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發展:把握8歲前黃金期 感統訓練遊戲 玩走奀皮散漫

爸媽們,你家的小寶寶是否很喜歡上躥下跳,完全無危機意識?抑或反過來,超級畏高,連盪鞦韆也害怕?小人兒很抗拒穿高領衣服或羊毛衣?他不論坐或立都是彎腰寒背,一副懶洋洋的樣子?那就要當心孩子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發展或有偏差。感統不單影響小朋友的日常生活,還牽連學習和社交。幼兒教育工作者建議,家長應把握寶寶8歲前感統發展的黃金期,為他們勤做家居遊戲訓練,提升表現。 孩子「不聽話」,或許跟感統發展不佳有關,令他們難以接受指令。(設計圖片,anurakpong@iStockphoto) 「我不時都會聽到家長投訴,說小朋友麻煩不合作,譬如吃東西總是『慢吞吞』,經常含在嘴裏不肯咀嚼;又或是穿衣服也『扭扭擰擰』,不是說這件衫緊,就是說那條褲窄,而衣領上的標籤亦非剪不可。每次聽到這些投訴,我都會請家長嘗試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一下,看看小朋友的感統發展,是否有偏差!」 真理浸信會榮光幼兒園校長朱裘萱說。 朱裘萱(黃志東攝) 早在1970年代,美國職業治療師及臨牀心理學家Anna Jean Ayres已經提出,大腦的神經系統,能夠把來自身體內在和外在的感覺刺激作出分析、整理和組織,再指示身體做出合適的反應,這個過程稱為感覺統合。而在眾多感覺刺激當中,感統理論特別强調3種,包括︰ •前庭平衡覺︰ 透過內耳的3個半規管和耳石器官,讓我們維持身體平衡 •本體覺︰ 藉着肌肉、關節,分辨四肢的位置和動態 •觸覺︰ 藉着皮膚的神經細胞接收來自外界的溫度、壓力、疼痛、質感等刺激 社會、教養影響感統發展 朱裘萱表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往往伴隨有感統失調的問題,但就算是一般小孩,都有可能在發展上出現偏差,以致有反應過敏或過弱的情况,「例如有些學生執筆寫字很用力,連紙張也幾乎給刺穿 ,這反映小朋友可能本體覺較弱,所以不懂得控制書寫力度」。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18年的朱裘萱,亦發現近年孩子的感統發展有走下坡的趨勢,她相信多少跟社會環境和教養文化有關。「回想我小時候,公園有很高的滑梯、攀爬架,但現在基於安全理由,都沒有這些設施了,孩子鍛煉四肢的機會大大減少。還有,現在的小寶寶實在太多人照顧,父母、『四大長老』(外公、外婆、爺爺、嫲嫲) 再加上傭工,7個成年人照顧1個小朋友,服侍得周全又妥貼,孩子自理的機會不多,也使他們的肌肉、關節活動發展相對較弱。」 本體覺訓練 改善「慢3拍」男童 要改善上述情况,可透過多做感統運動。真理浸信會屬會學校自2009年起,逐步在轄下6間幼兒園/幼稚園引入感統課程,希望把握8歲前腦部和感統發展的關鍵期,讓幼兒運用他們的肢體,每天做20至30分鐘有趣、有意義的感覺刺激運動。 真理浸信會屬會學校感統課程發展組長、真理浸信會何袁惠琼幼稚園主任柳亞芳是當年屬會第一批安排在本港及台灣接受感統教學訓練的教師,多年來見證着不少學生的進步,其中一名男生,她印象特別深刻。「他最初給我的印象是『慢3拍』,老師一個很簡單的指令,他都未必有反應。但是否代表他頑皮、不合作呢?不是。我相信他是感統發展欠佳,以致聚焦不到,難以回應環境。」於是,教師給他多作本體覺訓練,例如是「櫈上小飛機」,做法是幼兒趴在櫈上,雙手雙腳離地,呈飛機狀,頭向上仰,維持身體平衡。柳亞芳形容,起初他完全掌握不到,「他一趴在櫈上,四肢便落地,明顯是肌肉缺乏張力。但反覆訓練一段時間後,小朋友漸漸做到像『飛機』般挺開身體,也維持到10秒」。如是者,感統訓練不單連帶改善小男孩平日在課堂上的坐姿,他不再是彎腰寒背,而且接受指令的速度亦快了很多,「結合感統元素的運動,就好比營養,可以滋養幼兒的大腦,有助發出及正確回應信息」。 柳亞芳(黃志東攝) 配合家居訓練 效果更佳 她又建議爸媽可針對幼兒的問題,在家居配合訓練,效果相得益彰。舉例,一些有觸覺防禦、安全感不足的小孩,柳亞芳說,家長可在小朋友洗澡後以潤膚液作按摩,又或者用大毛巾包緊他們的身體,然後再慢慢放鬆,都有助紓緩情緒;針對四肢乏力的,則可以做「小牛耕田」,由爸媽捉起小朋友雙腳,小朋友以手走路,「這既是親子活動,從中也訓練到小孩子前肢的肌肉張力,以及肢體動作協調,一舉多得」。 .本體覺訓練(圖) 櫈上推球、腳倒立和撐小船等動作,幫助幼兒增加關節與肌肉的感覺及張力,有助改善四肢協調、動作計劃、書寫與自理能力。(黃志東攝) .前庭平衡覺訓練(圖) 斜台滑板車、搖搖船和攀爬架等動作,幫助幼兒分辨方向、距離和速度,使身體作出調節,亦有助改善多動現象,提升專注力、平衡力、視知覺和聽知覺。(黃志東攝) .重心訓練(圖) 重心訓練有助加強幼兒對高度、深度與速度的適應,消除對團體遊戲活動的焦慮。圖為上上落落、獨腳櫈大力士等訓練項目。(黃志東攝) .觸覺訓練(圖) 穿布洞、行觸感板等幫助幼兒調節皮膚對環境的敏感度,從而改善分心、情緒及人際關係,增加對環境的彈性。(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

