嘗試,獲益良多。(朱安妮攝) 字卡小遊戲——這些字卡小遊戲,讓小朋友了解到咖啡渣、蛋殼、蔬果皮、湯渣等廚餘可用作回收,至於一些生熟肉,又或是經過烹調並含有油鹽的食物,則不可回收。(朱安妮攝) 黃續稱,稍後計劃用3D打印技術製作廚餘桶,給學生收集及記錄家中廚餘,然後到農場體驗,用自己收集的廚餘來栽種農作物,再帶回家吃,形成一個循環;甚至計劃最後把學習成果製作成展覽或嘉年華,讓家長和公眾欣賞,把愛護環境、減少浪費概念傳揚開去。 策劃活動——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左)與通德學校校長黃偉立(右)正策劃明年的學習活動內容,希望給學生有更深切的學習經歷。(朱安妮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轉校攻略:插班未必公開招生 主動出擊 寄信搶先機 專家:轉校小心跌banding

每年5、6月都是小學插班報名及面試的高峰期,一直以來傳統名校每級的插班位只有零星一、兩個,究竟如何可以突圍而出?若你的孩子真的可以插班進新校,又是否真的代表安枕無憂,直上青雲路呢? 立即看看專家和校長提點,了解你的子女是否適宜轉校插班。   近年在移民潮及出生率下降等因素下,中小學均出現「音樂椅」效應,不少家長都看準這個時機,希望子女能夠越級挑戰,報考心目中的名校,插班成功。電台教育節目主持、升學顧問梁永樂提醒家長,即使學校的插班學額比從前多,但一般來說每級也只有個位數的名額,很多學校收生仍以吸納尖子為目標,因此對於在原校考得全級頭5名的學生較為有利。「除非學生有特殊技能,如體育、數學方面有優勢,否則若只以筆試定論,成績不好便很難突圍而出。」他說,理論上插班的競爭比考小一更大,因為學校挑選插班生,一般只按學生成績來收生。 梁永樂(資料圖片) 必考筆試 面試看品德 另一位升學專家趙榮德(趙sir)同樣認為學校挑選插班生,只會收「叻仔叻女」,「要知道插班跟叩門不同,叩門多以面試為主,幾分鐘內難以找出叻仔叻女;但插班必會考筆試,也會參考學生過往在原校的成績,完全可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况,最後還要面試,檢視一下他們品德如何,以確保收生萬無一失」。不過他認為對子女有信心的家長,仍可把子女的長處視為插班優勢,「如果家長心水清,在遞交申請插班表格時,已大概猜到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什麼,除了成績表,一般學校要求填寫和遞交的資料是否包括課外活動資料、獎項或證書、參與服務、宗教信仰等證明?這些都是學校收生要求的貼士,如果學校要求遞交cover letter,也可以把這些長處加進去」。 趙榮德(資料圖片) 申請文件有貼士——小學插班位不多,想突圍而出,可從學校要求遞交的申請文件中獲得貼士。(資料圖片) 展示專長——除了學業成績,有些學校也會以學生的其他專長作為收生考慮,面試前,家長要準備好相關資料。(資料圖片) 趙sir亦提到,每間學校的插班申請日子也不同,家長應留意自己心儀學校的公布。「過往插班生一般在4至6月收生,9月便開學;但其實有一些學校全年都會收生,但又未必會在網站公布。這個情况近一兩年更加常見,只要學校有學位空出,便會從申請信中找人去面試,所以若心儀學校沒有刊登收插班生的消息,家長也可以寫申請信連同學生資料寄到學校,希望等學校有學位流失時能獲接見。」 一般來說,家長讓子女轉校插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一,想子女入讀一間他們認為比原校更好的學校;二,子女在原校讀得不開心,或被欺凌;三,為逃避呈分試,希望轉到有名聯繫中學的小學或一條龍中小學。 忌「人轉我轉」——轉校插班不要持着「人轉我又轉」的心態,想清原因才是家長首要考慮的事。(設計圖片,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視乎孩子意願——插班對小朋友來說固然是挑戰,升學專家梁永樂亦提醒家長必須搞清楚想子女轉校插班的原因,並要視乎孩子的意願。(資料圖片) 為逃避呈分轉校要三思 梁永樂認為,若純粹因小朋友讀得不開心而轉校,難保之後不會有同樣事情發生,他建議應針對問題對症下藥。若為了升中,就更要考慮清楚,「首先要知道那間小學與中學的聯繫,是否所有小六畢業生一定能直升上聯繫或直屬中學,抑或是有多少百分比(畢業生)可升讀。其次,也要明白學生轉校後有機會跌banding,因每間學校都有自己的banding比例,如你在原校考第一,是band 1生,轉校後卻未能考到頭30%的名次,恰巧那間學校band 1生比例只佔30%,你便會因而變成band 2,沒機會升上心儀中學,那麼轉校也是徒然」。此外,他亦認為逃避呈分試並非一個轉校插班的好理由。「有能力插班的學生成績一定不會太差,如果在自己學校已肯定是band 1生,已有機會派到心儀中學,那就不用冒險轉去更『好』的學校了。」 考慮適應問題——家長為子女轉校,也要考慮其學習、社交等適應問題。不過很多學校都會為插班生和家長安排入學前的活動,讓他們更易投入新的校園生活。(資料圖片) 校長貼士:播道書院:全年招生 成績未必作準 家長為子女轉校插班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升中無憂,一條龍中小學自然成為目標。