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底話:「放電」不如學深呼吸

在日本拍攝期間有位小朋友同行,他只有5歲,但看他的樣貌和平常行徑,時常會令人忘記他的真實年齡,故有時我們會對他有過高的要求,例如希望他說出很多對白、做出各種反應,甚至希望他多說一兩句能引人發笑或有亮點的話。這種錯誤的要求,經常會出現在導演、幕後人員和我的腦裏,故我們不停問他媽媽,他是否真的5歲?然後又要不停提醒自己,不要被他「老積」的外表影響,那只是他的表面形象,就如一套衣服,他的心志無論如何都不能跟大人媲美,故不能對他要求過高。 文:森美 不過,有一點肯定的是,這個小朋友真是相當聰明,在很多方面都有優秀的表現,既會彈琴又好記性,玩扭計骰尤其快;加上人又精靈,真是相當討人歡喜,故所有人都很樂意跟他相處。 以呼吸助放鬆 控制情緒 而就因為他可愛,令我更加愛惜和留意他,然後就發現他的情緒頗容易波動,甚至是大起大落,特別當一些不如意的事發生時,他很容易。例如有次我叫他教我玩扭計骰,但同時我想考驗他說話的能力,故要求他只能口述教學。然而扭計骰是個立體玩意,玩起來又要向前扭,又要向後轉,又要順時針,又要逆時針,只能用說話去教曉別人,真是相當困難。他沒有足夠耐性去向我表達,接連幾次詞不達意時,他就開始大叫:「錯!」結果連環叫了十多句「錯!」之後,他就開始飲泣流淚。 我問他為什麼哭?是不是因為我扭不到他想要的?他就說:「係呀,你又唔畀我用手去教!」他到流下淚來。平時小朋友想買東西而扭計哭泣會有,被爸媽責罵而驚到哭泣都有,至於到哭,這樣的情况對他來說可能是初次,但由此可看出他急躁的性格。於是,我決定要幫他改善。 每當吃飯時,他都無法坐定,要走來走去。對於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會認為這是因為他有用不完的精力,那就讓他去跑步「放電」;但我用另一方法去幫他,就是和他一起練習呼吸,教他慢慢地吸和慢慢地呼,以此學會放鬆心情,好讓他能在平復心情後,學懂控制情緒。 習慣排洪模式 治標不治本 事實上,很多時候家長都以為孩子有無窮能量,坐不定時就要讓他放電,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這會讓他以為需要激動時就要激動,堤壩一滿就要放洪,沒有別的調節方法。但其實,當發現小朋友情緒有問題時,很應該教他如何放鬆,好將情緒慢慢控制下來,這總比認定他是未放電而過分遷就他好,因為那會讓他習慣了放洪的模式。由現在開始,試試用慢慢的呼吸去幫孩子調節吧,因為除了IQ之外,訓練孩子的EQ亦相當重要!

