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去愛:考考你IQ

我在教育界多年,接觸過無數的孩子,發覺不同年代的孩子都有些共同點,除了喜歡各類古怪趣談,更熱衷的是玩IQ題,尤其愛以此來挑戰別人,要是能難倒師長的話,他們的滿足感就更大。

正式的IQ題,應該用作評估智商。但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IQ題,不外乎是一些與聯想力、捉字蝨相關,甚或有時可說是「爛gag」。當上校長之後,我每天清晨都在門口跟所有步進校園的學生打招呼,而孩子們說聲「早」後,都爭相告訴我他們昨天觀察到的趣聞呀、生活中的大小事呀,七嘴八舌的,一雙耳朵要同步分成許多個儲存格,才能應付得來;往往在這些時候,亦有孩子來出題刁難,腦袋就要馬上來個急轉彎!

有一次,正是在這個繁忙時段給難倒了。

學生問:「校長,你可知有什麼『梅』是可以『拉得』的?」「梅?—— 是『妹妹』吧?」「不!是能吃的梅。」中間還有不少其他孩子的插問,我很難全神貫注,他則一直在旁癡癡地等,不斷追問:「校長,你想到了沒有?」我宣布投降,他整張臉都笑開了,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樣,說:「是Li-bra-ry 呀!」我理不出當中頭緒,他就氣定神閒地解話:「『拉』- berry,很簡單,對嗎?」那是把玩中英夾雜的「諧音」,完全超越我的想像,只好甘拜下風地誇他:「原來如此!你真厲害。」他禁不住哈哈大笑,滿足地揚長而去。

出題的孩子等待你接招、知道答案的孩子圍觀時努力掩着嘴巴不敢泄秘……眼見這種種情態,我心裏也樂透,所以也格外留意並記下各類IQ題,以備不時之需。

接觸多了,不難發現那些IQ題有幾個拆解方式,都在考驗你聆聽時的專注,例如:「小明有兩個兄長,大哥叫『大毛』,二哥叫『二毛』,那麼三弟叫什麼名字?」正在閱讀這專欄的你,腦海浮現的第一個答案是什麼?(謎底見下方)

用IQ題讓學生笑着學習

早陣子,校內辦了一場英文朗誦及演講比賽,當中有項限時演說,評判會適時按鈴提示,讓他們掌握用掉多少時間,有沒有逾時等。活動結束後,我跟幾個學生閒聊,忽發奇想,創作了兩道IQ題挑戰他們:「老師什麼時候會『叮一叮』參賽者?」他們不假思索就回答:「結束前1分鐘,超時會叮兩次。」「不對不對。」他們瞪大眼睛問:「吓?沒可能,賽制都是這樣,剛才沒改動啊。」看見他們苦惱地抓破頭皮,我把謎底揭曉:「沒留意嗎?是『出前』啊。」「出前?……啊!我明白了,是『出前一叮』!」一秒之後,他們馬上歡欣爆笑,然後以渴慕眼神望着我:「還有嗎?」我想了一想,再下戰書:「老師懂得怎樣『叮』、何時『叮』,可是有人對此卻一竅不通,你們知道他的名字嗎?」「未聽過呢?叫阿鐘嗎……」「即使你給他一個鐘,此人也不曉得如何『叮』的。」看見孩子傻了眼在苦苦思量,我也不禁有點沾沾自喜,「他叫『阿目』,『目』不識丁呀!」然後給他們解釋這個成語,他們那份帶着欽佩的喜悅,我深深體會到為何孩子對IQ題會樂此不疲。

作為校長、教師或父母,能常備幾個IQ題的話,一定能大派用場,除了贏得孩子的崇拜目光,更重要的,是利用IQ題促進與他們的溝通,潤澤彼此的關係。有時即或你對題目心知肚明,也要裝出一副請教模樣,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和互動的趣味,至於自家用心創作的題目,更讓他們笑着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謎底:小明)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