將軍澳直資學校播道書院(下稱播道)是12年連貫的一條龍中小學,所有小六學生皆可原校升讀中學。校長盧偉成稱,因學生以中產家庭居多,移民潮令中小學部均出現插班學位,不過全校中小學加起來不過十個八個,「我參考了過往的數字,近兩三年的確是多了學生流失,常見是7、8月,除了移民,也有音樂椅效應」。 盧偉成(顏燕雯攝) 盧偉成說近月插班位數目比前一兩年減少了,競爭亦存在。問到學校是否按成績收生?他指成績固然會考慮,但因為經過3年疫情,學生的成績其實未必能作準,「我們會參考多幾年的成績,特別是初小生,如果幼稚園時沒有測驗考試,可以透過繪畫、功課及談天來觀察,按個別學生和家庭的情况來定論」。 播道沒有固定的插班生申請時間,全年皆有招收插班生,當學校有插班學額,便會邀請學生來考筆試及面試,取錄後,校方會與家長商量何時入學,不一定要待新學年(9月)入學。「我們都希望學生盡快入學,一般取錄後約1個月便可,但有時學生會因為某些原因未能立刻轉校,如未搬到附近,或者想小朋友在原校完成一個學期才走,我也建議家長給子女完成學段才到新校,讓他們有時間好好和同學說再見。」他更坦言轉校插班對孩子和學校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形同古時孟母三遷,所以會為被取錄的插班生安排網上家長會,讓小朋友和家長親自問校長、副校及教師問題,也會在他們上學首天安排社工迎接,校長亦會親自到班房探望他們,以紓緩他們緊張的心情,更快適應新學校。 宣道小學:重視多元發展、入讀意願 私立小學九龍塘宣道小學(下稱宣小)今年5月份招收小二至小五年級插班生,6月便會辦中、英、數筆試及面試,面試主要了解小朋友的家庭狀况,而筆試就要看小朋友的學術能力。宣小一向重視學生多元發展,除學術成績外,也會關注學生在音樂、體育等方面有否突出成就,這是否代表申請者要在這些方面有優秀表現才有機會被取錄?校長吳麗芬表示,雖然學校會優先考慮學術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學生,但毋須刻意外補來應付,「筆試會看學生是否達到適齡學習程度,面試則着重互動和分享,最重要是我們見到學生是願意來讀的,因為有些時候是家長想轉校,但小朋友不想,我們一問便知了。只要家長覺得宣小能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基礎,以及可培育其音樂及運動等發展也可以來申請,即使小朋友沒有學過樂器樂理也不要緊,他們來到這裏後,可以隨學校的音樂課程慢慢學習」。 吳麗芬(顏燕雯攝) 音樂訓練——九龍塘宣道小學共有9個音樂樂團,讓學生接受有系統的音樂訓練,即使是插班生,也可在音樂課中慢慢跟上進度。(學校提供) 吳麗芬指學校會在下午的功課輔導時間安排額外課堂予插班生,又會為家長提供簡介會,讓他們更了解學校運作,細緻如交功課、測考安排都會有提示;此外又會在班內讓1至2名同學擔任小助手,在插班生首周上學時帶他們認識學校不同地方,教他們如何寫手冊等。她認為插班生最重要是抱着開放、進取的心態,這樣便能更快融入學校。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關注學生情緒 訂立「健康日」 海濱行 發呆賽 提升身心靈健康

相對於學業成績,孩子的身心靈健康,其實更加重要。有學校就特別透過訂立「健康日」,藉着一連串多元化、有動有靜的活動,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情緒,並尋找合適的方法,紓緩壓力,提升正能量。 「你看!我走了7255步!」一群來自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的學生,在教師及家長義工的陪同下,日前浩浩蕩蕩,從位於將軍澳南的校舍出發,前往鄰近的海濱長廊參加「海濱千人行」活動。雖然當日天公不作美,下着毛毛雨,小人兒要撐着雨傘或穿上雨衣步行,但仍然無損他們的好心情,沿途有說有笑,還互相分享手上計步器的數字,看誰最好「腳骨力」! 漫步海濱——教師及家長義工帶領學生漫步海濱,讓孩子體驗以步行當運動。途中他們亦會遇見其他班別的學生,互相打招呼。(劉焌陶攝) 放下課本 放鬆心情 將循向來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故逢周二及五均設有「330」時段,幫助學生放鬆減壓,學校更在3月30日舉行大型健康日活動,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靈性健康3個方向,設計不同的項目,讓學生暫時放下課本,放鬆心情,尋找適合自己提升身心靈健康的方法。 將循校長林德育指出,處理好學生的身心靈健康,他們的抗逆力自然亦加強。以「海濱千人行」為例,主要希望讓學生知道,步行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之一,校方亦會配合獎勵計劃,藉此鼓勵學生慢慢作出嘗試,形成運動習慣。 「打卡」留念——校長林德育(右)亦身體力行,與同學仔一同參與「海濱千人行」,並「打卡」留念。