詳細內容

森底話:前世的兄弟

人們常說男人只要生了自己的女兒後,就會被女兒融化,所以都說女兒是前世的情人。這點我絕不反對,事實上,我每次看到自己的女兒都有被融化的感覺。 文:森美 可是和這個前世情人的關係,能維持的日子可謂相當之短,因為當女兒到了青春期,就會突然靜悄悄地離開你懷抱,繼而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愛情,擁有她自己的真正情人。那感覺就像她前世喝的孟婆湯不知怎地突然生效,致使她會忽爾忘記她和你之間那份前世的愛,於是她不再時時刻刻緊緊擁抱着你,不再對你嗲聲嗲氣! 爸爸對兒子 並不是一味愛惜 父親和女兒的關係是這樣微妙,那麼父親和兒子的關係又如何呢?平常大家都很少提到,更莫說會有像前世情人那麼浪漫的比喻,故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父子情比不上父女情那麼吸引,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父子之間不像前世情人那麼溫馨,其實只不過因為男和女的分別而令彼此的關係有另一種演繹。爸爸對兒子的愛並不是一味愛惜,而是會讓彼此擁有一種共享的感覺。但這種共享的感覺,必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建立,直至提升到某個級數,象徵着父親和兒子的感情已昇華到某個階段,可以讓彼此有所收成。說實在一點,那階段就是父子之間可以一起分享相同興趣,例如有很多父子會一起看球賽,一起玩遊戲機,二人有着相同的興趣,甚至會一起捉弄媽媽,或者齊齊不洗澡諸如此類,一同做些壞事情。 而比起父女之間的關係,父子之間的關係可是更為長久,因為父子的收成期可能要到孩子青春期才發生,但卻能一直維持直到老去。這種美妙的關係,我給它一個名字︰「前世的兄弟」! 父子互建默契 彼此互相體諒 這種前世的兄弟關係令父親和兒子能相互建立起默契,讓彼此互相體諒對方,幫助對方,理解對方,會不介意一起分享彼此擁有,且會在需要對方時共坐歎同一杯茶。 前世的兄弟比情人更長久 和前世情人正好相反,這個前世兄弟的有趣之處在於他成長到某一階段,孟婆湯就不會再有效用,父子間的前世情誼會突然之間能夠在這一世再次共享,甚至將兩世之間的交情於今生的下半世裏雙倍奉上,那種感覺不單比前世情人更長久,也隨時比和前世情人的關係更叫人羨慕! 所以這世界是公平的,生男生女沒有分哪樣較好,因為是各有特色,只是相處的方法不同而已。總的來說,究竟是生女兒還是兒子值得你眷戀或渴慕?全仗你個人的看法!

詳細內容

森底話:放下不捨 讓兒子開心成長

送自己的小朋友去外國念書,身邊很多人都問我有否不捨得?答案是不捨得一定有!尤其是要送他去學校前一晚,半夜睡醒看着正在睡覺的他,心裏突然有種強烈的不捨,然後要強壓着不捨的心情,逼自己正面地想,他終究要成長,總不能一直把他留在身邊,才能強忍淚水。 文:森美 臨別依依不捨 然而,翌日下午送他到宿舍,打點一切後原可早點離開,但梁太說:「陪多佢15分鐘啦,之後就見唔到喇。」此話一出,梁小朋友就忍不住用手擦眼,但眼淚已經流了下來,然後就傳染到梁太,梁太又傳染了我,很快三個人就都紅着眼相擁在一起,到真要別離時還是依依不捨。 除了我們,其實這次尚有幾個香港學生前去同一間學校留學,當日也是相同時間送孩子到學校,於是幾個家長就再相約聯誼,交換送別兒女的心情,那才發現原來只有我們一家人流淚,原因是他們送別的都已是第二個孩子,經驗令他們都不像我們那樣捨不得至落淚,只有一位母親因為兒子的宿舍窗子又小,家具又不整潔,擔心平日高牀軟枕的兒子,一下子要住在牢房一樣的地方會覺得委屈而忍不住哭。 再細問之下,更發現他們都曾去過外國留學,只有我夫婦倆是在香港長大,我最多都只是曾經寄宿過兩年,不似他們真正離鄉別井,故送別兒女都像是輕鬆平常。 不過,還記得我在寄宿學校念中一二時的日子真可說是人生中最快樂的兩年,由每天都有媽媽管我吃飯吃得飽不飽、書念得好不好,像隻黑白天鵝般在耳邊日哦夜哦,到在宿舍只有同學和同伴,早上上課,下課打球,晚上溫書,雖然生活是很規律,但絕對是享受到了自主的樂趣,更莫說在外國念書放學後可以離開校園去買東西,周末更可到附近城市遊玩,這種自由絕對是人生難得! 分離或令一家關係更好 所以,我相信在梁小朋友的角度來看,根本沒什麼值得傷心流淚,加上現時資訊科技發達,隨時可透過電腦、電話聯絡,不似十多年前去外國念書那樣孤單淒涼,而且現時的機票也比以前便宜,假期坐飛機來往的次數都可以多很多,完全能享受到小別勝新婚的優點,而正因為他處於青春期這段反叛時間,和我們分離一下,說不定令一家人的關係更好。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進校第二天就已忘了致電歸家,只是在電話群組裏留了一句言就再沒有報到,這就知道他的校園生活有多開心,就連家人都可以拋諸腦後。 不想兒子做裙腳仔 而我作為爸爸,看到子女長大當然認為值得開心,我不會希望兒子是個裙腳仔,到了他結婚洞房之夜仍要憂心忡忡,擔心他不懂行房,要打電話教路好能早日抱孫。所以若再有人問我捨不捨得,我會答:「只要佢開心,我捨唔捨得都唔重要啦!」