詳細內容

心靈健康:發掘身邊小確幸助建正向思維

每個父母都想子女健康成長,但除了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同樣不可忽略。體魄可藉運動去鍛煉,正向思維也可透過心靈練習去培養。愛惜子女的家長,一於坐言起行,幫孩子從小建立積極樂觀的信念,這是送給他一生最好的禮物! 天性或注定 後天可改善 性格或許是上天注定,但心態卻可以後天調整,「有些人天生很樂觀,天跌落來當被冚,但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其實後天也有很多實際方法、練習,可以幫助我們令自己變得更樂觀」。心理學家陳頌恩(Joanne)說。 身處這個年代,小朋友很早便要面對學業上的壓力,從小引導他們調校心態,擁抱不可逃避的挑戰,是重要的一課。「正向心理學所強調的,是要從生活中尋找幸福感。」 Joanne教路,家長可每天跟孩子做「感恩練習」,「每天睡覺前,請小朋友數算今天3件值得他去感恩的事情」,此舉既可讓孩子的目光聚焦在生命的美好,也可鍛煉他們發掘身邊的小確幸。 幸福感5要素 比賽助反思 Joanne最近擔任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主辦的「正向創藝 閃耀人生」比賽的顧問,活動透過書法及畫作,讓中小學生參加者展現正向生命的價值觀,並經驗到建構幸福感的5個重要元素,包括正向情緒、正向關係、生命意義、全情投入和成就感。 華永會近年以「永懷人生」及「善亮人生」兩大理念為目標經緯,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穎文指出,該會不單談死,亦講生,「生命可如何活得精彩、活得燦爛,是我們所重視的」。 陳頌恩(右)和陳穎文(左)希望透過書法及畫作比賽,幫助學生深思正向生命價值觀。(沈雅詩攝) 重孝家庭 灌輸正向態度 毋庸置疑,一個溫暖的家,是建構正向關係的基石,而華永會更着重提倡「孝道」,並成為今次比賽的其中一個主題。陳穎文解釋︰「因為我們覺得,一個重孝的家庭,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她以自身經歷為例︰「我自幼和祖父母同住,一直看到我的父母如何孝順他們的父母,他們灌輸了一種正向的人生態度給我。所以今天,我同樣選擇跟孩子的祖父母同住,因為我想把孝道精神,延續給下一代,讓他們常懷感恩的心。」 ◆INFO 「正向創藝 閃耀人生」比賽 日期︰即日至1月21日 項目︰ 硬筆書法比賽(小一至小六) 毛筆書法比賽(中一至中六) 填色比賽(小一至小六) 繪畫比賽(中一至中六) 獎品︰獎學金、獎盃及獎狀 詳情︰https://www.competition.bmcpc-shine.org.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訓練工作記憶、反應抑制、變通能力 簡易遊戲 玩出執行功能

不少家長經常為子女「叫唔郁」、「唔專心」、「無耐性」而大動肝火,但其實小朋友未必是存心跟大人「作對」,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未發展成熟而已。執行功能可通過訓練改善,專家教路,甚至藉着簡單的家居遊戲,讓孩子「玩」出執行功能,同時改善親子關係,一舉兩得。   什麼是執行功能呢?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隊長侯凱齡(Ivy)解釋,執行功能是指大腦在處理日常工作時需要用到的高層次認知技巧,「哈佛大學把它比喻為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唯有具備良好的系統,不同的航機才可井然有序地升降,否則會釀成大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需要運用執行功能,Ivy舉例,簡單如媽媽一句吩咐:「回家後,你要把書包放好,除下口罩,去洗手間洗手,再出來客廳。」當中已牽涉執行功能中的工作記憶(記着指令),甚至是反應抑制,「假如當時客廳是開着電視,孩子又很想看,那他就要抑制自己想看電視的欲望,繼續執行媽媽的指令」。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總監鄭惠君(左)及隊長侯凱齡(右)均認為,遊戲是幼兒最佳的學習方式,家長只要掌握到策略,不單可提升子女的執行功能,更可促進親子關係。(賴俊傑攝) 3至5歲發展黃金期 3至5歲學前階段,是發展執行功能的黃金期,Ivy指出,不少研究均發現,執行功能良好的幼兒,往後不論學業、語言發展、交社人際等,都有較出色的表現。「但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後天培養」。此計劃服務總監鄭惠君(Joel)補充,幼兒執行功能高低,除受先天條件影響,例如一些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徵狀的小朋友,執行功能會相對較低,也同時受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包括家長能否以身作則、提供足夠的指導和協助等。