(劉焌陶攝) 選擇合適紓壓方法 「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亦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重要的是,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林德育說,學生亦可透過「畫出健康心靈」的禪繞畫,學習靜心專注;而「自選Joyful330」環節,更有超過10種活動,包括發呆大賽、體適能、大笑瑜伽、電影院、音樂體驗、攤位遊戲等,紓解壓力。 開心水果Bar——除了運動可令身體健康,飲食也同樣重要,「自選Joyful330」環節中,「開心水果Bar」頗受學生喜愛,拿取水果的同學,甚至一度排隊至門外。(劉焌陶攝) 其中發呆大賽,最為學生帶來驚喜,但亦沒有想像中般容易!參賽學生需要在指尖套上心率監察器,並在限時20分鐘內,盡量保持心跳平穩,教師會定時檢查學生的心跳,最低及最穩定者便會獲勝。「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怎樣安靜、怎樣呼吸、怎樣靜坐」,林德育相信,孩子親身感受後,便可把當中所學到的竅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助做好情緒管理。 發呆大賽——發呆大賽每班都會派出代表參與,同學挑選好自己喜愛的坐墊後便坐定定,在寧靜的環境中學習使自己靜下心來,保持心跳平穩。(劉焌陶攝) 此外,學校很強調家校合作,故「330健康日」也有邀請家長參與,盼能引導他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身心靈健康,例如小朋友發脾氣時,如何疏導他們的情緒。 家長義工——「330健康日」亦邀請大量家長義工協助,希望家長也能在過程中學習,一同促進孩子身心靈健康。(劉焌陶攝)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小工程師學STEAM 搭建堅固橋樑

在繁忙鬧市,經常見到一道又一道、縱橫交錯的橋樑,但其實要起一道穩固又實用的橋,殊不簡單,當中涉獵不少科學及數學原理。一班小學生化身成小小建築工程師,挑戰設計一座能承重30個書包的橋,他們又能否成功呢? 認識形抗結構做「橋王」 這班小小工程師,全部來自聖公會主風小學(下稱主風)五年級,每班分成3組,並以中國各大聞名的橋來取名,如深圳的深圳灣公路大橋、佛山的東平大橋、惠州的隆生大橋等,而他們第一個任務,是用木方砌出一條最長的拱橋。這是主風的五年級 STEAM 課程「中華橋王」活動,早前學生已在課室,學習用雪條棒和木筷子砌橋,從中認識「形抗結構」,明白到建橋的竅門,這天就正式在戶外與同學們合作完成各項建橋任務。 建橋技巧——學生早前在課室先用雪條棒和木筷子學習建橋的技巧。(學校提供) 校長鄭思思表示,五年級學生剛剛在中文科讀到一課講述趙州橋的課文,它是一道圓弧形石拱橋,跨度大,弧度優美,既實用又美觀,盡顯建橋者的智慧。今次這個專為五年級學生而設的活動,就是以橋做切入點,結合中文、數學、科學、視藝等科目,並配合中華文化與生涯規劃學習,學生既用科學、數學知識來學習建橋技巧,又認識到大灣區各城巿的特色橋樑,更需要代入成為「主風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的小小工程師,透過互相溝通合作,了解要做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承重逾十書包——這道橋能承重十多個書包,已算十分成功。(劉焌陶攝) 4米拱橋——同學先分小組熱身,並要砌出一條最長的拱橋,大部分都能做出4米多的長度。(劉焌陶攝) 成功非首要 學習溝通協調 由於學校有擅長木工的教師,他們在活動開始前已親身上陣,嘗試用木方搭橋,看看其負重量如何,並認為利用最多63條木方,有機會承重10至30個同學的書包,所以這也是學生們的終極任務。 分工合作——建橋時,必須弄清哪一個位置加入木方才可加固橋底。同學們分工合作,有些負責蹲下來看橋底結構,有些負責加固。(劉焌陶攝) 引領學生——除了同學,一眾教師都在旁引領學生思考和解難,校長鄭思思(右)更鼓勵學生參考其他組別成功的地方。(劉焌陶攝) 橋倒下了——不是每一班都能成功建成一道可負重大量書包的橋,有的放上書包後,橋便倒下了。(劉焌陶攝) 之前在課室練習建橋時,教師已透過影片及海報來引發學生對建橋的好奇心,亦教導他們全組人如何互相協調、溝通、合作,並灌輸當橋有問題要拆卸時,必須在安全情况下進行的觀念。鄭思思認為,學生最終能否完成任務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學習態度,在過程中他們有認真投入。每班30人,用到63條木方,即每個同學應該都有份參與,他們要學習如何互相配合才能成事。 工作小冊子——活動設有工作小冊子,同學可把砌好的橋的長度記錄下來,也可在裏面的QR code找到有關橋的知識,作延伸學習。(劉焌陶攝) ■學生心聲 聽從指揮 (劉焌陶攝) 徐晞童表示,這麼多人一同建橋,一定要好好合作才能成功。「其實除了提出意見,聆聽也很重要,因為光是做自己想做的又沒有聽從指揮,便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親身體驗 (顏燕雯攝) 葉靜彤認為木方是紮實而承重量高的材料,她說之前在課堂中用雪條棒和木筷子建橋,由於其表面凹凸不平,減輕了負重能力。「之前看影片也沒有想到,真的要自己親身體驗過,才明白怎樣才能做到一道紮實的橋。」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遊學團:年頭部署 復活節復辦 學校花心思 推「平靚正」遊學團

