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請不要勒索孩子

回娘家吃飯,閒話家常的一則花邊新聞與新鄰居有關。話說有一天家母買餸回家,看見一個瘦弱的男孩子站在門外,捧着一碟蘋果,垂頭喪氣地慢慢地吃。家母疑惑地問他是否忘記帶鎖匙,怎料男孩洩氣地說:「不,我阿媽把我鎖在門外。」

批評母親廚藝不佳,被趕出家門

家母心中暗驚,再問一句:「你今年讀幾年班?」

「中一。」

「為什麼媽媽不讓你進屋呀?」

「因為不讓我看電視,等卡通片完結後才可以回家。」他悻悻然的樣子令家母忍俊不禁,寒暄了幾句,叮囑他有需要就過來我們家坐坐。

原來他不是第一次被罰企了,家人見過他蹲在地上為盆栽除草,跟他搭訕、讚賞他用心照顧植物時,怎料他狠狠地回應:「是那個女人趕我出來!」這次是因為他批評母親廚藝不佳。又有一次,見到男孩哭笑不得地拍門,向媽媽「示愛」,乞求她相信自己深愛着媽媽(及希望可以入屋)。

我沒有機會踫到新鄰居媽媽或孩子,家人形容他們一家人很安靜、有禮貌;「中一仔」笑容親切,感覺很純品。難以理解乖巧的孩子是「用情緒勒索」來塑造的!幼兒、兒童面對情緒勒索或許不會反抗,但踏入青春期⋯⋯會否走向極端,成為憤世嫉俗的年輕人?

情緒勒索算是一種欺凌行為,普遍存在於親密關係當中,家庭、夫妻、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過。

我當然不知道鄰居家庭如何運作,背後說三道四也不算什麼君子,不過我真心好奇,為什麼情緒勒索何以如此普及。情緒勒索算是一種欺凌行為,普遍存在於親密關係當中,家庭、夫妻、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過。最普通的對白莫過於情侶之間的對話:如果你不怎樣怎樣,你就是不愛我了。另一款常見對白是:你這樣堅持己見,完全沒有為人設想, 很自私!

「中一仔」似乎有一個「絕對媽媽」:要絕對的服從,要絕對的讚美,要絕對的正確;如果兒子有什麼意見,他就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禁止入屋,兼且要接受路過的途人注目禮,十分難為情。

是什麼原因令媽媽不知不覺間勒索了孩子?可能因為她曾經被羞辱,知道「濫用羞恥情緒」可以達到控制的果效?可能因為她沒有安全感,習慣在親密關係中得到控制權來安撫自己?無論什麼背景原因,事實就是隨着孩子長大,他需要更多的自主權及個人空間,媽媽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只會就越來越明顯。

每天都要面對一哭二鬧的劇情,久而久之,孩子性情會變得極端、神經質。

在勒索陰影下成長,孩子就學到:愛是有附帶條件的。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關愛理應是最純粹、與父母的關係是最沒有「機心」,但每天都要面對一哭二鬧的劇情,久而久之,孩子性情會變得極端、神經質。他們可能會設法討好別人而失去自我價值及自信,或者是極端自我中心,過份保護自己而不懂與人建立長遠關係。這些可憐的孩子成家立室時,根本不會明白如何無條件地愛與接納伴侶及孩子,情感勒索便會像DNA一代傳一代……

下次回娘家,如果讓我看到這種情景,恐怕我會按捺不住,要跟這個媽媽討論一下。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是很「勞氣」,不過動輒趕孩子出家門,怎麼說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始終覺得,家應該是接納和關懷的地方,將來如果孩子不喜歡回家,真的與人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