「我們常聽到家長叫小朋友『專心些』、『做好些』,但究竟如何才是『專心』,怎樣才叫『做好』,卻沒有具體闡釋。」 為支援有需要的幼兒,該計劃在今年3至7月,於機構提供服務的13間幼稚園內開展執行功能小組,透過遊戲和提示策略,訓練孩子3項核心技巧,包括工作記憶、反應抑制和變通能力,共有99名幼兒參加。而這個小組,同樣惠及家長,「除了幼兒有8節小組訓練,我們亦提供2節家長課程及1次家長諮詢服務,目的是鼓勵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在家『玩』出執行功能」,Joel說。 打鬧減少 親子關係改善 她又稱,這個同是一項研究計劃,除上述13個實驗組,還有9個對照組,透過共變數分析(ANCOVA),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家長,在前測及後測的數據,「結果顯示,實驗組家長在行為量表中給予子女4項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反應抑制、靈活變通及情緒控)的評分,都較對照組的得分有明顯改善」。更令Joel欣慰的,是活動促進了不少家庭的親子關係,「從家長的回饋,當小朋友的執行功能提升,能夠配合指令,打鬧的情况減少了,大家相處得比以前融洽」。 ●玩出執行功能 ◆活動1:水果密令(圖) 目標:提升幼兒工作記憶能力 道具:家長預先準備水果圖卡,以及與那些水果相應顏色的積木。例如紅色積木代表蘋果,綠色積木代表啤梨等 玩法:當家長發出指令,例如︰蘋果、蘋果、啤梨,小朋友便需要取出紅色積木2個,綠色積木1個 活動1:水果密令(賴俊傑攝) ◆活動2:紅綠燈(圖) 目標:鍛煉孩子反應抑制 道具:「紅色路牌」、「綠色路牌」各一,一頂帽子 玩法:以正常版作熱身,當家長舉起「綠色路牌」,表示孩子可前行,相反,舉起「紅色路牌」,便要停止所有動作。之後家長戴起帽子,示意轉玩變奏版,若舉起「綠色路牌」,孩子要停止所有動作,直至舉起「紅色路牌」,才可前行 活動2:紅綠燈(賴俊傑攝) ◆活動3:快樂火車(圖) 目標:提升學童靈活變通能力 道具:伸縮間尺、廁紙筒、原子筆、紙、繩子、顏色線等 玩法:家長先在地上貼上顏色線,然後請小朋友利用有限的物資,看看能否砌出長度可超越顏色線的「火車」 活動3:快樂火車(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初生嬰兒頭部控制

頭部控制是初生嬰兒首3個月最重要的發展里程碑。能夠自主活動頭部是視覺和聽覺反應的先決條件。穩定的頭部控制能促進中線發展,避免不對稱的姿勢,也為以後的主動伸手能力和手眼協調動作奠定基礎。為了降低嬰兒窒息死亡的風險,仰卧是比較安全的睡眠姿勢,嬰兒愈早有頭部控制,愈能防止因長時間仰臥而導致的頭部形狀異常如斜頭或扁頭症等。 俯臥練習抬起頭 如何讓寶寶練習控制頭部?可讓寶寶在睡醒及平靜的時候,練習俯臥抬頭(tummy time)、仰臥固定和左右轉動頭部(face time),但要避免寶寶肚餓或疲倦的時候做練習啊! 俯臥練習:讓寶寶俯卧在地墊或牀上(圖1),以雙臂、肘關節及前臂作支撑。將有趣或吸引的物件如會發聲、發光或會移動的玩具放在寶寶前面,以鼓勵寶寶抬起頭,而最能吸引寶寶抬起頭的,莫過於爸爸媽媽的臉孔及聲音!也鼓勵寶寶維持抬起頭部,以強化頸部和肩部肌肉的力量。 (1) 俯臥練習(作者提供) 如果寶寶還不夠力量抬起頭,可放一個攬枕或毛巾捲在肩膀下,以助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寶寶便較容易抬起頭(圖2)。 (2) 抬頭練習(作者提供) 仰臥轉動頭部 仰臥練習:讓寶寶仰卧在墊子或牀上,將寶寶的注意力吸引到約12英吋距離(嬰兒的最佳聚焦距離)的玩具上,或爸爸媽媽的臉兒及聲音中,以鼓勵他將頭保持在中線(圖3)。 (3) 中線練習(作者提供) 如果寶寶能夠維持固定頭部在中線,爸爸媽媽可將吸引物稍微向下移(圖4),刺激寶寶收下巴,加強訓練頸前肌肉的力量;亦可將玩具慢慢地向左右移動,讓寶寶練習左右轉動頭部。 (4) 頸肌練習(作者提供) 以上的練習可以融入日常與寶寶互動和嬉戲時間中,如在爸爸的胸膛上tummy time或在媽媽的大腿上face time 等。這樣不僅能促進寶寶的發展,亦同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能夠看到寶寶每天漸漸的進步及成長,爸爸媽媽定會覺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劉佩香(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開學一個月了,你家孩子的身心狀態都良好嗎?根據政府最新公布,2019至20學年,本港中小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及新患精神疾病的個案,分別有23和355宗,創近5年的新高,數字告訴我們,搶救學童的情緒健康,已經刻不容緩。