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壓力引爆一屋情緒炸彈

「默書只得98分!」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和要求,往往超過子女的能力和其他客觀條件,因此出現落差,雙方都受壓力和情緒困擾。

開學半個月,孩子開始忙着應付每天功課、每周默書。面對社會的競爭和挑戰,父母對孩子學業要求愈來愈高,雙方均構成壓力,結果兩敗俱傷。

文:萬家偉(東華三院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學生輔導服務督導主任)    編輯:蔡曉彤

圖:Ben-Schonewille、kiankho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個案無關) 

■個案 1

補充練習 ,做極都唔完!

小芬(假名)升上小一後成績不差,但母親非常着緊她的學業,除了學校功課,也要求小芬完成其他補充練習。當小芬未能完成時,母親會大聲責罵,更施以體罰,因此小芬經常為完成額外的課業至深夜才能睡覺。

由於睡眠不足,翌日上課顯得無精打采,小芬不但學習表現每况愈下,甚至出現情緒問題,包括容易發脾氣,與同學之間出現爭執,以及不聽從老師的指令等。這些表現令母親產生更大的情緒反應及擔憂,尤其是在成績方面,於是她安排更多的額外練習,令小芬的表現更差,造成惡性循環,更影響了親子關係,小芬亦開始對抗母親的要求。小芬母親表示,夫婦兩人均未受過正規教育,自己只能留在家中照顧女兒,丈夫則需要做兩份工作才能維持生計,因此希望女兒學業有好成績,比父母有更好的前途。

■個案 2

阿女功課,真係考起我!

就讀小三的阿儀(假名)成績普通,但其母親特別緊張阿儀的功課,幾乎每天放學時都會到學校,親自向不同的老師查問當日的功課如何做,有時更會於早上正式上課前到校,向老師查詢昨天的功課。

阿儀母親曾表示自己無能力幫助阿儀完成功課,感到壓力及辛苦,不知如何是好。而學校社工與她接觸時,覺得她精神狀態欠佳,言語表達有些混亂。

上述兩宗個案在香港並非罕見,亦正正反映了家長在管教方面出現壓力,尤其在面對子女的學業需要。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及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曾於2010年10月以電話及問卷形式訪問了近1000名家長,超過七成受訪者自認在管教子女時出現明顯的壓力。亦有其他調查發現,近94%家長表示過去半年在照顧孩子時,曾無緣無故發脾氣、情緒失控、頭暈、頭痛、失眠等與壓力有關的徵狀;當中有78%家長有時或經常在照顧孩子時發脾氣,67%人試過情緒失控。而與子女一樣,79%受訪小學家長表示,壓力來源是孩子的學業,反映學業壓力令學童及家長都壓力「爆燈」。

家長愈焦慮 孩子學習愈差

事實上,家長的壓力愈大或情緒困擾愈大,子女的學習表現便愈容易受影響,繼而進一步影響家長的情緒,造成惡性循環。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及香港教育大學於 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260名曾受情緒困擾的家長及其一名18歲以下的子女,發現家長的焦慮水平愈高,子女愈容易在學習、社交、自律三方面出現問題。

現今香港社會的家長,無疑面對社會上愈來愈多的競爭與挑戰;加上資訊科技的普及化,令家長們更容易了解整體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其他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及安排,容易造成互相比較及競爭,對子女的學業要求亦愈來愈高,家長與子女雙方均構成一定的壓力。

讀唔成書=無前途 負面思想

從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角度來看,子女需要學習的行為,是需要配合他們本身的能力。但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或要求,特別在學習方面,往往超過子女當時擁有的能力及其他客觀條件。例如,同樣要求默書100分滿分,對一名小一或小四學生而言,可以分別是可能及不可能的任務。由此,家長及子女雙方在嘗試達到期望的目標時,往往因為期望與子女能力及動機的落差而未能如願時,壓力及情緒困擾亦由此產生。

特別是當家長相信「讀唔成書=無前途、失敗、無希望」,往往會因為子女的學業表現欠理想而產生災難化(catastrophizing)的負面思想,從而引起情緒困擾。

98分都要打要鬧?

「默書只得98分,令家長覺得子女成績不理想而責罵子女,甚至施以體罰」的例子比比皆是。另外,家長個人成長的歷程,亦會影響他們對子女成績的要求,最常見的想法是「我細個無機會讀書,我都想子女可以讀多啲書」。

另一方面,現今家長的焦點多放在子女的成績上,或會忽略其他方面的成長需要,特別是品德培育及情緒管理。而長遠因為子女的學習問題而令親子關係受到傷害,亦令家長的壓力增加。

■專家札記

成長不止學業 發展多元智能

管教子女出現壓力,家長不單要在管理壓力及情緒的知識及技巧上多作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檢視本身的觀念及想法。

(1)作為家長,必須認知本身及子女出現壓力「爆燈」的徵兆(如頭痛、失眠、胃口欠佳、情緒失控等),並有需要時及早尋找專業援助。

(2)家長着緊子女學習需要的同時,亦要為子女建立一個充滿快樂及希望的家庭環境,給孩子享受快樂童年的機會。同時,透過互相分享及關心,一同參與家庭活動,積極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強化親子關係。

(3)家長多學習提升健康情緒的方法,如練習深呼吸、運用正面的自我提醒、培育積極人生觀等。家長更需要學懂適時「放手」。另一方面,家長亦可為自己定期安排的「單獨時間」,不需要一定有人陪伴而做自己喜歡的事。

(4)不少家長的生活圈子只是「學校——屋企——街市」。家長需要為自己建立社交網絡,培養個人的興趣和嗜好,讓家長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身邊有很多同行者可以互相支持同鼓勵。

(5)家長需要了解自己對子女的期望,特別在學業成績表現上,是否配合子女的能力及特性,並且需要隨着子女不同的成長作出調節。而事實上,除學習表現,子女在其他多元智能的發展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