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失失在加家:小家伙「大生意」

步入3月,加拿大Winnipeg天氣開始回暖,街上的雪亦慢慢融化,雖然相比香港的天氣這邊仍算寒冷,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其實已經算「暖」。天氣變暖,亦表示離夏天來臨的日子不遠,在職父母開始要為子女放暑假做好安排。近日我的女兒亦與她的一眾好朋友,開始為暑假的「新活動」討論細節。 記得有一次朋友們到我家吃飯時,這班小女孩邊吃飯邊聊天,由於我正忙着煮飯,沒聽清楚她們說什麼,但之後朋友告訴我,原來這班還沒到10歲的小朋友,正在「談生意」,而這門生意就是在暑假時,要製作檸檬茶到公園出售。作為父親,聽到她們在「談生意」也沒有感到多驚訝,因為這宗「生意」,有一半是由我出的鬼主意! 事緣上年的萬聖節前夕,我們一家駕車經過一個住宅區,在外國人的萬聖節中,南瓜一向是過節必備物品,不少家庭都會在門前擺放一些刻上眼口鼻的古怪南瓜應節,但有一間屋的門口,放置了十數個南瓜在地上,並有兩個小男孩坐在南瓜後方,而南瓜旁則有一個小紙牌寫着價錢。 商討賣檸檬茶大計 當我看到這個情况,便笑說:「夏天種南瓜,差不多冬天便可以拿出來賣,還不需要多大成本,這兩個男孩還真聰明!」而我的兒子聽到回道:「我計算了一下,看似也能賺不少錢呢。」然後我說:「對啊,其實我們家正門對面正好有籃球場和排球場,夏天時人挺多的,在那邊賣點吃的喝的,也許能賺點錢啊!」 雖然這句話是我向兒子回話,但聽在心裏的卻是小女,她更開始和同樣由香港移民過來的一班小女孩討論這宗「生意」的可行度。當然在她們眼中,只要決定了商品類型、成功賣出便可收到金錢,而其中一個小朋友更向父母學習製作檸檬茶,但實際要面對的問題當然不如她們想像中簡單,例如工具和材料如何搬到球場?定價高低?怎樣保溫?這些問題應該還沒有想過。而且究竟這樣出售飲品有沒有違法,還要一班家長慢慢研究。 做家務儲積分換錢 還記得我們以前打暑期工,很多都是在中學後期的事(因為入職年齡限制),年紀漸大,家長放寬外出,和朋友吃喝玩樂之際總有不少花費,因此也開始對金錢有所需求。但這班小女孩是抱着什麼心態而對錢有需求?或許與我家最近另一個變化有關,就是做家務儲積分換錢。 主要是因為小兒也到了12歲,作為父母想他有點理財觀念,但又不想白給他錢,於是想出來的另一個鬼主意。只要做滿了3件家務,便可掙取1元加幣(約5.8港元),餘此類推。當然到最後,大部分家務還是父母做,但當他有「動力」時,1天掙1加元並不困難,而他掙夠錢了便嚷着去超市,結果選了一件小玩具。 小女看在眼中,當然覺得不滿為何他能買我卻不能買,我便解釋買玩具的錢是他自己掙的而不是我給的,或許亦因此而燃起了她做這宗「生意」的「動力」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隨年月遺忘的文字

不經不覺,已在加拿大度過了第3個農曆新年。雖然在西方國家,過年氣氛不及香港濃厚,但慶幸還有一班香港朋友聚在一起,舉辦一些過年活動,算是好好度過了新的一年。而今次農曆新年活動中,令我最難忘的,相信就是團年飯的時候。 「有口難言」遊戲 靠英語提水 這3年來,過節都與香港朋友度過,今年的團年飯聚集了約10個香港家庭參與,除了吃飯和聊天,也加入遊戲環節,希望大人與小朋友都玩得更開心。其中一個遊戲,就是某香港遊戲節目中經常出現的「有口難言」。得益於現今科技的進步,只要在手機下載一個App便玩到,而除了大人玩得投入,小朋友一樣興致勃勃齊來排隊挑戰。 當小朋友來挑戰時,卻發現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就是文字。因為這個手機App只能顯示中文,而在場的小朋友大多10歲以下,過來加拿大前在香港最多只讀到小一至小二的程度,認得的中文字十分有限,所以看到App上的題目時,大多一頭霧水;就算旁人向做動作的小朋友「提水」(小聲說出英文解釋),猜謎題的小朋友也未必說中中文答案,惹來了不少笑話。 