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去愛:笑對疫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造成香港史上歷時最長的停課,孩子要困在家中,從前能夠放假的雀躍已經蕩然無存,「什麼時候才能上學去」才是他們的心情。甚至發現一個有趣的狀况:因為停課太久,部分學生居然對打機也生厭了!要是停課成功幫助孩子戒癮的話,那真是天大的喜訊。 不過,為了成就「停課不停學」這回事,學界不得不借助資訊科技;全港絕大部分學生亦因此全面展開網上學習或視像上課,對此有不少家長感到憂慮,過去他們盡量不讓孩子過早涉足網絡,但在刻下處境,這是保持學童學習進度的最佳方法,雖說矛盾,卻避無可避。 學做菜做家務 炮製親子樂事 過去幾個月,學童困在家中,無法舒展、釋放這個年紀的能量,的確為許多家庭衍生各種懊惱負擔;要是家中有幾名在學子女,那種困擾和壓力不難想像。雖然如此,我在停課期間,倒看見同學有許多成長和轉變。 我校開設了各科的網上教室,還有晨禱時刻、全校直播早會,以及恆常的師生視像對話。我亦抽空與每班不同組合的同學聊天,他們分享了不少的有趣事,以創意方法面對疫(逆)境。例如:有同學訂立清晰而具體的目標,要在停課期間走遍全港的麥理浩徑;有同學發現自己有煮食的天分,於是通過YouTube短片,有學會做小籠包,也有熬出美味的冬蔭功湯;有同學開始幫忙家務,嘗試操作過去碰也沒碰過的吸塵機、拖把等,有的起初掃不出任何塵埃毛髮,慢慢才摸出一套打掃的門路。之後他們又來匯報幫爸媽做了按摩,大談哪些是他們最感疲累的部分,要如何按壓才最奏效。 家長亦體悟到過去怕孩子太忙,只懂叫孩子專心學習,不覺間或會「縱容」出「港孩」,這段日子反而有許多空間一起動手做,互相表達愛意。我相信抱着這種態度,用心炮製親子的樂事,疫境可以是親情好好滋長的土壤。 「失去」中學會珍惜 應變能力更強 至於網上學習,同學掌握各有不同。有些認真地做網課筆記,然後繼續蒐集資料,延伸學習,發現新知;有些認為不能即時請教老師,又沒有同學互相砥礪的氣氛,始終不及回校上課好。綜合他們對學習成效的自評,大約由七成至九成不等。我在視像中回應:「那就好了,我很滿意。要是你們說十成或更多,我就會很懊惱!」 他們摸不着頭腦,忙不迭追問我在擔心什麼。「如果網上學習能完全取代上學這回事,學校的存在已沒意義,只需要有製作團隊,為同學提供網上教件即可。」他們恍然大悟,紛紛說:「不行不行,要有學校啊!」看見同學那麼珍惜上學,足以反映學習不僅於知識追求,更包括了群體生活、人際相處,還有老師的關懷和指導,這些都是他們期待的。 幾個月下來,老師的教學有不少轉化和改變,同樣地,家長也要適應長時間面對待在家裏的孩子,在「困」局中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停課,對每個持份者都是嶄新的學習歷程,包括生活和生命層面的學習。我深信孩子走過這段日子,對生命有完全不同的體驗,在「失去」中學會珍惜,他日遇上突如其來的逆變,該有更強的應變能力。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2期]

