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夾縫中的味道

現時本港有超過12,000家餐館,單計2018年入選米芝蓮的星級食肆,香港就有63間。乍看之下,這個獲譽為飲食天堂的香港,似乎是一個不愁吃喝的都市,可是,在這個「天堂」裏,原來還有貧窮的一群連吃的尊嚴也沒有。

活在蝸居 廁所邊煮飯的滋味

走進侷促狹小的劏房,就是單親媽媽陳女士與兩個女兒蝸居的地方。室內光線不足,白天少開燈,因這裏每度電業主收$1.8,比電力公司收取的還要高出不止一倍。放滿衣物的碌架牀邊有一扇窗,即使是酷熱天氣,這扇窗也不能打開,因外面是老鼠穿梭的跑道,窗一開,牠們便會擁進來。廁所沒有門,只靠一塊拉布與廳分隔,糞渠經常塞,即使看不見,味道卻是「清晰可見」。廁所與牀之間剛好可容納一張四方摺枱,上面擺放着一個電飯煲和一個別人送贈的二手電磁爐,這就是她們全部的煮食工具。這張緊靠在廁所的摺枱,也是煮飯、切菜、吃飯、做功課的唯一空間,只是,這一切活動都不能同時進行。平日所吃的食物多是來自食物銀行,也有街市賣剩的蔬菜肉食和過期罐頭,對於她們來說,食物就只有吃與不吃兩個選擇。

在我來看,她們彷彿活在一道幽暗的夾縫中間,被夾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缺乏,她們得不到別人的注視,也看不見出路。她們的貧窮並非是因為懶惰,陳女士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可是單靠勞力,一家三口仍是三餐不保。2006年,像陳女士一樣的香港在職貧窮人口約有19萬,十多年後的今天已超過51萬。

活在夾縫中,儘管大部分的日子仍然有飯可吃,然而,他們所嘗到的,大概就只有辛酸、辛苦、辛辣的味道。

邀酒店總廚 入劏房煮好餸

筆者一直希望為好像陳女士一樣的貧窮人帶來一點祝福。感恩有機會認識到飲食業福音團契的林氏父子,透過他們的協助和安排,我們邀請到城中多位充滿愛心的名廚,先後進入空間和資源都十分缺乏的「劏房」,去體會活在夾縫中的家庭的擠壓與難處。同時,這些烹煮功夫非常了得的廚師,更會接受我們的挑戰,用貧窮人日常的廚具與食材,親自示範如何做出健康又美味的家常便飯,把久違了的「甜」重新注入夾縫之中。

沒想到,第一位我們請來的大廚嘉賓,是擁有逾40年經驗、曾任酒店集團中菜部行政總廚的陸澤光師傅。陸師傅廚藝精湛,過去奪得不少獎項,他的客人包括曾蔭權、唐英年、任志剛及前匯豐銀行大班鄭海泉。有他的支持,我們對往後的邀請都增添了信心。

法菜教父Alain Ducasse曾說:「主廚不應只待在廚房。」最好的廚,是要進入別人的真實生活,讓食物在酸甜苦辣之外,還有一份真摯的人情味道與溫度。盼望這就是我們的名廚嘉賓為貧窮人所烹調、重新注入夾縫中的新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