全球復常,香港亦解除所有防疫措施,不單市民紛紛起行外遊,連學校也復辦遊學團。近日本港有私校以「科學探究」為主題,籌備團費高達18萬元的「非一般」親子北極團,引來熱議。惟不少官津小學卻力撐,「一般」遊學團也並非「質素低」,只要花心思策劃,同樣可擴闊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剛過去的復活節,是香港結束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後首個學校長假期,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下稱青小)即馬上恢復停辦3年的遊學活動,率領了18名合球隊隊員前往杭州及上海,作為期5天的運動及文化文流。校長程志祥說,不同的學習經歷,尤其是多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溝通,對學生的成長會帶來裨益,「所以我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在疫情可控之下,盡快展開交流活動」。 文化交流——本港解除所有防疫措施,青小率先把握復活節假期復辦遊學團,帶領學生到杭州和上海作運動及文化交流。(受訪者提供) 北上搞合球友誼賽 副校長羅勁柱補充,由於辦學團體是一個國際化機構,該校向來與不同地區的學校都有緊密聯繫,「今年1月中旬,青小就接到杭州一些小學的交流邀請,及至2月6日,香港與內地正式通關,所以順理成章,我們疫後的『第一炮』,便選擇到杭州,跟兩間學校作合球友誼賽,也順道探訪位於上海的姊妹學校」。 羅勁柱(受訪者提供) 切磋球技——青小在杭州分別跟兩間小學舉行合球友誼賽,讓兩地學生互相切磋球技。(受訪者提供) 雖然今個復活節假檔期,不少學校都蠢蠢欲動,欲帶學生衝出香港,但最終能夠成行的不多,青小算是當中的少數。負責處理今次遊學團行政工作的教師佘茵茵透露,該校早在1月下旬部署,「那時已經收到消息,兩地通關在即,而學校亦已決定首團將會去杭州、上海,於是我馬上規劃行程,同時找旅行社查詢航班情况、機票價錢、準備招標文件,也同步請家長替學生隊員預備好有效的護照和回鄉證。當政府一宣布通關,我便立即展開招標程序和落實機票。由於提早很多準備,整個過程相對順利」。 佘茵茵(受訪者提供) 今次浙滬之行,扣除政府津貼,青小每名學生需支付約2500元。或許在有些人眼中,這個只是「一般」遊學團,但校方相信,學生有不少得着。程志祥指出,透過今次交流活動,學生增進了對內地文化的了解,而藉着運動交流,也深刻體驗到團隊合作和體育精神。 學生放膽講普通話 羅勁柱則以「超額完成」來形容學生的表現,「在過程之中,不論是比賽或表演,同學們都很主動和積極去參與。而此行另一學習重點,是要他們用普通話跟內地學生溝通,我看見青小同學,雖然有部分人都不太會說,但都願意勇敢去嘗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佘茵茵則喜見團員做足準備,主動學習,「出發前,我要他們做的預備,他們都做得很充足,而《遊學團》手冊內的學習資料,他們也有細心閱讀過。雖然這個團只有5天,但我覺得,他們比我想像中學到更多」。 和AI對弈——上海第六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新添置了AI象棋機械人,學生向青小校長程志祥(右)示範如何操作。(受訪者提供) 體驗風土人情 學泡茶切磋琴技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蔡世鴻透露,原先也考慮在復活節假期,帶學生到內地廣州的「姊妹學校」或到新加坡交流,可惜最終未能成行。「廣州那間學校前陣子有不少教師染疫,所以暫時不方便接待我們;至於新加坡,就因為機票被『炒』得太貴了,無謂硬要跟人家去搶。」他相信,該校在本學年都未有空間辦遊學團,預計最快在2023/24學年的12月,才會組隊往廣州及佛山。 蔡世鴻(受訪者提供) 融入當地文化 「不一定貴才好玩」 談到校方在辦遊學團方面的考量,蔡世鴻不諱言,目的地和價錢都是重要因素,「不會揀太長途,孩子很難坐長途機,暫時我們去過最遠的地方,是英國;價錢亦不想太貴,1萬多元已是極限」。作為資深校長,他認同遊學團的教育價值,但又不會神化它,「對學生來說,固然是一個難忘經歷,但若問我,交流、考察10多天,足以令小朋友終身受用嗎?那當然不會。是否值得花10多萬元換這個經歷,見仁見智,但我就肯定不會了」! 在疫情前,協和小學(長沙灣)每年最少籌辦2次內地遊學活動,除廣東一帶,還到過四川、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蔡世鴻透露,團費最便宜千多元有交易,但活動內容同樣精彩,「我主力帶內地遊學團的,會比較多『花臣』,試過跟幾間學校一起搞運動會、水火箭比賽」。 參與課堂——在2018年,協和小學(長沙灣)率領一班高小學生往南京一間小學交流,並讓他們親身參與內地課堂,體驗當地教學模式。