其實在過來加拿大之前,不少家長都有心理準備,小朋友在一個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長大,會漸漸忘記中文字。就以小兒為例,在身邊的香港小朋友中已算相對遲離開香港,但都只讀到小三,現在讓他看一本中文書,已能預想到他未看完第一頁便立即投降,而在串流平台看日本動畫,要用英文配音及英文字幕才看得明白。 「白色好腍嗰樣嘢」 雖然不少家長(包括我)在家都以廣東話和小朋友溝通,部分香港人同學之間在學校也會以廣東話交談,不過經過幾年的外國生活,他們經常出現辭不達意的情况。例如有次在家吃飯時,小兒突然問家中有沒有「白色好腍嗰樣嘢」,當時我一頭霧水,問他是不是豆腐?他說不是,又說以前經常在香港吃的,到最後只能逐一去猜,結果是豆腐花。 安排孩子做中文練習 當然,身邊也有不少家長仍十分有心地堅持讓子女學習中文。就以我一個朋友為例,她仍會安排女兒在家做一些中文補充練習,包括閱讀理解題目,對於香港同齡的小朋友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對於身在Winnipeg的小朋友來說卻十分難得。而早前身邊亦有不少家長在網上尋找本地教中文的課外活動,希望小朋友認識更多中文字。始終加拿大是一個華人集中的西方國家,如日後會去一些大城市發展,能活用中文有一定優勢。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放養式教育=放任?

聖誕節一向是西方國家的「大節」,回想在香港時,不少商場都大搞活動,而在加拿大的Winnipeg也不例外,剛過去的聖誕節有不少商場、商舖推出不同活動,除了和盛裝打扮的聖誕老人合照之外,也有不少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免費工作坊。在聖誕節前,我們一家人便去參加了製作聖誕郵箱的兒童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是由美國大型連鎖建材零售商開辦,只要在網上登記便可參加,雖說是製作郵箱,其實成品的體積大約和一個遙控器收納盒差不多。店舖免費提供製作的材料及工具(槌仔及螺絲批),小朋友只需跟着說明書製作即可。既然會提供槌仔及螺絲批,製作過程少不免需要揼釘,作為香港家長,當然深怕子女會弄傷手指,忍不住會出手相助,但反觀外國父母,大多從旁觀看,就算小朋友只得5、6歲,都讓他們盡量自己完成整件作品。 盡量給孩子嘗試空間 當年在香港,不時聽到身邊朋友、親人說外國教育就是放養式教育,而放養式教育往往等同於放任孩子成長。當時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不多,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不大了解,只是偶然看到外國家長放任小朋友在餐廳四處跑。不過,從這兩年多的外國生活,逐漸明白外國人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我們想像般簡單。在外國父母的教育角度中,只要不危及生命、令身體受傷及影響到其他人,盡量都會給小朋友嘗試的空間,而嘗試也是一種學習過程,他們能從當中學習不同技巧,能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也是他們長大了後所持有的生活技能。始終在外國生活,有不少事務都必須親力親為,如果還是使用香港式的教育,就算有再好的學歷,要在這裏生存也並不容易。 大人幫忙 等同剝削學習機會 記得以前在香港,曾聽過某位教育學者說過:「每當你幫助小朋友去完成一件事時,等同剝削了他學習一件事的機會。」但往往家長便做了「剝削」行為,例如長輩會照顧小朋友的所有起居飲食,小朋友莫說要製作食物果腹,只把東西收拾好都未必能做到。