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孩子社交 免做宅男(9-15歲)

問﹕我的兒子15歲,升中四,每星期除了去補習3小時,基本上都留在家中,有時會打機、看電視,有時寧願無所事事,都不離開家門。放長假時,我不停鼓勵他去玩,結果他跟朋友出去3小時,看一套電影就回來了,說始終家裏最舒服。

現在他長大了,我總不能像小學時期一樣,為他安排好節目,但又擔心他變成宅男。有朋友說,他喜歡留在家中,總好過流連街上。那我應否改變他的習慣呢?如何可以改變呢?

答﹕這位家長先不用太擔心,他會跟朋友出去看電影,反映他不至於完全沒有社交圈子。但的確,他跟朋友互動的頻密程度較低,尤其在青少年的階段,孩子通常喜歡和朋友結伴,個案中的兒子的社交動機,跟同齡人似乎有點落差。

我建議家長先作全面的觀察,從而得知孩子不愛社交的原因。所謂全面觀察,即家長不要只看他在家的表現,就判斷他的社交情况,也要留意他在學校的表現,了解他是否在社交上遇到困難。這就有賴家長多花心機,跟兒子身邊不同的人去交流,尤其是教師、駐校社工等。

在家校溝通中,家長有可能發現孩子的難處。

曾經有同學在言語上被欺凌,被同學取笑肥胖,以致在人際互動上十分退縮;亦有同學被作弄,如扯頭髮等,都會令他們社交動機減低。

另外,若教師或社工發現,孩子有不太恰當的社交行為,以致未能跟同學熟稔、成為好友,家長可以回想他的成長過程:過去是否較少培養他的社交技巧?包括表達自己、抒發情緒、與人溝通的方法等。是的話,就要逐一拆解,助兒子重新建立社交技能。

當然,社交動機低未必與校園生活有關。有部分青少年過分沉迷上網、打機,他們寧願在有穩定網絡的家中,滿足打機需要。青少年沉迷打機的主因之一,正是想透過過關、武器升級等,提升自我觀感。面對這種情况,家長可檢視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欠缺成功感、滿足感?

摸索孩子興趣 鼓勵外出

除了從旁觀察外,親子關係向來夠親密的話,家長便可直接問孩子的社交情况:跟誰一起看電影、看了哪套電影。追問下去的好處,在於家長會慢慢摸索得到,有什麼動機能驅使兒子出外,例如發現兒子喜歡的電影類型,下次有類似的電影上映時,便可趁機鼓勵他出街。聊天期間,家長還可進一步鼓勵他:下次看完電影後跟朋友去吃飯、平日多跟朋友玩等,希望擴闊他的人際互動。

另外,家長不妨主動提出,叫兒子帶朋友上來家中,並以茶點稍作招待,或者拿出紙牌遊戲,變相鼓勵他們留在客廳玩,而不要一入屋就進房。這樣,家長能見到兒子與人相處的狀况,又能認識朋友的背景、為人等,自然較放心。

資料提供: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許繹標