(受訪者提供) 蔡世鴻又強調,自己重視過程,多於地點「有幾激」,「不一定貴才好玩,也未必要有景點,讓同學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是一種學習」。他憶述,曾帶學生到安徽淮南作文化交流,他們都有非常深刻的體驗,「有個晚上,小朋友分組到不同的家庭交流,有家庭弄了很多地道美食、有家庭請來泡茶師教他們泡茶、有家庭讓兩地孩子切磋琴技,也有家庭帶同學去逛夜市。我相信這些經驗,對學生來說,都是有趣和難忘的」。 探訪家庭——協和小學(長沙灣)曾安排學生到訪淮南家庭,讓孩子從中學習待人接物的技巧,校方相信,這些學習經歷,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彌足珍貴。(受訪者提供) 學習獨立自理 不主張親子團 究竟學校應否辦「親子遊學團」呢?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校長崔家祥說,每間學校的校情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他個人就不主張。「帶家長同行,學校的責任無疑小很多,就是小朋友途中有什麼『頭暈身㷫』,交回他們照顧就行了。但辦遊學團的原意是什麼?我認為,除了想小朋友增長見聞,背後還希望他們學習獨立、懂得自理,如果有家長在身邊,恐怕就很難做得到了。」 崔家祥(資料圖片) 找贊助讓基層學生參與 他續謂,愛官每個遊學團,都有指定的學習目標,學生不是閒着玩的,假如有家長同行,小朋友未必能夠專心,有機會變質成旅行團,「基本上,每一天活動完結,老師都會召集所有學生開一個30至45分鐘的會議,整理那天所學,同學需要把資料記錄在『學習日誌』,作為功課,返港後有時還要合作做一本特輯,向全校其他未有參與此行的同學,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以不是單純去旅行般輕鬆,玩完便算」。 外界亦經常有質疑,指遊學團是為富裕學生而設,但崔家祥說,情况恰恰相反,「反而學校才有渠道找到資助或贊助,籌辦到一些廉價,甚至是免費的遊學團,供平日無機會外遊的基層小朋友參加」。他舉例,在疫情前,愛官每學年都會運用教育局約15萬元的「姊妹學校計劃」恆常津貼,免費帶學生到內地交流學習,「愛官有6間姊妹學校,分別位於深圳、廣州、廣西、北京等地,每間學校都各有特色。15萬元津貼,足夠學校1年2次出隊到內地,每次可讓30多至40名學生受惠」。 免費交流——在疫情前,愛官每年會運用教育局的津貼,舉辦2次免費內地交流活動。(受訪者提供) 至於外國遊學團,他亦會絞盡腦汁把成本降低,期望普遍家庭都可以負擔得來。「我會盡力找廉價機票,試過找到3000多元來回加拿大的機票;食宿就簡樸些,棄hotel(酒店)住motel(汽車旅館);也運用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津貼』資助學生小部分費用。」對於個別經濟有困難的參加者,這位熱心校長亦會多走一步,「幫他們向慈善團體申請資助、找有心的校董或校友贊助,只要孩子真的有興趣、有熱誠,又通過校方的甄選,我都會盡量幫忙,不想他們因為無錢而去不到」。 幫助學生——愛官校長崔家祥(中)每逢辦海外遊學團,會絞盡腦汁把成本降低,亦會替個別經濟有困難的參加者尋找贊助,務求所有學生都有機會開眼界。(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新年正能量:閱讀打開快樂之門 改變心境 今天真好

踏入2023年,世界仍然紛亂,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威脅,莘莘學子的學業壓力依舊存在……我們又可以如何開展美好的新一年呢?改變心境遠較改變環境容易,大小人兒不妨透過讀物,學習提升快樂的方法,或許從中可找到邁向正向、快樂人生的鑰匙! (設計圖片,Rat0007@iStockphoto) 世界並沒有因着2023年的來臨而一夜間變好,這個灰濛濛的光景,令繪本閱讀推廣人黃芓程(Carmen)想起《今天真好》這本書,「這是一本描述心態轉變的書,既有童趣,亦很有深度」。 黃芓程(受訪者提供) 「黑」未必全黑 慢慢變淡 故事發生在一個下雨天,幾個孩子沒精打采地在家裏發呆,突然屋內揚起音樂,他們便開始跳起舞來,興之所至,更索性拿起雨傘,走到街上玩。小豆丁又跑又跳,興奮地踏着小水窪,不亦樂乎。「其實天氣一直沒有改變,仍然是下雨天,但孩子們的心態轉變了,於是開始享受這場雨」。 此時,頁面亦產生變化,「一開始是黑沉沉的,隨着音樂播放,開始注入淺藍色的音符,圖案和水花也漸漸形成潑墨狀。我覺得是有象徵意義的,『黑』不一定是全黑,在裏面仍可找到灰和白,而且它也會有慢慢變淡的一日」。 《今天真好》(受訪者提供) 學習放輕心情 情節發展下去,頁面顏色愈來愈豐富,最終更呈現彩色,而雨過天青後,小朋友也愈玩愈放,還一度隨雨傘飄到半空……「這本書,很多畫面也給人很『輕』的感覺,有很輕的雲、很輕的雨水、很輕的雨傘、很輕的帽子」。Carmen反思,在生活中,或許我們會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以致心情也很沉重。她鼓勵大家,在新一年,學習放輕心情、看輕事情,像《今天真好》那班孩子,當心態改變,眼裏的世界自然有所改變。 