長輩照顧得太好,同時間令小朋友失去了這些「生活技能」。 而在這兩年觀察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他們在放養式教育下並不是全無底線,像新聞看到那些不去限制子女睡覺時間、說髒話、玩火等行為,其實大部分外國家長都不能接受。在他們的角度中,只要是安全的情况下,都會給予孩子盡情探索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孩子體能、反應相對於不少同年齡的「港孩」都明顯更好,這個情况我從子女的課外活動中完全感受得到,或許與人種也有一點關係,但我更相信和小時候的教育方式有關。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不同氣氛下的Halloween

身處外地,生活上有不少地方都需要重新適應,其中節日更加需要留意。在香港,「大節」不外乎中秋、端午、農曆新年等,而在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Halloween便成為了不少小朋友心中的「大節」,不少家庭在過節時的準備工夫,甚至不下於聖誕節。 小朋友心目中的「大節」 還記得在香港,Halloween雖然也是不少商場活動的主題,不過說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晚在中環蘭桂坊吸引大量遊人扮鬼扮馬,氣氛濃厚;但大部分出席的人都是成年人或青少年,小朋友只佔少數。如果你問小朋友對Halloween有什麼期望,我想應該大部分人都沒有太大感覺。 南瓜、骷髏、吸血鬼、巫婆放滿前院 至於身處加拿大,作為當地的「大節」,無論從學校或是小朋友間談論的話題,都感受得到節日氣氛;尤其是看本地人如何精心佈置住所,更能看出他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通常在Halloween及聖誕節前後,不少住在獨立屋的家庭,都會在前院放置與節日相關的物品。例如在Halloween,南瓜可說是必備品,骷髏、吸血鬼、巫婆等與「邪惡」有關的裝飾都放滿前院,甚至配合不同的燈光效果來營造氣氛,花1、2個星期去佈置可說是等閒事。 trick or treat 糖果夠吃一年 而對於小朋友來說,最重要的環節當然是trick or treat。還記得去年各個小朋友們整裝待發,除了打扮一身與眾不同的惡鬼造型之外,還要穿上厚厚大褸,由家長接載他們到不同小區trick or treat。在這邊有一個不成文規定,小朋友通常只會去門前有Halloween裝飾並且開啟了前門燈的家庭取糖,若門前有裝飾(代表有為Halloween做準備),但沒有開啟前門燈(代表沒有人在家),也不會去取糖。通常小朋友們在街頭下車走到街尾,沿途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家庭都能trick or treat,而大人則順路看一看不同家庭的Halloween裝飾,街尾與小朋友匯合再去下一個地點。 還記得去年的Halloween正值周末,由黃昏開始出動,去了3、4個小區,兩兄妹的小背包及手挽籃都滿載而歸,收穫的糖果分量足夠食一年。至於今年,由於Halloween在平日,trick or treat環節只能縮短時間,花時間裝飾門前的家庭也較去年少,取得的糖果減少了。雖然對於小朋友來說未免有點失望,但作為家長,讓小孩子少吃一點糖果,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trick or treat環節是正日限定活動,如果身處加拿大又想經歷Halloween氣氛的家長,就要留意。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還要再「移民」多一次嗎?