詳細內容

森底話:孩子出國 爸爸百感交集

上星期陪小兒去英國,打點他的升學事宜,讓他安頓好後能安心開展新生活。駕車去學校期間,在山路上繞了好幾小時,忽然拐一個彎看到海邊,當刻立時就感到很親切,因為我念中一二時,也是爸爸駕車送我去海邊念書,那是我在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寄宿的日子。 文:森美 那是廿多年前的事,赤柱還沒有現時的大商場,由大街走到天后廟尚有很多小屋,感覺像是被城市遺忘的一個小角落,只有周末才會被遊人發掘,蜂擁來一睹這片有美麗海灘和海洋,又有別樹一幟小城風味的世外桃源。 然而,梁小朋友將會住的這個地方給我的感覺更甚,因它除了有連綿不絕的海岸線,還有個長達數公里的石灘,附近的小屋比古舊的英式建築感覺更古舊,像是文藝復興年代的歐洲。就是這種遠離都市煩囂的優閒感覺,令我覺得兩者很相似,除此,當然還有陣陣海浪聲和淡淡的海洋氣息,都令我感覺似曾相識。 心情如晴天忽灑陣雨 真巧,我小時候第一次離開家人獨自生活,就是初中念海邊的寄宿學校;今次我把自己的小朋友送去念書的地方,也是個海邊小城市,故這刻我隱若感受到當初爸爸送我上學的心情,有少許不捨,同時又因為能夠送兒子去到人生另一階段而興奮,兩種感覺似有所牴觸卻又能並存,就如在晴天之下忽爾灑一陣令人心情不太爽快的小雨。 想當年,即使要離開家人獨自寄宿,我都沒怎麼對父母不捨,因為心裏帶着萬千期盼和緊張;但如今作為父親,可有另一番心情滋味,於是我急不及待發短訊告訴爸爸,我現時完全感受到當日他帶我去赤柱遊歷學校時的心情。 而在言語背後我想表達的,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有多強烈,原來要在這種情况下才完全感受得到! 還有我最想說的,其實是多謝爸爸送我去念寄宿學校,因為當時家境並不富裕,寄宿花了家裏四分之一的收入,再加上把孩子送離自己的身邊,對父母來說真是個極大考驗! 真正明白父親的愛 今次是我首次經歷到這種考驗,心裏的掙扎除了不捨,還混雜了看着孩子長大的感動。這種複雜的情緒一下子都不知道該與誰分享,當刻最能讓我抒懷的應該就只有爸爸,故我真的很想對他說:「爸爸,我終於真正明白你對我的愛!」但當我正要說出來,眼淚也要湧出來,因此這話始終沒有出口。 同樣,我也沒有力量把這感覺告訴兒子,故我希望將來有天,若他都一樣要駕車送自己的孩子去海邊的城市念書,可能三個時空就會交織一起,他會感受到我此刻的心情,同時感受到他爺爺當年的心情,就是在離別的不捨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最強烈的愛,這種愛,既獨特又深刻,直可媲美迎接自己孩子來到世上那刻的心情!