經歷挑戰 生命才有價值 Carmen推介的另一繪本《老伯伯的雨傘》,湊巧同樣跟下雨天有關。故事講述老伯伯有一把非常漂亮的大黑傘,他每天總是攜在身邊,卻從來不捨得使用。假如是「過雲雨」,老伯伯寧可躲在屋簷下,等雨停了再走;若是雨一直下個不停,他便躲在別人的雨傘下,總之無論如何,老伯伯也堅決不打開雨傘,避免它被弄濕、弄髒。 直至某個下雨天,有一個不識趣的小男孩前來請求老伯伯給他打傘避雨,老伯伯佯裝聽不到,結果另一個小女孩伸出援手,兩個孩子聽着雨水打落傘的聲音「滴滴咚」、「啪嗒啪嗒」,開心地大聲唱歌。老伯伯看見這個場景,心裏好奇,「真是這樣嗎?」終於,老伯伯把傘張開,他有全新的體驗,樂透了! Carmen相信,人生不可能無風無雨,不管2023年的光景如何,重要的是,如何自處,「人生是否一帆風順、很完美才叫最好呢?正如老伯伯的雨傘,絲毫沒損才稱得上好傘?其實它一直無實踐過自身功能,毫無意義。人生也一樣,當挑戰來到,我們經歷過,有所體會,才可給歷練賦予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老伯伯的雨傘》(受訪者提供) ■好書推介 《今天真好》 作者:理查德‧傑克遜 繪者:蘇西‧李 譯者:黃又青 出版社:阿布拉 《老伯伯的雨傘》 作者、繪者:佐野洋子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步步 ■延伸閱讀 《孩子們在等著》(受訪者提供) 內容:孩子們在等待。等着大船窗外過、等着火車過大橋、等着雨過天氣好、等着貓咪蹦出來、等着夕陽落入海……在日復一日的尋常日子裏,原來有很多小確幸,值得我們打開感官去感受 作者、繪者:荒井良二 譯者:游珮芸 出版社:步步 「善養」教育 同理孩子情緒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擁有融洽的家庭關係,肯定是快樂的泉源。「教育大同」善養團隊導師關月婷(Alice),本身亦是兩孩之母,她相信採納「善養」教育,更容易令家庭美滿。究竟什麼是「善養」教育?Alice透過繪本MY NO, NO, NO DAY! 作闡釋。故事小主角Bella一起牀就心情欠佳,她討厭媽媽做的早餐、不滿意那雙鞋子、不想上跳舞班……她看什麼都「不順眼」,「假如我們的孩子像Bella,或許很多家長都會斷定她是『扭計』,甚至破口大罵,但書中的媽媽沒有,她很少說話」。 關月婷(受訪者提供) 不標籤「曳」 容讓展現真我 因着媽媽的接納和體諒,一天過去,Bella臨上牀睡覺前由衷地向媽媽道歉,「我欣賞媽媽沒有『打蛇隨棍上』去說大道理,她只是肯定Bella的感受,並且告訴女兒,成年人有時也會有這種壞情緒」。然而,「善養」教育並非要家長忍氣吞聲,委屈自己,Alice說:「其實書中的媽媽,並沒有收藏她『䒐䒏』的感受,她透過『反眼』、『藐嘴』等臉部表情表達了。只是,她並沒有標籤Bella為『曳』、『唔聽話』,媽媽選擇同理Bella,由得她做真實的自己。」 MY NO, NO, NO DAY!(受訪者提供) 長期壓抑情緒易「內傷」 說到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容易,因為傳統以來,我們都習慣視「控制情緒」為美德,Alice推介的《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故事主角阿古力,正是一條愛生氣的龍,而且每次生氣,更會「噴火」。阿古力的火焰,令身邊的朋友、鄰居都怕了牠,四散逃避。可憐的阿古力,用盡千方百計幫自己「撲火」,都徒勞無功,牠感到孤單、無助和難過,結果大哭起來,最終如泉湧的眼淚,弄熄了牠的火焰。「家長就好像阿古力當初,當孩子的情緒來襲時,每每用盡方法去壓抑它,但長期這樣,小朋友很容易『內傷』。善養教育,正是鼓勵家長,容讓孩子真實地把情緒發泄出來,發泄了,反可冲淡情緒的濃度,得着療癒。」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受訪者提供) ■好書推介 MY NO, NO, NO DAY! 作者:Rebecca Patterson 出版社:Viking Children's Books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作者、繪者:賴馬 出版社:親子天下 ■延伸閱讀 《芊芊和比比》繪本系列(受訪者提供) 內容:這是一套展現善養,適合親子共讀的原創繪本。故事環繞8歲姐姐芊芊和3歲弟弟比比的生活日常,以及爸媽輔生輔太如何以同理心回應兩姊弟在不同情景出現的情緒需要 作者:黃斯薇、關月婷 繪者:李雪心 出版社:教育大同社企 開啟正向力量 看見孩子優點 除了親子共讀的繪本,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校長勞耀基為家長挑選了兩本正向心理學的入門書,分別是由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馬汀‧塞利格曼)撰寫的《真實的快樂》,以及澳洲心理學家Lea Waters(莉‧沃特斯)的著作《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讓孩子的優點被看見》(下稱《優勢教養》),祝願大家新一年過得更幸福正向! 