在移民的道路上,除了考慮居住環境、物價等因素,不少家長都會將子女的學習因素放在首位。現時不少移居加拿大的人,在選擇地點上都會放眼在大城市,始終無論在生活及子女學習環境上,都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近年移民加拿大,很多人都選擇移民門檻較低的Winnipeg作為起步,但隨着身邊不少人開始取得本地身分,更多人開始着手考慮搬省的問題。 不經不覺間,我在Winnipeg將迎來第3個冬天,這些年間,看着不少更早移民過來的人陸續搬省,也引發了我和朋友之間不少討論。其實在籌劃移民加拿大之初,大家都有心理準備,這邊的學習進度會相比香港慢,但對於習慣了香港教育制度的港人來說,實際差距比想像中還要大。不少家長都為子女報讀一些校外「雞精班」,例如奧數、中文班等,希望提升他們日後的競爭力。 為子女前途搬省 有得有失 不過,觸發家長們考慮搬省的更重要因素,是Winnipeg的升學前景。其實這裏也有不少等同香港大專或大學的學府可以入讀,但就算能順利畢業,這裏的工作選擇也不及大城市多;加上不少知名大學都位於安大略省及魁北克省,想增加子女入讀這些知名學府的機會,在我們心目中搬省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考慮。當然到孩子夠年齡入讀大學或大專時,他們理應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要獨自在其他省上學生活,也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但身邊不少家長都不想與自己的子女分隔兩地,就算他們上大學是10年後才發生的事,都在此刻就為搬省做準備。 究竟搬省是否代表能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升學、發展條件?本人覺得一定利多於弊,但是否一定要急於在小朋友年幼時就要搬?這一個問題我仍在思考中。讓子女提早適應另一個學習環境,或許會更快適應;但另一方面對於在加拿大生活了只有2、3年的港人來說,只能夠說是剛習慣這邊的環境,要說「完全適應」還是有點距離,而且我們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其他城市下的學習環境又是否和Winnipeg不同?生活條件、物價上又是否會比現在好?眾多問題暫時也沒有答案。除非在移民初期已做好搬省的準備,否則現時有物業、有車、有工作等不同因素之下,搬省這個行為的勞師動眾程度,可說跟當初移民沒有太大差別。 旅行為名 探路為實 無論不安的因素有幾多,在過去夏天身邊仍有不少朋友以旅行為名,探路為實,尋找其他更好條件的城市。或許這個問題,並不單單是我們這班身在Winnipeg家長所要面對,其他移居英國、澳洲的港人,也許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但在我而言,要說一定會搬省,現時或許言之過早,但要做足準備找尋其他省的資料,相信還是我這個家長之後最重要的「功課」吧! 文:吳一鳴 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加拿大看醫生 難度比天高?

相比去年,今年夏天的溫度明顯比較低,最熱時只得30℃左右,原本是十分舒服的天氣,但同時間亦是病菌蓄勢待發的時機,加上身邊很多朋友都趁暑假時到其他省外遊,吃喝玩樂,患病風險也提升。單是在我身邊,近兩個星期已經有5、6個大人和小朋友被病魔打倒,而且人人病徵相同,傳染力之強,甚至比疫情更嚴重。 政府補貼 家庭醫生跟進 小朋友生病,作為家長當然最為擔心,想快快帶他們去看醫生,盡快醫好。然而加拿大的醫療體制與香港分別頗大,令新來的家長們擔心的事情變得更多。以我身處的Winnipeg為例,醫療主要是依賴由Manitoba Health提供的「保健卡」,政府會為合資格的納稅人及其直屬家庭成員提供醫療補貼,只要申請到保健卡便可到醫院或診所睇醫生,大部分費用由政府支付。取得保健卡後通常都會登記一名醫生作為家庭醫生,有什麼「頭暈身㷫」便可找他求診。由於家庭醫生一直跟進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身體狀况,便可更快判斷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或是轉介到醫院繼續治療。 集中求診 難預約即日 從體制上來看,這個醫療系統對國民的確不錯,但對於新來的香港人來說,卻要面對更多問題。首先我們就算登記了家庭醫生,醫生對我們的家族病史了解有限;其次是亞洲人體質與西方人不同,治療方式也有差異;更重要是語言不通,雖然在Winnipeg很多服務也能提供翻譯,但很多香港人仍為了尋求數量有限的「廣東話醫生」,而集中到1、2間診所求診,這種情况下有病都好難見到醫生一面,除非等診所開門的即日位,有的話便可即日求診,沒有的話明天請早。 就以最近身邊一名朋友的4歲女兒為例,她發燒至39℃左右、有咳嗽的徵狀,打去家庭醫生求診,診所回覆需要4至5天後才有位。家長當然心急如焚,立即打聽其他提供walk-in服務的診所,一打聽到便立即帶小朋友趕去掛號。等了2、3小時之後,終於能夠看醫生。當我聽完後,第一時間表示關心地問:「其實小朋友是什麼病?」怎料朋友也不太清楚,原來看診後,醫生表示小朋友很「健康」,只是一點喉嚨發炎,過幾天便沒事,至於為何發高燒、是什麼病也說不出。相信對於不少香港家長來說,這種回答很難「收貨」。 醫、藥分家 配藥較煩 看完病當然要取藥,但這邊和香港又有很大分別。香港診所一般有配藥服務,看診後同時取藥;而在這裏醫生只提供藥單,病人需要自行到藥房買藥。通常每間診所附近都有藥房,價錢亦不算貴,但由於醫生和藥房分開運作,醫生開藥時究竟藥房有沒有這種藥,醫生也未必知。說回我的朋友,帶小朋友看完病之後,醫生只處方了一支咳藥水,但最後去了4、5間藥房才找得到。或許這已算幸運,因為我另一個成年朋友上星期因咳嗽去看醫生,至今還未找到藥房有藥。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是同學還是朋友?

