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明日以後

這篇文章,寫在七一前夕,而這一年的七一,跟好多年不一樣。一條法律的增加,衝擊了大多數人本已凋零的安全感。即使不是站在風尖上的人,多少都會有過「去與留」、「找後路」的思考。為子女移民與否,再次成為多少父母那塊揪住心底的石頭。正如一個已決心赴英的網誌媽媽形容,思考移民,是一場又一場內心自我對話。

大約兩年前,一個同是全職媽媽的密友問我,有沒有考慮過離開香港。她說,香港政治崩壞,令她很灰心,也很痛心。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爆發「反送中」運動,更遑論今天的國安機器。那時我答:「最近覺得,這其實不是自己和家人幸福快樂的關鍵……花太多心思去想這問題,反而可能令自己錯失重點。」

我常想,作為父母,我們往往都有為子女鋪路的想法。鋪一條少點兒障礙、起碼不要太吃虧、將來較易得到快樂的路。每年絞盡萬千家長腦汁的選校工程,固然是鋪路的一種。在社會低迷中思考跳船,另覓更安心的他鄉,何嘗又不是這心態的另一呈現?只因我們都太愛孩子,捨不得他們受苦。

誠然,我們很多時都不知道,會否為了跳出一個苦,而跳進另一個苦。就如升學選校,為了那千挑萬選、可望將來安枕無憂的目標,或許意味孩子就要先吃競爭的苦頭,而日後的求學生活是否一如想像,也不能說定。出走他鄉,是為投奔更有保證的自由、更美好的生活,但在另一端等待自己是否彩虹,卻始終難料。

凡事有許多變遷,無憂並非必然。不過,這當中的顧慮始終是技術性的。我想的是,假使可以確切知道,我能為孩子鋪設一條保證更風調雨順的路,我是否也該這麼做?

「經歷痛苦,才能覺知快樂與幸福」

我想起一行禪師寫的《與自己和解》。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會追求快樂,希望逃離痛苦。我們以為追求快樂,就可以避免痛苦,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行為阻礙了我們成長,更阻礙了我們獲得幸福。」「只有經歷過痛苦,我們才能覺知快樂與幸福。」

他還進而寫了這一句:「我不會送我的朋友或是小孩到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因為在那樣的地方,他們沒有機會學習培養理解與慈悲……沒有苦難就沒有學習的機會。」

我相信,一行禪師並不是主張刻意為孩子添加痛苦,而是不主動為子女撲滅生命中的苦難。接受苦難是眾生生命的一部分,自己和子女也不例外。視苦難為引導自己成長的禮物,信任孩子有能力在磨難中成長。

距離那次密友間的討論,晃眼已是兩年。較之當時,眼下社會的情勢更加不堪。風暴颳了一遍又一遍,打碎了多少人的心。

近年我的身心靈學習教曉我,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決定一個人是否活得平安的,就只有其內在的安寧。這兩年的社會動盪,的確讓我苦受集體巨浪的同浮同沉。同時我的感悟是,即使在顛簸浮沉中,我仍可以平安自在,堅強以對。見證痛苦,學習慈悲,這會是我和孩子的共同學習。

自傳小說《項塔蘭》作者形容,他是在監獄裏遭受拷打時了悟這真諦:「即使鐐銬加身,一身血污,孤立無助,我仍然擁有自由,我可以決定要痛恨拷打我的人,還是原諒他們……那自由就是無限可能的宇宙。」是的,即使我們在時代的變遷中,被奪去許多重要的東西,我們仍擁有無限選擇的內在自由。

我和家人幸福快樂的關鍵,在於我內在的平靜和堅定。明日以後,我會繼續安然生活,任何喪失都不能打碎我。這是我的見證。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