勞耀基(資料圖片) 快樂可以自主 喜歡鑽研正向心理學的勞耀基指出,綜合Martin、Waters等心理學家的研究,快樂是可以自主的!「原來一個人的快樂指數,有50%是遺傳因素,改不了;10%是受環境影響;餘下的40%卻是個人選擇。我們應該把握那40%,學習如何快樂。」 在《真實的快樂》,Martin便提供了快樂的秘訣,包括選擇成為快樂的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抱正面的態度。例如對過去,常存感恩、知足的心;在現在,投入有意義的事情,多服務別人;對未來,保持樂觀。勞耀基補充:「對過去的事情,我認為還要學習寬恕,把自己的心田,轉化成好的土壤。」 人與人之間,經常充滿張力,勞耀基認為,癥結在於我們都習慣先看別人不好的地方,他以家長揭開孩子的成績表為例,「你會先看F,還是先看A呢?相信很多家長也會選擇先看F,A就視而不見」。然而,Waters在《優勢教養》,卻提出另一個向度,她鼓勵家長學習使用心理「開關掣」,即練習把注意力從孩子的弱點、缺點,切換到他們的優勢、優點上。 提升既有優勢 空洞會變小 Waters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才能(優點),其中包括體能、心理質素、社交能力、特殊技藝、創作力等,也有自己正面的人格特質,例如勇氣、仁慈、公正。家長應該把精力花在提升孩子既有的部分(優勢),那些空洞的部分,自然會變得愈來愈小。 勞耀基以「用家」分享實踐經驗:「我是在2014年開始接觸正向心理學,第一個幫到的,是我自己,家長首先要正向,才可培育出正向的小朋友。正向心理學也幫到我更了解女兒,令我成為一個輕省的父親,而我們一家人的關係,亦較從前更好,這比任何一切都重要。」 ■好書推介 《真實的快樂》(受訪者提供) 作者:馬汀‧塞利格曼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讓孩子的優點被看見》(受訪者提供) 作者:莉‧沃特斯 譯者:游綉雯 出版社:遠流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多元化跨學科閱讀計劃 落手鑿化石 做小小考古學家

圖書館是推廣閱讀的好地方,但如何藉着閱讀,進一步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呢?有小學特別設計多元化的跨學科閱讀計劃,讓學生認識「多變的地球」,今次學校摒棄了往常看龍捲風、海嘯等影片,反而找來化石收藏家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同時展出相關書展。讓學生看得通,又摸得着,真正感受到地球數億年的歷史變化。   「咚咚咚——梆梆梆——砰砰砰」此起彼落的敲擊聲,正是從一群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的學生手中發出。他們全神貫注地對着一塊石頭,左敲敲、右鑿鑿,到底在幹什麼呢?原來他們正在參與校方舉辦的跨學科閱讀計劃,體驗做個小小考古學家,挖掘石頭藏着的寶藏! 親手挖掘——同學可以親手挖掘出藏在石頭裏的天然礦石或恐龍化石,體驗做小小考古學家的樂趣。(黃志東攝) 認識寶石來源 親手製作水晶手鏈 可銘舉辦過不少跨學科閱讀活動,圖書館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支援角色。今次藉着常識科「多變的地球」一課,教師不再是給學生們觀看龍捲風、海嘯、地震等影片,而是從美麗的角度認識地球。是次「地球探索之旅——認識化石及礦石體驗日」,涵蓋中文、英文、常識、視藝、IT、圖書共6個學科,活動包括以顯微鏡連接電腦觀察沙漠玫瑰晶體,認識寶石的來源並親手製作一條水晶手鏈,近距離欣賞和觸摸古生物化石及礦石等,學生既可吸收課本知識,更可主動探究其他領域,達至全方位學習。 顯微鏡——學生透過連接500倍高清數碼顯微鏡的電腦,觀察不同的礦物,包括這種貌似花生的沙漠玫瑰晶體。(黃志東攝) 礦石及水晶——現場展出不少礦石及水晶,還有天然寶石製成的首飾,讓學生了解天然資源的運用。(黃志東攝) 延伸學習——校方準備了一些題材有趣的展板,作為延伸學習及閱讀,如「尋找誕生石」,提升學生的興趣。(黃志東攝) 活動策劃統籌人兼圖書館主任董雅詩表示,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不限於圖書,還能支援學科學習,「我們可透過書展、展板內容、延伸活動,增加同學的知識點,銜接將來中學的課程。例如今次活動介紹的晶體與理科相關,這便是STEM的延續」。 董雅詩(黃志東攝) 書展活動——為配合專題活動,圖書館特設小書展,展出相關的中、英文圖書。(黃志東攝) 化石收藏家提供導賞 為了深化主題,校方還邀請了化石收藏家吳愷霖(Edmond)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又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學生由化石的形成開始了解地球古生物,不單可近距離觀察,甚至有機會觸摸真的古生物化石,感受那數億年的地球歷史。 觀察化石——Edmond(圖中)帶了一些真實的化石,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並觸摸,他們都躍躍欲試。