不經不覺,來到Winnipeg已經年半,除了大人漸漸適應了這邊的天氣外,小朋友也習慣了這裏的生活。在這年半間,看到小朋友與在香港時最大分別,便是在交友方面,而這個情况在近半年變化可說最大。 說不出同學名字 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相信大家都明白小朋友在學校的生活如何,尤其是近年的教育制度下,不少小朋友上學甚至比成年人上班還要忙!以我家兩個小朋友為例,哥哥以前在港讀小學時,除了上課學習外,回家還有一堆家課要做,雖然大部分都可在晚飯前做完,但吃飯過後便要溫習默書測驗;而相對性格散漫的妹妹,更需要晚飯後繼續做家課,很多時要做到9時多10時才完成。 而作為家長的我,也會不時關心他們在校園裏有沒有認識到新朋友,但他們數得出的也不出5個,甚至哥哥在4年的小學生涯中,能講得出的同學名字不超過3個,這並不是說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只是大部分他都記不到名字,只能用座位位置來代表不同的同學,例如「隔籬位嗰個女仔」、「坐後面嗰個男仔」等。 或者你會覺得:只不過是小朋友記性差,記不住同學的名字吧!我以前也有相同的想法,或許是他天生記名字的能力比較弱,大一點會好些吧!但當在Winnipeg生活的這年半間,我這個想法卻漸漸改變,因為當問到他們校園生活時,無論是哥哥或是妹妹,都能直說出班上同學的名字,當中什麼國籍都有,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了這裏不久的中國人,甚至是越南人、非洲人的同學名字都能講出來,而且性格一向內斂的哥哥更主動提出放學後要和其他同學去公園或同學家中玩耍,我和太太也感到驚訝。 交流增加 打成一片 究竟是什麼原因出現這種變化?我覺得除了與學校的課程深淺、功課量多少有關之外,學校的教學模式及氣氛也有直接關係。香港教學大部分是教師講解課本,學生坐定定聽課,這種學習模式,同學之間有如獨立的學習個體,互相交流的機會不多;加上哥哥本身性格內斂,能和同學之間建立朋友的基礎,也只能從學習、功課這些話題入手,很難能進一步深入了解對方。 而在這裏的教學模式,大多採用小組形式,每星期教師都會提供題目,同學分組並自行找出答案,除了沒有固定座位的限制外,也有更多時間與同學溝通,甚至能一起用膳,話題的變化也更多。還記得有一次,哥哥突然在晚飯時問我:「外國人不吃豆腐嗎?」我說:「豆腐是亞洲食物,西方人比較少吃。為什麼這樣問?」他回答:「我之前和某某(加拿大籍同學)一起吃飯時,他問我這是什麼,原來他沒有吃過。下次我可以請他嘗一嘗嗎?」除了飲食方面,他也不時會提及同學間的家事,例如某某同學原來是因為疫情而滯留在加拿大,某某同學暑假會去哪裏玩等,作為父母,確實感覺到他們認識了一班朋友,而不止是同學。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不一樣的生日派對

對很多家長來說,每年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活動,就是替小朋友慶祝生日。以往在香港,不少小壽星都喜歡搞生日派對,人數不太多的,家長會選擇在家中舉行,陣容龐大的,則會移師會所、餐廳聚會,不過去到Winnipeg之後,發現原來在這邊搞生日會,和香港是兩碼子的事。 孩子生日會 毋須招呼大人 何出此言?原因是外國家長替孩子開生日派對,方式跟我們完全不同。當我仍在香港時,參加朋友替兒女舉辦的生日會,通常都是全家出動,但外國人卻不是這樣的,小朋友生日會的座上客,只有小朋友。