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駕馭情緒 讓父子更親近

最近家中偶爾出現兩頭獅子互相吼叫的情况,小獅子不知怎的,在爸爸想與他互動時會大吼「唔要爸爸」、「唔畀」,並且推開爸爸,有時大獅子忍不住會吼回去,然後兩頭獅子都帶着壞情緒繼續做自己的事。曾有兩次我認為丈夫的反應太激動而制止了他,丈夫對此感到不滿,認為我偏袒兒子。但在我眼中,成人的自控能力應該較高,當然是先制止丈夫繼續發怒會較有效平息局面。可是,在丈夫眼中,卻覺得我處理不公,只是「話」他卻不「話」兒子。

兒子盼爸爸陪伴 得不到滿足「吼叫」

就在處理父子二人的「爭執」後,那夜我跟兒子單獨談了一陣子。兒子表示不喜歡爸爸罵他,也不喜歡爸媽忽略他,要他獨自玩玩具。隔天,我在兒子面前告訴丈夫兒子的感受,然後再細心觀察兒子跟丈夫那天的相處。我發現,每每丈夫與兒子玩耍,大家相處甚歡,但當丈夫自顧自地做事,往後兒子便較易拒絕他。我把觀察的結論告訴丈夫︰「兒子太想跟你在一起卻得不到滿足,又不喜歡爸爸拒絕他。」那天以後,丈夫稍微調整了處理事情的優先次序,先陪伴兒子,玩夠了再做自己的事;兒子對丈夫亦未有之前的吼叫。看來兒子需要的,正是爸爸的陪伴,只是無法好好的表達出來。

了解孩子需要 刻意控制情緒

了解孩子因什麼事導致他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家長一門重要的功課。有研究指出,父親一般對情緒有較少的意識,而且較不認為需要情緒指導(emotion coaching)。有趣的是,父親對於情緒指導的取態,就其自身行為、子女的行為,會較母親所作的回應,影響來得更直接。有些證據指出,父親面對子女的情緒時有較多的懲罰性回應( punitive responses) 及較少支持性的回應(supportive reactions)。

事實上,父親怎樣回應子女的情緒、他在家中如何表達,都受他對情緒指導抱持的態度所影響。而這個態度,又可反過來藉父親的個人情緒反應、子女待人接物的社交態度,而推估得到。

自從丈夫記得兒子是因為渴求他的陪伴,但得不到滿足所以惡言相向後,我感到丈夫會在情緒出現時,刻意提醒自己要好好控制。如此,既不會忽略兒子的真實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成為兒子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和需要的榜樣。

參考資料:

Baker, J. K., Fenning, R. M., & Crnic, K. A. (2010). Emotion Socialization by Mothers and Fathers: Coherence among Behavio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arent Attitudes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Social Development, 20(2), 412–430. doi: 10.1111/j.1467-9507.2010.00585.x

文:文麗兒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