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教大GPS:疫下新常規:幼稚園網絡教學變革

 

5歲幼兒和家長共同創作的立體故事(作者提供)

 

轉眼幼稚園採用網上授課已經一年了。教師們從開始時的不知所措到現在逐步找出適合的方法,其間經歷了很多摸索、跌倒、升級和創新的教法。最近的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幼稚園教師們對於未來網絡教學的看法有了質的變化。教師們從最初提供教學內容為主的影片,到現在可在影片中加入互動遊戲,以及在即時視像會議(例如Zoom教學)中添加互動的機會。

數碼科技可以讓久久未能親身與朋輩相聚的小朋友,圍坐在屏幕前社交和互動。初期實施視像教學時,也曾擔心學生的住處會有嘈雜聲,於是教師們會替小朋友設置「靜音」。但後來逐步調整課堂人數和方式,師生也掌握了課堂的節奏,學生不用再全程「靜音」,反之增加了許多互動交流的機會,甚至協作的遊戲。事實上,教學者和學習者相互影響,當部分年幼的小朋友也懂得操作基本的設備時,課堂氛圍便發生轉變。

不少學校也因應幼兒學習的情况,發展校本混合教學模式,即結合線上課堂和線下在家中延展的活動。例如天主教聖雅各伯幼稚園策劃的集體「早操舞」,與幼兒即時互動做早晨運動,幫助小朋友在群體中建立作息規律。對於年幼的學習者而言,保持規律的健康生活也是疫情期間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另外,學校也結合有趣味的繪本,展開「喜悅繪本」故事之旅,透過影片聆聽教師講述故事,之後再配合家長小錦囊、家庭延展材料包、五感遊戲等,把真實的學習經驗帶入家中,並使用視像會議分享幼兒的學習經驗。教學中,也逐步培養出家庭積極參與和配合。教師分享說到,兒童的探索和創作成果超乎他們的預設,許多家長也願意在家中運用小錦囊的策略與孩子互動,並回饋反映,親子話題更見豐富;家長也表達,由繪本延伸的學習體驗、遊戲元素,有助建立親子共讀的好習慣。

可建立社群 分享經驗資源

要年幼的學習者投入網絡教學實屬不易。幼稚園教師們在缺乏培訓和準備下,付出大量時間研習拍影片、實施網絡教學,這個過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擴展了在疫情下的學習形式。除了常規的面授,或許混合教學法將在未來「疫」境下不斷發展。不過,單一的網絡教學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而多元化的混合教學法又需要家庭、教師和幼兒的相互配合。研究建議可以建立混合教學法的社群,彼此共享經驗和資源,例如積累影片資源庫和繪本列表,教學群體可共享教材、教具的製作資源,同儕配合拍攝和剪輯影片。同時,學校可以嘗試改善在家庭中的活動,提高活動趣味以減低學術壓力(例如單一的抄寫練習),增加親子學習的成效和樂趣。

文:胡馨允(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師)、黃雪媛(天主教聖雅各伯幼稚園校長)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