想小朋友重現歡顏,不一定要靠藥物和輔導,兒科醫生傳授3招——瞓覺、運動、遊戲,確保孩子有足夠時間完成以上活動,保證他們有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陳鳳英,既是資深的兒科醫生,亦是兩女之母,在她的育兒字典裏,想小朋友健康快樂,家長只需要做3件事︰讓他們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玩耍! 陳鳳英(沈雅詩攝) 睡不夠反無時停 表徵如ADHD 在醫院裏,陳鳳英每日為不少疑似ADHD(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的學童應診,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0個來見我的小學生,8個都是睡眠不足,而且很多根本不是ADHD」! 她指出,成年人睡眠不足,會打瞌睡,不想走動,但小朋友由於腦前額葉發展未成熟,表現出來卻剛剛相反,「他們會『熄唔到掣』,走來走去無時停,做事『亂龍』,表徵就和ADHD一樣。於是個個家長都說要帶小朋友看醫生,個個也嚷着要給子女吃藥,但就忘記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睡覺」! 家長身教 培養良好睡眠習慣 陳鳳英說,小學生每天至少睡10小時,而她兩個念中學的女兒,每晚9時上牀,放學後又會午睡2小時,「人體在睡眠時才會分泌生長荷爾蒙,睡眠充足,腦部才發展得好」。 在家長口中,陳鳳英不時聽到「小朋友晚晚唔願瞓」的投訴,她總會反問家長一句︰「當你叫小朋友睡覺時,自己在做什麼?」十居其九也回答正在看電視、玩手機、工作……「當你這樣時,又怎叫小朋友睡覺呢?」她說,家長如希望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習慣,必須「佢瞓,你瞓」,寧可待他們熟睡了,才再起來活動。 早半小時上牀準備 逐步調校夜貓 假如孩子已習慣做「夜貓」,陳鳳英建議逐步調校,「先找出小朋友正式入睡的時間,舉例是11時半睡着,那便提早半小時請他上牀,跟他做些睡前準備活動,例如聽音樂、說故事、閒聊,待他慢慢入睡。重複上述程序2星期後,可逐步把上牀時間提前,由11時提前至10時半,再兩星期後,又提前至10時,然後是9時半」。 為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習慣,親子每晚可花少許時間做睡前準備活動,例如說故事。(jittawit.21@iStockphoto) 運動分泌多巴胺 提升專注 第二個育兒錦囊,是運動。陳鳳英很享受做運動,她熱愛跑步、打籃球,於是也特意把這份「禮物」送給兩個女兒,「兩個女只得十幾個月大時,我和先生已經揹着她們四處行山、露營,後來發現她們對游泳特別有興趣,我們便親自教,在小學時,兩個都入了學校泳隊」。 她強調,任何人都需要做運動,因為帶氧運動可把更多氧分輸送到身體,幫助細胞生長和運作,而運動時,大腦所產生的多巴胺(dopamine),更可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和學習認知能力。「美國一間小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學校把200多個二年級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一邊上課,一邊做中至強度的運動,另一組則只坐着聽書。這個安排持續了2年,結果發現,邊做運動邊上課的學生,他們無論在數學及串字方面的能力,都比坐着聽書的學生,學快了4個月。」 每日最少1小時的帶氧運動,對不少家庭來說,是奢侈品,但陳鳳英認為,這視乎家長重視什麼,「我兩個女兒,清晨5時45分起牀游泳,她們每天運動後才上學」。 小朋友每天應做最少1小時的帶氧運動,以維持身心健康。(AsiaVision@iStockphoto) 根據政府最新公布,本港中小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及新患精神疾病的個案,均創近5年新高,搶救學童的情緒健康,已經刻不容緩。(kiankhoon@iStockphoto) 每天隨心玩最少1小時 睡得夠、運動足,還要有得玩,才稱得上是快樂的童年。陳鳳英引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建議稱,兒童有遊戲權利,每天應讓他們玩最少1小時。「這個是指自由遊戲(free play),意思是在安全的環境下,家長應該放手容讓小朋友隨意、隨心地玩,而在玩的過程中,亦不帶着任務。」她說,有時孩子會邀請父母加入,「像我兩個女兒,她們會喜歡找我和先生一起陪玩board game、啤牌,在free play時間,想玩什麼、怎樣玩,我們都聽她們的」。 兒童有遊戲的權利,每天最少1小時的自由遊戲,除了有減壓作用,亦有助建立自我形象。(資料圖片) 讀書如馬拉松 醫生媽媽不把學業放首位 不少香港家長都慨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和測考,要給子女「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玩耍」又談何容易呢? 原來陳鳳英也一直身在「江湖」。