(黃志東攝) 自小對古生物着迷的Edmond,一直致力推廣古生物及化石,曾於多間學校及機構舉行講座,亦不時主理工作坊,希望有興趣的小朋友接觸到相關知識,尋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方向。董雅詩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了解相關職業,「正如現時常強調的生涯規劃,考古牽涉了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歷史學家等,若同學有興趣的話,日後可考慮修讀相關課程」。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Arch Education夥小小漢語辦特色普通話課程

合作儀式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出席,一同拍攝大合照留念。   普通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小學好普通話,無論升學就業皆無往而不利。然而,怎樣才能學得有趣、學得更有成效?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Mini Mandarins)兩大教育機構日前宣布結成合作夥伴,推出一系列專為3至10歲小朋友而設的普通話課程。透過獨特的情境教學和體驗學習模式,營造非一般學習體驗,讓他們感受學習普通話的樂趣。 三位主禮嘉賓(左起:馬賢慧、沈貝嘉和余雅穎)主持切蛋糕儀式,慶祝兩大教育機構結為合作夥伴。   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於12月11日在尖沙咀K11 MUSEA Victoria Playpark舉行合作儀式。由Arch Education兩位創辦人余雅穎(Jennifer Yu)和馬賢慧(Jennifer Ma),以及小小漢語創辦人沈貝嘉(Anita)一同主禮。余雅穎致辭時表示,Arch Education一直以中、小學生為服務對象,透過開辦不同類型的英語培訓課程及備試班,協助學生為升讀國際學校和到海外留學作好準備。有感於愈來愈多家長希望子女學好普通話,中心遂與小小漢語合作,提供相關課程。沈貝嘉指,小小漢語自2014年成立以來專注營辦學前階段的普通話課程,是次與Arch Education合作,可以將課程介紹予不同年齡的學生。 大會安排攤位遊戲,讓小朋友體驗情境教學的樂趣。 ▲巨型飛行棋遊戲,導師、家長和小朋友玩得投入。   六大課程各具特色 兩大教育機構率先推出六項普通話課程,包括:拼音班、朗誦及演講班、部首認字、國學啟蒙閱讀班、面試邏輯訓練班,以及旗艦課程iCare Talking Book,各具特色。前五者分別針對學生漢語拼音、說話能力、閱讀和書寫,以及邏輯思維作重點培訓。課程利用情境教學方法,以生活化主題,如店舖購物,引發學生的興趣,再透過活動和遊戲引導他們輕鬆學習普通話。   選取生活相關議題 至於旗艦課程iCare Talking Book,糅合了兩大教育機構的教學特色,包括Arch Education提倡的體驗學習和多角度思考培訓,以及小小漢語採用的情境教學法,提供全方位訓練。馬賢慧指,導師選取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如食物浪費,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他們由認識食物的種類和成分開始,再學習觀看食物標籤和最佳食用日期,繼而思考避免食物過期造成浪費的方法。學生要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個人想法,並與導師及其他同學交流。過程中可同時訓練詞彙運用、拼音、閱讀書寫技巧和說話聆聽的能力。除了課堂學習,學生有機會出外考察,如走訪麵包店實地了解如何處理賣剩的麵包,以及協助職員將麵包捐贈予社福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導師從旁觀察學生的表現,針對他們讀、寫、聽、說的能力予以評分,並建議改善方法。 合作儀式舉行當日,大會特別準備不同的攤位遊戲,包括黏土點心製作、巨型飛行棋和跳房子,讓學生和家長體驗情境教學的特色,以及從遊戲中學習普通話的樂趣。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合辦的六項課程,現正接受報名,適合3至10歲學生報讀。 小朋友用心聆聽導師講解,學習製作黏土點心。   Arch Education 電話:3568 0406 網址:www.arch-education.com Facebook:ArchEducationHK IG:arch_education   小小漢語 電話:2320 1128 網址:www.minimandarins.com Facebook:minimandarins IG:minimandarins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