無論是在家中或專辦派對的地方舉行,主人家一般都會與應邀小嘉賓的家長先溝通好,了解孩子有否食物敏感、告之派對何時開始及結束等資料,家長只需要準時到達放下子女,完結後再回來接走就可以了。即使家長需要陪同一起進場,主人家所準備的食物也只為小朋友而設,其他家長只會在旁站着。 其中一次親身體驗,是今年3月,去一間playroom出席朋友替女兒所辦的生日會。朋友除了邀請不少住在Winnipeg的香港人,也邀請了壽星女的同學一起參加。他當天為所有大人及小朋友準備了充足的食物,香港家長便與自己的小朋友坐在一起享用,但我看見,外國家長大多只站在旁邊觀看,孩子則自己進食。就算朋友邀請這些外國家長一起入坐進食,他們都會婉拒。雖然我沒有詢問那些外國家長不加入的原因,不過細心想,為小朋友慶生,主角就是孩子,但他不一定認識同學的家長,假如在生日派對上,有一班不認識的人替自己慶祝,感覺怪怪的。况且,若主人家要招待小嘉賓一家人,不論安排地方和準備食物,都會加重他們的負擔。我覺得這個做法十分值得香港家長參考。 準備食物最頭痛 戶外只限夏天 為了解決文化上的差異,香港家長唯有再想法子。最近另一個朋友為女兒舉辦生日派對,便足足花了4天,全部都在星期六舉行。為何要舉行4場之多?除了其中1場是專為外國同學而設,其他的都是招待香港朋友,但要分開3場,其中一個原因是要準備食物。因為在我身邊的香港人,大多會親自下廚準備食物,由甜點到小食都一手包辦,但由於要準備太多人數的食物,有一定的難度,那便唯有分開幾場舉行。 家長想滿足小朋友開生日派對的欲望,又希望減少工作量,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一些有燒烤爐供應的戶外公園。早前便有香港家長在公園舉辦了一個有10多個家庭的生日派對,只要準備燒烤食物、零食及水果,在指定位置佈置氣球及橫額即可,還有大片草地供一眾小朋友耍樂。而當日在公園的不同角落,亦有不少本地人替小朋友舉行生日會。唯一限制的是,這種形式的生日會只能在夏天舉行,天氣轉涼,在Winnipeg便難開戶外生日派對,而對於我家一對在冬天生日的子女,在戶外開生日派對的可能更近乎零。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應對自駕遊的「放電」活動

對於習慣亞熱帶氣候的香港人來說,今年Winnipeg的天氣真嚇人。這裏直至4月最後一場大雪後,冬天才算是正式完結,步入5月便立即由攝氏零下幾度暴升到廿多度。在溫暖而略帶一點熱的天氣下,最好活動當然是自駕遊;况且今年再次有曼省(Manitoba)旅遊回贈計劃,更要好好把握機會,一家大細去放鬆一下。 刺激旅業 staycation有回贈 曼省旅遊回贈計劃,是省政府為刺激旅遊而推出。只要在指定時間到指定酒店住宿,之後再將酒店單據上載到指定網址,便可得到大約100加幣的回贈;而如果去指定的旅遊景點玩,亦可將收據上載到指定網址,取得門票的50%回贈。這個計劃在去年也有,當時我們一家四口以staycation形式參與,但由於筆者仍未考取車牌,要由朋友代駕,而所選擇的酒店也只是距離Winnipeg大約個多小時的車程,所以在我們一家人眼中,那趟不算是真正自駕遊。今年雖然同樣是去staycation,但改由筆者親自駕車,所選擇的酒店亦需要3個多小時車程,對新手駕車者而言有一定壓力。 不過,更大的壓力是來自應付小朋友。要他們在一個細小的空間內安靜坐上3個多小時,絕對是一個大挑戰。聽過不少家長分享妙計,例如安排中途站,把小朋友帶到郊外「行山」,除可沿途欣賞優美的景色外,更重要是替小朋友「放電」,任他們在山上跑跑走走,那回到車上便會乖乖入睡。 