她兩個女兒中小學也在官津學校讀書,一般家長面對的,她同樣面對,但心態決定境界,「當九成家長都在追逐分數,就代表我也要這樣做嗎?其實九成人都是錯的,哪個家長能夠獨善其身,將來他的孩子才能夠走得最遠。因為現在五成中學生有焦慮,小學生亦有三成,只要你的小朋友無,將來成功機會就會高」。 優先訓練SEN童執行功能 因此,這名非常母親,從不把學業放第一位,「我認為小朋友做好『應做的事情』,包括早睡早起、運動和玩,有剩餘的時間,才溫書做功課」。貴為醫生,又是大學副教授,不少人都想當然,以為她的孩子一定很「叻」,所以才說得如此「口響」。但事實剛好相反,陳鳳英大方分享,兩個女兒小時候讀書「唔叻」,幼女的英文卷試過只得7分,長女更加有專注力不足和讀寫障礙。 「如果家有SEN孩子,家長優先要訓練的,是他們的執行功能,包括怎樣管理自己的時間、生活,而不是着眼於他們的學業成績,否則只是本末倒置。」她說,當年每晚都會把全部功課拿出來,讓女兒自己評估一下,在限定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如果3份功課,她有信心完成1份,那就做1份,其餘2份就『遲些還』、『再安排』」。但若是孩子經常都無法完成所有功課,即表示功課數量太多或超出他的能力,例如太多抄寫作業,家長應該跟學校溝通,作出調適。 孩子功課 家長不擦不改 她還叮囑家長,不管孩子做得怎麼樣,都要抱「不擦、不改」的原則,否則只會沒完沒了,「『完成』是重要的,因為ADHD最常見的問題是衝動、3分鐘熱度,他們很多事情都堅持不到。因此,假如孩子能夠達成目標,做完功課,已經值得鼓勵。但『做晒』不等於『做啱晒』,家長一定要弄清楚」。 陳鳳英又形容,讀書就好比跑馬拉松,前段放得太盡,隨時後繼乏力,反之只要一直堅持,留在大隊慢慢跑,就有機會突圍。她用幼女做例子,「一年級時,第一次英文測驗,我明知以她當時的能力,根本應付不來。於是,我給她一個任務,就是要把所有『窿窿』填滿。結果,她在所有『窿窿』上都寫good,因為那時候,她只識串good這個字。雖然試卷只得7分,但我讚她,因為她完成了我給她的任務,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溫習按能力 助建自信 往後每次溫習,她都是按孩子的能力,按部就班,「與其大家糾纏一晚,叫她死讀10個生字,最終1個也默不出來,我會由她揀5個自己認為有能力串到的生字去溫習。就算最終只是默到3個,我也賺了60%,她亦學識了3個生字」。因為媽媽在背後不斷為她締造成功經驗,自信心逐漸建立,結果小女孩的英文科成績由一年級的7分,變成二年級的30分、三年級的50分,六年級時,她已經有80、90分了,「做家長的,要記着,孩子今天的成績,只反映他當刻的能力。今天不行,不代表他明天不行,明天不行,也不代表他將來不行。就算去到最後,還是學不識,其實都不會影響一生」。 培養5特質 將來更易成功 她補充,愈來愈多文獻指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就,並不取決於讀書成績,而是取決於是否擁有5項特質,「包括堅毅、樂觀、正向、學習動力和自省能力。假如從小培養小朋友這5方面的特質,將來他們會比其他人更易成功」。 假如孩子經常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功課,意味功課數量太多或超乎能力,家長應向學校反映學生的困難。(設計圖片,資料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發掘演藝潛質 全方位培育孩子4Q

坊間有不少興趣班為小朋友提供演戲、唱歌或舞蹈等訓練,但同一個課程,同時涵蓋專業演、唱、舞及溝通藝術的,就較為少見。最近有藝術教育機構就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表演及創作課程,發掘孩子潛質之餘,也培育他們的4Q,包括IQ(智商)、DQ(數碼智商)、EQ(情緒商數)、AQ(逆境商數)的發展,以迎接21世紀新時代。     說到全方位的藝術學校,大家第一時間或會聯想到香港演藝學院,但這類機構一般只接受青少年或具相關學歷的學生申請,小朋友只能望門興嘆。為照顧不同年齡學生的需要,2020年成立的I.D.E.A.Q教育中心在成人班以外,更特別設有8至12歲及13至17歲的組別,讓年輕的一代亦有機會接觸表演藝術,當中不少課堂更是由演藝學院畢業的導師親自教授。 學齊演戲、唱歌、跳舞、溝通 I.D.E.A.Q教育中心校長王嘉翊(Garrick,圖)便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的他,坦言希望把中心打造成一間小型演藝學院,「我們與外間興趣班較大分別是它的整體性,不是唱歌還唱歌,跳舞還跳舞,而是像到學校上課一樣,由各方面專長的導師去教同一班學生,會互相了解學生上課的情况。加上我們每一個導師對藝術和教育都很有心,不但致力令上課氣氛愉快,也會經常開會溝通,盡量把教學內容融入IQ、DQ、EQ、AQ的元素,例如在溝通藝術的環節,學員需要運用IQ去分析及聆聽其他同學的說話,戲劇課則不時要運用數碼科技(DQ),去重溫導師們為學員所拍的片段」。 中心課程除了分年齡組別,每組亦有初、中、高級班,每40堂為1期,當中包括演戲、唱歌、舞蹈及溝通藝術各10堂,完成初班後,學員需要通過畢業考試才能升班。