詳細內容

森底話:名校不一定最有利孩子

最近收到朋友傳給我一張香港中學排名表,雖然我的孩子都已入讀了聖保羅男女中學及附屬小學,但收到這張排名表都不禁好奇,但見表上排名分成兩邊,一邊是直資學校,一邊是官津學校,再按學生的會考成績來作排名。 文:森美 在官津學校當中排第一的是喇沙書院,第二是皇仁書院,第三是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而直資學校排名首三位則分別是拔萃女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和拔萃男書院。看到這結果我並不意外,因為除了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不是傳統名校,其他都已有多年良好校譽。 不過先旨聲明,這個表雖說是以會考成績排名,但它並沒有註明分數是怎樣計算,那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往往都只是得知這些排名,但就不知當中的排名機制如何,就如這次雖知是以會考成績去排,但都不知道是以最高平均分去決定,還是算最多學生得到高分而決定,然而,當中的分別影響其實頗大。 非頂尖學生 難享名校優點 舉個例,若你知道自己兒子是精英,那當然最好是讓他在精英群中學習,但若你兒子平平庸庸,而你希望他能得到中上成績,那樣最高水平的名校就未必能幫到你,因為很多名校行的都是精英制,最優異的學生會得到特別照顧,但普通學生則不會得到額外照顧,故雖然那些學校在排名榜上經常都是頭幾位或經常見報,但若不是最頂尖的學生就未必能受惠於那家學校的優點。更麻煩的是,一班當中只有幾個精英,故若你一廂情願以為孩子進了名校就好,到最後他的成績可能比不上他在普通學校也說不定。 視乎子女程度選擇學校 這種情况在直資學校尤其容易發生,原因是直資學校均以名氣吸引學生,而用名氣吸引學生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確保每年在公開考試都有幾個學生名列前茅,那就能擦亮學校的招牌,故這些學校一定會將資源放在精英制上,那樣才是最符合經濟效益。因此,有時會聽到有些人念直資名校但書念得不好,因為得不到好的照顧兼且要肩負名校的壓力,最終就更難上到大學。反而於普通學校念書,因為資源平均分配給每個學生,故對中等或中下成績的學生更為有利。 所以,各位家長別盲目相信學校排名,應視乎自己子女的程度去選擇學校,那才對孩子最有利! 當然,每個人要考慮的因素不盡相同,例如我很希望兒子能像我一樣念喇沙書院,好能秉承傳統,但當他考進拔萃男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時,為了讓他能與妹妹於共同環境長大,令兄妹倆的關係更好,所以最後我們都是因為家庭因素而選擇了聖保羅男女,可見孩子其他的成長要素也是要列入考慮之列。現時每當聽到他們提起學校的老師,或看到妹妹跟隨哥哥上類似的興趣班,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關係有所增長,令我相信我的選擇絕對正確。

詳細內容

森底話:由女兒代言人變觀察者

最近和小女兒參加小太空人計劃祝捷會,席上有記者和她做訪問,看着幾個大姐姐圍着她問問題,她回答時又讓我體驗到作為父母,孩子長大時必須要經過的歷程,就是她逐漸長成為一個個體,而我就逐漸變得不再重要,因為當刻她是主角,大家都在問她,而我只是個配角,故沒有我插嘴的份兒。 「小太空人」女兒成主角 回想孩子小時候,每有大哥哥或大姐姐問她問題,若她無法回答,我作為父親通常都會按捺不住在旁邊做提場,例如別人問她:「你一陣去邊度吖?」若她不回答,我就會教她:「話畀人聽你一陣去返學啦。」然後她就會學舌:「返學。」這樣我就成為她背後的代言人,幫她講說話。 流露真性情更可愛 但是,今次是她參加小太空人計劃,記者就此事問她,雖然她事前沒有想好該怎樣回答,但還是該讓她真心應對。縱然我作為爸爸,還要是傳媒人,其實好應該教她預先想好答案,這是我的責任,但回心一想,讓她真誠應對都是一件好事,因為不需事事替她準備好,讓她顯露出真性情,似乎更可愛。 不過,當聽到她回答時稍有遺漏,我還是很想幫口去引導她,故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就會搶去她的風頭;而且記者朋友亦可能會認為我這個做DJ的爸爸果真多口,妹仔大過主人婆,總是在搶鏡!故我唯有忍着不答,但其實又很想幫忙,那種心理掙扎可真很大! 平常我出席活動做嘉賓,很多時都會忍不住說多了,變成了一個司儀一樣,可見我個人在說話方面,有多抵不住頸,故我在那午餐會上忍着不說話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留心女兒說話 找出缺點 然而辛苦過後是有回報的,因為我發現,平常很少和小朋友聊生活上的事情,當孩子要去表演朗誦,或講故事時又都早已預備好講稿,經過今次才知道,原來做訪問都需有所準備,當沒有準備時,那就要考驗她的說話技巧了,故經過今次之後,我才終於知道囡囡講說話時的缺點在哪兒。所以我不停提醒自己留心她在說話上有什麼缺失,找出要點,再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日後在家裏對她多作指導,以助她能仔細,又有趣地表達到自己的想法。 如此強迫自己抱着觀察者的心情,才終於平復了我想幫囡囡答話的衝動。 但無論如何,那刻看着囡囡被訪問,又讓我享受到父母看着子女成長的喜悅!這真是一次見證她成長的既難得又有趣的經歷! 文:森美