詳細內容

笑着去愛:考考你IQ

我在教育界多年,接觸過無數的孩子,發覺不同年代的孩子都有些共同點,除了喜歡各類古怪趣談,更熱衷的是玩IQ題,尤其愛以此來挑戰別人,要是能難倒師長的話,他們的滿足感就更大。 正式的IQ題,應該用作評估智商。但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IQ題,不外乎是一些與聯想力、捉字蝨相關,甚或有時可說是「爛gag」。當上校長之後,我每天清晨都在門口跟所有步進校園的學生打招呼,而孩子們說聲「早」後,都爭相告訴我他們昨天觀察到的趣聞呀、生活中的大小事呀,七嘴八舌的,一雙耳朵要同步分成許多個儲存格,才能應付得來;往往在這些時候,亦有孩子來出題刁難,腦袋就要馬上來個急轉彎! 有一次,正是在這個繁忙時段給難倒了。 學生問:「校長,你可知有什麼『梅』是可以『拉得』的?」「梅?—— 是『妹妹』吧?」「不!是能吃的梅。」中間還有不少其他孩子的插問,我很難全神貫注,他則一直在旁癡癡地等,不斷追問:「校長,你想到了沒有?」我宣布投降,他整張臉都笑開了,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樣,說:「是Li-bra-ry 呀!」我理不出當中頭緒,他就氣定神閒地解話:「『拉』- berry,很簡單,對嗎?」那是把玩中英夾雜的「諧音」,完全超越我的想像,只好甘拜下風地誇他:「原來如此!你真厲害。」他禁不住哈哈大笑,滿足地揚長而去。 出題的孩子等待你接招、知道答案的孩子圍觀時努力掩着嘴巴不敢泄秘……眼見這種種情態,我心裏也樂透,所以也格外留意並記下各類IQ題,以備不時之需。 接觸多了,不難發現那些IQ題有幾個拆解方式,都在考驗你聆聽時的專注,例如:「小明有兩個兄長,大哥叫『大毛』,二哥叫『二毛』,那麼三弟叫什麼名字?」正在閱讀這專欄的你,腦海浮現的第一個答案是什麼?(謎底見下方) 用IQ題讓學生笑着學習 早陣子,校內辦了一場英文朗誦及演講比賽,當中有項限時演說,評判會適時按鈴提示,讓他們掌握用掉多少時間,有沒有逾時等。活動結束後,我跟幾個學生閒聊,忽發奇想,創作了兩道IQ題挑戰他們:「老師什麼時候會『叮一叮』參賽者?」他們不假思索就回答:「結束前1分鐘,超時會叮兩次。」「不對不對。」他們瞪大眼睛問:「吓?沒可能,賽制都是這樣,剛才沒改動啊。」看見他們苦惱地抓破頭皮,我把謎底揭曉:「沒留意嗎?是『出前』啊。」「出前?……啊!我明白了,是『出前一叮』!」一秒之後,他們馬上歡欣爆笑,然後以渴慕眼神望着我:「還有嗎?」我想了一想,再下戰書:「老師懂得怎樣『叮』、何時『叮』,可是有人對此卻一竅不通,你們知道他的名字嗎?」「未聽過呢?叫阿鐘嗎……」「即使你給他一個鐘,此人也不曉得如何『叮』的。」看見孩子傻了眼在苦苦思量,我也不禁有點沾沾自喜,「他叫『阿目』,『目』不識丁呀!」然後給他們解釋這個成語,他們那份帶着欽佩的喜悅,我深深體會到為何孩子對IQ題會樂此不疲。 作為校長、教師或父母,能常備幾個IQ題的話,一定能大派用場,除了贏得孩子的崇拜目光,更重要的,是利用IQ題促進與他們的溝通,潤澤彼此的關係。有時即或你對題目心知肚明,也要裝出一副請教模樣,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和互動的趣味,至於自家用心創作的題目,更讓他們笑着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謎底:小明)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笑着去愛:失物認領 生活技能訓練所

相信大家都有失物的經驗,還記得遺失物件時的心情嗎?那要視乎所失去的是什麼吧。今時今日,要是掉了手機,那種惆悵與焦慮,隨時遠遠超過不見了錢包!隨着便攜手機的功能大躍進,它與日常生活緊緊扣連,已沒有多少人背得出親友的電話號碼,加上手機裏一般都藏有大量珍貴照片及重要資料,一旦失去,很難不心痛、徬徨,亦會出現諸多不便。 學校鼓勵同學路不拾遺,亦設有「失物認領處」,只要同學的物品有做標記,報上班別姓名,就會物歸原主。可是很多時候,它們都要在校務處癡癡地等待少主好一段日子,甚或最終變成「孤兒」。 物質太富裕 水瓶文具失物無人認領 當我細察那些失物,發現不少都是水瓶、外套和文具等日常用品,奇怪是孩子們都沒來找。換句話說,他們都不曾為失去這些東西而焦急。那是因為他們對東西沒感情?還是補替來得太輕易?所以他們寧可把握小息時間耍樂,也不願格外為此跑一趟?我估計,只要失物不是太昂貴,現今大愛的父母也鮮會為此苛責孩子,也不會着緊地督促孩子查找。 縱然今天物質富裕,水瓶、外套和文具花費不多,但培養認真尋找失物,卻是一課重要的親子教養。 首先,要培養孩子有惜物的心態,一旦遺失,就要想方設法尋找,不要動輒便給他們買新的代替。這一方面浪費物資,更重要的,是孩子永遠不會懂得物品的價值,忘了起初擁有的欣喜,或糟蹋別人饋贈的一番心意。孩子不緊張、不看管小物品,習慣養成了,掉落的東西會愈來愈多,規模也愈變愈大,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貪新忘舊。學會珍惜物件的孩子,亦能學會真心待人,那是多少錢也換取不到的價值觀。 培養惜物心態 承擔保管責任 其次,要教導孩子學會保管個人物品,樂意承擔責任。最理想的教養之道,是孩子能主動發現遺失了東西,並告訴父母。父母要做的,不是破口痛罵,也不是掉以輕心馬上補購,而是好好引導孩子回憶「案發經過」——去過哪裏、最後拿着它的地方、最有可能在校園哪個角落丟下等,然後請孩子想辦法去尋回,包括沿路追蹤、到校務處查詢、告訴班主任……要是孩子年紀較小或過於膽怯,未敢表達,家長可考慮陪同,從旁鼓勵、協助孩子自行表達,讓他們學習解難,與人溝通。父母切忌心急,匆匆代言,剝奪了孩子學習的良機。 當孩子已盡力仍無法尋回失物時,若那是必需品,家長可購買新的替補,並叮囑孩子改善保管東西的策略,養成良好習慣。要是那並非必需品,那麼讓孩子體會一下失物滋味,未嘗不是好事。 我小時候即使丟掉了小物件,也會心疼不已(當然也是害怕要捱罵囉)。今天回頭看,這種家教其實幫助我看清事物的價值。魔鬼都在細微處,親子教養沒有懶人包,「失物認領處」其實是個生活技能培訓所,值得家長善加利用。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 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