雖然中心打正表演藝術旗號,但宗旨並不是要培育小明星,而是要讓學生在過程中找到自己所長和熱愛的東西。所以,每一個學生報讀時均需要通過面試才能入學。但Garrick強調,中心並非要透過面試來選秀,一來是因為學額有限,二來是希望在面試中了解小朋友多一點,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有熱誠,不想有孩子是因為家長要他們參加而勉強來上課。 這天記者來到中心位於火炭的教室,8至12歲的初班學生先上溝通課程,小休後便是戲劇課。溝通課由Garrick親自教授,戲劇課則由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榮譽)學士的舞台劇演員黃釗鑫任教,她指每堂都會跟學生玩熱身遊戲及做演出練習,包括讀劇本、即興演出等,一些舞台小細節如演員企位、看劇本技巧等她都會提及,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舞台劇演員訓練。有時她更會給予「功課」,如要學生觀察不同職業的人物,因為戲劇很多時候都是在扮演和模仿別人,每次排練後更會給學生來一個小檢討。「我也會把4個Q放進課程中,所以檢討是很重要的,當孩子演得不理想,心態可能處於逆境,但檢討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強弱,繼而懂得解決問題和改善,提升逆境商數。」釗鑫說。 王嘉翊(李紹昌攝) 小朋友上溝通課,透過不同的分享活動很快便打成一片,充滿歡樂氣氛。校長Garrick說,不要以為溝通與演藝無關,其實溝通與演戲、唱歌和舞蹈都是環環相扣,如舞蹈是透過身體語言與人溝通,唱歌則是用聲音表達情感。(李紹昌攝) 導師黃釗鑫(圖左)與學生玩閃避球遊戲來熱身,別小看這些遊戲,她指這都是經過設計的舞台活動,「因為演戲是一個全身的活動,身體、腦袋和心靈都要有所準備,過程中除了可熱身,也可加強他們互相認識、合作,是包含觀察、分析、思考和判斷的訓練。」(李紹昌攝) 在唱歌的課堂中,學生有機會到真正的錄音室上課,錄製歌曲。Garrick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小朋友都表現得很興奮。(機構提供) ◆與學校合作培訓計劃 除了公開招生,在剛剛完結的暑假,中心更與小學合作,讓學生在假期可以參與這個演藝速成班。這個名為「香港中小學藝術培訓課程計劃」參與學校包括英華小學、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及黃埔宣道小學,由學校安排學生來中心接受為期5星期的「溝通」、「戲劇」、「舞蹈」、「歌唱」藝術培訓,完成課程後學生更可參與由「主創藝術坊Community Art」製作的音樂劇演出。 香港中小學藝術培訓課程計劃(機構提供)   ■INFO I.D.E.A.Q教育中心課程 對象:8至12歲、13至17歲、成人組別 上課日期及時間:逢周六、日上課,每課1小時20分鐘,共40堂,為期3個月 地點:火炭銀禧花園銀禧薈5樓504室 報名:bit.ly/3BleeSj 課程查詢:6709 7037(WhatsApp)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言語自聊:兒童餵食障礙

兩歲的Elsa(化名)出生於第25周,屬早產兒,乍看外表跟同齡小孩一樣,身高體重亦已經追上了同齡,在我的診所外面跑跑跳跳,智力發展亦屬正常,已經可以跟大人簡短對答,也會說句子;唯一問題是不肯吃東西,三餐都靠胃喉餵飼,即透過胃喉直接將營養奶倒進胃裏面。 早產兒三餐靠胃喉 抗拒用口進食 對於一般人,胃喉餵飼這個概念很不可思議,就算胃口再差,小朋友總會肚子餓,總會吃一點吧,或會覺得是家長寵壞了孩子。其實不然,原來Elsa因為早產,早期肺部發展未成熟,歲半前仍要依靠呼吸機幫助呼吸,亦有胃酸倒流的問題,故醫生不建議用口吃奶,怕引發吸入性肺炎,所以一直都用胃喉。直到歲半,醫生才容許Elsa用口試吃。 試想想,在短短一年半的人生裏,Elsa未吃過一口奶、飲過一口水,又怎會懂得吃東西呢?媽媽見Elsa吃東西遲起步,當然知道不會一步登天,給她時間慢慢學習。可是,經過半年的努力仍然沒半點進展,Elsa依舊抗拒吃東西,爸媽每次餵她都耍手擰頭,甚至扮咳、扮嘔來逃避。輾轉之下,經朋友介紹才來到我的診所。 跨專業難題 2019年始有診斷定義 其實, Elsa面對的是「兒童餵食障礙」(pediatric feeding disorder)。在2019年之前,這個狀况沒有一個特定的診斷,醫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小朋友的拒食原因,然後轉介。如果醫生覺得是口肌發展問題,會轉介言語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作口肌訓練;如果是心理障礙,恐懼吃東西,則轉介臨牀心理學家作心理治療;如果是營養問題,就轉介營養師跟進;有時甚至歸咎是家長的育兒問題,就轉介社工……如果醫生比較貪心,「大包圍」轉介4、5個專業,而各專業又出盡法寶各自跟進,有時建議甚至互相矛盾,令家長無所適從。 