詳細內容

森底話:看電影上道德課

最近看了一套電影,這套戲不是因為我自己想看,而是因為我家梁公子有天忽然對我說:「Daddy,我想睇呢齣戲吖!」自己的小朋友有要求,我當然義不容辭,但問到他想看什麼電影,原來竟是《鄧寇克大行動》,我立時感到錯愕,因為我連鄧寇克是什麼都不知道,於是問他:「你知咩係鄧寇克咩?」他竟然立即就將二次大戰期間,英軍如何在法國鄧寇克沙灘大撤退的史實娓娓道來,而且還能說出英軍能夠成功撤退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希特勒為展示個人權力而忽爾下令坦克兵停止進攻三天,這才讓英軍有機會逃亡。聽他對史實知道得那麼清楚又那麼有興趣,那當然要和他去看這齣戲。 然後,去到戲院我才突然意識到,這是首套和他看的戰爭片,原來他真的在不知不覺間成長了!以往我和他一起看的都是卡通片,即使是真人做的都是《蜘蛛俠》、《鐵甲奇俠》等英雄片。 今次看戰爭片,感覺就像首次和自己的小朋友喝咖啡一樣,又或者好像是在參加他的成人禮! 救一個孩子還是數十名軍人 意識到兒子的成長,做爸爸的當然不能躲懶,看完戲後,一定要和他分析究竟在戰爭中最能展現人性的一刻,他會如何選擇,會捨己為人嗎? 例如戲裏有個情節是有一位英國爸爸收到消息後,立即驅船前往鄧寇克救士兵,當時船上還有他的小兒子和兒子的朋友,結果不幸地,其間兒子朋友的頭部受重創,生命有危險,但最終他放棄救那小朋友而選擇繼續前去救其他人,究竟這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我明白戲裏這位爸爸堅持要去救士兵的其中一大原因是,他另一個兒子也是一位軍人,然而這位兒子已在戰場上犧牲了,故他不希望其他士兵的父母跟他一樣嘗到喪子之痛,但他這樣做,又對那個受傷的小朋友會否不公平?這樣做究竟是不是一件對的事?我作為成年人要思考這樣的課題都感到很掙扎! 事實上,每逢遇上這樣的道德問題,要分析,一定要從站在誰的角度來看,對於那個受傷小朋友的家長來說,一定會認為即使他要去救更加多的人,他都不應該對他們的兒子見死不救。但對其他人來說,單純以人命的數目來看,放棄救治一個人能換來數十名軍人得救,這又似乎應該救大多數人…… 在道德上沒有絕對錯與對 原本我一心想要找到一個最好的答案,但和他傾談之間,我明白到,作為成年人的我都拿不定主意,那其實是可以教曉他另一樣東西,就是在道德上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和不同情况下都有不同的想法。 如此,看完這一套電影,我和梁公子,同時也上了一堂道德課。 文:森美