笑着去愛:牙齒當金使

學校是最多「無牙」小孩聚集的地方,每當一、二年級生咧嘴而笑時,都不難看見或大或小的黑洞洞,那些童言童語夾着颯颯「風聲」,咬蘋果或梨子的吃相逗趣無比,但他們不會因為「沒齒」而吝嗇半點笑容,甚至繪影繪聲地爭相訴說自己的門牙犬齒如何落掉;有為了吃一杯巧克力冰淇淋而甘願脫牙的,也有死活拉扯也不肯告別乳齒的,有些更為求覲見傳說中的牙齒仙子而鬧出種種笑話,說有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那只是成長的過渡期,人人皆然,沒啥相干。但過了換牙階段仍擁有一副潔白、整齊牙齒的孩子,自信往往更高。反過來說,「見牙知著」,原來孩子的一副牙齒,多少也印記着不同的家庭故事,例如:父母是否放任孩子咬着奶瓶或棒棒糖睡覺?父母有沒有自小督促子女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孩子是否身體欠佳,患有某些疾病而影響了牙齒健康? 「牙齒」與「承諾」之間有微妙關係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諾千金」、「實牙實齒」,「講大話,甩大牙」、「有沒有口齒」、「反口覆舌」等詞語或俚語,原來都顯示「牙齒」與「承諾」之間,有些微妙的關係。 沒人喜歡被爽約、被賴帳,沒人喜歡合作伙伴臨陣退縮,我們厭惡那些經常食言還裝作若無其事的人。不過,雖說我們不喜歡,但有時不自覺間也犯上這些毛病。珍貴的乳齒如何收藏?每個家庭的做法各有不同,但守諾的精神,倒是為人父母的都該注意。每個小孩都十分着重父母對他們的承諾;而父母守諾的態度和原則,又默默地影響着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要求。 小孩着重父母諾言 建立安全感 大人每次「講了不算數」,其實孩子全都看在眼內、記在心中。我們可能有合理的解釋,第一次是理由;第二、三次又如是,理據開始減弱;第四次,純粹是藉口……孩子開始懂得預測大人的承諾會否兌現。慢慢地,最糟糕的是,孩子不再介意你違諾的原因或藉口了,因為這跟《狼來了》實在沒有什麼兩樣嘛。 倒過來說,父母也別信口開河,隨便講一些你根本不會做、亦捨不得去做的事,譬如「你再那麼頑皮,我不讓你吃飯」、「你不聽話,我以後都不再疼你」等意氣話;永遠做不來的,多講無謂,反而大大削弱你的威信。 所以,當你看到孩子露齒而笑時,可真要警醒自己,必須「牙齒當金使」。父母信守諾言,孩子的安全感會比其他人強;樹立了良好的父母形象,日後你教導孩子「說得出要做得到」時也事半功倍,到時你定會笑得自在。 最後一提,不獨要對小孩信守諾言,夫妻間也須持守這種品格,不能要求配偶對你無限包容;限額用盡了,什麼都不會奏效。所以,無論對什麼人,打從自己第一個承諾開始,就要「牙齒當金使」!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 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