直至2019年,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Goday教授的帶領下,於期刊上首次將Elsa這類進食情况定義為「兒童餵食障礙」:如果小朋友進食的能力明顯異於同齡,而這些進食障礙與小朋友的醫療病歷、營養、進食發展,以及社會心理發展功能這4方面有關的,就可以診斷為兒童餵食障礙。除了定下了新的診斷外,Goday教授建議及早介入這問題,並在介入時針對上述4方面訓練,提倡跨專業合作。 雖然喜歡吃東西的小朋友遠遠比像Elsa這些患有兒童餵食障礙的小朋友多,但由於這診斷仍然很新,未有太多人認識,大多家長都會覺得孤立無援。所以若大家身邊有這些小朋友及家長,請鼓勵他們及早尋求幫助和治療,不要獨自在家奮鬥啊! 參考資料:Goday, P. S., Huh, S. Y., Silverman, A., Lukens, C. T., Dodrill, P., Cohen, S. S., ... & Phalen, J. A. (2019). Pediatric feeding disorder: consensus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68(1), 124.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0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幼兒期口語發展弱 或響警號 包容與訓練 克服讀寫障礙

不經不覺,暑假已經過了一半,小朋友開始做暑期功課了嗎?不知你家孩子的功課有否甩甩漏漏,亂七八糟?字體好像甲骨文,東歪西倒?那當心孩子可能有讀寫障礙。究竟什麼是讀寫障礙?家有讀障兒,家長又可以怎應對呢? 8歲的偉仔,是一個文靜乖巧的學生,每逢默書、測考,他都會「自動自覺」去溫習,亦從不欠交功課,奈何他的成績與付出並不相稱,試卷總是滿佈一個個紅色大交叉。「他經常問我,為何自己這樣蠢,腦袋好像記不到東西似的。」偉仔媽媽杜太一臉無奈地說。 讀寫障礙是與生俱來的,學童容易感到沮喪和焦慮,但只要適時接受有效的訓練,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他們一樣可以出人頭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資料圖片) 招麗儀(沈雅詩攝) 腦部發展、功能異於常人 其實偉仔並非「蠢」,而是有讀寫障礙。杜太憶述,他小時候說話也不太靈光,「返了3年幼稚園,總是講不出在學校學過什麼、玩了什麼」,升上小一後,成績更是嚇人,科科「滿江紅」,「我一直以為是細B的緣故,所以才這樣子,但也奇怪怎麼只是默5、6個生字,即使每天跟他溫習,溫足兩星期,到最後也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呢」,後來杜太聽從建議,帶偉仔去做評估,最終確診他有讀寫障礙。 博思會項目經理(學前階段課程製作)暨教育心理學家招麗儀表示,讀寫障礙是一種與神經系統有關的學習障礙,孩子雖然智力正常,但由於腦部發展及功能有別於一般人,以致他們在辨識、聽寫及拼寫文字方面,遇上很大困難,出現閱讀理解和寫作上的問題,「在學前階段,或尚未接觸文字時,讀障孩子的『論盡』情况尚不明顯,但不少研究發現,這類小朋友,很多時在幼兒時,口語發展及說話能力都已經表現得比較弱,這個對家長來說,也可能是警號」。 患讀寫障礙的偉仔(右),在學習中文和英文方面有很大困難,但媽媽杜太從來沒有放棄,更不斷為兒子打氣,維持他的學習動力。(沈雅詩攝) 藥物未必有幫助 跟不少家長一樣,杜太最初誤以為有藥物可幫助偉仔,招麗儀說,這個是需要戳破的迷思,「一些有讀障的小朋友,因為兼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透過藥物,或者可幫到他們專注些,但就不能處理因讀障所引起的學習困難」。 自從知道家有讀障兒後,杜太比從前更包容偉仔,也積極安排他接受訓練,「在中心做了1年多訓練,看到是慢慢有進步的,尤其數學科,由以前不及格到有60分,連學校老師也嘖嘖稱奇。他更告訴我,愈來愈喜歡數學科」。 招麗儀補充,讀障對每個學童的影響不同,要視乎嚴重程度,「有些孩子只是中文不行,英文、理科都很優秀的,或許讀國際學校、IB課程,他們同樣有機會升讀大學。亦有些在非學業方面,例如體育、音樂或藝術等,很有才華,有待師長去發掘」。她建議家長平日可跟孩子多朗讀圖書,也可透過「對話式閱讀」,引導小朋友理解故事內容,對閱讀理解和寫作也有幫助。 她又提醒,家長的接納和支持,對讀障孩子的成長發展很重要,「有不少讀障的小朋友,都很怕做功課,拖拖拉拉,親子衝突往往由此而起。我建議家長可嘗試找老師商量,看能否安排功課輔導班跟進,或酌情減少部分功課。家長心目中亦要有一個時間,無論功課完成與否,都要讓孩子睡覺休息,避免吵鬧傷和氣」。 (沈雅詩攝) ■知多啲 支援經驗集結 解家長疑難 博思會成立20周年,今年把歷年所積累的讀寫障礙研究及支援經驗集結成《讀寫障礙99問與答》,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答家長的疑難。此書屬非賣品,但公眾只要捐款$700或以上(相等於資助清貧讀障學童兩次課堂),即可獲贈一本。名額有限,先到先得。詳情︰pathways.org.hk/support-us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客座隨筆:繼父女的親密界線

