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讓孩子領着我

大仔參加的社交訓練小組,有一節是關於如何友善表達。班上孩子都是需要畫公仔畫出腸的一群,導師借用「五種愛之語」的框架,教他們表達善意可選的方法,包括說話、禮物、服務、接觸、共享時光。教孩子不能硬搬理論,所以重點是堂上練習和家課,讓孩子重複想像如何面對不同情境。例如爸爸給我修理電腦,為表善意,我可以選擇口頭多謝(說話)、自製感謝卡(禮物)、給爸爸揼骨(服務)、攬一攬爸爸(接觸)、跟爸爸傾偈(共享時光)。做家課時,我留意到孩子很容易就否定「接觸」這項選擇。例如,如果媽媽為他預備美味晚餐,他會嘗試想如何用說話、服務等感謝,唯獨是身體接觸卻是無法想像。

我想,中國人向來較保守,很少像西方人那樣擁抱,孩子自幼薰陶,不能勉強他。但我又不想他太快排除接觸的可能,告訴他善意接觸可以有很多形式,除了抱抱,還可以拍膊頭、握手之類。於是,面對「弟弟在下棋時讓了我」這情境時,他在接觸一欄寫了「揹起他」。事實上,他倆要好的時候,哥哥偶爾會主動揹起弟弟,這該是讓他感到滿足的一種親密。

不過,這似乎也是他少數能接受的親密,在其他情境題中,他都直接在接觸二字上打交叉。

我一方面明白每個人的愛之語都有所不同,他有他喜歡和不喜歡的表達方式,這是他的個性;但另一方面,看着阿仔在所有關乎媽媽的情境題中,不假思索就在接觸二字上打交叉,心中還是不禁湧出點點淒酸……

我想起,儘管性格獨立,四歲那年弟弟出生之前,他還是會跟我親親攬攬的。我向來很重視均愛二子,不作偏袒,但年歲排行的差異,注定了他們對我依附的不同。弟弟一直很黏我,會自然地跟我擁抱,如今哥哥卻是連搭膊頭也會不自然。

母親盼被擁抱 孩子渴望獨立

當然,我會自問,需要親密的究竟是孩子,還是我?也許,只是我自己渴望被擁抱、被親近、被需要。孩子渴望的是成長、獨立、脫離。但隨即,我提醒自己勿鑽牛角尖。不錯,孩子也許不大親和,但至少在這階段,他還是需要媽媽、也愛媽媽的,只是他的愛之語跟我不同。他的個性根本就跟我不同,他是喜歡輕鬆玩樂的野猴,我是事事認真的忠犬。

他的愛之語,是一起享受輕鬆玩樂的時光。

終於,早幾天阿仔說,自去年暑假開始玩電腦遊戲Minecraft以來,他一直只是單打,問我可不可以跟他連線玩。我從無興趣打機,但即時答應他,在測驗最後一天的下午陪他玩。這天前夕,我夤夜上網惡補知識,嚴陣以待。他放學後,我們草草醫肚隨即上陣,花了點時間解決連線的問題,我終於走進了他在沙漠中的世界。打機盲毛的我,不知如何移動,甚至認不出哪個是自己。他教我如何按鍵前行,領我參觀他建的房子,把儲物箱內的工具食物給我,又讓我穿起鎧甲——我意識到,他在照顧我。我跟着騎在馬上的他在沙漠行走,與四周奔來的野兔碰面。我不再是媽媽,而是一無所知的自由小孩,享受着在新鮮世界的闖蕩。

原來,打機的時間真的過得很快。結束後我漫不經心的問,一起打機屬於哪種表達心意的方式。他很快接口道,是一起享受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