詳細內容

森底話:享受孩子反授知識

《鄧寇克大行動》電影劇照 最近看了套好電影《鄧寇克大行動》,看之前我並不太清楚鄧寇克戰役的歷史,只聽聞這場戰役對於英國來說在二次大戰期間相當重要,雖然實際上英軍在這次戰役中最終要大撤退,但英國也視之為打勝仗。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但我念書時並未讀到過這場戰役的章節,所以這套電影上畫時並不急切要看。有天,我家的梁小朋友突然對我說:「Daddy,可唔可以帶我去睇呢套戲?」我問他為什麼想看,他就說:「因為呢套戲講述英國當年點樣喺幾日裏面撤退咗幾十萬軍隊。事緣希特勒手下有將領唔聽佢指揮擅自出兵,佢為咗展示權力就勒令所有坦克按兵不動3日,於是英軍就有空間將士兵撤走,所以呢個可以話係希特勒好愚蠢嘅行為!」 梁小朋友是個中二學生,但聽他竟能對這段歷史琅琅上口,我當然要立即帶他去看這套戲,同時於心裏悄悄地享受着由自己兒子反過來把知識教給我的快感! 這種快感在他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已經試過,那就是第一次看見他學行、第一次學會游泳、第一次踩單車、第一次上學……這些第一次都讓我感到他成長的喜悅。 但由他口中聽到自己不懂的常識,才知原來那種感覺同樣快樂! 為孩子成長而喜悅 不過回想起來,其實過往都曾出現類似情况,那是,有次我把一部電話借予他使用一段時間,而他在使用期間將一個我經常使用的程式移除了,而那程式的版本是屬於較好用的舊版,加上他未問過我就將它移除,故我不禁有點氣,他就解釋是因為記憶體不足才移除,並辯稱可以重新下載,但我絕不相信:「梗係唔得啦!依家download都係新version啦!」面對我的責備,他沒有再反駁,但想不到,一個多小時後,他竟走過來對我說:「我同你download番個舊version喇。」 我立時覺得很奇怪,明明那在App Store已經換了新版本,何以還能下載舊版呢?原來他是在網上找到其他方法下載,當刻我心裏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愉悅!而那種愉悅當然不是來自我重新有了那個舊程式! 自那次之後,每逢我爸爸亦即他爺爺有什麼電腦上的疑難,我都會立即喚他來幫忙,因為若是由我幫爸爸解決,我爸爸當然都會快樂,但若是由他來幫爺爺解決,那就爺爺快樂之餘,我也感到快樂!所以每逢有電腦問題我都會立即找來梁小朋友幫忙解決,同時享受做父母去感受子女長大了的那種快樂。 放工孩子端上水 快樂之冠 不過,是否要孩子聰明能幹,能夠教曉自己電腦、教曉自己歷史才能感受到他已經長大呢?當然不是,若真要說在那麼多種的快樂中,數最開心的,莫過於在繁忙工作後,無力地軟攤在沙發上時對他說句:「你可唔可以斟杯冰凍嘅水畀我呀?」然後他爽快地答應:「好吖!」之後就端來一杯冰水,那刻的快樂才是所有事情之冠! 文:森美

詳細內容

森底話:「唔好乜乜物物」

家長很多時都以為只靠說話就能教好小朋友,因此很多家長都會對子女說「唔好乜乜乜」、「唔好物物物」,孩子還小時,這方法確實可行,例如叫小朋友不要用手吃東西,提他一次「唔好用手食」不行,提兩次,三次,提多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曉得不要用手吃東西。然而當孩子開始長大就不能再只靠說「唔好」去勸阻他,可惜大部分家長都不察覺,故即使子女已到了青春期,家長們仍然以為只要說句「唔好」,子女就會不做某些事。 不能只說「唔好」勸阻孩子 其實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上的壞習慣就會明白,為何明知是壞習慣你都會做?除了是貪方便或一時之快外,內裏還可能蘊藏很多原因,然而我們卻一廂情願地認為用「唔好」兩個字就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明白到這點,就應該知道子女不是不想聽話,只是當他年紀愈長,所犯的錯也會變得愈複雜,也有很多誘因令他們忘記了為何不應該做某些事。 以我家兒子為例,他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很喜歡於臨睡前在牀上用手機,我作為家長當然不想他有此習慣,除了擔心手機的無線電波會影響他的健康,還擔心他在關燈後依然開着手機上網,或會影響眼睛,但單說一句「唔好」是極難阻止他的,因為誘因實在太大,故當說了很多次「唔好」之後,還是起不了作用的,就要另想他法。 給他時間覆短訊 解除心結 首先,我會問他為何要這樣做,起初他會說自己只是忘了把手機放在房裏,忘記把它放回客廳中,但其實我知道真正原因是,他跟我們成年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希望臨睡前能覆朋友的短訊,或者上社交網站看看朋友的留言。 於是我反問自己,有時我都會貪方便,把電話放在牀頭。 要改變這習慣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臨睡前,除了刷牙洗臉外,還要給他5至10分鐘用電話的時間,好讓他在廳裏覆短訊和上網,這就可解除他的心結,這才是真正能幫得到他,解決了心結之後,就自然乖乖進房睡覺,這樣就能改善他拿着手機進睡房的習慣。 「唔好」讓父母變不近人情 當然,如果能簡單說句「唔好」,孩子就會跟着不做,這就最好,但若事與願違,那就要弄清楚他做每件事背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這樣,不會花很多時間,但心力的確是要付出很多,然而孩子成長後會做的錯事,已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單一,犯錯的原因亦會變得複雜,再以一句「唔好」去禁止,不單不能讓他變好,還會讓自己變成不近人情、只懂管束的麻煩父母! 文:森美