念小五的樂怡,忙碌了一年,剛開始準備迎接沒有功課壓力的暑假,媽媽卻突然告訴她,將於10月再婚。樂怡對媽媽的男朋友謙叔叔並沒有不滿,只是過去幾年,家中只有她和媽媽,大家都是女性,感覺無拘無束,很舒服自在,但想到往後要和男性一起生活,她很擔心會不習慣。另外,樂怡也很怕謙叔叔抱她,覺得很尷尬。有一次外出時,謙叔叔又突然拖她的手,她感到很害怕,雙手不停地顫抖;但因怕媽媽不開心,所以樂怡不敢告訴她,卻對未來充滿焦慮。 恐與繼父接觸 為了媽媽隱藏憂慮 樂怡正值青春期,對男女的身體接觸較為敏感,對她來說,謙叔叔是一個成年的陌生人,抗拒和他有任何身體接觸也屬正常;加上近年有多宗繼父侵犯繼女的個案,令樂怡更感到不安。樂怡很替媽媽設想,為了不讓媽媽擔心,隱藏自己的想法,默默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壓力。不過,若媽媽沒有好好處理,將會嚴重影響樂怡日後與繼父的相處,有礙他們建立互相信任的繼父女關係,不利建立和諧的新家庭。 事實上,很多再婚家庭也出現樂怡這種情况,女兒對媽媽的男友表現抗拒。因此,當單親媽媽有男朋友時,要盡量安排一些讓孩子和男友有機會接觸、增進溝通的活動,在過程中,亦要留心觀察他們的相處互動,如果發現女兒很抗拒,就必須尋找機會與她傾談,了解孩子的想法;亦要讓她知道,即使媽媽再婚,對她的愛及關心都不變,這樣,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年紀小,無法保護自己,需要父母的保護。因此,當孩子表現擔心時,父母需要耐心了解及聆聽,一步一步幫助她們處理,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適當的保護及照顧,健康成長。 了解孩子感受 訂立親密界線 為孩子與繼父訂立親密界線有助減低她的不安,例如,樂怡不喜歡謙叔叔抱她及拖手,雖然這些行為可能是基於愛,但如果樂怡感到不舒服,媽媽及男友都要尊重樂怡的感受,避免作出這些行為。此外,樂怡可能會擔心將來的家居環境會欠缺私隱保障,媽媽便需要確保樂怡洗澡及睡覺的地方能夠上鎖,使她可以安心。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需要時間慢慢建立,繼父與繼女的身體界線定得好,將有助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對雙方以至整個新家庭都有益處。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小心容器嬰兒綜合症

不少初生嬰兒的家長會考慮在家添置嬰兒車、座椅等,希望把初生兒安頓在一個安全、有趣的地方,讓照顧者可騰出時間去處理其他事情。可是,當健康的嬰兒長期停留在這些狹窄的活動空間內,最終可能導致「容器嬰兒綜合症」(Container Baby Syndrome,CBS)。 CBS不是一個醫學診斷,而是一個近年受西方社會關注的小兒發展現象,是嬰幼兒因長時間被放於各種「容器」內而引致體能、智能、社交及行為發展問題,甚至肢體變形的一個統稱。1990年代起,社會開始鼓勵嬰兒仰臥睡覺以防止嬰兒猝死症(SIDS),不少家長亦因而減少讓嬰兒俯臥或趴在肚腹活動。近年市場上推出五花八門的「嬰兒容器」,也大大減少了他們趴着活動的機會,直接阻礙嬰兒身體的正常發展。 「嬰兒容器」泛指嬰兒汽車座椅、嬰兒車、嬰兒餐椅、幫寶椅、搖搖椅、鞦韆、餵哺枕、學行車、跳跳樂、活動椅等。這些用品設計非常吸引,部分亦配備玩具供幼兒玩耍,提供了方便又安全的地方去安頓嬰幼兒,對忙碌的照顧者來說簡直是救星!然而嬰兒長時間被困在這些固定的空間內,會阻礙他們活動頭頸、脊椎和身體,影響他們學習轉身、爬行及走路等發展里程碑。 多點tummy time,嬰兒發展更佳。(作者提供) 常見的CBS發展問題包括: .扁平頭或面頰不對稱 .斜頸 .運動、肌肉力量與協調能力下降 .肥胖 .手眼協調問題 .專注力不足、行為問題 .言語、視覺、聽覺、社交及智力發展遲緩 多讓BB趴地 少坐BB車 CBS絕對可以預防,家長可參考以下由美國物理治療師協會提供的指引: .限制嬰兒被放置在「嬰兒容器」內的時間,例如只在外出時使用嬰兒汽車座椅及嬰兒車 .增加嬰兒在醒着時的趴地活動時間(tummy time),需有成人在旁 .增加每日短暫的手抱或用揹帶攜抱嬰兒的次數,從而減少慣性地將嬰兒放置於「容器」內的時間 .讓嬰兒多在寶寶屋或網牀(playpen)內自由玩耍 .照顧者多些陪伴嬰兒在鋪上軟墊的地上作仰臥、俯臥活動,探索環境或作親子互動遊戲,如按摩、「碌地沙」等。因應寶寶的反應作10至15分鐘活動,每日重複多次此類活動 總括來說,愈多的tummy time和親子活動對嬰兒的發展及成長愈好,而家長在考慮購買與使用「嬰兒容器」時亦要三思! 市面上的「嬰兒容器」五花八門。(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何婉冰(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