家長最怕放電失敗「玩死自己」 能替小朋友「放電」固然好,但安排這類戶外活動,大人同樣要付出相應的體力,萬一孩子「電力」無限,玩足1小時也未疲倦,那家長便「玩死自己」了!因此亦有家長想出其他方法,例如先在平板電腦下載一些小朋友愛看的電影,之後把平板電腦固定在車上,讓車廂變成小朋友的小型影院,使他們靜靜地安坐座位上。 撇除這些小煩惱,總的來說,自駕遊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在香港,受地理環境限制,很難有機會要駕駛幾小時才到達遊玩目的地,要在外國才享受到自駕遊的樂趣。其實筆者駕駛3小時只是「小巫」,身邊不少香港朋友,已計劃在暑假由Winnipeg自駕到Calgary,車程不停站也要13小時,如果中途加入1、2個景點,時間便更長。不知到時,家長們又有沒有更多方法,讓小朋友可配合到坐長途車?不過,我相信以香港人的創意,總有計仔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預約營地 迎接夏天

4月雖然已是春天,但加拿大今年遇着反常天氣,氣溫仍乍暖還寒。還記得上年這個月份已能在戶外燒烤,今年卻仍要面對不時的橫風橫雪,這幾天更要迎來過去數十年罕見、有如冬天般多降雪量的天氣,可以想像,今年夏天的時間比以往更短。 為人父母,都想為子女帶來一些有趣的夏天活動,加上身邊不少拿學生簽證的父母朋友,即將完成學業,準備投身社會工作,日後的暑假,相信未必有太多時間陪伴子女,因此大家更加着緊今年的夏天活動。其中一個現在要開始準備的活動,便是露營。 政府管轄 開始網上預約 不能怠慢的原因,是不少政府管轄的露營營地,已經開始接受5至9月營地網上預約。或許大家會覺得:加拿大地方這麼大,不是隨便找個山野都能露營嗎?正如香港一樣,大部分環境較好的營地都在政府的管轄之下,要在此以外,找一個合適而又合法的營地需要花不少工夫,就算找到亦擔心安全,因郊外有不少野生動物出沒,曾有朋友去露營時,便見過警車在尋找熊的足迹!所以對於野外求生經驗不豐富的香港人來說,選擇這些地方,並非明智的決定。 露營在加拿大是一個頗為重要的活動,因此營地的選擇其實也不少,除了有政府管理,也有私人營運。營地類別亦繁多,有些很適合初哥,例如由加拿大公園管理局管轄、設計完善的一級營地;專為有車人士或有露營拖車而設、會提供水電及排污的非自助營地,以及提供廁所、食水、淋浴等設備,用家可搭建帳幕的自助營地等,收費則視乎營地的設施而不同。其中在我港人朋友圈子裏最多人提及的,就是位於Stephenfield Provincial Park的Stephenfield Yurts,這兒提供蒙古包住宿,香港人都覺得十分新奇。 種類繁多 設備完善最搶手 雖然在Manitoba省提供的營地數目也算多,提供預約的日子也橫跨5至9月(視乎不同營地或有不同),但競爭仍然十分激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預約的人都選擇星期五、六、日,而具備完善設備的營地更是爭崩頭,要搶得心頭好,一點不容易。 以今年為例,早上7時開始預約,網站便出現「塞車」,使用網站最建議的IE及Chrome瀏覽器都難以進入預約版面,我嘗試改用非建議的Safari瀏覽器,反而可順暢登入,但心水日子及營地,一瞬間已沒有了近一半,剩下比較多的,都是沒甚設備的營地。幸而最終我和朋友們總算能揀到營地,作為露營初哥,今次還是先選相對穩陣的營地來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天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