詳細內容

森底話:星星賞罰制度

每個家庭都有其賞罰制度,而我的賞罰制度是除了要令孩子知道什麼是做好事、什麼是做壞事之外,還希望他們明白到什麼是因果報應,做好事會有好結果,做壞事就會有不好的結果。因為在現實生活裏,不是每次做壞事都會現眼報。孩子做了不好的事,例如扭計不吃飯或不溫習,不會立即就營養不良,也不會立即就收到不及格的測驗卷,甚至可能會因為他們有小聰明,成績不變也說不定,故我認為一定要定下一個制度,讓他們養成專心又盡責的好習慣。 做好事加星 壞事減星 我的方法,稱之為星星賞罰制度,那就是替孩子做一個星星賞罰表,當他們做好事,表上就加一粒星;相反,做壞事時,表上就減一粒星。當他們有所要求,例如想看電視或想和朋友外出,能否達成目的,就全看那個星星表,如是正數就可以,若是負數就不能了。又或者當他們有額外要求,那星星表都有如出糧制度般反映行不行,例如當他們想買玩具,星星表上若有至少三粒星就可以,若是負數,那當然是什麼不必要的奢侈品也不能得到。 令孩子具體地感受因果 我認為這星星賞罰制度最好的地方,是能令孩子明白到什麼叫後果,當他們做壞事,甚至只是想躲懶時,都要先想想會有什麼後果,讓他們可看得更遠。 例如當他們想在暑假約朋友去游水,從賞罰表上累積的星星,他們就知道平日要做好自己的重要性。 用「星星」投資好玩學會堅毅 這有點似七十年代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小朋友若能守着一粒棉花糖不吃,五分鐘後就能得到第二粒。這實驗表現出的不單止是忍耐力,還包含當下對將來有更好結果的幻想,這種幻想不是人類天生就擁有,而是要經過訓練才會學懂,堅毅就是要忍耐眼前的一點苦,最終可以得到更多。據說這實驗在韓國成了教材,讓學生們明白到堅毅的重要,令國民願意為美好將來而奮鬥,難怪韓國的跳舞組合節拍可以那麼準繩,舞步可以那麼齊整,一看就知所下的苦工有多少。 由此可見這種星星賞罰制有多重要。如若你的小朋友比較聰明,你還可以嘗試讓他們做些投資,意思是讓他們選擇有什麼享樂可以暫時放棄,從而得到更想擁有的東西。例如他想玩遊戲機,你可以跟他做交易,讓他考慮在這刻不玩遊戲機,而去做運動的話,就可以得到三粒星,而平常做運動的只有一顆星,以槓桿原理去吸引他。又或者,若發現他願意做一些對於自己完全沒好處,但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時,你也可賞給他較多的星星,讓他得到加倍的成果,那樣,他就會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必須跟從機制 不能改變 這種星星賞罰制,單是說來,我已覺得相當有趣好玩!不過當然,實行起上來時,必須要好好記着當中的機制,不能隨便改變,否則就不夠公信力,那就白白浪費教導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